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092912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12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 2019 届高三生物上学期 12 月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1.下列关于生命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B. 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 CO2等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C. 蛋白质、核酸和纤维素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D. 神经元细胞膜突起形成轴突的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答案】C【解析】【分析】1、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说明生物与无机环境具有统一性;2、组成生物体的 C、H、O、N、P、S 等元素,都不断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中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2、,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蛋白质、核酸和多糖都是由多个单体聚合形成的多聚体,其中蛋白质、核酸和纤维素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4、神经元细胞膜突起形成很多树突,其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形成轴突的作用是扩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面积。【详解】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自然界中都可以找到,组成细胞的化合物在无机自然界中不能找到,比如蛋白质等有机物,故 A 错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指的是碳元素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中的往复循环,故 B 错误;蛋白质、核酸和纤维素的单体分别是氨基酸、核苷酸和葡萄糖,故 C 正确;神经元细胞膜突起形成很多树突,其作用是扩大神经元接受刺激的面积,形成轴突的作

3、用是扩大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的面积,故 D 错误。2.下列有关教材生物学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在恩格尔曼探究叶绿体功能的实验中,放有水绵的临时装片需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B. 艾弗里将加热杀死的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蛋白质等各种物质分开,分别与活的 R 型菌混合,验证各自的作用C. 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时上清液的检测结果可能相同- 2 -D. 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培养液后盖盖玻片会使计数值偏大【答案】B【解析】【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或 标记噬菌体 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 在

4、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详解】在恩格尔曼探究叶绿体功能的实验中,放有水绵的临时装片需放在黑暗、无空气的环境中,故 A 正确;艾弗里将 S 型肺炎双球菌的 DNA、蛋白质等各种物质分开,分别与活的R 型菌混合,验证各自的作用,并未将 S 型肺炎双球菌加热杀死,故 B 错误;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所以保温时间过长

5、或过短时上清液的检测结果可能上清液都会出现反射性,故 C 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先滴培养液后盖盖玻片可能由于已加入的液滴的表面张力作用使其未能严密的盖到计数板表面上,使计数室内的体积增大,从而使计数结果偏大,故 D 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 B。3.柽柳能够在盐碱环境中正常生长,研究发现柽柳能积累土壤中的无机盐离子,使其细胞液中的无机盐离子浓度高于土壤溶液。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温度会影响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率B. 柽柳根尖细胞发生渗透作用的前提是具有成熟的大液泡C. 柽柳根尖细胞可通过细胞膜直接接触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D. 物质跨膜运输进出根尖细胞的过程伴随

6、着旺盛的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答案】A【解析】【分析】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扩散作用,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是 1、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植物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的前提是具有成熟的大液泡。- 3 -【详解】温度影响根部细胞膜的流动性,从而影响根对无机盐和水的吸收速率,另一方面根对无机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细胞呼吸,从而能量供应受影响,所以温度也会通过酶活性影响根对无机盐吸收,故 A 正确;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向高浓度运输的扩散作用,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是 1、有半透膜,2、半透膜两侧具

7、有浓度差,因此并不是要有成熟的大液泡才能发生渗透作用,故 B 错误;柽柳根尖细胞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故 C 错误;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进出根尖细胞的过程不伴随着的 ATP 与 ADP 的相互转化,故 D 错误。4.动物的昼夜节律与周期基因密切相关,该基因的表达及调控过程如图所示,其编码的蛋白PER 在夜间累积而在白天降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氢键相互连接B. 过程中一个 mRNA 分子只能翻译出一个 PER 蛋白C. TIM 与 PER 的结合物影响核糖体在 mRNA 上的移动D. 周期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可能发生在下丘脑某些细胞中【答案】D【解

8、析】分析:据图分析,过程表示转录,是以周期基因为模板合成相应的 mRNA 的过程;过程表示翻译过程,是以 mRNA 为模板,合成 PER 的过程;过程表示 TIM 与 PER 的结合物抑制了周期基因的表达过程。详解:过程表示转录,该过程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之间通过磷酸二脂键相互连接,A 错误;过程表示翻译,该过程中一个 mRNA 分子可以同时与多个核糖体结合,因此可以翻译出若干个 PER 蛋白,B 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已知,TIM 与 PER 的结合物通过抑制周期基因的转录来抑制其表达,C 错误;下丘脑与动物的节律性有关,因此周期基因的表达与调控可能发生在下丘脑某些细胞中,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

