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3 及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现代教育的特点。2 试述学记中关于教育教学原则的主张。3 简述师说中的主要教育思想。4 简述人格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必答题5 论述教学过程的性质。6 试论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7 请分析中国古代私学和官学的不同。8 试述罗杰斯自由学习观的主要内容。二、名词解释9 科举制10 乡学11 实验教育学12 教师专业性发展13 元认知14 功能固着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 123 答案与解析一、简答题1 【正确答案】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实践,这是现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首要的基本特征。(2)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范围、程度和意义日益广大,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和加强。(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教育普及化和公共性增强,教育工作和教育机会均等成为教育决策和教育行为的基本准则。(4)教育技术手段日益更新,教育的时空空前拓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育制度的弹性和开放性不断提高。(5)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外部条件和广阔的国际环境。(6)教育的终身化,使现代教育不仅仅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于人的一生,为此,预备式教育已经转变为终身教育体系。【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教育的特点。在不同历史时期内,由于生产力水平与生产关系不同,政治制度不同,教育也体现出
3、不同的性质和特征。进入现代社会后,由于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变化,教育的性质和特征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内的教育性质及其特征,考生需要结合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加以理解和掌握。2 【正确答案】 学记在综合诸子百家教育、教学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总结了一套教育教学的原则。(1)豫、时、孙、摩。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概括出“教之所由兴 ”和“教之所由废”的重要规律。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发而后禁,则扦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
4、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2)长善救失。孔子曾经提出过“ 改过迁善”的思想,偏重于强调在道德教育中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长处。学记则把这一思想发展为教育和教学的一项比较普遍的原则。“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也。”(3)启发诱导。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思想,进一步概括了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宝贵经验,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4
5、)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5)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教与学是紧密联系、互相促进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 这里主要是从教师的角度提出的,要求教师在教人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从而推动自身素养的不断发展。后人则把教学相长进一步引申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要相互促进。无论作本义还是引申义的理解,对于有效教学的实现都是有启发意义的。
6、【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学记中教学原则的掌握情况。“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教学相长”等都是学记中提出的教学原则。3 【正确答案】 师说是韩愈论师道的重要教育论著,集中体现了韩愈尊师重道的思想,师说是中国古代第一篇集中论述教师问题的著作。从教育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师说在理论上是具有新意的。具体表现为:(1)由“人非生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韩愈的“人非生而知之者 ”的论点,直接否定了“生而知之”。韩愈得出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论点,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 学者必有师”这个观点有了充分牢靠的理论依据。师说在认识论上倾向唯物主义,人非生
7、而知之,因而人人都有学习的必要。学习一定要有教师指导,教师是社会必要的。(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韩愈总结了以往教师工作的经验,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他规定教师工作的三项任务,都有它特定的时代内容。三项中最主要的是“传道” ,“授业”和“解惑”都要贯串“传道”,为“ 传道”服务。韩愈在历史上首先提出教师的基本任务,其文字表达比较概括和明确,有主有次,一经提出,便流传为共知的名言,也为以后的教师所接受。(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韩愈认为,求师的目的是为学“道” ,办法是“学无常师”。韩愈针对时风,认为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在“ 传道”,学生求
8、学的任务主要在学道,能否当教师,也就以 “道”为标准来衡量。谁先闻道,谁就有条件给人传道,在实际上起教师的作用,因此不论年龄大小,也不论地位的贵贱,凡有道就可以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社会上有道的人不少,皆可以为师,求学的范围就不应受到限制,而应当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性的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年龄有差别,而闻道则不以年龄大小定先后,学术业务也可能各有专长。“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弟子如果有专长,也可以为教师,教师也可以向有专长的弟子学习,教师与弟子相互学习,教学相长,是理所当然的事。【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韩愈教育思想中有关尊师重道、师生关系的知识点。就
9、考纲中有关本章的考点来看,韩愈的教育思想是这一章的重要考点,考生要认真掌握。4 【正确答案】 人格发展规律的教育意义:(1)注重从个体的心理发展的层次性及各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考察人的社会性发展和道德的形成发展,而不是孤立地看待他们的发展历程。(2)人格的发展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育要以人的年龄为依据,但人格发展水平并不一定与年龄一致。(3)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应注重利用各种社会因素促进儿童带有社会性因素人格特征的良好发展。(4)儿童的人格特征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是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道德教育必须配合儿童的心理发展来进行。【试题解析】 心理发展规律对于现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要
