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confusegate185 文档编号:847655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 5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 )。(A)商朝(B)春秋后期(C)西周(D)战国初期2 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负责这一工程的是( )。(A)李冰(B)郑国(C)禹(D)范蠡3 (战国策 .秦策) 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日:“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比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对惠王说话的人,代表了当时( ) 的利益。(A)新兴地主(B)立功将士(C)富商(D)没落贵族4

2、 (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以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 722前 481)间二百四十二年的重要史事。(A)左传(B) 春秋(C) 尚书(D)诗经5 公元前 658 年(周庄公十二年),齐桓公即位,任用( )为相,积极改革内政。(A)李悝(B)吴起(C)管仲(D)孙叔敖6 ( )推行“胡服骑射”,即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A)齐桓公(B)赵武灵王(C)楚悼王(D)宋襄公7 公元前 356 年和前 350 年,( )先后两次任用商鞅进行变法。(A)秦穆公(B)秦始皇(C)秦孝公(D)秦二世8 ( )是我国最早的占卜

3、用书。(A)左传(B) 春秋(C) 尚书(D)周易9 下列内容属于商鞅变法措施的是( )。奖励耕战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建立县制受封的贵族传到第三代,就收回爵位(A)(B) (C) (D)10 ( )一书对日月食的记录非常翔实,最早的一次是鲁隐公三年二月(公元前 720年 2 月 20 日)的日全食,比西方的记录早了 130 多年。(A)左传(B) 春秋(C) 甘石星经(D)灵宪11 战国末年,秦在关中开渠以沟通泾、洛二水,即所谓的( )。(A)都江堰(B)邗沟(C)芍陂(D)郑国渠12 战国时期,楚国的( )最为发达。(A)漆器(B)纺织(C)青铜器(D)冶铁13 公元前 334 年的徐州相王承认

4、了( )国和( ) 国的对等地位。(A)魏、吴(B)楚、秦(C)魏、齐(D)齐、晋14 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为争夺( )地区而发生了著名的长平之战。(A)上党(B)河东(C)河内(D)南阳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马陵之战16 “徐州相王 ”17 合纵连横18 乐毅伐齐19 远交近攻20 “胡服骑射 ”21 长平之战22 百家争鸣23 稷下学宫24 墨子25 “三表法”26 庄子27 孟子三、论述题28 谈谈对孔子的认识。29 简述墨子的思想。30 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及主要原因。历史学基础(春秋战国)模拟试卷 5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20

5、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3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4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5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6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7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8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9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0 【正确答案】 B【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1 【正确答案】 D【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2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春秋战

6、国13 【正确答案】 C【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4 【正确答案】 A【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二、名词解释21-28 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80 分。15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齐魏之间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战国初年,魏国首先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至魏惠王时,魏国国力进一步加强。公元前 342 年,魏国以韩国未参加其主持召开的逢泽之会为借口,发兵攻韩,并接连取得胜利。韩向齐国求救,齐派田盼、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兵攻魏救韩,魏惠王派庞涓及太子申迎战。起初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一年多。公元前 341 年,孙膑利用庞涓轻视齐军的弱点,以逐日减灶的方法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诱魏军追击。当魏军追到

7、马陵之时,被齐军包围,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魏国遇到前所未有的惨败,齐国逐渐取代魏国成为霸主。【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6 【正确答案】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后,魏国元气大伤,逐渐失去了雄居东方的地位,公元前 361 年,魏国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并积极寻求同盟者共同对付秦国。在此种情况下,公元前 334 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会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市东南),相互尊对方为王,承认魏、齐的对等地位,以共分霸业,史称“徐州相王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7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各国进行兼并战争,出现了齐、秦两大强国东西对峙的局面。两大强国展开了争取弱国、孤立敌

8、国的斗争,而一些小的国家为了保护自己,积极寻找盟友,从而展开了合纵连横的活动。所谓合纵连横,从地域上来说,原是以韩、赵、魏为主,北连燕,南连楚,南北相连为纵;东连齐或西连秦,东西相连为横。从策略上来说,合纵是“合众弱以攻一强” 的意思,是阻止强国进行兼并的策略;连横是“ 事一强以攻众弱 ”的意思,是强国迫使弱国帮助它进行兼并的策略。起初,合纵既可以对秦,也可以对齐,连横既可以连秦,也可以连齐,直到长平之战以后,才凝固成合纵是六国并力抵抗强秦、连横是六国分别依附秦国的意思了。但由于各国的矛盾错综复杂,合纵和连横并不十分稳固。【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8 【正确答案】 公元前 284 年,燕国联合秦

9、、楚、三晋大举攻齐。燕出动全国兵力,以乐毅为上将军,在济西大败齐军,乐毅指挥燕军攻人齐都临淄,连下七十余城,除莒和即墨外,齐国的郡县全部被燕国占领,史称“乐毅伐齐”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19 【正确答案】 秦国经商鞅变法之后,势力发展最快。秦昭王开始图谋吞并六国,独霸中原。公元前 270 年,秦昭王准备兴兵伐齐。范雎此时向秦昭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建议秦昭王一方面与齐结盟,一方面先攻打邻国韩、魏,逐步推进。其后四十余年,秦始皇继续坚持“远交近攻” 之策,逐步瓦解六国,最终实现了建立统一王朝的愿望。【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0 【正确答案】 是战国时期赵国进行军制改革的措施。赵武灵王于公元前