9、的关键是掌握 DNA 的转录、翻译等过程,能够根据图中每一个箭头前后的物质的种类判断各个数字代表的生理过程。5.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的重要激素,其具有多种功能。ABA 通过降低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 4 -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以增强植物抗寒性的功能已经研究证实。某研究小组为验证 ABA 增强植物的抗寒性,取若干生长状况良好的水稻幼苗作为材料进行了两次实验处理,首先用不同浓度的 ABA 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 48 小时的预处理,进行完第二次处理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 第二次处理是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B. 用 10-5mol/L 脱落酸处理的

10、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C. 据图分析脱落酸增强抗寒性的功能具有两重性D. 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答案】C【解析】【分析】实验目的是验证 ABA 增强植物的抗寒性,首先用不同浓度的 ABA 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 48 小时的预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二次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作为实验组。若实验组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比对照组要低,可说明 ABA 能增强植物的抗寒性。【详解】实验目的是验证 ABA 增强植物的抗寒性,首先用不同浓度的 ABA 进行了第一次常温下 48 小时的预处理,作为对照组,则第二次将幼苗放入低温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后测定叶片相对电解

11、质渗透率,作为实验组,故 A 正确;根据图干信息可知叶片相对电解质渗透率低有利于抗寒,因此,用 10 -5mol/L.脱落酸处理的水稻幼苗抗寒性最高,B 正确;图中三个浓度下的叶片相对电解质掺透率都低于对照组,据此分析 ABA 增强抗寒性的功能不具有两重性,C 错误;由图可知添加了外源 ABA 的叶片在低温条件下相对电解质渗透率要低,故 ABA 增强植物的抗寒性,由此推测植物体在寒冷条件下合成的脱落酸会增多,故 D 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 C。【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对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6.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5 -A. 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性的原

12、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B. 群落演替过程中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C. 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D.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远远大于直接价值【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潜在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对生态系统起着调节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食用意义的,以及有观赏旅游、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详解】生态系统能维持稳定性的原因是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故 A 正确;群落演替过程中有的种群数量呈 S 型增长,有的种群数量会不断

13、减少,甚至灭绝,故 B 错误;酵母菌种群数量的估算可采用抽样检测法,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的调查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故 C 正确;生物多样性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其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其直接价值,故 D 正确。本题选不正确的选项,故答案为 B。7.下图甲为适宜温度下小球藻的 O2释放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为适宜温度下,将小球藻置于密闭玻璃容器中,每 2h 测一次 CO2浓度所得的相对值(假设细胞呼吸强度恒定)。回答下列问题:(1)据图甲判断,光照强度相对值为 4 时,小球藻光合作用所需的的 CO2来自_(填场所) 。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 7 时,要使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考虑的措施是适当提高

14、_(填“CO 2浓度” 、 “光照强度”或“温度”)。- 6 -(2)图乙所示实验中,若通入 18O 标记的 O2,可在小球藻叶肉细胞中检测到含 18O 的淀粉。请写出 18O 转移的最短途径_(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并注明具体过程) 。(3) 图乙实验过程中 46 h 平均光照强度_(填“小于” “等于”或“大于”)810 h 平均光照强度,判断的依据是_。【答案】 (1). 外界环境和线粒体 (2). CO2浓度 (3). (4). 小于 (5). 两时间段内细胞呼吸强度相等,即光合作用强度相等,但是容器内 46 h CO 2浓度较大【解析】【分析】本题以反应实验结果的柱形图为依托,采用图文结

15、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等知识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O 2释放速率和密闭玻璃容器中 CO2,浓度的变化均表示净光合作用强度,而净光合作用强度= (实际)光合作用强度-呼吸作用强度,据此分析柱形图中 O2释放速率或 CO2浓度的变化并结合题意作答。【详解】据图甲判断,光照强度相对值为 4 时,小球藻光合作用大于细胞呼吸,因此所需的的 CO2来自外界环境和线粒体。当光照强度相对值为 7 时,再增加光照强度 O2释放速率不再加快,说明光照强度已足够,又因为题目提到此时的温度适宜,故限制光合作用强度的外界因素主要 CO2浓度,因此使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升高,可以

