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漳平一中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考试时间 90 分钟 总分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7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周公把商贵族微子启分封到宋,同时又在宋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周公这样做的目的是A. 与商贵族共掌天下B. 拉拢并控制商贵族C. 巩固中央集权体制D. 确立自己的专制权威【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周武王把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武王死后,其弟周公旦继续推行分封制
2、度,扩展周的统治范围。周初分封的诸侯,大多数是同姓子弟他们多被分封到重要地区。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西周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在分封制下,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分析材料,西周分封商代奴隶主贵族主要是他们的权势及其后裔仍有较大影响力,在周围分封同姓诸侯则是为了加强防范。本题选 B 项。A 选项错误;C 选项当时还没有这种思想;D 选项错误,专制制度当时并不存在。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2.“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哪一重要的政治制度A. 分封制B
3、. 封建制C. 宗法制D. 郡县制【答案】A- 2 -【解析】【详解】 “封建亲戚”即将土地分封给亲戚功臣,让他们在各自的土地上建立诸侯国;“以藩屏周” ,让这些国家作为藩篱拱卫周朝,显然是分封制度,故 A 项正确。封建制属于封建社会的制度,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基础,故 C 项错误。郡县制是以地域划分的西方制度,故 D 项错误。【点睛】分封制与宗法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3.说文解字解析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本意是宗庙。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 财产B. 信仰C
4、. 血缘D. 地域【答案】C【解析】【详解】宗法制的特点是按血缘亲疏确定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故 C 项正确。财产是分封的内容,故 A 项错误。信仰不符合宗法制的内容,故 B 项错误。宗法制是按照血缘关系确定等级关系,不是按照地域。故 D 项错误。4.汉书记载:“秦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以为郡县。 ”据此,可以初步得出这样的判断: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比较清醒的认识周朝末年,宗法制和分封制趋于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秦朝统治者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为防止分封制的弊端,所有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A. B. C. D. 【答案】D【解析】- 3 -【详解】通过
5、题干中的材料可以得知秦朝实行郡县制的原因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崩溃带来了消极的影响,秦朝统治者对分封制的弊端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将郡县制推广到全国。符合题意,官员通过考试方式产生属于隋唐时期实行的科举制,不是从秦朝开始,排除,选择 D 项正确。5. 下图是出土的西周利簋。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得知,簋是重要的礼器,主要用于祭祀时放置煮熟的饭食,一般与鼎相配合使用。周礼规定,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大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这种现象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西周社会奢侈腐败现象严重B. 西周社会等级森严C. 西周冶铜业落后D. 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天子
6、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说明西周是按照级别规定祭祀用品数量,充分体现了西周社会呈现等级森严的特征。ACD 都不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正确理解。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西周以分封制、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6.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 、 “封建时代” 、 “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 西周B. 秦朝C. 西汉D. 宋代【答案】A- 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理解。题干中
7、的“封建时代”是指西周时期的“封邦建国”或“封建诸侯,以蕃屏周” ,即西周时期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封制。西周实行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因此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西周,故答案为 A。秦朝开始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后世继续这一制度,故“郡县时代”对应的是 BCD,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分封制7.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这一体制维持两千多年并不调整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创建的中央集权制度是适应秦朝统一的需要,这一套制度实
8、行官僚政治制度,打破了传统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这一套制度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以后历朝大都实行这一制度,但是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有所修改,错误;均符合题意,选择A 项正确。8.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 交通的发展B. 疆域的拓展C. 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D.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答案】D【解析】【详解】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起到了巩固周朝统治的作用,但是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 5 -微,诸侯争霸,分封制逐渐崩溃。秦朝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了国家统一,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实行了郡县制,故 D 项正确。交通的发展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
