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unhappyhay135 文档编号:953212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25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高二历史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100 分)第卷(选择题共 48 分)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共 24 小题 48 分)1.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据此可知A. 各地生产力水平趋向于平衡B. 青铜礼器被赋予了宗教色彩C. 分封制扩大了周朝统治疆域D. 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答案】D【解析】根据“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

2、饰种类”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进一步融合,故 D 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无法体现生产力水平是否趋向于平衡,排除 A;B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西至渭河上游、东至渤海湾的不同国族的贵族墓葬中的青铜礼器,都具有相似的器物组合、造型样式和纹饰种类” ,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2.许多学者认为,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根据所学知识判断, “官僚政治“的最基本特点应该是( )A. 颁布秦律 ,以法治国 B. 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系统C. 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 D. 丞相掌握大权【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课本知识可

3、知,官僚政治指的是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秦朝建立后,废分封行郡县,官员不再世袭,把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故 C 正确;A 与官员任免方式无关,故 A 错误;B 项只说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未体现官员任免方式,故 B2错误;丞相掌握大权没有体现官员由皇帝任命,故 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解题关键是秦朝官僚制度概念的理解。秦朝实行专制统治,国家权力由皇帝任命的官员掌握,不得世袭,与贵族政治按照血缘关系世袭政治权力不同,也就是说贵族政治与官僚政治在官员任免方式上有本质区别。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豪强地主庄园,除了役使田里、从事农业生产外,还从事开矿、冶铁、制盐乃至

4、造船等较大规模的手工业生产。这些行业虽历来为国家控制,但私家“与公竞争,以收私利”的情况时有发生。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A. 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B. 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促进民间手工业发展C. 商品经济得到快速发展D. 民间手工业逐渐能够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 A 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 B 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 C 项

5、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 ,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庄园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特点: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4. 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 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 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 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 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C3【解析】唐代三省长官都是

6、宰相,中书省负责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相互制约,又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同时,通过分权达到加强君权的目的。5.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这个新的角度是A. 三纲五常B. 万物本原C. 经世致用D. 抗衡佛教【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在试图并努力从万物本源的角度解释人间的伦理纲常,故 B 正确;董仲舒早在西汉已经提出三纲五常,不属于宋代儒学家的“新的角度” ,排除 A;明末清初思想家提出经世致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 C;宋明理学是融合佛教、道教思想形成的新的儒学体系, “抗衡佛教”表述错误,排除 D。【点睛】解

7、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论证伦理纲常” ,联系所学宋明理学的思想分析解答。6.宋以后,中国东南闽岭各地种棉者渐多,开始种植由海外引进的占城稻以及由西北引进的西瓜,茶树、甘蔗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都有进一步发展;在湖南洞庭湖区还出现了比较固定种植某种经济作物的“专业户” 。这表明A. 商品经济发展影响农村种植结构B. 宋代农村自然经济结构逐步解体C. 宋代农村经济作物成为种植主体D. 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世界物种交流【答案】A【解析】【详解】经济作物的种植主要是面向市场,南方一些地区开始种植经济作物,说明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到了农村的种植结构。故答案为 A 项。我国自然经济开始解

8、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 B 项;“成为种植主体”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C 项;宋朝时期新航路尚未开辟,排除 D 项。7.在历史学科的研究性学习中经常出现的错误是,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4结论。下列选项中没有这类错误的是A. 授时历的颁行比现行公历早 300 年,所以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领先世界B. 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C. 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所以明代文学蓬勃发展D. 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占扬州总人口的 81.83%,所以南宋的城市化水平很高【答案】B【解析】【详解】这类错误即是指“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根据

9、唐代 369 位宰相中有 83%来自北方的情况,得出所以唐代宰相的来源存在地域差异这一结论,较为合理,没有“使用单一或不充分的论据得出普遍性的结论”的错误,故 B 符合题意,故选B;授时历是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之一,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中国古代科技水平,排除A;西游记是明代的一部优秀小说,但是整体上不能代表明代文学,排除 C;南宋扬州的城市人口状况,不能整体上代表南宋的城市化水平,排除 D。8.鸦片战争前夕,中国国内市场流通的主要商品,第一位是粮食,约占 42%;第二位是棉布,约占 24%;第三位是盐,约占 15%。这反映了该时期A. 私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B. 商品经济得到迅速发展C. 农耕经济占

