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7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 )。(A)商朝(B)春秋后期(C)西周(D)战国初期2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是( )。(A)李冰(B)郑国(C)禹(D)范蠡3 (战国策 .秦策) 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比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了当时( ) 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富商(D)没落贵
2、族4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722前 481)间二百四十二年的重要史事。(A)左传(B) 春秋(C) 尚书(D)诗经5 公元前 658 年(周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 )为相,积极改革内政。(A)李悝(B)吴起(C)管仲(D)孙叔敖6 ( )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A)齐桓公(B)赵武灵王(C)楚悼王(D)宋襄公7 公元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 )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秦穆公(B)秦始皇(C)秦孝公(D)秦二世8 ( )是我国最早的
3、占卜用书。(A)左传(B) 春秋(C) 尚书(D)周易9 下列内容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 奖励耕战 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建立县制 受封的贵族传到第三代,就收回爵位(A)(B) (C) (D)10 ( )一书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最早的一次是鲁隐公三年二月(公元前 720年 2 月 20 日)的日全食,比西方的记录早了 130 多年。(A)左传(B) 春秋(C) 甘石星经(D)灵宪11 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的( )。(A)都江堰(B)邗沟(C)芍陂(D)郑国渠12 战国时期,楚国的( )最为发达。(A)漆器(B)纺织(C)青铜器(D)冶铁13 公元前 334 年的
4、徐州相王承认了( )国和( ) 国的对等地位。(A)魏、吴(B)楚、秦(C)魏、齐(D)齐、晋14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为争夺( )地区而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A)上党(B)河东(C)河内(D)南阳15 秦统一六国过程中,最后灭掉的国家是( )。(A)赵(B)韩(C)齐(D)楚16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观点是( )提出的。(A)孔子(B)孟子(C)庄子(D)老子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平籴法18 食有劳而禄有功19 法经20 武卒制21 商鞅变法22 马陵之战23 “徐州相王 ”24 合纵连横25 乐毅伐齐
5、26 远交近攻27 “胡服骑射 ”28 稷下学宫29 墨子30 “三表法”31 庄子32 孟子三、论述题33 简要概括老子的思想。34 简述墨子的思想。35 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36 简析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意义。历史学基础(中国古代史)模拟试卷 37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4 【正确答案】 N【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6、 中国古代史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6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7 【正确答案】 “ 平籴
7、法 ”是“尽地力”的补充,即丰收之年由国家用平价购进余粮储备起来,防止粮价暴跌而伤害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灾荒之年国家将丰年储备的粮食平价出售,防止粮价暴涨而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这样有效地防止了农民破产和贫民流亡,限制了不法商人对粮食的投机活动,维持了国家正常的经济秩序。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的均输、常平仓等平抑粮价的措施均源于此。【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8 【正确答案】 即根据功劳和才能选拔任用官吏,赏罚分明,对于那些于国无功的世袭贵族则剥夺其爵位。这一措施废除了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打击了旧贵族,维护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19 【正确答案】 李悝研究和总结了各国的
8、法律,集其大成,制定出法经。这部法律共分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集春秋以来成文法之大成,是一部比较系统的法典,对战国时代的变法运动影响很大,商鞅从魏入秦,就是带着法经去的。法经在古代法制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秦律和汉律都是以法经为蓝本,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补充而成的。【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0 【正确答案】 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改革军事制度,创立了严格挑选、训练、考核士兵的“ 武卒制” 。考核的标准是:身穿三甲、头戴铁盔、腰佩利剑,操 12 石的强弓,带 50 支箭,肩扛长矛,背 3 天干粮,半天行程 100 里。入选者可免除全家的赋税徭役并奖给田宅。吴起还
9、根据士兵的不同特点,对军队采取新的编制,把身强力壮、善于近战的士兵编在一起;把机制灵活、善于爬坡越沟的士兵编在一起;把能吃苦耐劳、善于长途奔袭的士兵编在一起,以便在战争时根据敌人的弱点以及地形互相配合使用这些军队,使每个士兵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武卒制的实行,改变了魏国的军事力量,使魏国很快成了战国初期第一个强国。【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1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秦孝公时进行改革,由商鞅主持变法,主要内容有:废除奴隶制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 ,即废除井田的界限,把土地授予农民并可以买卖;奖励军功,设立军功爵制。军功越多,爵位越高,并享有占有耕地、住宅等封建特权
10、;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普遍推行郡县制,使县成为直属于国君的地方组织;建立什伍连坐制,加强对社会的控制;统一度量衡等。商鞅变法本质上是一次地主阶级的政治革命,促进了秦国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发展。秦国经过变法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强大国家,为以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但变法中的法律苛重等弊端也留下了负面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2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齐魏之间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国初年,魏国首先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至魏惠王时,魏国国力进一步加强。公元前 342 年,魏国以韩国未参加其主持召开的逢泽之会为借口,发兵攻韩,并接连取得胜利。韩向齐国求救,齐派田盼、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救韩
11、,魏惠王派庞涓及太子申迎战。起初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一年多。公元前 341 年,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到马陵之时,被齐军包围,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齐国逐渐取代魏国成为霸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3 【正确答案】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 361 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并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承认魏、齐的对等地
12、位,以共分霸业,史称“徐州相王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4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兼并战争,出现了齐、秦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大强国展开了争取弱国、孤立敌国的斗争,而一些小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积极寻找盟友,从而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来说,原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 事一强以攻众弱 ”的意思,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长平之战以后,才凝固成合纵
13、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依附秦国的意思了。但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5 【正确答案】 公元前 284 年,燕国联合秦、楚、三晋大举攻齐。燕出动全国兵力,以乐毅为上将军,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人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外,齐国的郡县全部被燕国占领,史称“乐毅伐齐” 。【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6 【正确答案】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 270 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建议秦昭王一方面与齐结盟,一方面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其后四