9、因,故项错误。疆域的拓展也不是实行郡县制主要原因,故项错误。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不符合材料主旨,故项错误。9.假如有一名秦朝的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1)丞相,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同时负责对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事事务,但他平时没有军权,战时也要听从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节才能调动军队,军权实际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10、 (3)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4)地方实行郡县制,郡的长官叫守。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古代官职10.史记集解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 )A. 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B. 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 皇权为民,与民共享D. 皇权至上,皇帝独尊【答案】D【解析】材料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 、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说明秦朝以后,玉玺为天子独用,群臣不敢再用,反映了皇帝的独尊和皇权至上,A、B 项与材料不符,C 项说
11、法错误,皇帝制度的本质是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故本题选 D。11.唐代宰相会议在最后决策时,通常采取协商一致通过的方式,宰相必须在议决后上报皇- 6 -帝的奏章联合署名,如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成为废状。这一做法有利于A. 提高宰相议事的效率B. 削弱皇帝的决策权C. 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D. 加强相权间的制约【答案】D【解析】材料中宰相实行的“协商一致” ,体现出集体议政的特点,这样做可以加强宰相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故 D 正确;A 中提高效率难以说明;B 中皇权至高无上;C 中内斗显然不可避免。12.从九卿到六部的变化表明A.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演进B. 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2、C. 国家政务与皇家事务的分离D. 世卿世禄向科举取仕的转变【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比较、分析,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关键信息“九卿” 、 “六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九卿”侧重于“皇帝事务” ,而“六部”则上升为分类处理国家政务层面。分析、判断选项,可知:C 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D 两项表述本身不符合当时史实,而且与题干材料内容无关;A 项表述错误,二者均从属于官僚政治(二者官职都不能够世袭)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
13、 ;古代中国的政治- 7 -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进三省六部制13.元初侍御史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乎。 ”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A. 行中书省B. 三省制C. 中书省D. 内阁制【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高鸣进谏是批评隋唐三省六部制导致中央各部门推诿扯皮降低行政效率,主张在新形势下只设中书省一省作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故项正确。行中书省是管理地方行政机构,故项错误。三省制是材料中批评实行的制度,故项错误。内阁制是明朝时期实行,故项错误。14.“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 ”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对百官诉苦。明成祖时,为改变皇帝过于劳累的局面,采取
14、的措施是。A. 废除丞相B. 设立南书房C. 设立内阁D. 设置殿阁大学士【答案】C【解析】【详解】明朝初年,由于废除丞相制度,造成皇帝政务繁忙。为改变这种情况,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处理政务;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物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故项正确。废除丞相是明太祖朱元璋,故 A 项错误。设立南书房是按照清朝从时期,古代 B 项错误。设置殿阁大学士也是朱元璋时期,故项错误。15.下图三个场景描述的是我国古代君臣关系的变化,它力图表达的是。- 8 -A. 官员管理日益规范B.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 等级制度趋于严格D. 大臣地位
15、不断削弱【答案】D【解析】根据图示和所学知识可知,图一表现的是大臣上朝可以坐,说明其权力很大;图二表现的是大臣站着奏事,说明大臣的地位有所下降;图三表现的是大臣跪奏军国大事,反映的是君权进一步加强,大臣只是皇帝的奴仆,D 项正确 。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与官员管理日益规范无关,排除 A。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且图示无法体现内阁制度,排除 B。题干强调大臣地位不断下降,与等级制度无关,排除 C。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 D。16.有学者评述道:明朝皇帝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明中期以后,皇帝多不见大臣,也不去见内阁。这就使太监的权力越来越大。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
16、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对上述评述的认识,正确的是A. 观点正确,司礼太监的权力取代了皇权B. 观点错误,司礼太监仅仅是强化皇权的工具C. 观点错误,内阁限制了司礼太监权力的扩张D. 观点错误,内阁权力限制了皇权和司礼太监的权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明代废除宰相的最大弊病,就是使太监头子司礼太监成了事实上的宰相,甚至是事实上的皇帝”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信息说法错误,因为司礼太监仅仅是皇帝加强皇权的工具,D 正确。A 取代了皇权说法错误;“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牵制内阁”得出 CD 错误。故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17、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司礼太监1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9 -A. 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B. 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C. 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D. 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答案】B【解析】【详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 、 “察举制” 、 “科举制”三个阶段,故项正确。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A、和项顺序不符合史实,排除。【点睛】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有西周世官制、汉代的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和隋唐时期的科举制等,每一种制度都是把官员的品德放在很重要的地位。一些制度特别是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古代的选官制度体现了由重视
