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amazingpat195 文档编号:957376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京市大兴区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大兴区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检测试卷高三生物1.松露是和松科植物根系共生的一种地下真菌。下列关于松露和松科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遗传物质都是 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 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 正确;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 错误;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

2、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 正确;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 正确。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 1 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 1和 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 2 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 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B. 渗透平衡时,S 1溶液的液面高于 S2溶液的液面C. 将 S1和 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 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 m 值为 0D. 图 2 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2【答案】D【解析】【分析】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

3、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 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 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 S1S 2。渗透平衡时h 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 正确;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 S1溶液的液面高于 S2溶液的液面,B 正确;C. 将 S1和 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 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

4、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 正确;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 2 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 错误。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 ATP 合成。据此推测 DNP 作用正确的是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 ATP,该过程不受 DNP 影响B. DNP 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 ATP 最多C. DNP 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D. DNP 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

5、响,但能抑制ATP 合成,表明 DNP 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 ATP 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 ATP,A 错误;B. 根据题意,DNP 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 ATP 的合成,B 错误;3C. 根据题意,DNP 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 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 正确;D. 根据题意,DNP 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 ATP 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 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 错误。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

6、列说法正确的是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答案】A【解析】【分析】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 2-3mm 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 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 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

7、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 正确;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 错误;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 错误;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 错误。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 和 B、b)控制,A 对 a、B

8、 对 b为完全显性,其中 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 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 1为白色,F 1随机交配获得 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 5 种,黑色和黄色各有 2 种4B. 若 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C. 若检测 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 4 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 2 种【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

9、,A 对 a、B 对 b 为完全显性,A 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 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 A、B 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 Abb,黄色为 aaB,白色为aabb、AB,故纯合的黑色即 AAbb 和黄色亲本 aaBB 杂交,F 1为白色即 AaBb,据此分析。【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 五种,黑色有 AAbb、Aabb,黄色有 aaBB、aaBb,A 正确;B. 若 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 3310,即 F2的表现型之和

10、为 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C. 若检测 F2中的黑色个体 Abb 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 aabb 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 AABB 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B,C 错误;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 共 4 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 AaBb、aabb 共 2 种,D 正确。6.正常情况下,DNA 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

11、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 DNA 呈伸展状态,且 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 SSB 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A. 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B. 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 DNA 复制C. SSB 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D. SSB 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A【解析】5【分析】根据题意,SSB 能很快地与 DNA 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 DNA 呈伸展状态,且 SSB 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 DNA 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 DNA 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详解】A

12、.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 DNA 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 正确;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 DNA 复制,B 错误;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 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 ,说明 SSB 不是一种解开 DNA 双螺旋的解旋酶,C 错误;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 是一种 DNA 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 错误。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 ,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 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 2N 细胞和 4N 细胞,称为

13、“嵌合体” ,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 38 条染色体的配子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 19 条染色体【答案】D【解析】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 项正确;“嵌合体”含有 4N 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 76 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 38 条染色体的配子,B 项正确;嵌合体中 2N 细胞可产生含 1 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 细胞可产生含 2 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

14、”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 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 38 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 19 条染色体的细胞,D 项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6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

15、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 正确;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 正确;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 错误;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

16、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 正确。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项目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注:CK 为空白对照组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

17、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7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答案】C【解析】【分析】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 和 GA 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 IAA+GA 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 IAA 强,但弱于 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 正确;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 正确;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

18、单独使用 IAA 强,但弱于 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 错误;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 正确。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 J 型增长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

19、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 ,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 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 “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 ,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8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 J 型增长,A 错误;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 错误;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 错误;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

20、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 正确。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 A 错,RNA 酶不是蛋白质,所以 B 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 D 错。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C1和 C2B. 图中 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C. 图中 C

21、1与 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D. 图中 C1与 C2、C 3与 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图,C 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 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 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 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 C1和 C2,A 正确;9B. 图 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 正确;C. 图中 C1含有 4 个染色体组,C 3含 2 个染色体

22、组,C 错误;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 C1与 C2、C 3与 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 正确。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 pH 的变化不大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 ATP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答案】B【解析】【分析】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 pH,因此尽管血液

23、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 pH 的影响不大。【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 错误;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 pH 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 正确;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 ATP,C 错误;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 错误。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 则不同D.

24、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10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 错误;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 正确;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 错误;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

25、有葡萄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 错误。15.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病属于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 1/4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答案】D【解析】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 错误;B. 由于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

26、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 错误;C. 患者男性(X BY)产生的精子中 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 1/2,C 错误;D. 若患病女儿(X BXb时)与正常男性(X 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 D 正确。16.apoB 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 mRNA 中某个位点的碱基 C 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 U,使密码子 CAA 变成了终止密码子 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 mRNA 中嘧啶碱基比例B. 该 mRNA 可与 RNA 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C. 该 mRNA 翻译时先合成羧基

27、端的氨基酸序列11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分析】转录过程是以 DNA 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 RNA 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 RNA;翻译过程是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 mRNA 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多肽链的过程。【详解】A. 碱基 C(胞嘧啶)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 U(尿嘧啶) ,故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 mRNA 中嘧啶碱基比例,A 正确;B. RNA 聚合酶催化 RNA 的形成,不催化翻译过程,B 错误;C. 根据“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该 mRNA 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

28、错误;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 mRNA 中碱基 C 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D 错误。17.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 NPV 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B. 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D. 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意可知,利用 NPV

