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

上传人:sumcourage256 文档编号:947110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一单元四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5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的重点文言字、词、句及特殊文言语法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理解文中重点句子了解孔子关于“仁”的思想主张。2、运用古汉字的解字法及补充资料,深入理解“仁”的思想内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明白“恕”道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2、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能运用发展的观点正确理解、评价孔子的思想主张。学情分析1、高中二年级的学生有五年文言文学习经历,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字词及文言句式积累,具有较强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懂文言文。2、该学段学生自主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探究能力,能够较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且喜欢通过发现

2、问题、自主解决问题获得学习的体验及成功感,但其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系统的文言学习方法,有效性较弱。3、学生在高二上学期已对论语一书有了初步阅读,对于先秦诸子散文一册书中的课文学习缺乏足够的热情。4、现阶段的学生处于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期,对于社会的认知似懂非懂,然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与唯“分”论英雄的社会论,学生甚至社会大众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导致社会中“高分低能”,“有才无德”的学生时有出现。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导入】仁 之 体 验视频导入:“熟悉的陌生人”采集学生空间、博客里恶搞教师的图片制作成视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设想被

3、恶搞的感受。2【活动】仁 之 预 见分配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学习任务】:(1)分享印象深刻的句子(读一读)(2)交流预习成果(重点字词翻译、疑问探讨)(3)合作学习第 1、2、3 则,思考:三子问仁,孔子的答案分别是什么?请提炼概括。【讲授】仁 之 内 涵探究 1、2、3 则,分析“仁之内涵”(一)第一则【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1、女生齐读第一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克己复礼”为仁。3、咬文嚼字:“克”(1)“克

4、”字文言翻译探究探究:如何理解“克己复礼”一句?以下两种翻译法,你更支持哪一种?译文 1:克制自己的欲望,回复到礼。译文 2:能够自己作主去实践礼。【资料补充】(1)古汉语字典:【克】能够,胜任。魏徵谏太宗十思疏:“凡昔者,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克制,克服。范晔后汉书周泽传:“克己奉公,矜恤孤羸。”(2)傅佩荣教授观点:明确:二者皆有据可循,译法 2 中当“克”译为克制时,强调对自己欲望的克制,与后文“行仁由己” 四个字相呼应。34、咬文嚼字:“礼”(1)设疑:找出本则的核心字眼?明确:“礼”(2)设疑:具体说来,“克己复礼”就是要做到什么?明确:“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5、非礼勿动。”(3)读一读,比一比讨论:以下比较句子,那种说法好?句 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句 2:非礼者,勿视、勿听、勿言、勿动。明确:句 1 好,句 1 通过反复,突出“非礼”二字,强调违背礼的一切统统摒弃。(4)设疑:这里的“礼”是指的是什么?明确: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课外延伸】论语 :“ 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5)讨论: “克己复礼”在文革“批孔”运动中被列为孔子“拉历史倒车”的罪证,孔圣人更因此被称为“复辟狂”。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资料补充】何为“礼”: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董仲舒:“夫礼,体情而防乱者也。非夺

6、之情,所以安其情也。”(春秋繁露天道施篇)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老和尚携小和尚漫游四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那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这是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结论:礼是准则,推陈出新,仁礼相依,先仁后礼。首先,礼是人的行为纲领,从道德上约束人的行为,只有人人遵循礼,社会才能有序,否则会导致社会混乱;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礼在一些内涵上已落后于时代,因此我们应该去粗取精,推陈出新;其次,从董仲舒一言可得礼并非与仁相背,礼是建立在仁的基础

7、之上的;最后,当礼与仁想矛盾时,我们应该先仁后礼。(二)第二则【原文】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1、男生齐读第二则2、设疑:什么是仁?明确:“恭敬远怨”为仁3、咬文嚼字:“恭”、“敬”(1)请用一个字概括“出门如见大宾”,“ 使民如承大祭”。明确:恭或敬。(2)解字:“恭” 恭:恭,肃也。从心,共声。造字本义:虔敬地供奉神龙。(说文解字)敬:严肃、慎重(古汉语词典)4、当“礼”照进现实:(1)讨论:说说身边的“礼”。武大校花受威廉王子接见,突击学习英国礼仪中俄会晤时,两国首脑、官员着装礼仪55、

