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92870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8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天津市西青区杨柳青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卷(含解析)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9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共 30 道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1.有学者认为:“西周的封邦建国实现了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三种人的结合,突破了(以前)纯粹的血缘组织框架。材料说明西周分封制A. 奠定了地缘政治基础B. 摒弃了血缘宗法关系C. 确立了官僚政治体制D. 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被征服的臣仆、封地土著”体现了地缘政治,可见分封制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故 A 项正确。材料“以姬姓为主的贵族阶层”

2、体现了血缘政治,故 B 项错误。西周政治仍然是贵族政治,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疆域领土,故 D 项错误。【点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王权相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血缘关系与政治隶属关系紧密结合,具有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特点。2.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意思是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而周朝又继承了商代的制度而稍有变革。西周与商朝相比,政治上的不同点是A. 实行王位世袭制B. 实行

3、分封制度C. 压迫奴隶和平民D. 实行井田制度【答案】B2【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政治上的不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是西周实行的政治制度,商朝实行的是内服和外服制度,故 B 项正确;实行王位世袭制和压迫奴隶和平民是西周与商朝政治制度的共同点,故 AC 项排除;井田制是经济制度,故 D 项排除。【点睛】 “政治上的不同点”是关键信息。3.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再到中书门下、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制到州县两级制,再到行省制度的创立,反映了A. 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B. 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D. 中央与地方权力日

4、益增大的趋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从汉到元,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就是权力由地方向中央集中,由中央向皇帝集中,中央集权制度的专制性不断提高,中央政治制度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故排除 A、B 项;由汉到元,中央的权力日益增大,地方越来越被中央控制,地方权力并没有日益增大,故排除 D 项;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是由汉到元政治发展的趋势,故选 C。4.随着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生与加强,中国古代出现了避讳制度,即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A. 秦朝初年改“正月”为“端月”B.

5、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 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 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于历史常识的掌握。其中 A 秦朝初年改“正月”为“端月”的原因是为了避讳秦始皇嬴政的“政” ,符合题意,故选 A。5.柳宗元说:“周之失,失之于制,不在于政;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 ”以下理解正确的是3A. 周朝的灭亡完全在于其制度的先天不足B. 秦朝的灭亡主要在于统治者的暴政,与其制度没有关联C. 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D. 柳宗元的看法是错误的,两代的灭亡与制度没有关系【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内容,周朝灭亡是分封制后

6、期作用的结果,秦朝灭亡是暴政结果,不是地方上推行郡县制的原因,因此柳宗元的看法有其合理性,看到了两代灭亡的关键所在,故 C 项正确,D 项错误;A 项说法错误,错在“完全” ;B 项说法错误,错在“没有关联” 。6.下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没能有效地防止封建割据的是( )A. 秦朝实行郡县制B. 汉朝实行郡国并行制C. 北宋设文臣知州D. 明朝实行三司分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废分封、行郡县,郡县各级官吏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秦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巩固了国家统一,因此郡县制能有效防止封建割据,A 不符合题意,排除。汉初实行

7、郡国并行制,分封了一批诸侯国,随着诸侯国势力不断强大,中央和封地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叛乱,出现了封建割据,B 项正确。北宋设文臣知州,是为了避免州郡为武臣掌握,以免拥兵作乱,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防止了地方专权,C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明朝建立后在地方实行三司分权,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没有出现封建割据的局面,D 项不符合题意,排除。综上所述,本题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7.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和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都曾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科举制度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取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甚至称之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来看,当时

8、该“发明”的着眼点在于A. 抑制门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4B. 弘扬儒学正统,约束官吏言行C. 防范武将专权,完善官僚体制D. 强化君主专制,培养忠臣顺民【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发明”的着眼点即是出发点或者是目的。出发点之一是取消门阀势力世代做官的特权,把选拔官员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当然还有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等出发点。但科举制不涉及约束官吏、防范武将、培养顺民等目的,排除 BCD,故答案选 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8.吴晗指出, “从中书省综掌政权一变而为由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封建专制政权从此更加集中,集中于一人之手,皇

