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代史)模拟试卷 23 及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简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成就。(四川大学 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2 简析近代早期殖民强国葡萄牙、西班牙衰落的原因。(2009 年统考真题)3 试论西欧启蒙运动及其历史意义。(北京师范大学 2001 年历史学综合考试真题)4 简述美国两党制的形成。(中国人民大学 2013 年世界通史真题)5 简述拿破仑的大陆封锁政策。(南京大学 199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首都师范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6 简述德意志帝国从建立到 1900 年前后主要的外交政策。(华南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7 论述工业革命的影
2、响。(南京农业大学 2014 年历史学基础真题)8 概述跨大西洋黑奴贸易的发展历程并扼要分析其影响。(华东师范大学 2006 年世界通史真题;华东师范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综合真题)9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近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1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0 简述 18531857 年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英印国家的改革内容和影响。(北京大学 2013 历史学基础(世界史)真题)11 简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学 1995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2 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世界史基础真题)13 试述华盛顿
3、会议召开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后果。(浙江大学 2000 年世界现当代史真题)14 试论 1929 年世界经济危机及其后果。(南开大学 2002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5 简述凯恩斯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南京大学 2000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6 简述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东北师范大学 1 999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6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17 试析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中山大学 2013 年历史学基础(A)真题)18 简评“雅尔塔会议 ”。(东北师范大学 2001 年世界史综合卷真题)19 概述雅尔塔体系的内容及其性质。(厦门大学 2002 年世界现
4、代史真题;南京大学 2002 年加试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0 简述马歇尔计划的内容与影响。(辽宁大学 2014 年历史学专业基础真题)21 学术界对于冷战爆发的根源有哪些解释?(南京大学 2017 年世界史基础真题)22 简述蒙巴顿方案的主要内容。(东北师范大学 2000 年世界现代史真题)23 评述杜鲁门“ 公平施政 ”。(东北师范大学 2014 年历史学综合真题)24 简述二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北京大学 2017 年世界史真题)25 论述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四川大学 2005 年世界近现代史真题)26 试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江西师范大学 2014 年世界通史真题)历史学基础 (世界近现
5、代史)模拟试卷 23 答案与解析一、论述题1 【正确答案】 (一) 意大利前期(14 世纪至 15 世纪中叶)文艺复兴是文学的繁荣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巨匠,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文坛三杰: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1)但丁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驱,代表作是神曲,它采用梦幻文学的形式,通过对但丁幻游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要求思想解放和宽待异教。 (2)彼特拉克是人文主义的鼻祖,被誉为“ 人文主义之父” ,代表作是抒情诗集歌集。歌集用意大利文写成,其中多数是爱情诗,歌颂了对恋人劳拉的爱情。彼特拉克摆脱了
