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registerpick115 文档编号:842556 上传时间:2019-02-2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下列说法属于狭义的德育概念的是(A)德育即道德教育(B)德育即法制教育(C)德育即政治教育(D)德育即思想教育2 提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的文件是(A)中学德育纲要(B)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C)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D)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3 下列选项中不能反映我国德育任务特征的是(A)社会主义现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B)全面

2、性(C)层次性和针对性(D)实践性4 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纲要中规定的德育工作的任务有(A)道德教育(B)政治教育(C)思想教育(D)心理健康教育5 下列选项不属于德育过程的规律的是(A)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C)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D)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德育发展的自我教育性6 马卡连柯的“ 平行教育”属于(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7 强调“言行一致,表里如一” 的德

3、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8 既强调说理教育,又强调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的德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9 马卡连柯说“ 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这句话反映出的德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D)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10 有人说,德育工作是 5+2=0。这

4、一观点违反的德育原则是(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原则(D)一致性原则11 张老师的教学反思中写道:“这一学期我直接带初三班,由于对这个班级的学生不了解,我在开学前翻阅了每个学生的档案、以往成绩,并与原班主任通过聊天的形式谈了几次。我发现这是一个集体荣誉感很强的班级,但有一些同学马虎、不注意细节。这一年,我的工作计划是端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态度。”张老师的教学反思采用的方法遵循了(A)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B)知行统一的原则(C)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原则(D)连续性原则12 高三年级二班的李老师发现该班级的同学爱化妆,于是和经常化妆的美

5、美同学讨论化妆的话题。讨论后,美美懂得了高中生不应该用化妆品遮盖青春、遮盖自然美。李老师使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D)自我教育法13 新学期开始不久,小学二年级一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发现豆豆每天上课都“看天儿”,沉默不语,有时甚至躲在角落里哭泣。在整理学生档案的过程中,王老师发现豆豆是单亲家庭的孩子,且快过生日了。在豆豆过生日的那天,班主任老师带豆豆回家,并给豆豆买了蛋糕,还做了丰盛的菜肴。从此,豆豆上课认真了,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了。豆豆甚至在日记里告诉老师,“老师像妈妈” 。王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D)自我教育法14

6、 教师举办了一次“ 走进自然 ”的活动,学生发现不仅城市有雾霾,农村地区也有雾霾。在这次的活动中,学生增强了环保意识,有几位同学要求家长不要再用汽车送他们上学,而是换乘公共交通工具。教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D)自我教育法15 针对班级里同学爱化妆的问题,班主任开展了一次关于化妆的讨论。讨论结束后,班级里再也没有出现在学校化妆的同学。班主任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D)自我教育法16 小学一年级班主任王老师为每一个同学都准备了一个档案袋,上面贴着“美德记录袋”的标签。学生主动为班级、学校、同学以及父母、家庭做的好事都会

7、被记录在其中。王老师使用的这种方法是(A)说服法(B)情感陶冶法(C)实践锻炼法(D)品德评价17 小学低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生活课,高年级开设了品德与社会课。这两门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进行(A)直接道德教育(B)间接道德教育(C)课外道德教育(D)教师道德教育18 大学生可可原本是一个散漫的学生,但通过在创业协会中的学习和锻炼,他改变了自己以往懒散的作风,变得勤劳、肯干、严谨、认真起来。大家都说他像换了一个人。他的道德品质的改变途径是(A)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校外活动(C)团队协作活动(D)劳动教育19 1993 年,我国颁布了小学德育纲要,对德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建议,如语文课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

8、则;数学课要培养学生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历史课要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的教育;地理课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体育课要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以及集体主义教育等。这反映的德育途径是(A)各科教学(B)课外活动、校外活动(C)团队协作活动(D)劳动教育20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需要的满足,以个人主义的观点、按满足快乐的原则来考虑道德问题,认为规则不是绝对的、固定不变的,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利益。这一道德水平属于(A)前习俗水平(B)习俗水平(C)原则水平(D)公正水平21 “儿童的道德价值以服从权威为导向,他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

9、制观念判断是非如若违反,就会感觉内疚和不安。”这一道德阶段属于(A)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B)相对功利主义阶段(C)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D)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22 “品德是感染出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系、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这一道德教育模式是(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23 “当今社会已经不可能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因此,道德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在混乱的价值观中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因此提出了关注生活、接受事实、深入思考、培养能力四个要

10、素。”这一主张属于(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24 明明用水枪对准爷爷,浇了爷爷一身水。爷爷笑了,说“真凉快” 。站在一旁的豆豆看到了,也将自己的水枪对准了自己的爷爷。豆豆的行为属于(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5 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26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27 德育为首就是德育第一位,其他各育可以次之。28 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29 德育过程就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三、简答题30 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31 简

11、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32 结合实际,简要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33 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34 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必答题35 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德育方法。 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