9、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由此,他创造了一个“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 ”文中的“他”指的是A. 秦始皇B. 汉武帝C. 明太祖D. 雍正帝【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中“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和“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政事的独裁者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等结论看,材料反映的是吴晗对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评述,因此文中的“他”指的是明太祖,故 C 项正确;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 A 项排除;BD 项不符合“皇帝亲自管理庶政” ,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皇帝亲自管理庶政”和“集中于一人之手,皇帝便成为综揽一切

10、政事的独裁者了” “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高度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系” 。9.古代雅典法律规定,禁止成年公民过独身生活,没有正当理由而坚持独身的公民被当成罪犯而受到处罚。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A. 法律具有尊重婚姻自主的人文精神B. 独身有违崇尚自然法则的理性精神5C. 公民的个人自由权利受到严格限制D. 当时的法律已达到极为精致的程度【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禁止成年公民过独身生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人是否愿意独身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愿,而当时雅典公民独身与否的权利都会受到法律的限制,甚至独身的公民会受到法律处罚,这充分说明雅典法律并未体现出尊重生命价值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而恰恰反映了

11、公民的自由权利受到严格限制,故 C 项正确,AB 项错误;D 项过于绝对化,排除。【点睛】关键信息是“禁止成年公民过独身生活” 。10.“从当代民主的视野来看,希腊民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存在一个重要的局限性,那就是,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这种“排他性”使古希腊的民主制度A. 开近代西方选举制先河B. 仅仅是城邦居民的民主C. 易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D. 只体现公民内部的平等【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公民资格具有高度的排他性” ,结合所学可知,古雅典的民主制度只适用于公民,外邦人、奴隶、妇女、儿童没有公民权,民主只体现了公民内部的平等,故 D 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选举制,排除 A;

12、古雅典的民主制度只适用于公民,而不是城邦居民,排除 B;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C。11.布鲁图是迦太基城里的一个铁匠他向贵族卡西借了 20 个金币,并立契约 30 天以后归还。但 30 天过去了,布鲁图并没有能力还钱。按照十二铜表法的规定卡西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卡西可以随意处置布鲁图卡西有权依法拘禁布鲁图卡西无权要求布鲁图还债A. B. 6C. D. 【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铁匠布鲁图不能在规定期限归还贵族卡西的借款,因此负有责任。依据教材罗马人的法律讲述的十二铜表法相关内容可知, 十二铜表法保障贵族权益,因此卡西有权维护自己的权益,正确错误;同

13、时十二铜表法一定程度上又保护了平民的利益,因此卡西不可以随意处置布鲁斯,必须依法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错误正确。故 D 选项正确。A、B、C 选项不符合题意,错误。【点睛】本题依据教材十二铜表法相关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12.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大法官能够通过告示解释法律、纠正法律及援引法律,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法律创制权。进入帝国后,皇帝命法学家将历年来的常年告示全部加以整理、修改,校订汇纂成集成为指导司法实践的判例通行全国,后来的大法官只能采用固定的方式,不能随意修改、添加。材料意在说明A. 大法官发布的告示具有法律效力B. 罗马法的灵活性稳固了帝国统治C. 大法官权力的扩大与皇权相抵触

14、D. 进入罗马帝国后罗马法日益僵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共和国时期,大法官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法律创制权;罗马帝国时期,大法官丧失了法律创制权;主要是因为大法官权力的扩大与皇权相抵触,故大法官失去告示的权力,C 项正确。罗马帝国时期,大法官丧失了法律创制权,大法官告示也就丧失相应的效力,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罗马法的灵活性,而是强调罗马帝国时期大法官的告示权力丧失,排除 B。材料没有体现罗马法的日益僵化,而是强调大法官的失去告示的权力,排除 D。13.1867 年 7 月,英国议会下院通过第二次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在城市中凡缴纳贫困救济金的房主和年缴纳 10 英镑以上房租和居住期不

15、少于 1 年的房客均享有选举权;乡村居民凡每年有 5 英镑以上收入的土地所有者和年付 12 英镑地租的佃户均享有选举权” 。这一规定反映( )7A. 政党政治发展受到阻碍B. 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C. 工业资产阶级地位上升D. 议会至上原则得以确立【答案】B【解析】从材料看出,英国第二次议会改革与 1832 年议会改革相比,放宽了选举权资格限制,表明英国民主政治的进步,B 正确;材料与政党政治发展无关,排除 A;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689 年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D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4.光荣革命后,英国两党领袖在联合政府中争执不休。1694 年,威廉三世罢免了一批托利党大臣,

