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925152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9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5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1)从考查内容来看,总体上近五年高考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但 2017 年全国卷加大了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考查内容的具体考点包括:自然环境组成要素及联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及影响、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等。(2)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的规律。(3)从考查能力来看,本考点多提供具体的生活案例,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或利用整体性特征分析现实中的实际问题,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整合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究

2、地理问题并用之于实践生活的能力。2019 年高考复习应注意:利用整体性原理,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环境问题。利用区域图和山地自然带分布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联系具体的山地自然带分布,分析判断某山地自然带类型,或分析影响雪线高低的主要因素。结合具体的自然带、生物、植被、景观的分布,从特殊因素分析其成因。0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21.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联系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会产生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整体性功能,这是单个地理要素所不具有的。(2)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环境各要素

3、的发展变化是统一的,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如我国西北地区,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要素共同构成了西北独特的荒漠环境。(3)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下面为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的例子。2.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第一,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要素 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直接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

4、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生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过渡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3第二,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所牵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这“一发”的变化所引起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怎样的变化。(1)“一果多因”的推理。“整体性”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一果多因”,需要根据“果”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

5、因”。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沙漠的成因,除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受洋流的影响。(2)“一因多果”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因”,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破坏热带雨林区的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3)“一因串果”,即一种活动或现象对不同区域、不同要素的影响存在因果关系。活动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影响要素在一般情况下,两种模式往往是混合运用的。3.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角度与解题方法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

6、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区域地理环境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地呈现因果关系(续表)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

7、,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加剧4考向 1 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2016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要求。某科考队于 8 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解析 本题考查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考查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在解答时首先逆向思考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生

8、存需要什么条件,其食物需求大、活动空间大;其次结合区域特征:纬度高,冬季寒冷漫长,山地多,平地少,动植物少。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主要从气候、食物量和生存空间等方面分析。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考向 2 依托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2017天津卷)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冻土是指温度在 0 或 0 以下,含有冰的土层或岩层,分为季节冻土和多年冻土。我国科学家考察了全球变暖对青藏高原多年冻土的影响及其产生的后果。据图文信息判断,下列说法符合事实的是( )。A.活动层厚

9、度变小,补给河流的水源增加B.活动层厚度变大,春耕播种的时间推迟C.永冻层上界上升,利于喜温植物的生长5D.永冻层上界下降,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解析 本题以全球气候变暖为背景,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活动层与永冻层的界线应该是 7 月份(气温最高月)0 等温面。全球气候变暖,该界线下降,活动层变厚、永冻层上界下降;全球气候变暖,春耕播种时间提前;活动层增厚,建筑基础稳定性变差。答案 D考向 3 依托区域生态治理,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意义(2018海南卷)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

10、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题。“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蕴涵的地理原理主要是( )。A.水循环与水平衡原理B.陆地水体相互转化原理C.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D.地理环境地域分异原理解析 本题组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治理的材料为背景,考查水土流失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了考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主要说明各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答案 C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主要是由鱼

11、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口三大部分和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泄洪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读都江堰工程示意图,回答 12 题。1.都江堰工程长盛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它有效地处理了泥沙问题。都江堰工程有效地处理了泥沙的原因可能是( )。A.处于凸岸的外江泥沙量大,洪水易带走泥沙B.内江流速慢,含沙量小C.飞沙堰对泥沙起阻挡作用6D.由于宝瓶口为收窄断面,流速快,输沙量少2.都江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伟大奇迹,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来看其主要功能为( )。A.旅游 B.防洪灌溉C.水产养殖 D.航运解析

12、 本题组以都江堰工程为载体,考查都江堰工程的作用及与地理环境整体性关系,考查了考生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 1 题,读图可知,都江堰工程中,处于凸岸的外江,江水自动分流,流速快,携带泥沙量大,使江水可以自动泄洪排沙,消除了水患。第2 题,从地理环境整体性来看,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降水季节变化大,都江堰通过工程建设改变了地表径流的部分环节,恩泽川府一带千年。答案 1.A 2.B读图,回答(1)(2)题。 (1)该图最能反映的地理原理是( )。A.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B.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自然地理环境的开放性D.自然地理环境的区域性(2)该图所反映的地理环

13、境特征是( )。A.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域B.茶树种植主要受水源影响C.地表侵蚀导致荒漠化严重D.土壤肥力主要由地形决定7解析 本题组以地理要素相互关联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区域地理环境特征,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认知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图中气候、地貌、植被、水、土壤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第(2)题,由图中植物为茶树、土壤呈酸性及地貌以丘陵为主,可以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地区;茶树种植主要受土壤(性喜酸性土壤)和地形(茶树怕涝,要求排水条件好)的影响;江南丘陵地区侵蚀严重会出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由气候、植物、地形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答案