10、 307 年进行改革,模仿游牧民族骑兵的训练和装备,组建了一支能够独立作战的轻骑部队。通过这次改革,赵国的武装力量迅速壮大。【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1 【正确答案】 公元前 262 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韩国向赵国求救,赵国派老将廉颇带着大军驻扎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秦国也派白起率兵向长平进攻,秦赵两国间开始了战国时期从来未有的大战。廉颇采取坚壁固守、以逸待劳的策略,消耗秦的力量。双方相持三年,不分胜负。公元前 260 年,赵王中了秦的反间计,改用赵括代替廉颇。赵括只能空谈兵法,不会领兵打仗,他一反廉颇的战略,向秦军大举进攻。白起运用了迂回战术,先从正面诈败后退,把赵军引诱到秦军

11、的营垒附近。另外布置了两支奇兵,断绝赵军的后路,并把赵军切成两段。赵军被秦军围困达 46 天,粮尽援绝,只得分成四段,轮番突围,都告失败。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斗,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了主将,全军 40 多万人都投降秦军。白起把战俘中年幼的 240 人放回,其余全部活埋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平之战” 。【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2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各学派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的局面。当时中国历史处于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政治经济领域发生深刻变化,针对社会的大变革涌现了持不同见解的思想派别。在这派别中,最著名的有儒、墨、道、法、名、兵、阴阳等家,其中又以儒、墨两家最为突出。其

12、中儒家讲仁,墨家讲兼爱、非攻,道家讲道,法家重法,名家论名,兵家谈兵,阴阳家讲阴阳变化。各家虽然学说各有侧重,但都指向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应对当时的社会变革。【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3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的田齐有招贤养士的传统。从齐威王的父亲齐桓公田午开始,齐国在国都临淄稷门外的稷下设立学宫,招徕各家学者和天下贤士;齐威王(前 326前 320 年在位) 时,稷下学宫士人云集,盛极一时;齐宣王(前 319前301 年在位)时,稷下学宫聚集了邹衍、淳于髡、田骈、环渊、荀子等一大批学者,成为战国时代学术文化的中心。稷下学宫自由讨论的学术空气,对齐国的政治有一定的影响。【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4

13、 【正确答案】 墨子,名翟,鲁国人,墨家学说的创始人。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 至大不义”,力主“非攻” 。墨子还主张“非乐 ”、“节葬”、“节用” ,强调节俭,反对浪费。在政治上墨子主张要“尚贤”和“尚同”。这种思想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任贤使能,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墨子及其弟子著有墨子一书,反映了墨家的思想。【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5 【正确答案】 即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的判断是非的三项标准:一表是古代圣王的作为,二表是百姓民众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实” ,即根据百姓耳闻目睹的事例来判

14、断是非。墨子认为鉴别是非,就要使言论见之于行动,验其功利,观其功效,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三表法” 是对我国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6 【正确答案】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其思想保留在庄子一书中。庄子的哲学思想是唯心的,他认为“道” 是天地万物的本原,而“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他主张人生在世,应该寡欲无为,将成败、荣辱、生死置之度外,反映了他的悲观绝望情绪。他的某些理论开拓了人们的眼界,为后人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材料。【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7 【正确答案】 孟子,名轲(前 390前 305 年),战国中期邹(今山东

15、邹城市)人。孟子学于孔子之孙子思的学生。倡性善、仁政之说,阐修身养性之功,申民贵君轻之义,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儒学的成熟、发展上有重要的地位。孟子受到后世的尊崇,但他在世时却不见用于世。晚年他退居讲学,与弟子万章等人著孟子七篇。【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三、论述题28 【正确答案】 孔子(前 551前 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后,孔子被历代封建统治者奉为“圣人” 。他的言行由其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编纂成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最可靠的依据。孔子很重视“ 礼” ,以周礼为理想之制度,但同时也主张对礼制作适当

16、的改良。他看到了夏商周三代的礼在继承中需要有所损益,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在政治观点方面,孔子主张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反对国君横征暴敛,反对用残忍的手段统治人民。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强调以道德为礼制的基础,以道德教化为治国基础。他重视道德感化作用和统治者个人以身作则的表率作用,相对轻视法律及其强制作用。他力求将外在的强制的礼的规范建立在人们的道德自觉的基础上,这样就使礼制获得了新的意义。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仁的思想是其最重要的核心部分。孔子认为,仁的根本要求是“克己复礼” 既要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具体来说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孝悌。在当时的封建宗法制度下,