6、教会的禁欲主义的束缚,表现了人文主义者以个人幸福为中心的爱情观。彼特拉克的抒情诗,创立了十四行诗这一欧洲诗歌中的重要诗体,为欧洲抒情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被后人尊称为“诗圣” 。 (3)薄伽丘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揭露和讽刺了天主教僧侣和封建贵族腐朽糜烂的生活,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阶级不平等和男女不平等,赞美了现世生活和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了商人、手工业者的智慧和勇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级对禁欲主义的反抗。 (4)佛罗伦萨的美术家乔托是近代现实主义绘画的开拓者、“近代美术的奠基人” 。乔托一生的主要成就是壁画,其中以 13051308 年在帕多瓦的阿累那教堂绘制的壁画最为有名,被称为“14 世纪
7、意大利艺术的重要纪念碑” 。 (5)马萨乔(1401 一 1428 年) ,是最先探索人体结构和透视法的画家,并发现了远近透视的一些规律,代表作有失乐园和纳税钱。 (二)意大利后期 (15 世纪后半期至 1 6 世纪为后期) 文艺复兴是艺术空前繁荣的时期,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艺术大师,特别是被称为“艺术三杰” 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以马基雅维利和康帕内拉为代表的近代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和空想社会主义者。 (1)达.芬奇的绘画把人文主义思想内容和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完美地结合起来,使绘画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最有名的作品是最后的晚餐和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是 149514
8、98 年为米兰圣玛利亚修道院食堂创作的一幅壁画,取材于圣经故事中关于犹太出卖耶稣的传说。蒙娜丽莎是达.芬奇在 1 5031506 年为佛罗伦萨银行家妻子创作的肖像画,是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肖像画之一。 (2)米开朗基罗是著名的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米开朗基罗的艺术作品具有雄浑、豪放、宏伟和充满激情的特点。最有名的代表作是雕塑大卫像和摩西像。大卫像刻画了大卫在即将与巨人决一死战时的英雄气概。摩西像是15131516 年为罗马教皇朱理亚二世陵墓雕刻的大理石雕像,表现出疾恶如仇、无比英勇和刚强坚定的神态,被认为是近代雕刻的最高成就。米开朗基罗的绘画杰作有罗马西斯廷教堂天顶壁画创世纪和墙壁上的祭坛画末
9、日审判。 (3)拉斐尔是杰出的画家和建筑师,有“ 画圣”之称,代表作有 西斯廷圣母像和雅典学院。拉斐尔以擅长画圣母像著称,西斯廷圣母像中的圣母没有任何宗教神秘色彩,完全是一幅慈爱、温和的世俗母亲的形象,充分体现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雅典学院塑造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伊壁鸠鲁等古代著名哲学家聚集一堂进行讨论的场面。画的构图成功地运用了空间构成和透视的方法,画面协调集中,色彩丰富,为拉斐尔壁画中最优秀的作品。 (4)提香是另一与米开朗基罗并世的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杰出代表。圣母升天是他最有名的宗教画,全画分上、中、下三部分,描绘在众多教徒目睹下上帝和天使迎接圣母升天的奇迹。
10、 (5)马基雅维利(14691527 年) 是杰出的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奠基人,被誉为近代“政治学之父” 。君主论是他的代表作,完整地提出了资产阶级的国家学说。全书系统地阐述了君主统治的各种方式和君主夺权治国的策略思想与政治权术。马基雅维利从历史和现实的经验出发,以人的眼光来观察政治,使政治摆脱宗教和道德的束缚,对资产阶级政治学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6)康帕内拉(15681639 年) 是杰出的思想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代表作太阳城通过叙述热那亚航海家与朝圣香客招待所管理员的对话,揭露和抨击了当时意大利的社会制度,并提出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知识模块】
11、 近代初期的欧洲2 【正确答案】 (一) 葡萄牙的衰落。(1) 经过。16 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商业殖民帝国。两雄并立,展开了争霸斗争,结果西班牙获胜,于1580 年合并了葡萄牙。葡萄牙虽然在 1640 年恢复独立,但是经过这次合并,它的地位一落千丈,海上贸易衰落了,许多海外殖民地被后起的荷兰夺去了。(2)原因。首先是本国缺乏雄厚的工业基础。其次是没有军事实力去保卫海外基地。最后,葡萄牙的东方商业帝国是由分散于许多地方的要塞、据点及港口组成,容易被各个击破,而荷兰人就利用了葡萄牙的这个弱点。 (二)西班牙的衰落。(1)经过。西班牙在尼德兰革命中失去荷兰这个富庶的属地,这是对
12、其霸权的沉重打击。1588 年,英国海军击溃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有力地削弱了西班牙的海上实力。1655 年,英军攻占了西班牙在西印度群岛中的重要海岛一牙买加。在1658 年的对英战争中,西班牙又失去了欧洲西海岸的重要商港敦刻尔克。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4 年)中,根据乌特勒支条约,西班牙又进一步丧失了欧洲的属地,把南尼德兰和在意大利的领地割让给奥地利,把对西属美洲殖民地的奴隶贸易独占权送给英国。(2)原因。第一,在 16 世纪,西班牙一方面时常卷入欧洲大陆的王朝战争与宗教战争,另一方面又进行多次海上战争,这样就分散了力量。这与英国后来所奉行的方针形成鲜明的对比:英国置身于欧