16、考虑的措施是适当提高 CO2浓度。图乙所示实验中,若通入 18O 标记的 O2,可在小球藻叶肉细胞中检测到含 18O 的淀粉。 18O 转移的最短途径是 。图乙显示: 4 6h 内密闭玻璃容器中 CO2浓度保持恒定,说明此时间段内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台作用强度相等,同理 8 10h 时间段内细胞的呼吸作用强度与光合作用强度也相等,但由于 4 6 h 内密闭玻璃容器中 CO2较大,说明其光合作用强度较低,进而推知: 4 6h 平均光照强度小于 8 10h 平均光照强度。【点睛】解题的关键: (1)看清楚纵、横坐标轴的含义以及坐标系中直方图所代表的意义,即分析直方图所蕴含的生物学信息; (2)认真分析

17、对比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找出各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3)结合相关的生物学知识作进一步的推理分析, 并进行“图-文”的转化,- 7 -由此对照各问题进行合理判断。8.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请回答相关问题。 (图中“CR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ACTH”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1)由_构成的调节网络是动物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图中的信息分子,除由_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外,还有_ 。(2)研究表明,快乐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_。(3)IAS 是一种罕见的低血糖症,其致病机制是机体能产生胰岛素抗体,该

18、抗体在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能和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的作用;在胰岛素分泌减少时,亲和力降低,抗体和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起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的机理是_。IAS 患者在饭后半小时的血糖浓度_(填“低于” “高于”或“等于)正常人,饭后 4 小时,其体内的血糖浓度则会快速下降,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_。【答案】 (1). 神经体液 免疫 (2). T (3). 神经递质、激素(CRH 或 ACTH 和糖皮质激素) (4). 长期精神忧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 (5). 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或抑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转化为肝糖原

19、、肌糖原及脂肪等非糖物质) (6). 高于 (7).胰岛素分泌旺盛时,胰岛素和抗体结合后无法发挥降血糖作用,4h 后,大量的胰岛素和抗体分离,能正常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降低【解析】【分析】结合题意分析,IAS 的致病机理是患者体内能产生一种抗体,在胰岛素增多时,会与胰岛素结合,抑制胰岛素降低血糖的作用;但在胰岛素含量较低时,又与胰岛素分离,胰岛素又能正常发挥降血糖的作用;这样可能导致高血糖时,不能迅速降低,而低血糖时,还可能继续- 8 -降低血糖,从而出现明显的低血糖症。显然,与抗体结合的胰岛素是抗原,该抗体的产生,破坏了正常物质的功能,所以该病属于自身免疫病。【详解】 (1)由神经体液免疫构

20、成的调节网络是动物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由图可知信息分子,除由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外,还有神经递质、激素(CRH 或 ACTH和糖皮质激素)。(2)研究表明,快乐情绪有利于身心健康,长期精神忧郁则容易引起感染和肿瘤,说明长期精神忧郁致使人体免疫能力下降,据图分析,原因可能是长期精神忧郁会导致糖皮质激素增多,抑制了免疫系统的功能。(3)胰岛素促进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储存葡萄糖(或抑制肝糖原分解、非糖物质转化,促进血糖进入细胞内氧化分解、转化为肝糖原、肌糖原及脂肪等非糖物质) ,从而使血糖降低。IAS 患者在饭后半小时因消化吸收大量葡萄糖,使血糖含量升高,此时胰岛 B 细胞分泌胰岛

21、素增多,抗体与胰岛素结合而无法发挥作用使患者血糖下降速度减慢,所以患者血糖浓度高于正常人。饭后 4 小时,胰岛素分泌减少,此时大量的胰岛素与抗体分离而正常发挥作用,使血糖浓度进一步迅速降低。【点睛】解决本题关键在于抓住 IAS 患者的致病机理进行分析。9.下图表示某种群数量在 a 点时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四种可能的变化(“J”型、) 。请据图回答问题:(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且每年以 倍增长,N 0为种群起始数量,t 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Nt=_。(2)若图示种群为东亚飞蝗,应控制其种群数量为 _(K 1 、K 2、O) ,以有利于维持该