14、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 之策,逐步瓦解六国,最终实现了建立统一王朝的愿望。【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7 【正确答案】 是战国时期赵国进行军制改革的措施。赵武灵王于公元前 307 年进行改革,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了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这次改革,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8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的田齐有招贤养士的传统。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家学者和天下贤士;齐威王(前 326前 320 年在位) 时,稷下学宫士人云集,盛极一时;齐宣王(前 319前301 年在位)时,稷下学宫聚集了邹衍
15、、淳于髡、田骈、环渊、荀子等一大批学者,成为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中心。稷下学宫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对齐国的政治有一定的影响。【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29 【正确答案】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 至大不义”,力主“非攻” 。墨子还主张“非乐 ”、“节葬”、“节用” ,强调节俭,反对浪费。在政治上墨子主张要“尚贤”和“尚同”。这种思想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任贤使能,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墨子及其弟子著有墨子一书,反映了墨家的思想。【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0 【
16、正确答案】 即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的三项标准: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 ,即根据百姓耳闻目睹的事例来判断是非。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三表法” 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1 【正确答案】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保留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他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主张人生在世,应该寡欲无为,将成败、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反映了他的悲观绝望情绪。他的某些理
17、论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2 【正确答案】 孟子,名轲(前 390前 305 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城市)人。孟子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倡性善、仁政之说,阐修身养性之功,申民贵君轻之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但他在世时却不见用于世。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三、论述题33 【正确答案】 老子即老聃,春秋末期楚国人。老子曾做过东周管理图书档案的官吏,晚年弃官隐居。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资料是道德经,又称老子,是道家后学根据老子的思想言论编纂而成的。“道
18、”是老子哲学的基本概念,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和思想核心。道是“万物之宗”,事物的生成过程是:“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无” 比“有”更根本,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所以说“无” 就是 “道”。“ 道”并不是指物质实体,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超越一切的虚无本体。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的政治主张是 “无为而治”。“ 无为”就是顺其自然,统治者对人民实行高压政策是行不通的,要对百姓宽厚,这样民风才会淳朴。老子哲学中具有自发的辩证法因素。他认为事物中总包含着大小、有无、长短、强弱、生死等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彼此又是互有联系的,还可相互转化,弱可变强,小可变大。老子又认为“ 反者道之
19、动 ”,即认识到矛盾的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老子一书有着极其完整的哲学体系、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较高的思辨色彩。但是老子的政治思想具有保守、唯心主义倾向,在阐述自己的辩证法时过分夸大了对立双方的统一,看到了对立的转化但无视转化的条件,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泥潭。【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4 【正确答案】 墨子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现存 53 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可靠材料。墨子尊天事鬼,相信天有意志,能降祸福于人,认为君主如违背兼爱、非攻或节用、尚贤,就将受到天和鬼神的遣罚,反之,则能受到福佑。在道德方面,墨子提倡“
20、兼爱” ,以“兼相爱、交相利”来代替不相爱和亏人以自利。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普遍的没有差别的爱。墨子又将爱人与利人联系在一起,兼相爱就是要交相利。墨子特别重视国家人民之利,以是否符合国家人民之利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至大不义” ,力主“非攻”;他也反对儒家提倡礼乐的主张,认为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和在各种典礼中“弦歌鼓舞” ,都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所以,提出了“非乐” 、“节葬”的主张;他还反对靡费,主张“ 节用” 。在治国方面,墨子提倡尚贤、尚同。墨子认为,即使是农民、工匠,只要有贤有能,都要选拔出来给以爵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这反映了下层小生产者突破
21、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需求。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非,“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 ,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墨子尚贤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给“ 农与工肆之人 ”以政治权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表,“ 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
22、之利” 。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不陷入经验论的错误。【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5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 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
23、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 “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 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
24、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合则去 ”,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
25、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 的出现。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36 【正确答案】 借助战国时
26、期的变法运动,各国先后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实质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使封建制度在各国建立。(1)各国国君名号和职权发生了变化。随着各国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君主的地位日渐提高,周王分封时赐予的名号已与他们的政治地位不相符合,他们想用最能显示尊贵的名称“ 王”来作为自己的称号。“王”已不再是周天子的专称,而是拥有实权的一国之主的称号,专制的含义已十分明显。(2)以文武分职为特点的中央集权官僚机构建立起来。在君主之下,有一系列官僚组织。其中相和将是其首脑,文武分职是其特点。相是百官之首,又称相邦或相国。将或将军,为武官之长。文武分职是君主控制臣下的重要手段。(3)君主继承制的发展
27、。随着君主集权局面的形成,为了稳定最高统治者集团内部的关系,嫡长子继承制越来越适应形势的需要。(4)郡县制取代了分封采邑制。战国时期随着边疆地区的发展,在郡下开始分设若干县,由此产生了郡县两极地方机构。郡设守,县设令,郡县的政令受制于中央,郡县的长官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县下有乡里,乡设“三老” ,里设里正;乡里以下设什伍组织。(5)封建法制确立。魏国李悝制定法经,秦国商鞅参照法经制定了秦国的法律,它们是我国最早的系统化封建法典。(6)新的官吏管理制度确立。随着世卿制的破坏,新的官吏选任制度逐渐确立,使立功仕进、荐举仕进、献策仕进等新的选官制度逐步完备。官吏由国君任免,不再封赐采邑而是领取俸禄,这种君臣关系已带有雇佣的性质。国君对重要官吏和地方长官进行考核,决定其升迁任免。这种官僚制度使国君集权于一身,初步形成了中央集权政治。【知识模块】 中国古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