13、洲大陆的事务之外,只是在大陆均势遭到威胁时才介入欧洲事务,这个方针使英国有可能集中全力去从事海外殖民扩张。第二,西班牙对于殖民地的统治和限制太严,这阻抑了殖民地的工农业发展和人口的增长(移民),从而使得西班牙在争霸战争中得不到殖民地的有力帮助。第三,西班牙的工业落后,造成国力不振,从而使西班牙在争霸战争中缺乏经济后盾。【知识模块】 近代初期的欧洲3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l7 18 世纪西欧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强大,握有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推翻旧制度,资产阶级必须制造舆论。(2)在 1718 世纪,自然科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发展
14、为启蒙思想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二)思想主张。启蒙运动开始于英国,逐渐扩展到法国、德国以及全欧洲。启蒙运动思想家们反对上帝和宗教迷信,批判中世纪的经院哲学;经济上主张以自由放任对抗封建官僚机构的束缚,政治上以社会契约论否定王权神授,主张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或民主共和政体,限制王权,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提倡法治,反对人治。主要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洛克、霍布斯等,法国的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德国的席勒、歌德等。 (三)历史意义。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是世界近代史上的两大思想运动,它们为新兴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作了思想上的准备。如果说文艺复兴所反对的是天主教神学思想,所追求
15、的是现世的幸福的话,那么启蒙运动所反对的是封建专制主义,所追求的是自由平等。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中宣传的带有辩证法因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解放思想并敢于否定一切腐朽事物的勇敢精神,保障人权和实行法治的主张,崇尚知识、提倡科学的态度,以及对未来理性社会的种种设想,都已超出了国界,跨越了时代,有着非常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些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在人类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同时,他们卓越的见解也为法国大革命和随后而来的欧洲革命高潮奠定了思想基础。【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4 【正确答案】 (一) 美国在建国初期就产生了两个对立的政党。在华盛顿第一任总统期间,形成了以杰弗逊为首的民主共和党和以汉密
16、尔顿为首的联邦党。联邦党到1820 年前后销声匿迹。到 19 世纪 2030 年代,民主共和党分裂为民主党和辉格党。1850 年后,辉格党逐渐解体。 (二)1854 年,在反对奴隶制的斗争中,北方工业资产阶级联合广大工人、农民组成共和党。该党反对奴隶制向西部地区扩展,与主要代表南方奴隶主利益的民主党相对抗。内战结束后,特别是在 70 年代后,随着南方奴隶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的过渡、垄断组织的形成和工农运动的发展,两大政党的阶级基础都发生了变化,共和党成为与工农大众相对立的代表金融和大工业资产阶级的政党,民主党成为资产阶级化了的南部大种植场主、富农及南方资产阶级的政党。从内战结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17、,共和、民主两党基本上是交互执政的。在 19 世纪末期,在美国正式形成了两党制。【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5 【正确答案】 (一) 内容。拿破仑为打击英国,实行大陆封锁政策,同时力图建立起一个大陆体系。在打败普鲁士后,他于 1806 年 11 月 21 日发布柏林敕令,宣布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船只一律不得进人大陆上帝国控制的任何港口。这是大陆封锁的开始。1807 年 11 月 23 日和 12 月 17 日,拿破仑在意大利两次发布米兰敕令,将大陆封锁政策推向了中立国家。敕令宣布,不属于英国及其殖民地的产品,必须出示原产地证明方能运进大陆;中立国船只凡曾在英国靠岸者,货船一并没收;在海上曾
18、屈从于英国要求者,则视为已被“剥夺国籍” ,予以捕获。 (二)效果。严厉的大陆封锁政策曾使英国出口额锐减,蒙受很大损失。英国当即宣布从海上封锁大陆,同时力图打开英货进入大陆的通道。中立国葡萄牙成了重要的通道之一。为了阻止葡萄牙与英国的贸易,拿破仑出兵占领了葡萄牙。1808 年,法军借道返回时,竟然占领了盟国西班牙。这时,法兰西帝国已控制着意大利所在的整个亚平宁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所在的伊比利亚半岛、莱茵邦联所在的德意志大片地区及与之相连的荷兰和比利时。但是,拿破仑的大陆体系充满着不可调和的矛盾。【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6 【正确答案】 (一) 大陆政策。德意志帝国建立初期,无实力进
19、行海外扩张,俾斯麦采取了立足欧洲、保持大陆均势、巩固德国国际地位的方针。通过结盟政策,耍弄所谓“五球不落之戏 ”,拉拢俄国,防止法、俄联合,孤立和打击法国;与奥匈帝国结盟,抑制俄国在东欧和巴尔干地区扩张势力;与英国修好,促动英国在中、近东与俄国对抗,在非洲与法国争势,达到牵制英国对欧洲大陆事务的干预。德国则在列强的互相冲突中充当仲裁者,实行“均势外交” ,最终实现其称霸欧洲的目的。 (二)世界政策。 19 世纪 80 年代末,随着德国经济的崛起和扩张野心的加强,面临已被瓜分殆尽的世界,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要求重新分割世界势力范围。1896 年,德皇威廉二世提出向海外扩展殖民地、掌握制海权、争霸世