18、血缘关系和门第的高低逐渐转向考试成绩,体现了向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特别是科举制的推行,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稳定社会秩序,因此科举制从隋唐确立就一直延续到清末。18. 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史学家称鸦片战争为“通商战争” ,认为这场战争是英国为维护正常贸易而进行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 是正确的,认识到战争的实质是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 混淆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鸦片战争的性质是一场英国为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的侵略战争,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的通商只是起借口
19、,这是西方的史学家在为英国殖民者进行辩护,没看到战争的本质,混淆了现象和本质,所以 B 正确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鸦片战争19.近代史上,列强强迫清政府割让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条约是A. 南京条约B. 天津条约- 10 -C. 马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详解】 马关条约清政府割让让台湾、澎湖列岛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故 C 项正确。A 是割让的是香港岛给英国。 天津条约是割让九龙司给英国,故 B 项错误。 辛丑条约没有割让土地,故项错误。20. “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也” , “
20、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导致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得出此结论的历史事件是A. 洋务运动 B. 辛亥革命C. 维新变法运动 D. 义和团运动【答案】D【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义和团运动,旨在考查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八国联军统帅”可知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此相关的事件是义和团运动,所以选择 D 项,BCA 项中的历史事件和八国联军侵华事件没有必然联系,排出即可。21.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 年估计约有 1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
21、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长迅速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列强侵略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文字“1894 年估计约有 l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说明甲午战争之后列强- 11 -对华资本输出快速增长,尽管其资金来源主要是通过暴力掠夺的方式的实现但这并不影响其对华经济侵略的收益,所以 B 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
22、和题意,A D 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列强进行资本输出的主要方式即是在中国开设外资工厂而非投资中国民族经济,C 项表述明显与题意相反。故选 B。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 资本输出22.1894 年 7 月 11 日申报发表战必胜说一文,从中国传统的战胜之道天时、地利、人和来进行分析,认为日本东京地震是天心示警,此失天时;海口众多,处处可攻,此失地利;党派林立,人各一心,又失人和。而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 “凡事皆一洗因循之习” ,军队历练,民众同仇,所以对日本“尚何有惧哉?”这表明战前A. 中国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B. 国人对国情分析比较透彻C. 日本丧失天时、地利、人
23、和D. 国人的心态具有盲目自信【答案】D【解析】对日本“尚何有惧哉?”等字眼说明了当时的国人并不真正了解日本而是盲目自信,其实当时日本已经逐渐强大起来,即选 D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盲目自信而非已经做好了战争准备,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国人对国情认识不足而非分析比较透彻,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日本并未丧失天时、地利、人和,例如,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是支持日本的,选项 C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D。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甲午战争前国人对中日国情的无知和盲目自信。23.“男练义和团,女练红灯照。砍倒电线杆,扒了火车道,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再跟大清
24、闹。 ”这一义和团揭帖主张的是。A. 反清灭洋B. 扶清灭洋C. 以清灭洋D. 反清扶洋【答案】A【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的“烧了毛子楼,灭了耶稣教。杀了东洋鬼”表明义和团运动主张灭洋,再依据材料中的“再跟大清闹”表明反清的思想,故选 A 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义和团运动24.“再现历史场景,弘扬民族精神”是历史影视剧的主题。若再现邓世昌带领中国海军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悲壮场景,应选择的素材是A. 三元里人民斗争B. 平壤战役C. 黄海战役D. 威海卫战役【答案】C【解析】【详解】1894 年致远号管带邓世昌等英
25、勇抵抗,虽然北洋水师伤亡惨重,主力尚存,李鸿章命北洋水师避入威海卫军港,使日本获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故 C 项正确。三元里人民斗争主要是抗击英军,故 A 项错误。平壤战役中邓世昌没有参加,故 B 项错误;威海卫战役是在黄海海战之后,故 D 项错误。25.下图漫画反映的史实给中国带来的影响是 A.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B. 标志着中国全面抗战开始C. 东北三省之后不久沦为“狼”的殖民地D. 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答案】C【解析】【详解】漫画显示的是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受到蒋介石命令进行不抵抗导致东三- 13 -省沦陷,故 C 项错误。A 是辛丑条约影响。B
26、 是 1937 年卢沟桥事变意义。D 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意义。26.日本侵华期间,在占领区设立许多制造毒气的工厂或化学武器装配厂,先后一千余次使用了糜烂性毒剂和窒息性毒剂化学弹,杀害了许许多多中国军民。下列反映这方面历史真相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A. 当年受害者的口述材料B. 历史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C.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D. 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答案】D【解析】【详解】历史研究中史料是历史研究的载体,最具说服力的史料是第一手史料。比如历史原始文件、日记、照片以及文物古迹等均属于第一手史料。现存遗迹与当时拍摄的新闻照片属于第一手史料,最具说服力,故 D 项正确。口述史料、历史