16、建立了辉格党占优势的政府,其中由最受威廉三世宠爱的几个辉格党大臣组成内阁。这一史实说明当时英国A. 君主立宪制已名存实亡B. 国王的行政权没有受到约束C. 内阁是国王的秘书机构D. 议会对王权仅起到有限制约【答案】D【解析】自 1689 年的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就确立了相对稳定的君主立宪制政体,故 A 项错误;根据权利法案对王权从财政、军事、司法等方面的限制与制约可知,国王的行政权是受到较大制约的,故 B 项错误;这一时期,严格意义上的内阁还并未完全形成,且内阁并不是国王的秘书机构,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英王威廉三世可以不经议会批准而直接任免阁员,这就可以看出,这一时期议会对王权的制约还很

17、有限,故 D 项正确。15.1787 年宪法对联邦权力的规定采用了列举方式,凡未列举的权力均由各州保留,而对一些“未尽事宜” ,则依靠联邦法院对宪法的“适用解释”来明确。宪法的这种规定A. 削弱了宪法的权威B. 保证了宪法的公正C. 赋予了宪法灵活性D. 扩大了各州的权力【答案】C8【解析】根据“凡未列举的权力均由各州保留,而对一些未尽事宜 ,则依靠联邦法院对宪法的适用解释来明确” ,表明 1787 年宪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C 正确;1787 年宪法是美国最高宪法,各州不能违背,A 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宪法的公正” ,排除 B;D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6.议会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机构。下列

18、关于近代西方各国议会的说法正确的是A. 18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由上院多数党组阁B. 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众议院由每州 2 名议员组成C. 根据德国 1871 年宪法,首相必须对议会负责D. 根据法国 1875 年宪法,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18 世纪中期以后,英国内阁由下院多数党组成,排除 A。根据美国 1787 年宪法,参议院的议员名额每州均为两名,排除 B。根据德国 1871 年宪法,首相对皇帝负责而不是对议会负责,排除 C。根据法国 1875 年宪法,总统由议会参众两院选举产生,故选 D。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

19、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有西方学者这样概括鸦片战争“英国决心迫使中国违背自己的意愿而进入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并且向中国出售鸦片,以此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这一做法遭到了中国的强烈反对。最后,英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 。据此,下列陈述正确的是A. “违背自己的意愿”反映了中国人对鸦片走私的不满B. “现代的、工业化的全球经济”指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D. “向中国出售鸦片”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答案】B【解析】“违背自己的意愿”是指迫使中国放弃闭关锁国政策,故 A 错误。发生在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故

20、B 项正确。 “换取中国的丝绸和茶叶”是指英国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商品,因为没有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比较,得不出表明英国对华严重经济依赖,故 C 错误。英国发动这场战争的重要目的是英国掠夺中国的原料和倾销商品,故 D 错误。918.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在 1894 年估计约有 1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 ) 。依据材料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B. 资

21、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C.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D.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在 1894 年估计约有 1 亿多美元,到 1914 年时已增至 9.6 亿多美元”来看,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故答案为 D 项。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打开中国国门之后,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中的“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不符,排除;资本输出是外国在中国的投资,不属于中国民族经济,排除 C 项。点睛:马关条约规定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

22、,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19. 费孝通认为:正因为被礼治惯了,所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讼师,大家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这套名词的改变代表了社会性质的改变。这里所说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是指( )A. 从人治社会到法治社会B. 从宗法社会到官僚社会C. 从旧民主主义社会到新民主主义社会D. 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文字“(辛亥革命后)讼师改称律师,打官司改称起诉,包揽是非改称法律顾问”能够说明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法制的进步,即由封建社会的人治向资本主义法制过渡,尤其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23、更是中国近代第一部宪法,所以材料中的“社会性质的改变”强调的是中国法制的变革,故 A 正确;B 项出现在秦代,故 B 错误;C10项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故 C 错误;D 项与题意明显无关,故 D 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名师点睛】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方面,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是伴随着大炮和殖民主义侵略强行进入中国人的生活的,它破坏了中国长期安定、宁静的社会环境,也迫使中国人不得不放弃原有的生活方式去选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并承受了这种变化所带来的阵痛。另一方面,西方传入中国的新器具