20、界的方针,即所谓“世界政策”。次年 5 月正式开始施行。先后于 1898 年、1900 年和 1906 年通过三个海军法案,不断追加海军拨款,增建舰艇,扩充海军,与英国展开军备竞赛。同时,在国内建立殖民部和各种殖民宣传团体,出版鼓吹殖民主义思想的书刊。对外加速殖民步伐,把殖民侵略扩展到远东、南太平洋、近东、中东和北非等地区。到 1914 年,德国侵占的殖民地面积已达 1027 万平方英里。该政策的实施,加深了德国的军国主义倾向,加剧了德国与英、法、俄等欧洲列强间的矛盾和国际紧张局势,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转型7 【正确答案】 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至 1
21、9 世纪 30 年代末工业革命在英国基本完成。美、法、德、日、俄等国也在 19 世纪内先后完成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不仅给生产技术带来巨大的革命,又是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使得生产力迅速发展,确立工厂制对手工劳动的优势地位,提高了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使建立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二)工业革命加速了工业劳动者同农业的分离,并使工人成为机器和工厂制度的附属品,以更密集的生产形式受到奴役,并破坏了家庭手工业。 (三)工业革命最终形成了成熟的近代资产阶级和与之对抗的无产阶级,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于 1825 年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知识模块】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
22、转型8 【正确答案】 (一) 历程。从 15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后半期的奴隶贸易,是西方殖民者掠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主要手段。从非洲到欧洲和美洲的奴隶贸易早期为葡、西两国垄断,之后荷兰、法国、英国,甚至瑞典、丹麦和勃兰登堡,再加上后起的美国,也都加入了贩卖黑奴的行列。奴隶贸易大多是由私人出面经营,得到国家支持进行的。到 17 世纪中叶,奴隶贸易的范围集中在大西洋东西两岸,一般称为大西洋奴隶贸易。来自欧洲的贩奴船,先从欧洲装载枪支、布匹、甜酒和糖等廉价物品,航行到非洲,换取奴隶,然后把非洲黑奴运往美洲,以高价卖给那里的白人种植园主或矿山主,换取当地的烟草、甘蔗和棉花等原料,最后运回欧洲,形成三
23、角形的路线,史称“ 三角贸易 ”。17 世纪中叶以后的 150 年间,奴隶贸易已经成为非洲与欧洲、美洲之间唯一的贸易活动。在贩奴活动的方式方面,除了存在“三角贸易”外,英法等国相继成立贸易公司,垄断对非洲的奴隶贸易,其中最著名的有1660 年英国成立的“ 皇家开发非洲公司 ”和 1672 年创立的 “皇家非洲贸易公司”,还有法国在 1664 年建立的“西印度公司” 等。从 18 世纪后期起,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要求把包括非洲在内的海外殖民地变成工业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甚至是资本输出场所。把非洲人留在非洲进行奴役,既无风险,又可得到远远超过从奴隶贸易中获得的利润。这些因素使西方资本
24、家对奴隶贸易渐渐失去了兴趣。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奴隶贸易大体上在 19 世纪 70 年代就停止了。 (二)影响。罪恶的奴隶贸易给非洲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非洲大陆损失了大量人口。奴隶贸易破坏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政治稳定。掠奴战争的恐怖造成了社会的极端混乱,许多古老的王国纷纷瓦解,非洲原有的物质文化趋于毁灭。奴隶贸易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经济陷于崩溃的境地。随着黑奴贩卖的兴盛,歧视黑色人种的种族主义思潮也开始泛滥起来。【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9 【正确答案】 1868 年 4 月,睦仁天皇宣布了新政府的政治纲领五条誓文。誓文表现了新政府改革封建旧制度和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决心。该年 9 月,定年号为明
25、治,开始实施改革: (一)改革旧制度。(1)奉还版籍与废藩置县。1871 年,宣布“ 废藩置县” ,废除藩制,把全国划分为 3府 72 县,由中央政府任免知事。(2)改革身份制度与取消武士特权。明治政府废除了公卿之称,改为华族,一般武士改为士族。1872 年,正式确定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制,农、工、商和贱民一律称为平民,并宣布“四民平等” ,允许居住、迁徙、择业、婚姻等自由。(3)改革土地制度与实施新地税。1872 年明令解除幕府禁止土地买卖的禁令,并在全国丈量土地,发给土地的实际所有者以土地执照,确认其土地所有权。接着,明治政府在 1873 年发布“ 地税改革法令 ”,规定按照政府确
