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1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关于德育,正确的是(A)道德教育的简称(B)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C)德育教育的简称(D)思想政治教育的简称2 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不包括(A)教师(B)德育原则(C)学生(D)德育影响3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B)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之间的矛盾(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4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主要是考察他的(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5
2、“长善救失 ”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6 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做出表率,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知行统一(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C)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7 “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 ,这体现了(A)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B)平行教育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8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
3、一致。这体现的德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B)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原则(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9 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法(B)说理法(C)陶冶法(D)锻炼法10 陶冶教育法主要有艺术陶冶、环境陶冶和(A)人格感化(B)情感陶冶(C)习惯陶冶(D)思想陶冶11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12 “言教不如身教 ”、“法古今完人”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B)榜样示范(C)实际锻炼(
4、D)说服教育13 让学生听英雄模范事迹报告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14 我国中小学每年都评选“三好” 学生,这种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实际锻炼(C)情感陶冶(D)品德评价法15 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时,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 字,这种德育方法是(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16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17 柏拉图曾说:“ 没有经过检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
5、从德育方法来看,这属于(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18 采用“平行教育影响 ”方法的德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19 采取合理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的德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20 按照柯尔伯格的理论,个体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本着自己的良心从事道德判断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后习俗水平(D)准习俗水平21 根据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当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的,他们的道德标准只取决于是否服从这些成人给予的外在规
6、则,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而不关注内在的动机,这表明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处于(A)前道德阶段(B)他律阶段(C)自律阶段(D)前习俗道德水平22 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23 体谅模式与其他德育模式的区别在于(A)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B)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C)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D)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24 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
7、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为什么?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25 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张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足把班长叫来,对他说:“咱们班上有人上学迟到,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
8、出现了。” 可是小明第二天又迟到了,班主任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在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 咱们班的小明已经第二次迟到了。” 事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 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 这样,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的模式是(A)集体教育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6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27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三、简答题28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29 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0 结合实际,简要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3
9、1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必答题32 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
10、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33 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镜头一:劳动委员在家不劳动培培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刚刚进行的班级改选中当选为“ 劳动委员” ,虽然不及班长、学习委员荣耀,但培培还是很高兴,毕竟进入班委会了。培培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培培大加表扬:工作积极认真,以身作则,不管是做值日还是大扫除,培培都抢着干脏活、累活,打水、拖地、倒垃圾培培妈妈听着虽然高兴但也有些疑惑:这孩子在家从来不干活,妈妈让他帮忙擦桌子,都一脸不情愿,更别提积极劳动了,怎么到学校就变了个人似的?镜头二:尊敬老师,粗暴待家长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同学,每次见到老师都规
11、规矩矩地打招呼,尤其让老师感动的是,有时老师拿着教具或作业本去办公室的时候,这名同学都会跑上来帮老师拿。不过他的父母却反映,孩子已经 10 多岁了,在家里还是非常霸道,每次回家都不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同学们这种家庭、学校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多数同学都是在学校表现好,回家表现差,但也有个别同学正好相反,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手扔垃圾、吐痰,不过在自己的家里,很注意卫生。34 阅读下列案例,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2002 年 12 月 29 日晚,四川省眉山市 8 名少年在网吧玩一种杀人的游戏感觉很不过瘾,于是想找个真人找
12、找感觉。他们把正巧路过这里的一位得罪过其中一人的吴同学当做练习的对象,把吴同学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吴同学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 个涉案少年竟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1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内涵的掌握情况。德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
13、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内涵的掌握情况。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包括学生、教师、德育内容和德育影响。学生是德育过程的主体,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德育内容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的保证,德育影响包括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是德育过程的中介。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
14、矛盾。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规律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一个人的品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现出来,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5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学校德育原则主要有:集体教育与
