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4900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通史版)2019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7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课前冲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7 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1.(2018 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1901 年 1 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谕,4 月设立“督办政务处”,任命奕劻、李鸿章等 6 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责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 19011905 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 30 余项。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B.抵制了革命思想的传播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 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事优势,“毫无疑问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该是中国( )A.已经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B.集权制度有利于指挥作战

2、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就D.能够得到广泛的外部援助3.(2017 课标)陕甘宁边区政府在一份文件中讲到:“政府的各种政策,应当根据各阶级的共同利害出发,凡是只对一阶级有利,对另一阶级有害的便不能作为政策决定的根据现在则工人、农民、地主、资本家,都是平等的有权利。”这一精神的贯彻( )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B.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C.巩固了国民革命的社会基础D.壮大了反抗国民党政府的力量4.(2017 课标)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 404 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 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 1%左右,几乎村

3、村有党员。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5.(2017 湖北华中师大教学质量测评)“世上似乎没有一个国家的学生像中国的学生这样,一致而热切地追求现代的和新的思想。这种社会和思想的酝酿,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这场“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的主要影响是( )2A.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B.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C.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D.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6.(2018 新疆乌鲁木齐高三三诊)严泉在历史变迁的制度透视中写道:在责任内阁制国家里,当政府与议会发生政争时,政府拥有解散权,即有权提前解散议会,重新选举

4、立法机关。而临时约法却没有规定解散权,形成一种单向的权力制约关系。这表明临时约法( )A.降低了国家行政权力 B.赋予议会过大权力C.政体的构建存在缺陷 D.目的在于维护共和7.(2018 湖南株洲高三质检二)在辛丑条约签订之前,清朝日常政务主要归六部等分理,没有外交部,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外交部之所以出现很晚,主要是因为( )A.“闭关锁国”政策排斥对外关系B.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C.中央机构叠床架屋的权力体系D.内阁与军机处涵盖了外交事务8.(2018 河南郑州二模)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淞沪战役

5、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用第 3 师与第 11 师团组成的“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B.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C.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D.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9.(2018 广东珠海一模)1929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所有,交农民使用”,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1931 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这表明当时( )A.军事的失利推动了中共调整土地政策

6、B.土地革命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C.农村生产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D.土地革命受到“左”倾错误严重误导310.(2018 四川高三一联)义和团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重要运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翦伯赞、胡绳等从“反帝爱国”方面高度评价义和团;“文革”时期有学者认为其革命性比无产阶级还更彻底;今天对义和团进行反思的声音逐渐大起来。以下各项对义和团评价最为合理的是( )A.“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B.“历史无非是过去的人和事”C.“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D.“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11.(2018 广东深圳一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海关税很低,但是官吏所加的陋规极其繁重,连正税也要收货价的 20

7、%,且外国人每次纳税都经过一种讲价式的交涉。此现象说明( )A.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B.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剧变C.自然经济具有顽强的抵抗力D.低关税有利于列强商品在华畅销12.(2018 北京海淀一模)民国初期,史学界对近代史开端的说法,有“明清之际”与“鸦片战争”两种观点。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中国近代史著作则大多以鸦片战争为起点,“鸦片战争开端说”成为史学界主流观点。这一变化说明( )A.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B.政府重视发展学术研究C.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13.(2018 河南安阳一模)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从 1911 年 10 月政党活动公

8、开后,仅到 1913 年底,号称党、会、团、社的新兴团体共达 682 个,其中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就有 312 个。这反映出( )A.中国出现政党政治局面 B.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C.中国政局陷入混乱状态 D.政党决定中国政治走向14.(2018 广东珠海一模)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B.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C.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 D.揭开了解放战争中解放南京的序幕415.(2017 云南昆明二模)1884 年中法战争期间,北洋水师和

9、南洋水师拒绝前去救援受敌攻击的福建水师;甲午战争期间,北洋水师抗击日本海军时,南洋水师保持中立。材料说明此时期 ( )A.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B.清政府已经丧失军事指挥的权力C.地方自强势力与清政府分庭抗礼D.新兴汉族地方割据集团逐步形成16.(2018 云南高三毕业班一检)法国学者毕仰高认为人民大众之所以支持共产党,“主要并不是因为党的领导干部和红军官兵的抗日活动,而是在于他们的行为让民众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材料反映了毛泽东思想中的( )A.独立自主 B.实事求是C.自力更生 D.群众路线17.(2018 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1933 年 4 月 1 日,蒋

10、介石批准成立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最初其主要经营业务集中于农业信贷与农村救济。1933 年底,四省农民银行开始更多地担负起军事经费调拨等工作。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 )A.日本侵华范围不断扩大B.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深入发展D.农村革命根据地壮大18.(2018 辽宁大连高三一模)1941 年 12 月 3 日,日本大本营在大陆命第 575 号中规定,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总目标是在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同时“迅速处理中国事变”,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日本制定这一任务主要是因为( )A.国共两党的冲突日益激烈B.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C.敌后战场作用越来越突出D.正面战场发挥了

11、巨大作用19.(2018 宁夏银川高三一模)1933 年 7 月,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御辱抗日,绝非以武力可与之竞胜,亦非以外力可以牵制,此时,唯有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在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行之五年,由小而大,则或有万一之效也。”这反映了( )A.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B.“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破产5C.日本侵华改变了中国政局D.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20.(2017 广东广州一模)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国内各香烟公司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拥护革命中心力量”“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