27、专著或受害者后代的描述和回忆录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如一手史料论证力强,故 A、B 和 C 项错误。【点睛】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历史的史料根据形式可分为实物资料(如遗迹、遗物和出土文物等) ;文献资料(如官私史书、文书档案和报刊杂志等) ;口述资料(如神话传说、史诗故事和话本等) ;图片音像资料(新闻图片、记录片和影视资料) 。根据使用价值又可分为第一手资料(原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间接资料) 。在历史资料研究中,不管是文字还是实物的资料,凡是有当事人或亲历者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或叙述的资料都可成为第一手资料。高考中常出现的诗歌、传说、竹枝词和话本等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
28、一定史料价值但使用时须用其他史料印证。27.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就西安事变结束时的局势发表评论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她所说的“统一”指的是A. 国民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B. 蒋介石获释并重新执掌军政大权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D.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答案】D- 14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西安事变的相关知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实现,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 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
29、线正式建立于 1937 年 9 月,C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抗日战争西安事变28.美国时代杂志 1938 年 1 月 3 日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 1937 年,日本的战争机器被卡住了 13 个星期(三个月)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 ”材料表述指的是A. 卢沟桥事变B. 淞沪会战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所以选 B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和卢沟桥事变无关联,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原会战和材料的描述无关联,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台儿庄战役是在 1938
30、 年,选项 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B。29.如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A. 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B. 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C. 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D. 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作又舆论斗争- 15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是公元 1943 年,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此时国共两党的关系很微妙,既团结抗战,又要相互的斗争,所以 ABC 三项都不正确。根据信件内容“亦属不合” “以后不许”可判断 D 是正确的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抗日战争抗
31、日战争相持阶段国共关系的特点30.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全民皆兵,全民参战,把侵略者彻底消灭完。 ”歌曲生动地体现了中共的抗战路线。制定该路线的是A. 遵义会议B. 瓦窑堡会议C. 洛川会议D. 政治协商会议【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A 是在 1935 年 1 月长征途中召开的,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不符合题意,排除;B 项是在 1935 年底召开的,确立了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不符合题意,排除;1937 年 8 月洛
32、川会议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材料描述的地道战就是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打击日本侵略者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战法之一,C 项正确;D 是在 1946 年 1 月抗战胜利后在重庆召开的重要的会议,不符合题意,排除。所以选 C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战争洛川会议31.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同时也为新形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依据
33、所学,可以得知战役名称是A. 平型关战役B. 淞沪会战C. 台儿庄战役- 16 -D. 百团大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题目中的信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的典范” “阎锡山”可知该战役应为太原会战。在此次战役中,八路军取得了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平型关大捷。故选 A 项。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伟大的抗日战争全民族的抗战32.下列太平天国的事件中,能够与当时世界潮流同步的是A.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B. 颁布资政新篇C. 定都天京D. 创立拜上帝会【答案】B【解析】【详解】太平天国运动是其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发展资本主义,因此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
34、主义的资政新篇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 天朝田亩制度以落后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分配方案具有空想性,不符合历史潮流,故 A 项错误。定都天京和创立拜上帝会都不能体现出与世界潮流同步的特点,故 C 和 D 项错误。33.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对这一分析的正确理解是( )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题目中的信息“推动太平天国运动的是英国的大炮”即可选出 A 项;太平天
35、国运动发生于 19 世纪 50、60 年代,故 B 项中“鸦片战争中”的说法错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为阶级矛盾的激化,以反对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为主旨,故排除 CD 两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 17 -动爆发的原因34.下图两部文献有其共性的一面,对此正确的表述是A. 都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都没有真正地落实B. 都成为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反映了农民强烈要求土地的愿望C. 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D. 都以绝对平均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答案】A【解析】不论是天朝田亩制度还是资政新篇都