10、据主导地位 D. 农业技术仍领先于世界【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粮食” “棉布” “盐” ,这些与传统农耕经济密切相关,故选 C;材料没有涉及手工业经济的信息,排除 A;材料没有涉及产品是面向市场的,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技术的地位问题,排除 D。9.对于鸦片战争,有人称为中英战争,有人称为通商战争,也有人称为夷匪犯境。其中淡化了历史认识中价值判断的表述是A. 通商战争B. 夷匪犯境C. 鸦片战争D. 中英战争【答案】D【解析】5【详解】价值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主体对特定的客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这种判断与人们的价值观直接发生关系,认为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说明战争

11、的原因与英国走私鸦片相关,通商战争体现出英国商品贸易的要求,夷匪犯境体现了中国天朝外交的特征,三者都体现了对历史事件的价值判断,不符合题意,排除 ABC;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一场侵略战争,简单的把其认为是中英战争,掩盖了其侵略本质,是淡化价值判断的表述,故 D 符合题意,故选 D。10. 海国图志中出现了一些外来词汇,如“西业” (参议院) 、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 “勃列西领” (总统)等。结合所学判断,该书A. 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政治体制 B. 对西方政治体制已有所涉及C. 提出中国要学习西方代议制 D. 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海国

12、图志为近代魏源所著。结合所学知识, 海国图志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情况,排除 A;魏源在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主要是为了学习西方的军事、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排除 C;为戊戌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维新变法思想,排除 D;根据题干信息“西业” (参议院) 、“里勃里先好司” (众议院) 、 “勃列西领” (总统)等,说明海国图志对西方的介绍涉及西方政治体制,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开眼看世界” 。11. 一百年前,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革命党人奋斗的纲领。以下论述能够体现民权主义思

13、想的是A. “就算汉人为君主,也不能不革命” B. “驱逐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C. “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核定天下地价” D. “涤二百六十年之腥膻,复四千年之祖国”【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三民主义是孙中山的革命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包括民族、民权、民生三部分。民权即创立民国,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因此不管是那个民族为君主,也是要革命推翻的。故选 A。BD 有反满统治,建立汉族政权的意思,与材料不符。C 说的是平均地权。考点:辛亥革命6点评:辛亥革命是考试的重点。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影响等也需要掌握。12.有学者对新青年杂志中“科学” “民主”两词的出现频率作计量统计, “科学

14、”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据此,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更注重A. 宣传社会科学的重要性B. 摆脱保守愚昧的旧思想C. 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D. 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科学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可知,新文化运动此时更认可科学而非民主共和,反映出在当时中国思想界认为急需科学扫荡封建保守愚昧的落后思想,故 B 正确;由“科学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可知,新文化运动较为看重社会科学的价值,但是深层次的寓意是借科学名义扫荡封建落后思想,故 A 错误;仅仅从“科学” “民主”两词出现频率不能推断得出新文化

15、运动赞赏西方文明的新内涵,排除 C;材料无从体现树立自然科学的权威性,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科学一词出现 1913 次,而民主仅 305 次” ,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分析解答。13.1921 年中国共产党“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这些规定说明中共A. 未能正确认识中国国情B. 认识到人民军队的重要性C. 坚持共产主义基本原则D. 照搬俄国的民主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

16、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半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反映的是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共一大制定的最高革命纲领,体现了中共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故 A 项正确;B 是 1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与题干时7间不符,排除;C 反映的是材料现象,排除;D 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4.新中国成立后的近 30 年间,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的经济社会结构出现了一系列巨大变化。80 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蓬勃发展时期,这次改革是A. 结合实际对农村地权关系的重新调整B. 通过行政主导方式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C. 总结人民公社化

17、运动以来经验教训的结果D. 动员农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的有效方式【答案】C【解析】【详解】 “80 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蓬勃发展时期” ,这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总结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经验教训的结果,故 C 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 “对农村地权关系的重新调整”表述错误,排除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促进农业发展,不是通过行政主导方式改变农村的产业结构,排除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与农民参与国家政权建设无关,排除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80 年代初,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入蓬勃发展时