15、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知行统一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长善救失”出自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则也。”意思就是发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言传体现的是“知”的一面,身教体现的是“行”的一面。教师通过言传与身教相结合给学生作出表率体现的是知行统一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16、。“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尽可能地尊重人”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的主要思想,这句话体现了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德育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把握程度。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协调一致体现的是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完成德育任务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常用的德育方法主要有:说理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
17、本题的德育方法是说理法。说理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榜样法主要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
18、德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完成德育任务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德;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言教不如身教”、“法古今完人”体现的是榜样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言教不如身教”、“法古今完人”都是通过榜样来影响学生;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
19、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我教育法是指教师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听报告是一种说服,而不是树立榜样。榜样示范是为学生树立榜样,供学生模仿榜样的行为和品德。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评选“三好”学生利用
20、的是品德评价法,即通过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给予一定的评价,促进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自我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因此,正确答案为D。【知识模块】 德育1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是
21、一种自我反思;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们的内心痛苦,使他们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不难看出,本题体现的是实际锻炼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1
22、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自我教育的体现;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掌握情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
23、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的实施策略。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平行教育影响”是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集体教育思想的主要方法。平行教育影响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是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教育模式,他认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或者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道德发展阶段。价值澄清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和西蒙提出的,是指受教育者通过价值评价和选择的学习,获得最合适和清晰的个人价值观的一种道德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是由班杜拉提出的,它
24、强调社会环境、榜样、强化方式等外部条件因素。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1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过程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在使用的德育手段方面,集体教育主张采用合理的惩罚;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张通过道德判断测定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体谅模式注重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社会学习模式注重观察学习。因此,正确答案为 D。【知识模块】
25、 德育20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柯尔伯格经典德育理论的把握程度。柯尔伯格将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阶段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前习俗水平(阶段 1:惩罚和服从的道德定向阶段;阶段 2:朴素的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定向阶段);习俗水平(阶段 3:好孩子定向阶段;阶段 4:尊重权威和维护社会秩序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阶段 5:社会契约定向阶段;阶段 6:良心或普遍原则定向阶段)。个体超越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本着自己的良心从事道德判断为定向的道德发展阶段,处于后习俗水平。因此,正确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2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
26、发展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以皮亚杰为代表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认为,儿童道德发展是从一个非常自我中心的道德推理阶段发展到以合作和互利为基础的公平系统阶段,也就是从他律道德阶段发展到自律道德阶段。儿童道德的判断依据外在的规则做出,道德判断只注意外在的行为结果,这表明儿童的道德发展处于他律阶段。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集体教育模式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着眼于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
27、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23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考查考生对不同道德教育模式,特别是体谅模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帮助学生以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道德争论并寻找解决的方法;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强调通过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学习模式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强调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改变道德行为;集体教
28、育模式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2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对偶故事法,即利用讲述成对的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的道德判断
29、;平行影响法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采取的教育方法,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被试的道德发展的水平;实验法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和言行一致实验。因此,正确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2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卡连柯的集体教
30、育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集体教育模式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代表,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价值澄清模式以美国的拉斯、西蒙等为代表。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学习模式以美国的班杜拉为代表,主张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形成道德行为,特别重视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和榜样强化等因素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体谅模式以英国的麦克费尔为代表,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主张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并发挥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方面的表率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
31、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6 【正确答案】 错误。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不仅窄化了德育,也必然会导致德育的中性化。【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简言之,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
32、法制教育。【知识模块】 德育27 【正确答案】 错误。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除了德育过程以外,学生品德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与品德形成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一方面,德育过程不仅
33、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德育过程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知识模块】 德育三、简答题28 【正确答案】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