29、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详解】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 正确;B.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 正确;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 正确;12D.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 错误。18.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 DNA 分子用 15N 标记后,置于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后,下列推断正确的是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

30、有 8 条染色单体含 14N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含 15N 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为 1/2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 4 条染色单体含 14N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 15N【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 DNA 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将将某精原细胞的 DNA 分子用 15N 标记后置于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 2 个子细胞中的 DNA 分子都含有一条 14N 的单链和一条 15N 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 分子复制形成的 2 个 DNA 分子中一个是 14N-14N,一

31、个是 15N-14N,两个 DNA 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 15N 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 1/2 或全部有标记。将某精原细胞的 DNA 分子用 15N 标记后置于含 14N 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 DNA 复制形成的 DNA 分子都含有一条 14N 的单链和一条 15N 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 15N。【详解】A. 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 2 个子细胞中的 DNA 分子都是 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 2 个 DNA 分子分别是 15N-14N、 14N-

32、14N,中期时 DNA 存在于 2 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 14N 的染色单体有 16 条,A 错误;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有的染色体中 DNA 都是 15N-14N,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单体上的 DNA 分子分别是 15N-14N、 14N-14N,得到的子细胞中一半有标记或全部有标记,B 错误;C. 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组成都是 15N-14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 4 条染色体、8 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都含 14N,C 错误;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 15N 染色体,D 正确。19.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

33、,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13A.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品系 YTA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增加C. 水杨酸对品系 YTB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D. 生产实践中,促进品系 YTA 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低于品系 YTB【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 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 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品系 YTA 幼苗叶

34、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 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 630h 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 1.510-4 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 YTB,3.7510 -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用 7.510-4 molL-1和 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 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 YTB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 YTB 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详解】A. 图中

35、曲线显示,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A 正确;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后,品系 YTA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组高,B 正确;C. 曲线显示,3.7510-4 molL-1 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510-4 molL-1 和 1.510-4 molL-1 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水杨酸对品系 YTB 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C 正确;14D. 曲线中没有显示促进品系 YTA 和 YTB 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D 错误。20.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

36、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甘油三酯 140 mg/dL 50200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B. 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C.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D.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答案】B【解析】【分析】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

37、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详解】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 错误;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 正确;C. 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 错误;D.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

38、,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 错误。21.T 细胞易被 HIV 侵染,与其表面的 CCR 蛋白有关,该蛋白由 CCR5 基因编码。某骨髓捐15献者先天性 CCR5 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 HIV 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 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 T 细胞B. HIV 可能通过与 CCR 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 T 细胞C. HIV 不侵染 B 细胞原因是 B 细胞缺乏编码 CCR 蛋白的基因D. 捐献者若感染 HIV 可通过抗体清除病毒,不发生细胞免疫【答案】C【解析】【

39、分析】根据“T 细胞易被 HIV 破坏,与其表面的 CCR5(特殊蛋白质由 CCR5 基因编码)有关”可知,HIV 感染 T 细胞可能与 CCR 蛋白的表达有关;而“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 CCR5 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 HIV 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 HIV”,推测若 CCR5 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 CCR 蛋白可导致 HIV 不能侵染T 细胞。【详解】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 正确;B. T 细胞易被 HIV 侵染,与其表面的 CCR 蛋白有关,推测 HIV 可能通过与 CCR 蛋白结合,进

40、而特异性地侵染 T 细胞,B 正确;C. HIV 不侵染 B 细胞原因是 B 细胞内编码 CCR5 的基因不能表达,C 错误;D. 由于捐献者先天性 CCR5 基因突变,不能表达 CCR 蛋白,则 HIV 无法感染 T 细胞,因此捐献者若感染 HIV 则无法引起细胞免疫,通过抗体清除病毒,D 正确。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16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

41、基表面,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不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详解】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正确; 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错误;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正确; 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

42、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B 正确。23.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答案】A【解析】【分析】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

43、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 错误;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 正确;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 正确;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 正确。17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 B 淋巴

44、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B. 融合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 PEG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将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中,由于骨髓瘤细胞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故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 B 淋巴细胞本身无增殖能力,则只有融合形成的 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

45、该培养液中生长,而融合形成的 B-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 正确;B. 融合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 PEG,诱导 B 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 正确;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后,只有融合的 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培养液中生存,因此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C 正确;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都能分裂繁殖,产生抗体,要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必须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D 错误。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A.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

46、可以是酶的种类或不同的底物B. 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 DNA 的分子结构C. 不能通过检测 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D. 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观察到洋葱根尖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答案】D18【解析】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有可以是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A 正确。研究 DNA 分子结构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 正确。乳酸菌产生的是乳酸的细胞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检测 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C 正确。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 错误。点睛:要观察质壁分离细胞必须有活性,而活细

47、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活细胞不允许染料进入细胞。26.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 DNA 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 DNA 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_交流的功能。(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_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_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停留时间越长,被降解概率就越大,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也

48、越低。(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19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结果表明_。(4)综合上述研究,请你设计一个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研发思路_。【答案】 (1). 遗传信息 (2). 信息 (3).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4). 细胞质基质 (5). 溶酶体 (6). 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7).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8). 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解析】【分析】观察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

49、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 DNA,发挥效应。分析亲核蛋白运输机理实验图示可知:对亲核蛋白头部和尾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并对亲核蛋白进行有限的水解,并然后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相关物质注入到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技术检测放射性,观察是否进入细胞核中,发现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详解】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20(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细胞质基质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溶酶体中被降解。(3)观察机理图可知,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放射性出现的位置,结果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