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93207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历史时间:90 分钟 分值:100 分 第卷一、单项选择题(共 35 个,每个 2 分,共 70 分)1 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 6 世纪至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诸子并立,百家争鸣 B以法为教,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兼收并蓄2 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 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

2、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3 “所谓不知春秋 ,不能涉世;不精老 庄 ,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从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 的特点是A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 B注重研究社会现实C着重研究人与自 然的关系 D重视研究人的前世来生4.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 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子曰:“未知生,焉 知死?” ,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早期的儒家思想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 B.积极宣传朴素唯

3、物主义C.大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 D.密切关注社会现实5.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下列体现古代教育全面育人思想的是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 -C.(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 予与何诛?D. “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6.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A人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7.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

4、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 轻死”A孟子的“仁政”学说 B墨子的“兼爱 ”思想 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老子的“无为”观点8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其含义是A同情人民疾苦,主张施行仁政 B主张统治者对人民加强控制 C统治者清净无为以缓和阶级矛盾 D统治者要接受被统治者的监督9先秦诸子中有人认为:“伏羲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过分) ,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为此,他得出的结论是A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 C法古无过,循礼

5、无邪 D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10 “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执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 ”此言论说明荀子A重视礼义教化 B强调严刑峻法 C 主张儒法并用 D提倡上善若水11.孟子曾批判某家学说:“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司马迁也说它:“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 ”他们批判的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 B墨家的“兼爱”思想C法家的“刑不避大夫”思想 D荀子的“性恶论”思想12.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若其国,谁攻? A孟子的“仁政”

6、学说 B墨子的“兼爱” “非攻”思想C韩非的变法革新主张 D庄子的“齐物”观点- 3 -13. 墨 子 中 有 关 于 “圆 ”“直 线 ”“正 方 形 ”“倍 ”的 定 义 , 对 杠 杆 原 理 、 声 音 传 播 、小 孔 成 像 等 也 有 论 述 , 还 有 机 械 制 造 方 面 的 记 载 。 这 反 映 出 , 墨 子 A 汇 集 了 诸 子 百 家 的 思 想 精 华 B 形 成 了 完 整 的 科 学 体 系C 包 含 了 劳 动 人 民 智 慧 的 结 晶 D 体 现 了 贵 族 阶 层 的 旨 趣14学历史探究课上,学生从“穿衣”的角度表达他们对诸子百家思想的理解,甲生

7、说:穿衣服应合乎大自然四季的变化来穿衣,天气冷多穿一点,天气热少穿一点;乙生说:穿衣服要看你的身份地位,什么身份及何种地位,该穿什么样的衣服就穿什么样的衣服;丙生说:讲究衣服的穿着是一种浪费,穿得简单、甚至破烂的衣服也未尝不好;丁生说:何必麻烦,由上面规定,大家都穿一样的制服不就好了吗?他们的描述所对应的思想是 A甲儒,乙一墨,丙一法,丁一道 B甲一道,乙儒,丙一墨,丁一法C甲儒,乙一法,丙一墨,丁一道 D甲一道,乙一墨,丙一法,丁儒15 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这是因为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

8、治的正统思想 B “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 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16.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宣视天为父,事天以孝道,材料反映的核心思想是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君权神授 D无为而治17.“惟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王者必受命而后王,王者必改正朔,易服色,制礼乐,一统于天下。 ”该观点在当时的最重要意义是A.论证君权神授、天人合一的正确性 B.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有利于宣传神学思想 D.有利于儒学独尊

9、地位的确立18 “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旨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19 右图为汉画像石“讲经图” ,图片中的“经”应是: - 4 -A 佛经 B 圣经C 五经 D 道德经20 “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21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

10、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22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 孔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陆九渊23. “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其中“经”的地位较高。从汉至唐,孟子一直被列入子部,到南宋时, 孟子则被列入经部,成为儒家的第十三部经书。元朝时,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 ,地位仅次于孔子。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重文轻武观念渐趋兴盛 B民本思想深入人心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11、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24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A社会的进步 B理学的兴起 C女权的发展 D教育的发展25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节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下面选项中,不能体现这一点的是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26 下列观点中,最有可能得到李贽赞同的是 - 5 -A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B儒家经典是“万世之