14、 (1)B (2)A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的思路第一,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第二,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第三,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的内在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pH 代表溶液的酸碱度,pH 大于 7 时溶液呈碱性,pH 小于 7 时溶液呈酸性。海水 pH 会受到干洁大气成分变化的影响,海洋浮游生物的数

15、量受海水垂直运动的影响。读 19902010 年西太平洋某海域 pH 变化图,回答(1)(3)题。(1)图中所示 19902010 年 pH 变化说明海水( )。A.富营养化B.盐度增加C.酸度增加D.跳跃式变化(2)pH 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海洋吸收火山灰增加B.海洋吸收沙尘增加C.海洋吸收 O3过多D.海洋吸收过多 CO2(3)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水表层的温度升高,上下层海水的交流减弱,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A.寒流消失8B.季风消失C.浮游生物减少D.海啸增强解析 第(1)题,通过纵轴和横轴的数值,分析 pH 的大小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19902010 年 pH 下降,海水酸

16、度增加。图中显示 pH 变化是连续的。第(2)题,pH 变化不是小范围、单一事件造成的;O 3主要分布在平流层,故海洋不太可能吸收过多的 O3;CO2溶于水,海洋吸收过多 CO2会使海水的碱性减弱,酸性增强,出现海水酸化现象。第(3)题,海水表层升温导致海水上下层温差加大,上下层海水交流减弱,会使表层营养物质减少,浮游生物减少。洋流是风力或海水密度差异形成的,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表层温度升高,不会使寒流、季风消失。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喷发、海底滑坡或气象变化引起的破坏性海浪。答案 (1)C (2)D (3)C0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自然带(1)形成提示:除了纬度

17、位置、海陆位置外,山地地形也是影响水热状况的重要因素,并相应形成垂直自然带。(2)与气候类型的关系自然带的分布和变化与气候类型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以北半球为例):提示:掌握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征,便可以准确认识世界主要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自然带的成因可从分析气候的成因入手。同一自然带内部具有相似性,不同的自然带景观差异较大。92.两个地域分异规律(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平地域分异规律误区警示:沿某线自然景观呈现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并非都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如非洲从刚果盆地向南北两侧的变化应属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

18、异。澳大利亚沿南回归线由东向西与非地带性现象有一定的关系。自然带南北延伸多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有关。但美洲大陆西海岸自然带南北延伸主要与地形(山地)的阻隔有关。自然带东西延伸多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有关。但我国西北内陆地区三北防护林的东西延伸与非地带性有关(多位于山麓绿洲地区)。(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分析思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水平延伸,垂直更替”。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特点热量垂直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 1000 m,气温下降约 6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水分垂直变化从山

19、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北坡与水平自然带的关系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降低与等高线的关系山地中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影响垂直带谱的因素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垂直带谱越复杂,纬度越高,垂直带谱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垂直带谱越复杂,海拔越低,垂直带谱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垂直带谱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垂直带谱越简单影响雪线的因素山地雪线的高度与坡

20、向有关,阳坡、背风坡雪线高,阴坡、迎风坡雪线低4.非地带性(地方性)的判断思路10非地带性的判断。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规律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非地带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非地带性表现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 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海陆分布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苔原带、

21、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续表)自然带和地表景观因素 地区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成因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科迪勒拉山系西侧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地势起伏东非高原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洋流影响北半球中低纬度大东、西两岸自然

22、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11陆东、西两岸致相当 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南半球副热带地区大陆西岸森林带或草原带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欧洲西岸针阔混交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分布范围广泛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昆仑山山麓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水分变化 尼罗河谷地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考向 1 以区域图为依托,考查自然带的特点及形成原因(2017北京卷)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

23、型,并在 1 月和 7 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解析 本题以马拉维区域图和降水图为背景,考查自然带类型及其成因,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自然带的类型和气候类型对应,自然带的类型可以根据气候类型判断。据经纬网图可知,该国大部分地区地处 10 S15 S,可以判断出该地12位于南半球,结合降水柱状图不难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主要为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条件下发育了典型的热带草原景观。每年 1 月,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移,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多,因此到处是稀树高草,呈现一派草木葱绿的景象。7月,受信风带控制,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24、,形成干季,草木枯黄,呈现一派萧瑟的景象。答案 热带草原带。1 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 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考向 2 以区域景观或植被变化为依托,考查水平地域分异规律1.(2015广东卷)有文献表述:“地带性就是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按此理解,下列景观变化属于地带性的是( )。A.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B.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C.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