18、期” ,联系所学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15.新中国成立之初提出“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到 50 年代中期,又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一变化。A. 不再坚持对苏联的友好政策 B. 改变了美国对华敌视态度C. 意在推动亚非社会主义革命 D. 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在减弱了外交意识形态因素,同一切平等友好对待中国的国家建立正常外交关系,试图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进行封锁和孤立,所以答案选 D,A B C 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此时中国对

19、苏依然友好,美国也并未放弃对中敌视态度,50 年代亚非民族主义革命盛行。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816.90 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 737 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 648 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 60 种价格中的 50 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 南方讲话与“十四大”召开B.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C. 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建立D. 重启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结合所学,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要搞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20、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 A 正确;国务院增强了市场的调节作用,促进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B 是结果,不是直接原因,排除;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C 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涉及的知识点为对内改革,不涉及对外开放的知识,排除 D。17.在希波战争中,雅典军队列成方阵,这种军阵由十二列步兵密集组成,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位,直到全部阵亡。结果此战雅典以一万步兵战胜了十万波斯军队。从中可以体会到的雅典政治特色是A. 法律至上B. 公民意识C. 直接民主D. 轮番而治【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描述了雅典战士在战场上英勇奋战, “前面的战士倒下了,后面的就自动补

21、位,直到全部阵亡” ,这说明雅典民主制度培养了战士的公民意识,战士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为了城邦的独立不惜付出生命,故 B 正确;雅典战士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直至战死,并非出于法律规定,故 A 错误;直接民主即全体公民都享有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错误;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中的战例不能体现,故 D错误。18.罗马法不愧是近代和现代法律的先驱, “它包含的封建关系最少,而包含的资本主义法律关系却是最多。 ”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的是9A.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B. “不法砍伐他人树木的,每棵处以 25 阿斯的罚金。 ”C

22、. “夫得向妻索回钥匙,令其随带自身物件,将其逐出。 ”D. “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 ”【答案】C【解析】选 C 是对女性的歧视,包含的是包含的封建关系,无法体现“资本主义法律关系”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A 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平等思想,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B 体现的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 D 体现的也是资本主义法律关系中的保护私有财产,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 C。19.鲁滨逊漂流记是 18 世纪上半叶欧洲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小说描写了鲁滨逊和野人“星期五”在无人岛上享受没有教会、没有

23、国王的生活。小说受到欢迎是因为它反映了A. 人文主义者要求现世享受的精神B. 冒险家们开辟新航路的愿望C. 反对专制和迷信的启蒙思想D. 工业资产阶级开拓市场的需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信息的提取能力。阅读材料时要注意抓关键词“没有教会、国王”的生活。由此可知反对的是专制和迷信。故选 C。考点:启蒙思想。点评:启蒙思想家集中力量批判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号召消灭专制王权、贵族特权和等级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20.从 1692 年起,英国下院多次提出任职法案 ,力图将那些由国王任命并接受俸禄的官员排挤出下院,但结果几乎都是被听命于国王的上院所否决。这说明当

24、时的英国A. 君主立宪制尚未完善B. 国王完全控制了议会C. 上院在议会有决定作用D. 权利法案遭到破坏【答案】A10【解析】材料中说明国王仍然拥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说明君主立宪制的制度急需完善,故 A 正确;B 中完全说法错误,议会权力开始上升;英国是下议院权力较大,故 C 错误;D 材料没有体现。21.19 世纪 30 年代,女装流行面料有薄棉布、白麻布、薄纱、蝉翼纱、条纹毛织物,而 19世纪晚期后,人造染料、人造纤维的发明改变了衣料,人造丝袜成为女性的时尚用品。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A. 女性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化B. 社会变迁影响服饰变化C. 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D. 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答案

25、】D【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前女性服装面料以传统的棉纱为主,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出现化工面料,这反映的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生活的影响,而不是女性审美情趣变化的表现,A 正确;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反映了材料前半部分的信息,不能反映出后一部分的信息,B 错误;女性服饰的变化看不出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C 错误;19 世纪后半期出现的人造衣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技术发展的表现,D 正确。点睛: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许多技术发明都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这些工匠并不具备科学理论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并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26、起来,使科学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科学和技术的结合,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22.罗斯福在某次就职演说中曾说:“我们要前进,我们就必须像一支训练有素而又忠诚的军队那样,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因为没有这样的纪律就不可能前进就不可能实现有效的领导。 ”这里他主要是强调A. 企业应该公平经营B. 对经济进行控制调节C.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D. 权力的制衡原则【答案】B11【解析】【详解】强调纪律就意味着要对“自由”的经济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调节,故 B 正确;“企业应该公平经营”体现了材料“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 ,但它只是其中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之一,不能整