12、至论”C “仲尼之道,广大悠 久,与天地并” D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27 李贽曾说道:“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者私积谷之获,而后治家必力;此天然之理,心至之符。 ”,这从本质上反映了A市民阶层对经济权利的要求 B李贽极端自私C李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 D清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要求28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段话体现出黄宗羲的思想主张是A工商皆本 B反对礼教 C反对君主专制 D注重实学29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

13、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 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正确指出了明朝灭亡的根源C认为佛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30明朝有学者言:“惟夫国之有是,出于群心之自然匹夫匹妇之所是,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非;匹夫匹妇之所非,主与臣不得矫之以为是。 ”以上言论强调的观点是A民主制比君主制进步 B治理国家应当尊重民意C建立法治社会 D实行君主立宪制31朱熹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 ”这体现了A三

14、纲五常 B发明本心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32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 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 王阳明的“心学” D.顾 炎武的“经世致用”33王阳明传习录载“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材料认为加强道德修养的途径是A知德合一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穷理格物- 6 -34即便把中国哲学压到最低程度,都绕不开他这座高峰心即理的哲学命题使他开创了中国心学 ,是当时唯一能与朱熹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 ”文中的“他”应指A.王阳明 B.李贽 C

15、.顾炎武 D.陆九渊35有人认为“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所谓良知也。是乃天命之性,吾心之本体,自然良知明觉者也” 。此人应是A.朱熹 B.陆九渊C.程颢 D.王阳明第卷二、主观题( 第 31 题 15 分,第 32 题 15 分。 )36 (15 分)儒家思想从创立到被确立为思想的正宗,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材料一 孔子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各国君主均未采纳他的主张。人民版历史必修 1材料二 (孔子的学说)最终流行了,并成为国家的正式教义。其一个原因在于,他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接受现状,这自然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另一原因是,他强调道德原则,坚认道德原

16、则是恰当地行使权力的先决条件。最后,孔子为在他去世两个半世纪后,随着帝国政府的建立而成为必不可少的官吏们提供了一门官场哲学。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政治理想” 。根据材料一指出,在周游列国、主张未被各国采纳之后,孔子晚年回到了哪一诸侯国?他又以何种特殊方式继续致力于“政治理想”的实现?(8 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 知识,指出孔子的学说成为“国家正式教义”的标志及其原因。 (7 分)37 (15 分) 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学者与时俱进对儒学进行改造保持了儒学的生命力。- 7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

17、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 ”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 。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 ,又叫“物欲” 。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 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

18、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三 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材料四 “今日者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此吾辈之任也。 “顾炎武中此成一代大学者,开一代新学风,其思想脉络清晰可见。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

19、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的主张有何影响?为此,汉武帝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4 分)(2)据材料二,指出朱熹思想的核心是什么?提出了怎样的认识论?(2 分)(3)据材料三,归纳黄宗羲的主要思想?(5 分)(4)据材料四,顾炎武以怎样的学风和时代责任感影响着时人及后世?(4 分)邢台市第八中学 2018-2019 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二历史 答案- 8 -1-10 ADBDD CDCDC 11-20 BBCBB CBCCA 21-30 CDCCC DACDB 31-35 CCCDD36【答案】(1)政治理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统治者“克已

20、复礼” ,推行“德治”;在人人道德自觉的基础之上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 分)诸侯国:鲁国。 (2 分)特殊方式:专注于教育和编订文化典籍。 (4 分)(2)标志: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偶术”的主张,并设立太学。 (2 分) 原因: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汉武帝对新儒学的推崇;儒家思想适应巩固“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受到上层统治者的欢迎)。 (5 分)37【答案】 (1)影响: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 措施:政治上重用儒生;教育上设置太学及地方教育系统;思想上重视。 (4 分)(2)核心:“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2 分)(3)反对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提倡“工商皆本” (5 分)(4)学风:经世致用(或崇实质用) 。时代责任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4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