26、定的地价每年征收 3的地税和 15的附加税。 (二)学习西方的三大政策。(1)殖产兴业。1870 年 12 月成立工部省,作为全面负责推行殖产兴业政策的领导机关。工部省首先接管了幕府和各藩经营的矿山和工厂,创办了官营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并且兴建铁路。1873 年 11 月又成立内务省,与工部省配合,共同推行殖产兴业政策。内务省利用国家资金,创办了千住呢绒厂、新町纺纱厂和爱知纺纱厂等近代化的“模范工厂” 。(2)文明开化。教育改革在文明开化运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明治政府建立文部省,颁布教育改革文件学制,建立了近代学校体系,并努力在全民范围内普及初等教育。明治政府还采取一系列具
27、体措施,如“改历”“易服”“剪发”等,倡导西方人的生活方式。(3)富国强兵。在军队建设方面主要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1872 年颁布征兵诏书和 1873 年颁布征兵令,标志着建设新军的开始。【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10 【正确答案】 英国在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之后,对印度的殖民政策有了一些改革。(一)政府体制改革。 1858 年 8 月,英国国会通过改善印度管理法,取消东印度公司,由维多利亚女王直接统治;在英国内阁中设立了印度事务大臣,主管印度事务,并对议会负责;印度总督由女王任命,并被特授副王衔位,代表女王作为印度最高统治
28、者实施管理;总督在印度事务大臣的指导下,根据政府的总方针,制定实施关于印度的具体政策及日常管理。 (二)改组军队。分割与平衡是英印政府改组军队的基本原则。强化英籍驻军的优势,英印士兵的比例达到一比二;缩减印籍士兵中高级种姓的人数;将不同种姓、民族和宗教的士兵分别编排;军队中级以上官员全部由英籍或欧籍军官担任。 (三)统一司法体系。 1861 年印度高等法院组织法出台,根据该法,分别在加尔各答、孟买、马德拉斯各设立一个高等法院。同时完善法律,分别在 1859 年、1860 年和 1861 年颁布民事诉讼法印度刑法和刑事诉讼法。 (四)调整宗教政策。 1858 年 11 月女王颁发诏书表示:“尊重
29、当地王公的权利、尊严和荣誉”,“不干涉臣民中任何人的宗教信仰或崇拜”。【知识模块】 近代的亚非拉11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领土问题。瑞士和荷兰不再属于神圣罗马帝国,成了独立国家,不再对帝国承担法律义务。法国获得了洛林和阿尔萨斯,占据了布雷萨克和菲利普斯堡,满足了天然疆界的要求。瑞典得到了波美拉尼亚的西半部和维斯马城以及不来梅、费尔登两个主教辖区。瑞典由此控制了德国奥得河、威悉河的入海口和波罗的海、北海沿岸的重要海港。在帝国内部,勃兰登堡得到了波美拉尼亚东部和马德堡大主教辖区的大部,奠定了日后普鲁士崛起的根基。巴伐利亚由于在战争中作为天主教同盟首领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帕拉丁,取得了
30、选帝侯的地位。 (2)宗教问题。和约重申了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的“教随国定” 原则,每个德意志邦都有权决定其宗教信仰。加尔文教也获得了和天主教、路德教同等的地位。和约还否定了“归还教产赦令 ”的有效性,恢复 1624 年的地产占有状况。和约实际上解决了宗教和教会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问题,它第一次根据世俗原则而非宗教原则解决争端,这是长期以来欧洲政治世俗化的重要成果。 (3)确定德意志国家的体制。实际上承认了三百多个德意志邦成为主权国家,各邦可以独立地实施外交和缔约权。皇帝不经由境内所有主权国家组成的帝国议会同意,不能立法、征税、招兵、宣战或媾和。 (二)历史意义。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通过国际会议
31、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重新划定了欧洲大国的边界。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蒙受重大损失,法国成为最大的赢家,为其此后维持了两个世纪的欧洲霸主地位打下了基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第一次正式承认了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同时确定了新教与天主教权利平等的原则,罗马教皇“ 唯我独尊 ”的地位从此一去不返。【知识模块】 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12 【正确答案】 (一)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在 1918 年夏至 1921 年春实行的一系列非常措施和政策的统称。其主要内容有:政府颁布了余粮收集制法令,要求农民按国家规定的数量交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政府组织工人征粮队下乡,以确保征粮任务的完成;在城市
32、,除大工业外,中等工业也收归国有,对小工业则实行监督;国家通过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及其下属的各总管理局,对工业的管理、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集中领导;排斥自由贸易,实行粮食和日用工业品的配给制;对全国成年人实行劳动义务制。 (二)积极作用与后果。(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和经济被破坏的条件下被迫采取的,它对捍卫苏维埃政权、保卫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积极作用。(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而且在 1920 年底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非常措施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加强。由于政府实行粮食垄断进而实行余粮收集制,使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比例的农民的基本生活受到了较大影响。