34、解与掌握程度。德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知识模块】 德育29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
35、,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
36、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知识模块】 德育30 【正确答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
37、这一原则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我国目前德育实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不一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良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但在家庭中往往任性,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主要是家长对儿童的溺爱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另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解决办法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
38、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考生对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要回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原则的含义。其次,回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德育现状,提出必要的解决策略。【知识模块】 德育31 【正确答案】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体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试
39、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解程度。德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体谅模式主张道德教育的任务应该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这种基本核心是所有的人自然具有的。【知识模块】 德育必答题32 【正确答案】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此案例中,班主任分别运用了榜样法和表扬法。(1)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让班级学生看到同学
40、捡起地上的纸屑这一行为,使捡纸屑的同学成为同学们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榜样,从而使同学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2)表扬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作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对捡纸屑的同学给予了表扬,不但对捡纸屑的同学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使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德育中各种矛盾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等。本案例中教师主
41、要采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知识模块】 德育33 【正确答案】 (1)部分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表现不一致的问题:首先,反映了中小学生比较注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还没有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同学们在学校中,要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重,必须好好表现自己,而在家庭中,没有别的同学可以比较,不需要表现,就能得到父母的宠爱,所以就没有了表现的欲望。有的同学是因为在学校受到委屈而不方便发泄,所以回家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其次,反映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教育影响的不一致是当前我国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对学
42、生的教育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没有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在家里只要吃好、睡好就行了。没有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影响一致的作用。此外,家长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家长爱不得当,教不得法。第三,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个别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家长的权威在子女心目中不及老师,没有为孩子起到模范作用。(2)要改变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表现不一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即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
43、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其次,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第三,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一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首先要指出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其次,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是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知识模块】 德育34 【正确答案】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为,这些过错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
44、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地加以矫正,就会沉积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从而酿成不良品德,甚至走上违法道路。(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首先,家庭方面的原因。家庭是学生接受品德教育的启蒙学校,家庭环境中的某些不当教育和环境中的某些不良因素,是形成学生不良品德的一个重要原因。现在家庭教育环境中有四个问题比较突出。养而不教,重养轻教;宠严失度,方法不当;要求不一致,互相抵消;家长生活作风不良,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学校方面的原因。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品德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培养的。但是,如果教育者思想不端正,教育措施不力,教育方法不当,都可能妨碍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从而造成
45、学生不良品德的蔓延和恶化。现在学校教育中存在着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只抓升学率,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有的教师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对学习成绩差或者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或对他们冷淡、歧视,使他们失去了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他们缺点和错误的发展;少数教职工的不良品德直接给学生的品德产生了不良影响。第三,社会方面的原因。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越来越广泛地接触社会的各个方面,社会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由于未成年人的是非分辨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薄弱,很容易受到电影、电视中暴力情节的影响。本案例中伤人致死的 8 个少年就是受网络游戏中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 的感染,在虚拟的
46、网络世界里待久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法律意识和道德准则便愈加模糊。这是导致他们行为失控、不顾后果的诱因之一。(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首先,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淡薄。不良品德的形成与学生道德认识上的错误或无知常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学生分不清是非、善恶,甚至以是为非、以非为是。总之,学生不良品德的形成,有的是从认识开始的,有的是从情感、意志开始的,有的则是从行动开始的。其次,缺乏道德情感或情感异常。品德不良的学生缺乏道德情感,他们往往是爱憎不分、好恶颠倒。例如,认为给他一点便宜的人是“好人” ,认为严格要求和管束他的人可恶。他们同教师、父母和其他一些关心他们的人情感对立、存有戒心,而与他
47、们的“伙伴” 却情感相投。第三,明显的意志薄弱与畸形的意志发展。(3)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不良品德首先与社会环境有关,这里仅分析学校教育所能做到的。首先,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与爱,从而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其次,改变微观环境。通过集体教育、集体活动改变原有环境和伙伴,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使外部的微观环境内化为心理因素,从而逐步改变其原有的消极的心理结构。第三,在通过集体进行教育时,特别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和荣誉感。第四,要培养学生与错误做斗争的能力,增强道德意志,巩固新的良好道德习惯。第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原则是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是处理德育过程中一些基本矛盾和关系的基本准则。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知行统一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等。学生不良品德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家庭方面的原因,更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更有学生自身的原因。【知识模块】 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