10、抓住这一中心来论述。必答题5 【正确答案】 (1)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人类社会要不断发展,就必须由年长一代不断地将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等方面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经验传递给年轻一代,使他们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以保障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教学正是年长一代为了有目的地传授给年轻一代经验、知识以促进他们的成长而专门组织起来的活动。所以,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基本而特有的活动;教学中的交往活动是围绕认识活动进行的;教学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并使其符合社会价值标准与目标的活动,是在相关的认识与交往活动的
11、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师生为传承知识而相互作用的认识活动是教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最突出、最基本的特点。在教学中,无论是由教师向学生做知识的传授,还是引导学生去探究与发现新知,均离不开有目的地对人类文化知识的学习、运用与传承,离不开教师对学生认识与实践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作为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在于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界;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
12、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2)教学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教学活动不是孤立的个体认识活动,而是社会群体性的有目的、有组织的认识活动。它离不开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离不开人们的共同生活。教学过程以社会交往为背景,尤其是个体最初的学习与认识,例如对实物及其名词概念的认识就是在交往中发生与发展的。人们对语言的掌握,对通过语言文字授受的经验、知识的掌握,均有赖于人们交往与沟通的共同生活经验。所以,有目的地进行的教学也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并通过社会交往与联系社会生活来帮助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理解所学知识的实际意义与社会价值。教学还以交往、沟通、交流为重要手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循
13、序渐进地学习与运用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常常有意识地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进行问答、讨论、交流、互助,以便学生获得启发、进行思想碰撞与反思、集思广益与加深理解,并学会应用,使教学中的认知活动进行得更加生动活泼而有效。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运用交往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进行认知,而且运用交往对学生进行情感方面的沟通、感染与培养。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思想情趣的坦诚沟通,以便激起师生在认识与情感上的共鸣、智慧与志趣的共享,从而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培养和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3)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进行交往,以
14、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追寻与实现价值增值目标的过程。其中,引导学生通过掌握知识、进行认识及交往的活动是教学的基本活动;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及其价值目标实现则是在这个认识及交往活动过程中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要使教学过程强有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自觉地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就应当使教学成为教育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这是现代教学的追求与特点。赫尔巴特早在19 世纪便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此后一直成为教学应遵循的原则。它要求教学内容应有丰富的价值内涵,教学过程应有积极的价值追寻,让学生的思想情感深受启示、熏陶与教益。20 世纪 60 年代,教育界日益重视教学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性教学理念便应运而生,成为
15、现代教学又一个令人关注的热点。赞可夫、布鲁纳等都很注重适当提高教学的难度与挑战性,使之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试题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教学过程的掌握情况。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特殊的场所(即学校教室)、由特殊的对象(教室学生)、进行特殊的活动(传授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等)。由于不同于学生直接接触到的对现实世界的认识,知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间接的认识,所以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的参与者包括了教师和学生,缺少了任何一方,都构不成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了教学,也就是说,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交往的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因此
16、,教学过程也就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目标的过程。6 【正确答案】 赫尔巴特认为,教学是激发兴趣、形成观念、传授知识、培养性格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塑造儿童心灵的过程。他把教师比作“建筑师“或“园艺师” ,主张教师应通过一种“ 艺术 ”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来建造儿童的心灵。赫尔巴特一生以大部分精力探求符合儿童心理规律的教学程序,他依据其假设的观念及统觉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新知识、形成观念体系的具体进程和方法,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的理论。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即明了(清楚)、联合(联想) 、系统、方法。这个过程是让学生清楚、明了地感知新教材,开始获得新观念,进而把新获得的观念与旧观念
17、联系起来,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综合、概括,得出结论、定理、原则,纳入原有的知识系列,形成组织严密的、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儿童的心理处于静态的审思活动,兴趣则处于探求阶段,在教学上采用综合方法。最后通过作业、练习运用到实际中去。赫尔巴特认为这是教授新教材、传授新知识应当遵循的心理顺序,不论教学的内容如何,不管学生年龄的大小和年级的高低,都必须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进行。评价: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过于机械,流于形式,理论基础也是不科学的。但它较为细致地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状态,对不同教学阶段提出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授新知识的规律。【试题解析】 本题主