33、1921 年春,全国普遍发生了饥荒,忍饥挨饿和生活无着落的农民自发地组织了一些暴乱,将目标指向苏维埃政权。【知识模块】 俄国革命与共产国际13 【正确答案】 (一) 背景。(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在亚太地区的争霸形势与战前相比有了新的变化。战前主要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互角逐,争斗的中心是宰割衰弱的中国。战后,德国败北,沙俄消亡,法国则忙于医治战争创伤和处理欧洲事务,于是,在亚太地区的国际政治斗争舞台上便形成了英、美、日三国继续争夺中同和太平洋海上霸权的新局面。(2)战后,英、美、日三国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某些与战前不同的重要变化。英日关系逐渐从盟友走向了某种程度的对抗。美日两
34、国在对华政策方面尖锐对立,战后矛盾日益突出。围绕对华关系,美国的“门户开放” 原则与日本独霸中国政策之间的对立日益尖锐。在战后争夺远东及太平洋地区霸权的斗争中,美英两国既是对手,又是反对日本扩张的伙伴。(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德国海军的败亡和美、日两国的崛起,围绕争夺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霸权,新一轮的海军军备竞赛的阴云又笼罩在美、日、英三国之间。大国为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而展开的海军军备竞赛加剧了远东国际关系的紧张化。 (二)会议内容。 1921 年 11 月 12 日,美国、英国、法国、日本、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和中国,以及英国的 4 个自治领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出席了华盛顿会议。
35、会议主席系美国代表团团长、美国国务卿休斯。尽管华盛顿会议声称会议公开、代表发言立即见报,但实际上主要问题均由美国、英国和日本代表团团长秘密开会予以决定。正式列入会议议程的是限制军备、太平洋及远东等问题。但美国倡议召开此会的另一大企图是要结束仍对美国在远东及太平洋的利益构成严重威胁的英日同盟。为此,美国大力促成了美、英、法、日四国协定以取代英日同盟,从而使英日同盟寿终正寝。会议的结果是,帝国主义列强先后签订了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分别就远东及太平洋问题、限制军备问题等达成了妥协。 (三)后果。华盛顿体系的建立,使英国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标志着英国从远东撤退的序幕。日本的扩张野心遭到
36、美英的遏制和中国人民的坚决抵制,但其独霸东亚的既定国策不会改变,在以后的年代中它不断寻找机会准备最终冲破华盛顿体系的束缚。美国作为该体系的主要规划者和潜在的保证者,力求保持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新均势,因此美日矛盾终归不可调和。【知识模块】 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14 【正确答案】 (一) 原因。大危机的爆发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1)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所有制之间的矛盾,繁荣并未带来共同富裕,相反却加剧了贫富差距。这就大大限制了社会购买力。(2)即使繁荣时期,工业部门的开工也严重不足,失业的存在必然降低社会购买力,为危机准备了条件。(3)国际市场上滞销的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越积越多,导致许
37、多国家的农业处于慢性危机之中。(4)伴随着 20 年代的繁荣出现的地产和股票的投机狂热,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 (二)后果。(1)严重的危机大大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2)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也尖锐起来,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进一步高涨。(3)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惊恐万状的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转嫁和摆脱危机,加紧争夺市场和原料产地,从而在国际关系中展开了一场空前激烈的经济战。(4)危机打破了战后建立起来的赔款制度和债务关系。(5)危机导致国际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5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即 20 世纪 30
38、 年代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创立的经济理论体系。1936 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凯恩斯理论体系的形成。凯恩斯抛开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研究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总需求或总收入与消费和投资总和的平衡关系,从而开创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凯恩斯认为,社会总需求,即所谓的有效需求,是由总消费需求和总投资需求所组成的。为了弥补“ 有效需求”的不足,就需要增加社会投资以引起消费需求的增加,并借此扩大总就业量。“ 有效需求 ”不足,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根源,为了解决问题,国家就必须通过变更利率、通货膨胀、公共投资和公共工程等手段来干预调节经济生活。 (二)影响。凯恩斯的经济理论首先在美国“
