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板块12 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阶段特征,主干排查,一、民主政治的构建与破坏,(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3.健全法制:三大改造完成后,随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上指出健全法制是迫切任务。,4.民主法制的破坏: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造成对民主与法制的践踏。,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完成,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 条件。,(3)特点:发展生产力与改造生产关系相结合,优先发展重工业。,(4)国民经
2、济的劫难: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3)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并建立外交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四、思想科技文化的发展 1.毛泽东思想 (1)论人民民主专政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4.教育 (1)新中国成立初期:确立了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人民教育方针。,(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3)“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事业遭到破坏。,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特点: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交通事业的
3、进步 (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南、西北地区的沟通。 (2)公路: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微专题整合,专题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初期的工业化,角度1 国民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 【典例1】 (2018全国卷,31)如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解析:D 漫画反映了19
4、53年资源勘探队进入深山对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划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其服务于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促进了“一五”计划的顺利展开,故D项正确。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后,我国初步改变了工业落后局面,A项错误。我国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古已有之,B项错误。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1965年,C项错误。,角度2 妇女成为国家建设重要力量 【典例2】 (2018全国卷,31)如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A.社会主义建设以
5、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B 1956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期间,奶奶“量布做新衣”,阿姨“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都是在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体现了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量布做新衣”的信息不符,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与漫画中“1956年”的时间信息不符,C项错误。D项不是漫画的主旨且与史实不符,排除。,角度3 新中国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典例3】 (2016全国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
6、表明我国( )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解析:A 为奠定我国工业化的基础,“一五”计划采取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进而导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故A项正确;“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说明这一时期国民经济结构还不能做到平衡发展,故B项错误;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是20世纪60年代为克服“大跃进”给国民经济带来的严重比例失调和混乱局面而采取的措施,时间上与题干不符,故C
7、项错误;“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大量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故D项错误。,角度4 国家计划体制在农业领域的拓展 【典例4】 (2014全国卷,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解析:C “一五”计划期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实施,粮食形势一度紧张,一些地区出现粮食脱销,粮食市场开始动荡,私营粮商同国家争夺粮食的斗争十分尖锐
8、。面对严峻的粮食购销形势,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也就是粮食的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在中央统一管理下,实行由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粮食管理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实际上就将农民的经济生活纳入国家的计划管理体制,所以,正确选项为C。其他选项与题意不符合。,【思维深化】 一、“一五”计划的特点及提前完成的原因 1.特点 (1)集中力量优先发展以能源、原材料、机械工业等基础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结构充分反映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方针。 (2)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统筹兼顾。 (3)在投资结构的安排方面,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其他。 (4)在发展速度上主要考虑原有企业增产
9、能力与农业发展水平,留有一定 余地。 (5)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2.原因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民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实施奠定基础。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指导,继续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不怕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遵循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这是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3)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援助,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技术支持。 (4)朝鲜战争的胜利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为国内建设创造了一个良好国际环境。,二、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过程,专题二,新中国外交,角度1 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典例1】 (2017全国卷,
10、30)1949年,渡江战役即将发起时,英国军舰擅自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人民解放军奋起反击,毙伤英军百余人,并要求英、美、法等国的武装力量“迅速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领空”。人民解放军的这一行动( ) A.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阵营 B.是对列强在华特权的否定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反映出“另起炉灶”外交政策的确立,解析:B 本题材料是1949年渡江战役期间“紫石英”号事件。渡江战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胜利的关键性战役。正当人民解放军摧枯拉朽般向国民党统治核心发起致命攻击之时,英国却依恃晚清以来的特权,派出军舰闯入长江人民解放军防线,无疑构成对渡江战役的一
11、大障碍。面对此种情形,人民解放军果断反击,击退英国军舰,并要求西方列强撤离中国的领水、领海、领土和领空。学生结合晚清以来列强在华特权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相关史实,不难作答此题。正确选项是B。中国加入社会主义阵营和确立“另起炉灶”外交政策都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没有因渡江战役而中断,故其他三个选项都不符合史实,可以排除。,角度2 20世纪6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 【典例2】 (2016全国卷,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12、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解析:B 20世纪60年代前期我国对外关系面临严峻形势,不仅美国继续奉行对华敌视和孤立政策,苏联也在推行霸权主义。中苏两国也由分歧、论战发展到关系破裂,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中国政府也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另一方面,新中国与某些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有了新的进展。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他们之间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其中中苏关系的变化也影响到中国与部分东欧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促使新中国转移对外贸易的重心,主要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正确选项为B。其他选项都不是这段时期我国对外
13、关系的主要内容。,角度3 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 【典例3】 (2015海南卷,25)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109%。这反映了( ) A.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B.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D.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解析:D 题干给出的信息是20世纪70年代我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经济援助的数据。70年代,我国除了大力发展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也不断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以反对美苏的霸权主义,改变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发挥政治大国