8、理解“远怨”明确:宽以待人(三)第三则【原文】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1、全班齐读2、设疑:找出本则选文的观点句。明确: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3、设疑: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1)重点字词意思举:推举;直:正直;措:同“错”,安置;诸:之于;枉:邪恶的人。(2)句子翻译:举荐正直的人安置在邪恶的人之上,这样能使邪恶的人变正直。(3)分析:近朱者赤

9、,近墨者黑,因此要举荐正直的人,亲近仁。【讲授】仁 之 本 质1、思考:孔子关于“仁”的阐释是否因人而异,没有准则?提示:仅“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源于“爱”,即爱是仁的本质动力,而这些是“仁”具象化的诸多表现。首先,三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分别是从为人者、为官者、为政者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因此角度不同,内容有差异。其次,这是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因材施教。最后,尽管孔子对“仁”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爱。2、思考:什么是爱?该如何行仁施爱?(1)解字:“爱” 6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在“人”下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

10、着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以及对对方的心疼呵护。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明确:爱是由心底自发地对他人的呵护。3、当“爱”照进现实:讨论:说说身边的“仁”与“爱”。(1)视频:“化缘校长莫振高”(2)反例:福建某中校长体罚学生(3)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举荐正直的人,亲近仁。1、思考:孔子关于“仁”的阐释是否因人而异,没有准则?提示:仅“仁”的表现形式不同,但究其本质都源于“爱”,即爱是仁的本质动力,而这些是“仁”具象化的诸多表现。首先,三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分别是从为人者、为官者、为政者三个角度进行阐述,因此角度不同,内容有差异。其次,这是根据学生特点的不同而因材施教。最

11、后,尽管孔子对“仁”的表述各不相同,但其核心是一致的,即爱。2、思考:什么是爱?该如何行仁施爱?(1)解字:“爱” 7欠,一个人张着嘴巴,表示呵气、或喃喃倾诉。心,同情、疼惜,表示疼惜、倾诉。在“人”下加手形,像一个喃喃倾诉的人伸出手捧着心,表示将对方放在心上以及对对方的心疼呵护。造字本义:用心疼惜呵护,并喃喃倾诉柔情。明确:爱是由心底自发地对他人的呵护。3、当“爱”照进现实:讨论:说说身边的“仁”与“爱”。(1)视频:“化缘校长莫振高”(2)反例:福建某中校长体罚学生(3)分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要举荐正直的人,亲近仁。【讲授】仁 之 施 行(四)第 5 则1、美文欣赏:瞎子点灯的故事

12、有一个僧人走在漆黑的路上,因为路太黑,僧人被行人撞了好几下。他继续向前走,看见有人提着灯笼向他走来,这时候旁边有人说:“这个瞎子真奇怪,明明看不见,却每天晚上打着灯笼!”僧人被那个人的话吸引了,等那个打灯笼的人走过来的时候,便上前问道:“你真的是盲人吗?”那个人说:“是的,我从生下来就没有见过一丝光亮,对我来说白天和黑夜是一样的,我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的!”僧人更迷惑了,问道:“既然这样你为什么还要打灯笼呢?是为了迷惑别人,不让别人说你是盲人吗?”盲人说:“不是的,我听别人说。每到晚上,人们都变成了和我一样的盲人,因为夜晚没有灯光,所以我就在晚上打着灯笼出来了。”8僧人感叹道:“你的心地多好

13、啊!原来你是为了别人!”盲人回答说:“不是我为的是自己!僧人更迷惑了,问道:“为什么呢?”盲人说:“你刚才过来有没有被人碰撞过?”僧人说:“有啊,就在刚才,我被两个人不留心碰到了。”盲人说:“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但我从来没又被人碰到过。因为我的灯笼既为别人照了亮,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到我了。”僧人顿悟,感叹道:“我辛苦奔波就是为了找佛,其实佛就在我的身边。”思考:从故事中,我们悟到了什么?明确:为什么要行仁施爱?因为“予人玫瑰,手留余香”,在对他人行仁施爱的同时,自己也会享有爱的恩泽。2、故事分享:以邻为壑战国时候,有个叫白圭的人,跟孟子谈起大禹治水的故事,夸口说