27、体概括罗斯福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排除 A;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针对的主要是美国社会下层民众,而“为了共同的纪律而乐意有所牺牲”主要是针对资本家而言的,故 C 错误;权力的制衡原则强调的是权利的平衡与制约,不符合题意,排除 D。23.一部反映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历史的电视剧有这样的情节:一位瘦弱的老农,躲在偏僻的角落,出售他袋子里的农产品,他不时东张西望,表情十分地紧张与害怕。此内容对应的历史时期是A.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时期B. 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C. 农业集体化时期D. 赫鲁晓夫改革时期【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俄国十月革命后初期” “一位瘦弱的老农,躲在偏僻的角落,出售他袋

28、子里的农产品,他不时东张西望,表情十分地紧张与害怕”描写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的情景,此时国家取消了自由贸易,老农出售农产品是违法的,故 A 项正确;新经济政策实行时期恢复了自由贸易,故 B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时期是在 20 世纪三十年代,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是在二十世纪 50 年代后期,故 CD 错误。24.以下材料表明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是今日世界已面临严重局势希腊之生存已受恐怖分子威胁,由共产党领导之数千武装人员在许多地区,尤以北部边界各处,违抗政府之命令欲使希腊成为自足、自给、自尊之民主国家, (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杜鲁门,1947 年A. 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B. 介

29、入第二次世界大战C. 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D. 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答案】D12【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希腊)政府必须获得援助。而美国必须予以援助-杜鲁门,1947 年”“美国政府将采取的行动”可知这是发生在 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上发表的国情咨文,要美国对希腊进行军事援助,来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的进攻,杜鲁门主义的发表标志着美国公开遏制共产主义,正式冷战的开始,故 D 正确;当时苏联在援助希腊反政府武装,A 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1947 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B 错误;美国与英国联合遏制苏联及共产主义,不是与英国在希腊展开争夺,故 C 错误。第卷(非选择题共 52

30、 分)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第 2526 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第2729 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必考题(2 题,共 37 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伦敦集中了庞大的国家行政机构、大批工厂、金融和保险机构、宗教团体、俱乐部、博物馆、艺术馆,先进发达的服务业设施。1600 年,伦敦有 25 万人,约为全国第二大城市诺里奇的 16 倍。到 1801 年,当一大批工业城市兴起后,伦敦人口达 96 万,仍是当时第二大城市曼彻斯特的 11.4 倍。伦敦都市区域扩大很快,远远超出旧城的范围,城市建筑沿着主要公路和铁路向郊外延伸,吞噬了邻近的威斯敏斯特、索斯沃克

31、、格林尼治、德普特福德等,形成一个庞大无比的都市区大伦敦市。摘编自王章辉近代英国城市化初探材料二 下面是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流行的新的城市用语。据邵建新生活新观念新名词:以近代上海城市用语变迁为考察线索整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对13其作简要评价。【答案】 (1)特点:城市功能综合性强;人口增长速度快;都市区域范围广。原因:伦敦作为首都的区位优势;工业革命的进行。(2)新变化: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评价:有利于促进

32、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但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性质。【解析】【详解】 (1)本题考查 19 世纪伦敦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原因,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特点”一问,可以依据材料中伦敦的机构、服务设施、人口及都市区域的扩大等信息归纳;“原因”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伦敦的城市性质、工业革命的时代背景等角度分析。(2)本题考查 19 世纪后期至 20 世纪初上海城市发展的新变化,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 “新变化”一问,根据材料“租界” 、“啤酒、风扇” 、 “马路、外国戏院” 、 “领事”等众多的城市用

33、语进行分类后归纳概括,可以从主权丧失、民族资本主义兴起、社会生活西化回答。 “评价”一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时代特征方面进行分析,注意从进步性和局限性两个角度思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重阳节”的昨天和今天先秦 秋天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祀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两汉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传至民间。 “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可令人长寿” ,官民“自发向家中老人叩首”成为风尚。魏晋当时道教宣称, “九为阳数,九九极阳,最为大吉” ,各地道观往往举办道场以求长寿。佛寺则举办法会,由年老高僧诵念佛经超度亡灵。隋唐重阳节被定为正式节日,宫廷、民间一