12、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答案精解精析1.A 材料反映的是清末新政,清末新政颁布的一系列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A 项正确;清末新政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客观上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B 项错误;导致革命形势高涨的是预备立宪,C 项错误;清末新政没有起到强化皇权的作用,D项错误。2.C 19 世纪 6090 年代,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就,中国军事实力大涨,所以有些西方人士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日本会被粉碎,C 正确。3.B 材料中“陕甘宁边区政府”

13、成立于 1937 年 9 月 1 日,中日民族矛盾是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矛盾。从材料信息看,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文件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不能仅对一个阶级有利,而应该符合各阶级的共同利益。这一精神的贯彻有利于团结各阶级阶层抗日,适应了民族战争新形势的需要,故选 B 项。土地革命和国民革命分别出现在土地革命时期和国民大革命时期,故 A、C 两项错误;D 项明显错误。4.D 本题以山东根据地为例,列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数量及中共党员在根据地总人口中的占比,以此作为背景材料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同时考查学生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的数量在根据地总人

14、口中的占比已接近三分之一,充分说明抗战胜利后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进一步加强,故 D 项正确。抗战刚刚胜利时,中国革命工作的重心6尚未发生转移,故 A 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已形成,故 B 项错误。题干不能体现统一战线的范围是否扩大,故 C 项错误。5.B 材料中“大规模的全国性运动”是指五四运动,而推动现代科学的传播并非五四运动的主要影响,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使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大大促进民众的思想解放,故 B 项正确;五四运动对国家统一没有太大影响,故 C 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时日本还未大举侵华,故 D 项错误。6.C 从材料中的“形成一种单向的

15、权力制约关系”可知,材料意在强调临时约法所确立的责任内阁制缺乏相互制衡,体制存在缺陷,C 项正确;A、B、D 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7.B 从材料中的“对外关系一直都由类似于藩务、夷务和商务机构来承接”可知,外交部出现较晚的原因主要还是受到了天朝上国观念的影响,这是儒家“天下一统”的意识惯性的结果,B 项正确;“闭关锁国”政策早在鸦片战争后就已被迫改变,A 项错误;C、D 两项不是外交部出现很晚的主要原因,排除。8.C 从材料信息看,七七事变后,日本希望在华北速战速决战胜中国,但淞沪会战打响后,日本不得不向上海增派兵力。这反映了淞沪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故选 C 项。材料信息无法说明中国政府对

16、抗日有充足的准备,故 A 项错误;日本侵华蓄谋已久,故 B、D 两项错误。9.C 从材料信息可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革命根据地的具体情况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其目的是调动根据地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这表明当时农村生产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故选 C 项。19291931 年,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斗争并未失利,故 A 项与史实不符;土地革命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故 B 项错误;材料信息体现了中共实事求是地解决土地问题,故 D 项错误。10.A 从材料可知,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随着时代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声音,这表明对历史的认识具有时代性,A 项正确;B、C、D 三项都不能准确地体现材料信

17、息,排除。11.B 从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前夕,尽管中国海关税较低,但官吏所加的税极其繁重。这种传统体制不能适应当时社会发展和剧变,故选 B 项。材料信息反映了中国税收陋习,无法说明国人对列强有着高度的警惕,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 C 项;材料信息旨在强调中国税收陋习的影响,D 项与材料信息主旨不符。12.C 材料中只强调史学界对于近代史开端的时间的争议,并没有强调史学研究以近代史为主,排除 A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政府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排除 B 项;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发生在辛亥革命后,排除D 项。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侵华,先后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

18、机,而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题干中这一变化表明民族危机影响史学研究,因此 C 项正确。713.B 从材料信息看,从 1911 年 10 月到 1913 年底,基本具备政党性质的团体纷纷创办,这反映出辛亥革命推动民主进程,故选 B 项。政党政治是指一个国家通过政党行使国家政权的形式,并非单纯指新兴团体的增多,故 A 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中国政局混乱,排除 C 项;D 项表述与史实及材料均不符。14.B 根据材料中的军事战略可以判断该军事行动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在北伐战争中,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被收回,如九江、汉口的英租界,故选 B 项。A 项属于辛亥革命的成果

19、,C 项属于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D 项属于渡江战役的意义。15.A 从材料信息看,在外敌侵略面前,清朝南洋、北洋、福建水师并没有同仇敌忾,其主要原因是部分洋务官员视水师为个人私产,不愿意因援助他军而使自己利益受损,故选 A 项。16.D 从材料中的“他们真正回应了民众的需求”可知,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反映了民众的要求,代表了民众的利益,这是群众路线的体现,D 项正确;其他三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17.D 从材料中的时间提示“1933 年底”和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工作内容的变化可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壮大使蒋介石大力“围剿”红军,因而红军需要更多的军费,D 项正确;1933 年日本侵华势力还未到达鄂

20、豫皖赣地区,A 项错误;B 项世界性经济危机扩散、C 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与军事经费调拨无关,B、C 两项错误。18.C 1941 年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敌后战场给日军更大的威胁。“总任务是在占领区迅速恢复治安”是因为敌后战场作用越来越大,C 项正确。19.D 从材料中的“御辱抗日唯有在内政、社会、教育制度中,即在国民军事教育与团练保甲之中,积极努力或有万一之效也”可知,蒋介石已经有了抗日的筹划,D 项正确;1933 年时蒋介石还在“围剿”红军,国共两党处于对峙状态,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阶级矛盾,蒋介石还在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A、B、C 三项错误。20.B 从材料信息看,革命群众积极参与,组成革命联合战线,因此该记载描述的是国民大革命,结合地点信息“武昌”可知 B 项正确。武昌起义时,不存在“革命联合战线”,故 A 项错误;国民大革命时,中共未掌握革命领导权,故 C 项错误;D 项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肃清反革命派”不吻合,排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