14、的作用。而这个时期援外项目总额超过前16年的总和,也反映了经济援助已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因此,正确选项为D。70年代尚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中国,综合国力还未有很大提升,那个时期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趋势也并不很明显,而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与否也与题干无关,因此,A、B、C非正确选项。,角度4 两极格局下的国际关系 【典例4】 (2017海南卷,20)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这表明( )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 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
15、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 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解析:A 20世纪60年代初,法国试图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中寻求自己在国际舞台上应有的大国地位,戴高乐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与中国建交,访问苏联,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等主张,都是法国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表现。题干中并没有涉及欧洲一体化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内容,故B、C与题干不符。法国不会改变自己的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而是为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在美苏争霸中谋求灵活的外交政策,目的依然是维护法国的国家利益,故D项错误。正确选项是A。,【思维深化】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专题三,近现代土地政策的调整,角度1 土地革命时期土地政策的影
16、响 【典例1】 (2016全国卷,29)1930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英山县水稻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二三成,有的甚至达到五成,出现“赤色区米价一元一斗,白色区一元只能买四五升”的情况。这主要是因为根据地( ) A.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高涨 B.红军英勇奋战保卫农民生产 C.政府主要精力用于增产 D.人民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解析:A 题干给出一个历史现象:在1930年,革命根据地粮食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以致米价低于白色区。要求学生判断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正确分析判断需要学生调动有关这一时期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知识。中国共产党通过土地革命,把土地分给农民,农民一旦有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土地,生产积极性就
17、空前高涨,使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故A项正确。红军保卫革命根据地,只可使农民正常生产,但不能增产,B项可以排除。革命根据地处于国民党包围之中,政府的主要精力不可能放在增产上;打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也是不可能的,所以C、D两项都是错误的。,角度2 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典例2】 (2017海南卷,12)如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宣传画拖拉机,该作品反映出( )A.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 C.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解析:C 人民公社化道路出现在1958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A项错误;宣传画只能说明当时农村已
18、经使用机械,但不能推断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程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农村已经使用机械,从铁犁牛耕到机械生产,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故C项正确;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在1953年以后,与材料1950年时间不符合,故D项错误。,角度3 包产到户的探索 【典例3】 (2015海南卷,23)1956年,浙江温州有合作社曾实行包产到户,到1957年温州地区实行包产的农户占入社农户的15%,与此同时,四川、广东、安徽等省一些农业社也先后实行了包产到户。此后直到70年代,仍有一些地方曾实行包产到户。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薄弱 B.市场经济在农户经营中起重要作用 C.基层的探索为
19、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奠定基础 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基本上是自下而上推进,解析:C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逐渐展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经历一些变化,由集中统一经营改变为农民的家庭经营。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改革需要基层创新来开路,但单纯依靠自下而上是难以将改革向前推进的,D项错误。农村改革的种种创新往往是倒逼出来的,是基层民众不断探索的结果。因此,改革开放前许多地方出现的包产到户既是农村基层探索的结果,也是此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基础。综上,正确选项为C。五六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管理体制实际上是不断加强的过程,A项错误。B项没有反映出来。,【思维深化
20、】 一、中国近代的土地制度的变革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1)内容: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关于产品分配,每户留足余粮,其余归圣库。 (2)评价: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结晶;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和时代的局限,具有空想性和落后性。 2.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平均地权”(社会革命) (1)内容:通过核定地价,征收土地税的办法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建立资本主义的土地所有制。 (2)评价:其目的在于消除贫富悬殊和阶级对立,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农民的同情,但
21、它没有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也不能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3.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的土地革命路线 (1)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 (2)办法: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3)影响:使广大贫雇农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推动了革命的发展。 4.抗日战争时期 (1)进行根据地建设大生产运动(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开展的以自给为目标的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军垦屯田。 目的: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陕甘宁边
22、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 大生产运动使根据地渡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双减双交政策:内容: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影响: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限制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也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5.解放战争时期 (1)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作用:极大地调动解放区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提供可靠保证。 二、中国现代农村土地政
23、策的五次变革或调整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19501952年的土地改革 (1)内容: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属民主革命范畴,消灭封建剥削,土地所有权属农民个体,仍然是私有制),(2)影响: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和新生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时期:1953年开始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2)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经营。 (3)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
24、基础。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实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1)原因:党的主要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2)影响: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4.改革开放新时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教训,作出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正确决策。 (2)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3)评价: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改革开放纵深发展时期:实行土地流转 (1)含义: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是指
25、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 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 用权。,(2)原因: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镇、村非农建设项目的需要。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专业化、商品化发展的需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缺陷,不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3)意义:是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共同富裕,缩小城乡差距的要求。有利于加快培养内部市场、扩大内部需求,培养农民的市场观念。搞活了土地的使用,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经营, 提高经济效益,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有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使农民获得更大利润。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非农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城市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