34、起庆祝重阳节,除举行赏菊、饮酒外,主要举行敬老之类的诗会,县令、保长会携带各类果品慰问年满六十之老人。两宋 重阳节更为热闹, 东京梦华录和武林旧事分别对北宋开封和南宋14临安做了大量生动的描绘,皇宫中帝妃吃花糕、赏菊,民间则流行荡秋千、游街市、访亲友,瓦肆、勾栏通宵达旦说唱尊老、助老的话本。以后,历代皆然。2012年 12 月28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新修改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法律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摘编自杜尚侠中国民俗文化丛书:重阳节分析材料,提取有关“重阳节”发展的信息,并运用所学相关知识加以说明。 (可以就重阳节的发展趋势

35、进行分析,也可以比较或者概括其中两个时期有关重阳节的特点,并加以说明。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示例 信息 说明先秦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宗法制的影响两汉过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走向民间,带有敬老尊老风尚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魏晋 道教、佛教重视重阳节魏晋时期国家动荡,战争频繁;三教合一趋势出现隋唐重阳节被定为正式的节日;敬老诗会盛行;政府介入敬老慰问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唐代诗歌的流行;科举制度重视文化两宋更加重视重阳节;官方与民间活动方式多样两宋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繁荣2012 年 12月 28 日通过法律

36、确定重阳节为老年节中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人口面临老龄化问题;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15【解析】本题属于开放题,解答时候围绕材料提供信息,提取观点,说明可以结合提取相应的是历史时段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即可。本题只要从所提供的时代中选取两个个,然后联系所学从时代背景的角度来解释即可:如先秦,重阳节在秋收时举办,祭祀天帝祖先,原因在于在先秦时期,生产力低下,重视农业收成;宗法制的影响;又如两汉,重阳节的习俗由宫中走向民间,带有敬老尊老风尚,体现的时代风貌有察举选官以孝廉为标准等。(二)选考题(15 分)27.【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西汉初期,允许各郡

37、国自由铸造货币,铜钱大小、轻重不一,劣币充斥市场。文帝时期改铸四两钱,仍是听任自由铸造。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到汉武帝时,由于这种状况愈发严重,加上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于是,元狩四年,朝廷开始改革币制,发行新币。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后来又废白金而改铸赤仄钱,不久又因赤仄钱轻而贱,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元鼎四年,武帝采纳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废除一切旧钱,由国家统一铸造货币,彻底进行整顿。这种新铸的钱称为三官钱,亦称上林钱,后世称为五铢钱。五铢钱的重量与实际重量相等,规格相同,质量较好,成本较高,使私铸者无利可图,从而杜绝了

38、汉初以来民间私铸货币的流弊,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从此以后,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摘编自中国古代国家干预主义的全面实践以桑弘羊的财经改革为中心的探讨(1)据材料,概括桑弘羊货币改革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桑弘羊货币改革的作用。【答案】 (1)背景:自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影响经济发展;自由铸造货币影响中央集权的稳定;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陷入窘境;前期货币改革的失败。 (2)作用:币制归于统一,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16国家全融秩序;便利商品流通,促进了经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详解】 (1)背景:根据“自由

39、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得出自由铸造货币导致货币体系紊乱,影响经济发展;根据“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得出自由铸造货币影响中央集权的稳定;根据“整个社会的经济开始落入窘境”得出汉武帝时社会经济陷入窘境;根据“不过新币的发行并没有根本解决原有的弊端,百姓不愿使用,不得不宣布作废”得出前期货币改革的失败。 (2)作用:根据“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得出币制归于统一,结束了汉初以来币制紊乱的状况;根据“全国货币统由政府铸造,币制归于统一”得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国家全融秩序;根据“自由铸造在扰乱经济秩序的同时,对于中央集权的稳定也构成了威胁”分析得出桑弘羊货币改革便利商品流通,促进了经

40、济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28.【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各种观点起点时间 主要的主张者1931 年九一八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1937 年七七事变 部分中国学者1939 年德国进攻波兰 国际上大部分学者1940 年德国进攻西欧 部分欧洲学者1941 年 6 月德国进攻苏联 部分前苏联和俄罗斯学者1941 年 12 月日本偷袭珍珠港 部分欧美学者摘编自张海鹏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观反思等(1)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存在多种观点,分析其原因。(2)从材料中选择你赞成的一种观点并说明理由(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说明) 。17【答案】 (1)原因:

41、二战由于涉及的范围大,涉及的国家主体多,过程曲折复杂,导致认定二战分期的难度大;二战由局部扩大至世界范围,各个国家和地区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较难认定;由于研究者的立场、角度、方法、情感和占有史料、判断标准的不同,都可能对各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2)评分说明:学生任意选择一种观点并阐释理由充分正确即可得分。观点示例 1: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为 1931 年九一八事变。理由:日本是法西斯阵营三大轴心国之一,日军早于德、意最早发动了法西斯侵略战争,亚洲战争策源地最早形成。1931 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开始抗战,事实上已成为二战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独立抗击日军侵略,直至太

42、平洋战争爆发,既是为中国而战,也是为世界而战,是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承认二战以亚洲战场日军无条件投降为结束标志,但不承认亚洲战场的起点(九一八事变)是二战的组成部分,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因此,二战应以 1931 年九一八事变为起点,逐步扩大至世界,二战始于亚洲,也结束于亚洲。观点示例 2:我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应为两个,即 1931 年九一八事变和 1939 年德国进攻波兰。理由:二战真正成为世界性大战是有一个过程的,简单地把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或 1939年德国进攻波兰作为二战起点,都不足以阐明这次世界大战过程的复杂性。二战有两个战争策源地,每个战争策源地都有一个战争发动时间。19

43、31 年九一八事变是亚洲地区日本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1939 年德国侵入波兰是欧洲地区德国法西斯发起侵略的开始。只强调欧洲是二战起点,是没有看到亚洲战场的重要性;只强调亚洲战场是二战起点,是没有看到欧洲战场的重要性。如果承认二战有两个起点,才能准确阐明二战爆发是非常复杂的历史现象,才能阐明亚洲战场与欧洲战场同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才更符合历史实际。【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由于二战的过程和规模、以及研究者的立场、角度、方法、情感和占有史料、判断标准的不同,都可能对各国在二战中的作用和地位认识不同。(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从材料中选择任何一种观点,然后结

44、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理由即可。29.【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材料一 有一位死心塌地皈依天主的教徒将儿子从小带至深山中隐修,以杜绝人欲横流的尘世生活的诱惑。儿子到了 18 岁,随父亲下山到佛罗伦萨,迎面碰上一群美丽的少女头一次见到女性的小伙子问父亲这是些什么东西,父亲要他赶快低下头,说这是些名叫“绿鹩”的“祸水” 。谁知儿子却说:“爸爸,让我带一只绿鹅回去吧!”薄伽丘十日谈第四天故事摘要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在理性上多么高贵!在才能上多么无限!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莎士比亚哈姆雷特材料三 “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宝贵的金子!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

45、异教联盟,同宗分裂;它可以使受诅咒的人得福,使害着灰白色的癞病的人为众人所敬爱;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和元老们分庭抗礼;它可以使鸡皮黄脸的寡妇重作新娘,即使她的尊容会使那身染恶疮的人见了呕吐,有了这东西也会恢复三春的娇色。 ”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1)根据材料指出薄伽丘和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有何异同。(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莎士比亚较之于薄伽丘对“人”的认识产生变化的原因。【答案】 (1)相同:都肯定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不同:薄伽丘更注重人的本能;莎士比亚批判人的本能,更崇尚人的理性。(2)资本主义发展,社会进步;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的本能造成社会混乱;莎士比亚理性的反思人性。【

46、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史料及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据所学可知薄伽丘十日谈中“绿鹅”故事说明人的欲望是不可遏制的,肯定人的欲望与人性;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对人的讴歌体现了肯定人性与人的尊严,而莎士比亚雅典的泰门则对当时拜金主义进行了讽刺,体现了对人性的理性思考。两者比较相同点在于都肯定人性,追求现世的幸福。不同点在于薄伽丘更注重人的本能;莎士比亚批判人的本能,更崇尚人的理性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归纳的能力,莎士比亚在雅典的泰门对人性进行理性反思的原因在于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社会物质财富的发展,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导致道德败坏,人文主义过分强调人的本能也造成社会混乱;莎士比亚理性的反思人性也是其中的个人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