39、新政”中得到了印证。自此以后,凯恩斯主义被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奉为国策,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6 【正确答案】 (一) 主要内容。1934 年 7 月,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在19341940 年的总任期内,卡德纳斯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与社会改革。改革内容如下:(1)政治改革。打击军事寡头势力,改组国民革命党,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卡德纳斯执政后,恢复了 1917 年宪法规定的有关民主权利,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承认工人罢工权利,支持工农运动,实行八小时工作制,赋予妇女以基层选举权等。(2)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取消了对庄园主的补
40、偿金制度,还取消了对债务役农分配土地的限制,使土地分配的规模和范围空前扩大。实行合作农场制,推动农村土地所有制结构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3)国有化运动。将服务业、铁路、石油等工业企业收归国有,打击外国垄断资本在本国的势力,以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国有化推动了政府职能的相应变化。卡德纳斯政府引进凯恩斯主义的赤字财政政策,奉行国家干预政策,进行国家投资,保护民族工业的发展,刺激社会的有效需求。(4)教育改革。教育改革的起点是扫盲教育。政府专门设立了印第安人事务司和士兵学校,在军队和印第安人中进行扫盲教育。在卡德纳斯执政期间,国会通过了修改宪法第三条的法令,规定宗教与教育分离,走教育世俗化的道
41、路。卡德纳斯政府拨出大量款项用于开办学校。 (二)历史意义。卡德纳斯改革是墨西哥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改革。改革打击了大地主的分裂性、地方性势力,加强了国家权力,扩大了国家政权的社会基础,有利于政局的稳定与国家发展。他在农业和工业领域进行的改革比较深刻地体现了 1917 年宪法的实质性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大地产制和外资经济的垄断地位,使墨西哥的土地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卡德纳斯改革对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对经济干预的加强,为实现工业化和民族经济的发展,为以后墨西哥迈向工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知识模块】 两战之间的世界17 【正确答案】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问题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
42、的一个重大学术问题。主要观点有:(一)反法西斯战争。多数学者认为,二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战争,大战初期即是反法西斯战争,不存在帝国主义战争阶段。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及其目的来看,二次大战是由全世界人民的敌人德意日法西斯侵略国集团发动的、旨在奴役和征服整个人类的战争,这样一个世界主要矛盾就决定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自始至终是一场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不存在帝国主义阶段;所谓苏联参战从本质上改变了大战的性质,其论据是不足的。 (二)两阶段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有一个演化的过程:前期或初期为帝国主义战争,后期为反法西斯战争。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在战争性质转化的具体时间上也有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
43、为,从 1940 年 4 月 9 日德国进犯丹麦、挪威到 6 月 18 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 自由法国 ”活动开始,为二战性质转化的标志。德国进攻西线后,英国开始推行坚定不移的反法西斯政策,戴高乐为恢复民族独立而战,二战性质从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反法西斯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二战性质转化的界标应是苏德战争的爆发,苏联参战使第二次世界大战演变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三)“两种性质始终存在”论。认为二战初期主流是帝国主义战争,也具有反法西斯战争性质;苏联参战后反法西斯战争性质占了主流,但在一些战场上仍是帝国主义战争。 (四)“两重性”论。认为二战中所有交战国进行的战争都具有两重性。法西斯国家集团战
44、争的两重性表现在:其共性是扩大侵略,称霸和瓜分世界,因而形成法西斯同盟;其特殊性表现在德日意法西斯各有自己的战争目的,这就使得它们之间既有同盟条约又没有明确承担具体义务。反法西斯国家的两重性表现在:它们的共性是反法西斯,它们的特殊性表现在除反法西斯的共同目标外还有各自不同的要求。 (五)“四种性质综合”论。认为二战是四种不同性质战争的综合,即:德意日所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英法美对德意日之间的帝国主义战争、德意日对社会主义苏联的侵略战争、美苏英法中等国所进行的反法西斯战争。这四种战争的综合,决定了二战的性质只能是各国维护自身独立与安全、共同反对侵略的战争。这是反法西斯国家战争目的的唯一共同点。【