36、是反对封建地主压迫,但也确实都没有真正地落实,选 A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B 只适合天朝田亩制度 ,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C 只适合资政新篇 ,不符合题意,排除;二者均不以建立民主政治为奋斗目标,选项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A。35. 在一堂“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的研讨课上,四位同学都达成了“太平天国运动为中国的近代化减少了阻力”的共识,并阐明了自己的依据,你认为正确的是( )A. 甲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具有革命性B. 乙同学:太平天国颁布了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的资政新篇C. 丙同学:太平天国运动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与崩溃D. 丁同学:太平天国运
37、动是几千年来农民战争的最高峰【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封建腐朽的清政府,为近代化扫清了道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小题,36 题 16 分,37 题 14 分共 30 分)3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当代史学家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了如下总结:皇帝从资- 18 -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一些人来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员,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
38、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材料二 中国的专制主义用自己的锁链武装了自己,而变得更为凶暴。因此,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他的原则是恐怖,在最初的那些朝代,疆域没有这么辽阔,政府的专制的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1)材料一中所述的“君主专制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反映的是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哪一对基本矛盾?根据所学知识,概述西汉、隋唐、宋、元几个时期中枢权力体系的主要变化。(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明清之际的哪些史实能够反映材料二中“但是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对此你如何评价?【答案】 (1)皇权
39、与相权的矛盾。西汉设置中朝,限制丞相权力;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进一步分割相权,强化皇权;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2)史实:明朝废除丞相,设置内阁,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清朝设置军机处,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评价: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稳定,提高决策效率;但皇权的极度膨胀,又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的信息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思考回答。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西汉时期设立中外朝制度、隋唐实行三省六部
40、制、宋朝设置中书门下、枢密院与三司分割宰相权力以及元朝实行一省制,设中书省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他的原则是恐怖”并结合所学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措施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明清之际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提高决策效率角度思考积极意义;从皇权的极度膨胀阻碍社会进步等角度思考消极影响。- 19 -3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敌人见狡猾惯技已不生效,乃于七月七日凌晨五时向我宛平守军开始攻击。于是所谓“七七“事变的卢沟桥事件,便这样的扩大了。而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蒋星德冯治安将军关于“七七”事变的回忆材料二 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
41、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 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三 中国军民在八年艰苦的抗战战争中始终牵制和打击了日本的大量兵力正是在这场空前的战争中,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大辉煌事件。王建朗、曾景繁忠著中国近代通史抗日战争(1)材料中的“七七”事变发生于哪一年?它标志着中国的抗战进入怎样的阶段?(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抗战的特点。分别举出国共两党军队抗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的一个战例。(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4)根
42、据材料三,指出抗日战争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案】 (1)时间:1937 年。阶段:全面抗战(或全民族抗战) 。(2)特点: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两大战场相互配合。 战例:国民党的台儿庄战役;共产党的百团大战(或平型关大捷) 。(3)原因:全民族团结抗战(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4)变化: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所学从 1937 年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中国人民抗战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序幕,也就这样揭开了”信息从全民族抗战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的信息从两党合作抗日以及两个战场合作抗日回答;第二小问战例结合抗日战争两大战场战役回答即可。(3)依据材料二“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 20 -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全民抗战角度回答。(4)依据材料三“中国取得了世界大国的地位,成为新国际组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常任理事国”的信息归纳回答即可。【点睛】解答材料式非选择题要牢记一个基本原则: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中的每一句话都隐含着一个历史信息,我们要将这些隐含的历史信息提炼出来,然后把它们用自己的话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