17、国家的政治结构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上,天子与诸侯、诸侯与大夫的关系,即为父子、兄弟的关系。孝悌正是使之和谐而不受破坏的德要求。人做到了孝悌,也就不会犯上作乱了,所以说孝悌是仁的根本。“克己复礼” 和孝悌,都反映了孔子当时想恢复西周礼制秩序的要求。孔子还说“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爱人思想和推己及人的原则是孔子伟大的贡献,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原则。这个思想的提出,给礼注入了新的精神。孔子把仁和礼结合起来,运用到社会实际中。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而仁则是修己、爱人的内在自觉性。仁礼结合,礼具有了仁的思想内容和精神,便被建立在人们自觉的基础上,

18、提高了人们克己复礼、执行礼的自觉性。以礼的准则行仁,以仁的自觉复礼,二者相得益彰。在天道观方面,孔子是信神和畏天命的,表明他未能摆脱西周以来天命鬼神的影响。另一方面,他对天命鬼神又持怀疑的态度,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问题放在优先的地位,树立起儒家重视人事的一贯传统。孔子也非常重视教育。他开创了第一所私学,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由官学向私学的一个重大转折。战国时期学术文化和教育的发达,孔子起到开风气之先的作用。他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如“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等。他还培养教育了众多的弟子,现在据古代文献有姓名可考的 70 余人,其中不少都出仕为官,另一部分则从事教育,

19、传播孔子思想,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形成了中国第一个民间学派儒家学派,一时成为显学。孔子还是一个整理古籍的专家,他编诗、书,定礼、乐,作春秋,赞周易,后来这些书被奉为儒家经典。【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29 【正确答案】 墨子名翟,约生于春秋末年,鲁人,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现存 53 篇,大部分篇章都是墨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述墨子言行的集录,是研究墨子思想的可靠材料。墨子尊天事鬼,相信天有意志,能降祸福于人,认为君主如违背兼爱、非攻或节用、尚贤,就将受到天和鬼神的遣罚,反之,则能受到福佑。在道德方面,墨子提倡“兼爱” ,以“兼相爱、交相利”来代替不相爱和亏人以自利。墨子的兼爱是一种普遍的没有

20、差别的爱。墨子又将爱人与利人联系在一起,兼相爱就是要交相利。墨子特别重视国家人民之利,以是否符合国家人民之利为衡量义与不义的标准。从此出发,他谴责当时各国之间的攻战为“至大不义” ,力主“非攻”;他也反对儒家提倡礼乐的主张,认为儒家主张厚葬久丧和在各种典礼中“弦歌鼓舞” ,都是劳民伤财,不利于生产和生活,所以,提出了“非乐” 、“节葬”的主张;他还反对靡费,主张“ 节用” 。在治国方面,墨子提倡尚贤、尚同。墨子认为,即使是农民、工匠,只要有贤有能,都要选拔出来给以爵禄、权力,管理国家事务。这反映了下层小生产者突破宗法等级制度,争取自身政治权利的需求。尚同是在尚贤的前提下,要求人们与上级政长同是

21、非,“ 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皆非之” ,逐级逐层统一思想,最后使“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 ,也就是集中统一到中央。这是一种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思想,后来在法家那里得到了发展和实际运用。墨子尚贤尚同,一方面要求突破宗法制度,给“ 农与工肆之人 ”以政治权利,一方面又要求由上而下一同天下之义,这是一个深刻的矛盾。这个矛盾,反映出小生产者思想的特点。墨子在认识论方面,提出了判断是非真假标准的三表法:第一表,“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第二表, “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第三表,“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三表法的出发点是唯物主义的,主张根据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和实际效

22、果来判断是非,在认识发展史上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它过分夸大了感觉的作用,忽视了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在实际运用中不能不陷入经验论的错误。【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30 【正确答案】 战国时期,政治经济领域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想文化领域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派别,如儒、墨、法、兵、农、阴阳等家,人们统称为“诸子百家”。各家学派都创立学说,聚徒讲学,议论时政,相互诘难,人们把思想领域出现的这种局面称为“ 百家争鸣 ”。社会背景:一是阶级基础: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

23、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二是“士”构成了“百家争鸣”的主体:战国时代的 “士”,是当时知识分子的统称。他们一部分是从奴隶社会的“士” 转化而来的,一部分是从地主和平民中涌现出来的。他们虽然不是一个阶级,但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阶级。他们走公室、跑私门,希望得到统治者的任用。由于他们所投靠的对象不同,或出身经历不同,成了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三是社会基础:在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统治者还不能推行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所谓“诸侯并争,厚招游学” ,诸侯国的国君和大贵族都招揽大批知识分子为自己服务,礼贤下士成为社会风气。当时的士,可以各持一说,在诸侯之间奔走游说,“合则留,不

24、合则去 ”,有相对的自由。收徒讲学的风气也非常盛行,只要略为著名的士,差不多没有一个不是“率其群徒,辩其谈说” 的。这就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会。主要原因:从政治方面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战争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从经济方面看,战国时代,由于封建的生产关系代替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大部分直接生产者从奴隶制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劳动兴趣和生产积极性有了提高,促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社会经济呈现出繁荣的景象。这使得有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从文化方面看,孔子时就推广私人授徒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 、贵族垄断教育的历史,使得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这也推动了“百家争鸣” 的出现。从科技的发展看,战国时的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此外,这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原因。【知识模块】 春秋战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