45、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18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45 年 2 月 411 日,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木岛的雅尔塔举行了战时第二次会议。会议发表了雅尔塔会议公报,签订了雅尔塔会议议定书和雅尔塔协定以及有关附录等文件。主要内容是:(1)关于德国。决定在德国投降后,由苏、美、英、法分区占领,并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德国必须赔偿盟国的损失,并实行非军国主义化。(2)关于波兰的疆界和政府的组成。最后达成原则协定:现今在波兰行使职权的临时政府(即受苏联支持的卢布林政府),应在更广泛的基础上改组,以容纳波兰国内外的民主力量。关于波兰疆界,东部依照寇松线,而在西部和北部波兰应得到领土
46、补偿,西疆的最后定界应待和会解决。(3)关于联合国。经过争论,解决了两个难题。一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成为创始会员国。二是提交安理会的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实质性问题,美、苏、英、中、法五大国有否决权;另一类是程序问题,如果常任理事国为争端当事国,则该国不得参加投票。会议还决定,1945 年 4 月 25 日在美国旧金山召开联合国成立大会。(4)关于苏联参加对日作战。最后达成秘密协定,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条件是:外蒙古的现状应予维持;由日本在 1904 年日俄战争中从沙俄手中夺取的“ 权益”须予恢复,包括归还库页岛南部及邻近一切岛屿、大连商港国际化、恢复苏联租用旅顺为海军基
47、地、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由中苏共同经营;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二)影响。雅尔塔会议是战时苏、美、英三大国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所确定的打败德国、肃清德国法西斯主义、对日作战、规划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三大国合作等项基本原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会议及其协议还贯穿了苏、美、英三大国主宰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强权政治原则。【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19 【正确答案】 (一) 雅尔塔体系的内容。(1)如何最后打败德、日法西斯,如何处置战败国,以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2)重新绘制战后欧亚的政治地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日、意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归属和边界;(3)建立联合国组织,作为协调国际争端、
48、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4)对德、日、意的殖民地以及国联的委任统治地实行托管计划,原则上承认被压迫民族的独立权利。 (二)性质。雅尔塔体系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具有反法西斯性质的正义战争的产物,与此前的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相比,具有其历史进步性。首先,它大力倡导并在一定程度上遵循了和平、民主的原则,以民主原则对战败国进行了改造,承认了被压迫民族的权利。其次,它承认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对于巩固和扩大社会主义阵营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作用。但同时,雅尔塔会议上的有关决议以及雅尔塔体系是美英和苏联相互让步、妥协的产物,三国在涉及本国利益问题上既争夺又合作,既冲突又妥协,使雅尔塔体系具有大国强权
49、政治的性质。雅尔塔体系并没有全面维持战后世界和平以及不同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家的和平共处,正是由于雅尔塔体系的某些规定造成了德国的分裂和欧洲的分裂,乃至世界分裂成两大阵营,进入“冷战 ”状态。【知识模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格局20 【正确答案】 (一) 内容。1947 年 6 月 5 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说,概述了美国援助欧洲的方针。他分析了援欧的原因、目的和方式,希望欧洲国家联合起来,主动向美国提出援助要求,然后美国将尽全力支持。对此,西欧各国政府表示十分欢迎。1948 年 4 月 2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1948 年对外援助法,使“马歇尔计划 ”法律化。 4 月 7 日,经杜鲁门签署, “马歇尔计划”正式实施。“ 马歇尔计划”从 1948 年 4 月开始执行,到 1952 年 6 月宣布结束,美国共拨款 1315 亿美元,其中 90为赠与、10为贷款。 (二)影响。(1)它恢复和发展了欧洲经济,稳定了欧洲社会秩序。到 1952 年,西欧工业产量比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