12、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36 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镜头一:劳动委员在家不劳动培培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刚刚进行的班级改选中当选为“劳动委员” ,虽然不及班长、学习委员荣耀,但培培还是很高兴,毕竟进入班委会了。培培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培培大加表扬:工作积极认真,以身作则,不管是做值日还是大扫除,培培都抢着干脏活、累活,打水、拖地、倒垃圾培培妈妈听着虽然高兴但也有些疑惑:这孩子在家从来不干活,妈妈让他帮忙擦桌子,都一脸不情愿,更别提积极劳动了,怎么

13、到学校就变了个人似的?镜头二:尊敬老师,粗暴待家长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同学,每次见到老师都规规矩矩地打招呼,尤其让老师感动的是,有时老师拿着教具或作业本去办公室的时候,这名同学都会跑上来帮老师拿。不过他的父母却反映,孩子已经 10 多岁了,在家里还是非常霸道,每次回家都不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动不动就大发脾气。同学们这种家庭、学校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多数同学都是在学校表现好,回家表现差,但也有个别同学正好相反,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手扔垃圾、吐痰,不过在自己的家里,很注意卫生。37 阅读下列案例,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

14、纠正方法。2002 年 12 月 29 日晚,四川省眉山市 8 名少年在网吧玩一种杀人的游戏感觉很不过瘾,于是想找个真人找找感觉。他们把正巧路过这里的一位得罪过其中一人的吴同学当作练习的对象,把吴同学拉到附近一条小巷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吴同学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 个涉案少年竞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38 论述价值澄清模式。39 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中的德育方法。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

15、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 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 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打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 陶 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 “你

16、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德育)模拟试卷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概念。德育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的概念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而狭义的德育的概念一般指道德教育,是相对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而言的,即根据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体的品德心理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受教育者的道

17、德素质,使他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强的道德意志、坚定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地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的教育活动。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A。【知识模块】 德育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德育任务。我国的德育任务反映在我国颁发的一些重要文件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一 2020 年)中提出,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是:到 2020 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人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要“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人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3 【正确答

18、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德育任务的特征。我国德育任务表现出的特征有:(1)社会主义现实性和共产主义方向性。(2) 全面性。(3)层次性和针对性。而选项 D的实践性则是干扰项,它是教育工作的特征。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的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中规定的德育工作任务。小学德育纲要中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德育工作的任务具体有:(1)道德教育。(2) 思想教育。 (3)政治教育。(4)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部在2002 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的。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 德育5 【正确答案】

19、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是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具体有:(1)从德育的依据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2)从德育的动力机制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3)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6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

20、: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要针对学生集体进行教育,并用个别教育中的问题教育集体。这一原则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又被称为“平行教育”原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

21、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在重视学生对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思想品德规范的学习、提高其思想认识的同时,也重视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加强实际锻炼,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认识转化为品德行为习惯,使学生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

22、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以事实、道理、榜样等进行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同时制定必要的规章制度对其进行约束。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

23、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与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10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

24、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一致性原则是指在德育工作中,学校方面应主动协调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统一认识和步调,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发挥教育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1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德育原则是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依据德育任务和德育过程的规律制定,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德育原则具体包括: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25、、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的原则、一致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等。其中,教育影响的连续性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本题的答案为D。【知识模块】 德育1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说服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使学生明辨是非,形成正确的观点的方法。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13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陶冶法、实际锻

26、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情感陶冶法是教师通过自然、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自身的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并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情感陶冶的方法具体有: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B。【知识模块】 德育14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实际锻炼法是让学生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增长才干,培养他们优良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的方式主要包括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活动、课外活动等。因此,本题的答案是C。【知

27、识模块】 德育15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自我教育法是指在教育者的启发和指导下,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品德表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克制和自我改正,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品德,使之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具体而言,自我教育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16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常见的德育方法有说服法、陶冶法、实际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等。其中,品德评价法是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生

28、的思想言行做出判断的方法,是品德发展的强化手段。品德评价的具体方法有: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等。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D。【知识模块】 德育17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途径。德育途径包括直接道德教育和间接道德教育。直接道德教育是指通过开设专门的道德课程,向学生系统地、有计划地、有目的地传授德育知识。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A。【知识模块】 德育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包括直接道德教育和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包括:通过各科教学进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团队协作活动以及劳动教育四个方面。其中,团队协作活动是指组织和建立一些学生团

29、体,如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让学生在集体的协作中相互学习,获得品德的发展。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C。【知识模块】 德育19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途径。德育途径包括直接道德教育和间接道德教育。间接道德教育包括:通过各科教学进行、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团队协作活动以及劳动教育四个方面。德育可以融合于各科教学中,在教学之中进行德育。这就是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原则。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20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

30、水平)。本题的表述属于前习俗水平。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A。【知识模块】 德育21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将道德的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其中“三水平”是指前习俗水平、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又称原则水平);每一种水平又分为两个阶段。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主义阶段;习俗水平包括人际和谐定向阶段和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22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现代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德育模式是:道德认知发展

31、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题目中的观点是体谅模式。因此,本题的答案是 B。【知识模块】 德育2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现代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德育模式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其中,价值澄清模式的主要观点是:(1)在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评价过程”可以促进形成一致的价值,以减少价值的混乱。(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观,价值观是随着个人经验的变化而变化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而是多变的、相对的。(3)价值观是不能通过传授与灌输获得的,因此教师只能通过学习、分析、讨论、评价和反思等方法