25、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解析 “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这里所说的分异指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非洲西部从赤道向南北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这种分异规律;阿尔卑斯山从山麓向上出现的森林草甸寒漠景观属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内蒙古自治区从东向西出现的森林草原荒漠景观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里木盆地出现的荒漠绿洲景观属于非地带性现象。答案 A2.(2017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

26、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 20002600 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4)说明从 2300 米至 2600 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

27、渐缩小的原因。13解析 本题以山地不同坡向植物多样化分布的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影响不同坡向温度和湿度的变化、生物多样性与海拔和坡向的关系,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地理核心素养。本题解题的突破口在于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第(1)题,回答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要紧扣材料中“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依据规律发现有关坡向与某海拔范围内植物多样性的异常之处。据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据图可知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曲线(虚线)呈单一变化,生物多样性始终呈减少趋势,说明受到了干扰。按照单峰规律,植物多样性应当先增加后减少,图示阳坡海拔 200

28、02300 米之间,随海拔上升植物多样性减少,明显与规律不符;而在海拔2300 米以上,基本符合单峰变化规律,所以在海拔 2300 米以下干扰强度强,海拔 2300 米以上干扰强度小。第(2)题,图示植物多样性最高值位于中部,且阳坡明显少于阴坡。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这“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并未受干扰,所以未受干扰的最高值处能体现总体数量关系。第(3)题,阳坡受太阳辐射时间长、辐射强度大而温度要高于阴坡。同时阳坡因气温高而蒸发强,在“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的背景下,湿度要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缩小,

29、说明水热条件的差异变小。原因可从山体阴、阳坡面积及相互影响两方面分析。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 米)。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 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考向

30、3 以区域景观图或植被分布图为依托,考查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016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材料二 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材料三 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14月份 11 12 1 2 3东方 26.5 13.9 7.6 14.2 17.4海口 81.3 34.9 19.5 35.0 50.6降水量 (mm)琼海 159.6 68.2 31

31、.4 43.5 47.5东方 4.6 4.5 4.2 4.1 3.9海口 2.6 2.4 2.5 2.6 2.8平均风速(m/s) 琼海 2.7 2.5 2.4 2.6 2.9东方 202.2187.0179.2147.6185.3海口 144.8131.3109.1 98.7 137.3日照时数(h) 琼海 121.1112.2116.3101.6150.3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 年)(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少。从风向、地形角度

32、分析降水量少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解析 本题以海南岛的图文资料为载体,考查非地带性现象,考查了考生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图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区出现了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呈现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第(2)题,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旱季以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的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其他因素及其作用:旱季时是冬半年,风速大,晴天多,纬度低,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水分消耗大;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渗漏,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

33、,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答案 (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森林界线简称林线,指高纬度或高山地区,由于低温(月平均气温最高在 7 以下)、降水等条件影响下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读我国不同地区林线海拔范围表,回答 13 题。地区

34、纬度位置 海拔(米)15天山 42 N 2800长白山 41 N 2400四姑娘山(四川) 31 N 4200色季拉山(西藏林芝) 29 N 4600玉山(台湾) 23 N 34001.影响林线的最主要温度条件是( )。A.冬温 B.夏温C.积温 D.均温2.据表可知( )。A.纬度越高,林线越低B.降水越多,林线越高C.同一纬度,降水越多,林线越低D.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林线越低3.西藏林芝的色季拉山是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下列因素与此相关的是( )。A.暖湿气流的影响B.冰雪融水多C.垂直地带性显著D.太阳辐射强解析 第 1 题,根据表中不同区域山地林线的海拔状况,并结合林线定义可知,月平均

35、气温最高在 7 以下应该表示夏温。第 2 题,据表可知,一般情况下,纬度越高,林线越低,但并不是绝对,如天山林线海拔高于长白山;长白山降水多于天山,但雪线却低于天山;同一纬度,在热量条件相似的前提下,降水越多,林线越低;同一纬度,林线高度与降水关联度更明显。第 3 题, 西藏林芝位于藏南谷地,谷口敞开,印度洋暖湿气流可以长驱直入在此降下地形雨,使得色季拉山森林茂密,成为全世界林线最高的山。答案 1.B 2.C 3.A读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回答(1)(2)题。(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 X 方向热量增加B.沿 X 方向降水增加C.沿 Y