18、要考查赫尔巴特的教学形式阶段理论。他指出,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是井然有序的,都要经历四个阶段,即明了(或清晰)、联合(或联想)、系统、方法。19 世纪后期 20 世纪前期,该理论对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师范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该理论所固有的机械论倾向,也使它不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7 【正确答案】 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官学早在夏商西周时期即存在。汉代官学标志着我国封建官学制度的确立。私学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兴盛于两汉,孔子起到开辟道路的作用。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两重含义:一指私家学术派别,探讨学术,多数侧重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研究;二为教育团体,讲学授徒,而这
19、二者的活动是紧密结合的。私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它与官学截然不同:(1)私学与官府分离,是独立的专门的学术和教育团体。(2)私学不传递官府法定的典章制度和文献,而以本学派的政治与学术主张教授弟子,寄望他们推行本学派的政治主张,因此各学派弟子的参政意识都较浓。(3)私学大师与王官分离,不享有世袭的特权,属于士的行列。(4)受教育对象扩大,本着“ 有教无类”的原则,吸收平民入学,突破了王族、贵族的限制,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的来源。(5)私学冲破了“ 学在官府”的封闭式的旧传统。学校从宫廷移到民间,教师以私人身份随处讲学,学生可以自由择师,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生活发生了
20、较广泛的联系,一变官学僵化死板远离实际的学风,形成百家争鸣的盛况,为人才的培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6)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私学大师,涌现了一批著名的教育著作,如学记成为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基础。这是自由讲学带来的成果。【试题解析】 私学与官学是我国古代的两种重要教育制度,此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我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总结。8 【正确答案】 (1)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主要有两种类型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学习方式也主要有两种无意义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并且认为认知学习和无意义学习、经验学习和有意义学习是完全一致的。因为认知学习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对学生自己是没有个
21、人意义的,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因而与人无关,是一种无意义学习。而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2)所谓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
22、涉及理智,而不涉及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只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 ,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3)对于有意义学习,罗杰斯认为其主要具有四个特征:第一,全神贯注整个人的认知和情感均投入学习活动之中;第二,自动自发学习者由于内在的愿望主动去探索、发现和了解事件的意义;第三,全面发展学习者的行为、态度、人格等获得全面发展;第四,自我评估学习者自己评估自己的学习需求、学习目标是否完成等。因此,学习能对学习者产生意义,并能纳入学习者的经验系统之中,强调自由自主,因而称为“自由学习观” 。【试题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及其核心观点。由于
23、人本主义强调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习,因此学习并非教师以填鸭式严格强迫学生无助地、顺从地学习枯燥乏味、琐碎呆板、现学现忘的教材,而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去吸收任何他自觉有趣和需要的知识。二、名词解释9 【正确答案】 隋炀帝当政的大业年间,科举考试制度的因素有了重大的发展,特别是大业二年(606 年)“ 始建进士科”,说明以文才为选士方向已经确立,使科举考试科目有了多种类型,更加适应当时选官的政治需要,终于形成新型科举考试制度。大业三年(607 年) ,下令十科举人,这一方面强化分科取士,另一方面表明随着政治的发展,需要多方面广泛选拔人才。科举是以统一考试的成绩作为选士的基本依据,所以考试是科举的核心
24、。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由学校将考试合格的学生选送);二是乡贡(由州县选送)。科举考试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科举制自产生后,就不断探索考试的方法,经过唐代 200 多年的发展,终于形成了帖经、口试、墨义、策问和诗赋五种方法。606 年“始建进士科” ,是科举考试制度确立的标志,此后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 1300 年,直到清末 1905 年才废除,它曾对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是不能忽视的。【试题解析】 本题是古代官学制度中的关键考点,需要特别注意。10 【正确答案】 在西周社会,设在王都的
25、小学、大学,总称为国学。设在王都郊外六乡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总称为乡学。乡学由管理民政的司徒负责总的领导,其教育内容有明确的规定。以德、行、艺为纲,基本要求和国学一致。乡学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把贤能者选送到司徒,经司徒择优选送至国学。【试题解析】 西周的教育制度较为完整,有乡学、国学的衔接,其教育特点是六艺教育,国学与乡学问的关系应该引起注意。因此考生要重点掌握西周的教育。11 【正确答案】 19 世纪 30 年代,在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以及实验生理学的影响下,一种以教育实验为标志的教育思潮开始兴起,被称为实验教育思潮。20 世纪,实验教育学获得了较大发展,其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学者梅伊曼与拉伊
26、,其主要著作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与拉伊的实验教育学。主要观点有: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第三,主张用实验、统计等科学方法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征,为教育实践提供依据。12 【正确答案】 美国学者凯兹(LKatz)概括并提出了教师发展的四个阶段。阶段一,求生期:在工作的第一年,努力适应以求得生存。阶段二,强化期:一年后,对一般学生的情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开始把注意力放在有问题的学生身上。阶段三,求新期:在第三和第四年时,教师开始寻求新的教育教学方法。阶段四,成熟期:教师花费三年、五年或更多的时间,成为一个专业工作人员,能够对教育问题做出反省性思考。13 【正确答案】 在学习的信息加工系统中,存在着一个对信息流动的执行控制过程,它监视和指导认知活动的进行,负责评估学习中的问题,确定用什么学习策略来解决问题,评价所选策略的效果,并且改变策略以提高学习效果。这种执行控制功能的基础就是元认知。14 【正确答案】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功能或用途的固定看法。例如,对于电吹风,一般人只认为它是吹头发用的,其实它还有多种功能,可以做衣服之类的烘干器;砖,它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建筑,然而我们还可以用它来当武器、坐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