24、、新事物和新的生活方式又有一定的先进性,代表了新的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而且这些东西一进入中国,就对传统的落后的生产力和生活方式起了强大的破坏作用,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结构的转型,引发了中国社会迈向近代化的新变革。20.“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工农学兵,工农学兵,大联合,大联合。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帝国主义,齐奋斗,齐奋斗!”以上是北伐军歌的歌词,据此我们可以判断北伐战争的时代新特点有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革命志士前赴后继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打倒列强,除军阀”反映

25、了当时中国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由此可知正确;从“工农学兵,大联合” “齐奋斗”中可以得出各革命阶级阶层实现大联合,故正确;不是时代新特点,可排除。故 C 项正确。考点:北伐战争的背景点评: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的能力,阅读材料并依据教材知识解答问题。1121.1927 年 7 月 27 日,周恩来说:“我们这次起义是敌人逼出来的,不如此便没有出路。起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成功的关键在于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在于有周密的准备,出敌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歼灭南昌的敌人。 ”周恩来意在说明A. 南昌起义应力求一举成功B. 中共已独立领导民主革命C.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形势D. 南昌起义的条件已经

26、成熟【答案】A【解析】“歼灭南昌的敌人”说明是南昌起义, “出敌不意,攻其不备”说明要力求一举成功,故 A正确;B 是 1927 年井冈山根据地之后;C 与材料意思不符合;D 中条件显然不成熟。22. 毛泽东说“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渊”指敌人, “鱼”指群众) ,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材料反映出中共( )A. 宣扬敌后抗战B. 主张全民族的抗争C. 坚持持久抗战D. 建议国共联合抗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关门主义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关门主

27、义实际上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的忠顺的奴仆”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共主张团结一切力量,实行全民族的抗争,故 B 正确。材料信息没有宣扬敌后抗战,故 A 排除。材料也未涉及持久抗战,故 C 排除。国共联合,从属于全民族抗战,故 D 排除。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抗日战争性质【名师点睛】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全民参战的一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其主要特征有 1、全国共同抗战。2、主要有两支抗日力量。中国国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3、两个抗日战场,中国国民党面对的正面战场和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4、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得到了包

28、括美国在内的12全世界人民的支援,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主要战场之一,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标志着第二次世界打战彻底结束。23.罗斯特里尔在毛泽东传中写道:“20 年代中期对莫斯科来说,统一战线是他们在中国价格不菲的珍珠。诚然,中共是苏联的宝贝,但是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 ”该材料可说明A. 陈独秀右倾错误的原因B.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背景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背景D. 苏联支持国民党反共【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 20 年代中期信息可以知道当时是国民大革命,而苏联人并没有高估这个婴儿的能力。 “就目前来说,国民党似乎重要得多”说明国民大

29、革命失败的原因是陈独秀右倾错误,故本题选择 A 项,B 不符合材料中意思,C 是 30 年代,D 材料中没有反应。24.“帝国主义者既使军阀窃取政权,又使军阀盗卖国家;即使军阀永演阋墙之争,令吾民受尽兵刀之苦,更嗽使军阀压迫革命运动,欲吾民永无自决之日;而民心唯一希望所系之革命根据地,且有被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联合进攻之虞。 ”下列事件旨在解决上述问题的是A. 北伐战争B. 抗日战争C. 淮海战役D. 渡江战役【答案】A【解析】根据“帝国主义” “军阀”等关键词可知与该誓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1926 年的北伐战争,故 A 项正确; 抗日战争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故 B 项错误

30、;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决战,故 C 项错误;渡江战役也是解放战争时期的一次战役,故D 项错误。25.按照战争常识,人民负担战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过总人口的 12%,但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动员民工高达总人口的 16%,某些地区几乎是全民13动员。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解放区的战争动员能力主要基于A. 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B. 解放区“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C. 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D. 华东、中原战场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答案】B【解析】据材料“淮海战役中解放区的人民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承受能力某