36、方向热量增加D.沿 Y 方向降水增加16(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解析 本题组以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为载体,考查影响植被自然带的判读及影响其分布的因素,考查了考生综合思维的地理核心素养。第(1)题,读图可知,沿 X 方向植被由热带植被向温带植被变化,说明沿 X 轴方向热量减少;沿 Y 方向由荒漠到草原再到森林植被过渡,说明沿 Y 轴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据图示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知,甲位于热带地区,且植被为草原,所以其应为热带草原,乙位于温带地区,植被为森林

37、,所以其应为温带落叶林。答案 (1)D (2)A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1)由赤道到两极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向南北延伸)。看自然带变化:热带雨林常绿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苔原冰原。看主导因素:热量。(2)从沿海向内陆分异规律的判断。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看延伸方向:南北方向。看自然带变化:森林草原荒漠。看主导因素:水分。下图为一张反映“有孔叶片排水”现象的照片。读图,回答(1)(2)题。(1)该现象常年出现在(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2)该现象在我国较普遍出现于( )。A.

38、长白山天池湖畔 B.重庆嘉陵江沿岸C.西双版纳澜沧江畔 D.武夷山九曲溪边解析 第(1)题,图示为热带雨林的景观,常年出现在热带雨林地区。第(2)题,我国西双版纳澜沧江畔纬度低,处在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是热带季风气候,有热带季雨林分布,夏季会出现图示现象;长白山天池湖畔是温带季风气候,重庆嘉陵江沿岸和武夷山九曲溪边是亚热带季风气候,不会出现图示现象。答案 (1)A (2)C17驼梁位于冀晋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 2281 米,系河北省五大高峰之一。以山脊线为界,北坡森林郁郁葱葱,南坡草地幽幽如茵(如图所示)。读图,回答(1)(2)题。(1)北坡植被情况明显好于南坡,其优势条件是( )。A.气

39、温较高 B.水分条件好C.坡度和缓 D.土壤肥沃(2)南坡 M 地为带状分布的森林,该地最有可能是(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台地解析 第(1)题,河北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南坡为阳坡,气温较高,北坡为阴坡,气温较低,蒸发弱,水分条件好,植被情况明显好于南坡;坡度和土壤对植被影响较小。第(2)题,图示山地位于北方地区,降水较少,影响森林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分,四种地形中山谷的水分条件最好,最有可能有森林分布。答案 (1)B (2)B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技法项目 内容确定南、北半球和阴坡、阳坡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一般来说,山地阳

40、坡热量充足,自然带谱的数量多于阴坡。如果南坡自然带谱数量多于北坡,说明南坡热量更充足,为阳坡,则该山位于北半球;反之,则位于南半球确定纬度高低一般而言,相同海拔和基带海拔相同,山地垂直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带谱数量越少,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确定热量带 基带指高山山麓的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垂直自然带更替类似于纬度地带性分异确定迎风坡、背风坡迎风坡对湿润气流抬升增雨作用强,降水丰富,垂直自然带数量多,雪线海拔较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海拔高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历山舜王坪草甸(海拔 210023

41、58 m)进行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分别在距离游览路径两侧 0 m、4 m、8 m、12 m 处设置样带,调查物种丰富度(植物种类的数量)、物种均匀度(不同种类植物的数量差异)的变化。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下图为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18(1)推测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拔 B.地势起伏C.坡面朝向 D.人类活动(2)据图判断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的地区位于距游览路径两侧( )。A.0 m 处 B.4 m 处C.8 m 处 D.12 m 处(3)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均匀度呈现单峰规律。对该分布规律成因的解释,合理

42、的是( )。A.0 m 处人类干扰最大,植物生存自然环境恶劣B.4 m 处人类干扰较大,少数耐性较强植物优势较大C.8 m 处人类干扰较小,植物种类较多D.12 m 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解析 第(1)题, 据材料可知,在游客步行上山的游览路径两侧,生物多样性发生变化。说明影响舜王坪山地草甸物种丰富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类活动。第(2)题,据材料可知,物种均匀度与优势物种关系密切。物种均匀度越高的地区优势物种越不明显。据图可知,4 m处物种均匀度最高,因此优势物种最不明显。第(3)题,人类干扰越大,物种越均匀。据图可知,4 m 处物种均匀度高,说明人类干扰最大,12 m 处人类干扰最小,少数植物通过竞争获得优势,物种均匀度最低。答案 (1)D (2)B (3)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