32、来帮助学生形成适合他们自己的价值观体系。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C。【知识模块】 德育2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现代比较有影响的几种德育模式是: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集体教育模式。社会学习模式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创建的。社会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强调人类的行为是个体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环境是复杂的,人们经常通过直接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模式而获得知识、技能等。因此,本题的答案为 D。【知识模块】 德育二、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25 【正确答案】 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

33、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不仅窄化了德育,也必然会导致德育的中性化。【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简言之,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知识模块】 德育26 【正确答案】 错误。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

34、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除了德育过程以外,学生品德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与品德形成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一方面,德育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

35、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德育过程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知识模块】 德育27 【正确答案】 错误。 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支持与动力,各育的实施又可以发挥以智益德、以美融德、以体载德、以劳强德的作用。德育为首、德育为先的说法,是为了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它并不是说智、体、美、劳其他各育不重要,也不是说德育可以同其他各育割裂开来孤立进行。德育为首不是德育唯一。因此,德育为首绝不意味着淡化或削弱其他各育,而是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的先导作用,带动和保证其他各育向

36、育人的正确方向、目标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把握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因为德育为首而忽视其他各育。【知识模块】 德育28 【正确答案】 正确。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德育过程的内部基本矛盾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德育过程正是在这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任务(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试题

37、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关系。考生需要把握的是德育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要素既有对立关系,又有基于同一矛盾体的统一关系。【知识模块】 德育29 【正确答案】 错误。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德育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因此,不能说学校德育过程等同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试题解析】 本题考

38、查的是德育过程的规律。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要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起作用,还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错误的。【知识模块】 德育三、简答题30 【正确答案】 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模式主

39、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知识模块】 德育31 【正确答案】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

40、,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

41、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知识模块】 德育32 【正确答案】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组建教师集

42、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我国目前德育实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不一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良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但在家庭中往往任性,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主要是家长对儿童的溺爱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另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解决办法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

43、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考生对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要回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原则的含义。其次,回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最后,结合我国当前的德育现状,提出必要的解决策略。【知识模块】 德育33 【正确答案】 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2)从德育的动力机制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的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3)从德育的目

44、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它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有三个方面,即依据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规律进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德育目的和结果是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知识模块】 德育34 【正确答案】 集体教育模式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来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而集体教育是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在于

45、培养集体主义者,而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集体教育。所以,马卡连柯将集体理论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模式的具体观点有:(1)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应该以集体作为教育的对象,让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发展。(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要时时为集体制定奋斗的目标,让集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集体成员为了目标而前进。(3)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4)纪律教育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没有纪律就没法进行劳动教育。(5)该模式提出了对儿童的教

46、育要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也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集体教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全面总结了苏联多年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集体教育模式。考生在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时还需要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以及对集体教育模式的评价。【知识模块】 德育必答题35 【正确答案】 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此案例中,班主任分别运用了榜样法和表扬法。(1)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让班级学生看到同学捡起地上的纸屑这行为,使捡纸屑的同学成为

47、同学们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榜样,从而使同学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2)表扬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对捡纸屑的同学给予了表扬,不但对捡纸屑的同学的行为给予了肯定和鼓励,而且也使全班同学都受到了教育。【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方法的掌握和运用情况。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要讲究方法,德育中各种矛盾的多样性和人的复杂性,决定了德育方法的多样性。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包括说理法、榜样示范法、实践锻炼法、陶冶教育法、自我修养法和品德评价法等。本案例中教师主要采用了榜样示范法和品德评价法。【知识模块

48、】 德育36 【正确答案】 (1)部分学生在家庭和学校表现不一致的问题:首先,反映了中小学生比较注重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还没有形成自己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同。同学们在学校中,要想获得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重,必须好好表现自己,而在家庭中,没有别的同学可以比较,不需要表现,就能得到父母的宠爱,所以就没有了表现的欲望。有的同学是因为在学校受到委屈而不方便发泄,所以回家后,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宣泄自己的情绪,表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其次,反映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脱节以及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教育影响的不一致是当前我国德育实效性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对学生的教育过多地依赖学校,家长没有看到家庭教

49、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责任,学生在家里只要吃好、睡好就行了。没有看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影响一致的作用。此外,家长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思想,家长爱不得当,教不得法。最后,家庭教育中,家长没有起到表率作用。个别家长自身在日常生活中不能很好地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家长的权威在子女心目中不及老师,没有为孩子起到模范作用。(2)要改变学生在学校和家庭表现不一的问题,根本上还是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即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首先,学校应与家庭建立和保持联系,形成一定的制度;其次,要及时或定期地交流情况,研究学生的教育问题,制定互相配合的方案;最后,要分工负责,共同努力来控制和消除环境中对学生不良的自发影响。【试题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这一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首先要指出材料中反映的是一个什么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其次,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关键是要坚持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知识模块】 德育37 【正确答案】 学生的不良品德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要求或犯有较为严重的道德过错。他们最初的表现是一般的过错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