14、:“如果让我来治水,一定能比禹做得更好。只要我把河道疏通,让洪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就行了,那不是省事得多吗?” 孟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错了!你把邻国作为聚水的地方,结果将使洪水倒流回来,造成更大的灾害。有仁德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 思考:白圭解救本国百姓的做法是行仁吗?明确:白圭的做法并非在行仁,其初衷虽是解救百姓于洪涝,但伤害了别国百姓的利益,同样是违背仁义的。3、设疑:我们究竟应该如何行仁呢?(1)解字:仁,親也。从人,从二。(说文解字)人,包括君与民。 等同,表示等值,表示对君与民“等而视之”。造字本义:人人相等,即君民同视,平等博爱。4、第 5 则(1)全班齐读第 5 则9(2)设

15、疑:文中哪一句话体现“博爱”?明确:博施济众。【补充资料】墨家“兼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基督教:据圣经记载,耶稣有一次在外传教,有人说,你母亲来了。耶稣说,谁是我的母亲?接着又说,凡是遵行神的旨意的人,都是我的母亲。这个故事其实是说,耶稣对待陌生人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他是把陌生人当成母亲来爱的。总结:不论是墨家的兼爱,还是基督教的博爱,二者其实都是一种平等之爱,即对陌生人的爱和对父母亲的爱完全相同,不分先后,不分亲疏。 (3)设疑:孔子认为这种施爱方式是否可行?明确:“圣人犹病诸。”“病”译为担心,圣人尚且担心自己做不到。可见孔子认为博施济众是一种不易施行的做法。(4)设疑:

16、孔子认为该如何施爱?请用文中句子回答。明确:“能近取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所讲的仁爱,是有先后之别、亲疏之分的,是像波浪一样一层一层推广出去的,即推己及人地施仁,一言以蔽之:恕。【课外延伸】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大禹治水”的故事5、讨论:有人说孔子的“恕”是一种从自身出发的利己哲学?你同意这种说法吗?【参考资料】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明确:“恕”是一种将心比心,换位理解。6、美文欣赏:给中国人提点意见前不久,我出席了一个由中国地方政府举办的晚

17、会。在从晚会现场坐车返回饭店的途中,我无意间听到坐在我后面的两个 8 岁小女孩谈起她们在中国的经历。讲到中国人时,一个小女孩说:“我真讨厌他们随地吐痰还有,他们开车也很没有礼貌!”“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童言无忌,小女孩所说的话不必太介意,毕竟“到处吐痰”或“开车没有礼貌”只是少数人的行为。但同时也不可否认,这些少数人不文明的举动,对中国人的整体形象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10我听到这两个小女孩的对话,不禁回想起我的孩子到中国时随口说的几句话。我对小孩的道德观、言语举动等,与多数法国家长一样要求比较高。如果换我女儿说“中国人到处吐痰”,我一定会纠正她,跟她说不能这样一概而论,把一

18、个人的恶习说成是一国人的弊病。但那天,我的孩子在不到早上 7 点就被大声说话的路人吵醒时,她问我:“在中国生活难道不用考虑别人的感受吗?”我当时不知如何回答。想了想,不得不承认,在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只想到自身方便而不考虑别人的人,在中国确实能经常遇到。我在几年前读过论语,印象比较深的有这么一句话:“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尽管我不完全赞同孔子的思想与道德观,但还是认为这句话对于建立一个和睦的、能让大多数人生活愉快的社会环境是相当关键的。在法国,无论是在家里、学校或在外面,家长对小孩的礼貌修养都有一定的要求。撇开比较复杂、贵族式的礼仪不谈,看到别人时打招呼、握手,别人给你东西要说声谢谢,说话不能

19、太大声,自己的举动不要影响到别人,买东西要排队,开车要谦让行人等,都属于基本的礼貌。我们从小就被灌输这种观念。我们同时也认为,贫穷不可耻,但道德与礼貌修养不佳倒是很见不得人、很羞耻的事情。(环球时报)7、当“恕”道照进现实:(1)1 分钟:闭眼沉思,自省曾经做过的他人所“不欲”的事。(2)为拍照游客摇落“花瓣雨”中国游客泰国厕所洗脚【讲授】仁 之 提 醒1、讨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否意味着“己之所欲,施之于人”?请举例说明。结论:己之所欲,慎施于人。2、结课:赠语对行走在行仁大道上的同学们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对彷徨于行仁路口的同学们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对所有的同学们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业】仁之延伸作业:自学第 8 则,谈谈你对“杀身成仁”的看法,写一段 200 字析理小短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