31、些地区几乎是全民动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解放区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基本实现,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故 B 项正确;国民党的内战政策丧失民心,不属于主要原因,故 A 项错误;解放区各级地方政权的巩固,其原因也在于土地改革获得了农民的支持,故 C 项错误;其它战场解放战争胜利也不是主要原因,故 D 项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倾家荡产,支援前线,忍受一切艰难,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战役的胜利” ,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正确理解解放区土地改革调动了农民支援革命的积极性,据此即可正确判断。第 II 卷(非选择题共 40 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

32、马法上下千余年,期间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很大,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继承法包括遗嘱继承、法定继承、赠予等;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摘編自周相罗马法原论材料二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后来资产阶级强大起来,国王开始保护它的利益。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

33、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但是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14摘编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法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法与近代西方法律之间的关系。【答案】 (1)主要特点:法律溯源悠久;体系完善;重视社会实际;注重法律程序;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2)关系: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的“罗马法上下千余年” ,可得出法律溯源悠久;从“罗马法主要分为人法、物权法、

34、继承法、债法、诉讼法等方面” ,可得出体系完善;从“人法包括自由权、市民权、家族权、名誉、婚姻、夫妻财产、儿童监护等;物权法包括动产、不动产等” ,可得出注重社会实际;从“诉讼法包括法定诉讼、程式诉讼、诉讼程序、诉讼非常程序等” ,可得出注重法律程序;从“法律也由产生、发展逐步趋于完善,它经历了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帝政前期、帝政后期四个阶段” ,可得出随社会发展而与时俱进。(2)从材料二中的“当工业和商业进一步发展了私有制的时候,详细拟定的罗马私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 ,可得出罗马法确立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原则;从“以便依靠它的帮助来摧毁封建贵族,这时候法便在一切国家里开始真正

35、地发展起来,除了英国以外,这种发展到处都是以罗马法典为基础” ,可得出近代欧洲法律发展了罗马法的法律精神。27.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为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作为舶来品, “宪政”一词何时在中文世界出现难证其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梁启超早在 1899 年 4 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至于是否属于最早使用尚有待考证。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 “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 ;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 。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

36、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 ”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15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 年 8 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 ,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 40 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 9 年。无论如何,

37、 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答案】 (1)梁启超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1 分) ;认为应该通过兴民权、开国会、定宪法从而限制君权、政府的权力(或者答维新变法以实行君主立宪,2 分) 。与康有为一起领导戊戌变法

38、;支持清末预备立宪。 (2 分)(2)同: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资产阶级斗争、自由民主思想传播、学习西方的产物;都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都规定了法律至上,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都以走向失败成为空文告终;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 点则可,4 分)异:前者是在民主革命风潮背景下由清政府颁布,后者是辛亥革命爆发后清王朝统治土崩瓦解的背景下,由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前者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后者的目的是确立民主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前者内容具有极强的专制色彩,后者确立三权分立原则的民主宪法(4 分,2 点即可) 。【解析】(1)根据材料信息“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

39、可以概括其第一个思想:解释宪政。梁启超则认为要想变法图强,必须先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从政治上着手。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梁启超深受西方“自然权 利” 、 “天赋人权” 、 “社会契约论”的影响,根据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他认为兴民权有两个途径:“一自上先变,一自下觉悟。在上者“必自天子降尊使” ,必 自统治阶级改变态度始。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其主张兴民权、16开国会、 、限制政府权力等方面作答。第二小问“实践”可结合梁启超的政治活动从领导戊戌变法、支持清末新政等角度分析总结。(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钦定宪法大纲是清王朝在革命浪潮不断高涨的形势下于 1908年制定和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40、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确认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二元君主制) ,带有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所特有的封建买办性、同时又带有一定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色彩的宪法性文件。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 年由临时参议院通过公布实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次开创了以法治国的先河,确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国家政治制度和人民民主权利,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深入民心。两者之间的“相同点”可以从都是从资产阶级的产物、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都具有资产阶级性质、都以失败而告终等角度分析即可。 “不同点”可以从他们颁布的主体不同、目的不同、内容不同等方面作答。考点: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思想梁启超;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资产阶级革命的酝酿与爆发预备立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