22、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若 a 点变化为干旱,则 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 _,此时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 ,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_功能。- 9 -(3)若图示物种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中的最高营养级生物之一的野生扬子鳄,当 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且种群数量为 K2时,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_。【答案】 (1). 种群密度 (2). N0 t (3). K2 (4). (5).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 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I 曲线的 K 值较高,因此 I 环境破坏较轻;的环境容纳量低

23、于原始环境容纳量,说明环境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中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的环境被完全破坏。【详解】 (1)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若该种群数量变化呈现图中“J”型曲线,且每年以 倍增长,N 0为种群起始数量,t 年后该种群数量可表示为 Nt=N0 t。(2)种群数量在 K/2 增长速率最大,而 K2小于 K/2,将蝗虫种群数量控制在 K2,能够抑制其恢复到 K 值,如果控制在 0,则不能提供给以其为食物的营养级生物能量,控制在 K 和 K1,则数量过高,不利生态系统稳定。若 a 点变化为干旱,干旱能抑制造成蝗虫患病的一种丝状菌的生长,因此蝗虫数量上升一段时间,后趋于稳定,为曲线 I。此时

24、东亚飞蝗不断的聚集迁徙去追逐“绿色”,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3)当 a 点后的变化曲线为 II 且种群数量为 K2时,说明该处生态系统破坏严重,对该物种最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就地保护(或建立自然保护区) 。【点睛】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10.某二倍体植物(2n=20)的花色受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 A、a 和 B、b 控制,已知基因 A 可以将白色前体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Aa、AA 的效应相同 。Bb 将红色色素淡化为粉红色,BB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将一株纯合的红花植株和一株白花植株(aaBB)杂交产生的大量种子(F 1)用射线处理后萌发,F 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其余为粉

25、红花。请回答下列问题:(1) )若对该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一个 DNA 分子有 3 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若该 DNA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都正常,试说出两种可能的原因_、_。(2)关于 F1白花植株产生的原因,科研人员提出了以下几种假说:假说一:F 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丢失;假说二:F 1种子发生了一条染色体部分片段缺失; 假说三:F 1种子一条染色体上的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 10 -经显微镜观察,F 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四分体的个数为_个,可以否定假说一;已知 4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物质可以对 A、a 和 B、b 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 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与动物的初级

26、精母细胞相同)中荧光点的数目为_个,可以否定假说二。(3)现已确定种子萌发时某个基因发生了突变。有人认为:F 1种子一定发生了 Aa 的隐性突变。该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_。专家认为:F 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突变基因与 A、B 基因不在同一条染色体上) ,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 A 基因的功能,但对 a,B,b 无影响。若假设正确,F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答案】 (1). 该三个碱基对改变引起了密码子改变,但对应的氨基酸未改变(密码子的简并性) (2). 该三个碱基改变发生于 DNA 的非基因序列 (3). 10 (4). 8 (5). 不正确当发生 bB

27、的显性突变时,基因型为 AaBB 的植株也开白花 (6). 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解析】【分析】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根据题干中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判断粉色、红色、白色植物个体的基因型,据题意“已知基因 A 可以将白色物质转化为红色色素,BB 可以将红色色素彻底淡化为白色, Bb 将红色色素不彻底淡化为粉红色”可判断红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粉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白色植株个体的基因型为 aa_、A BB。【详解】 (1)若对该植物基因组进行测序,发现一个 DNA 分子有 3 个碱基对发生了改变,若该 DNA 控制合成的蛋白质都正常,可能是这三个碱基对改变引起了密码子改

28、变,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对应的氨基酸未改变,所以得到的蛋白质正常;也可能是这三个碱基改变发生在DNA 的非基因序列,与蛋白质的表达无关。(2)出现四分体是减数分裂前期的重要特征,因此用显微镜观察四分体应在 F1白花植株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此植物共有 20 条染色体,可形成 10 个四分体。如果观察到白花植株有 10 个四分体,说明没有丢失染色体可否定假说一;由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的间期,染色体进行复制,其上的基因也复制,导致染色体上的基因加倍,因此用 4 种不同颜色的荧光对 A、a 和 B、b 基因进行标记,经显微镜观察,F 1白花植株的小孢子母细胞(减数第一次- 11 -分裂)中荧光点的数目

29、为 8 个,可以否定假说二,说明 F1种子没有发生染色体片段缺失,否则荧光点的数目会小于 8 个。(3)F 1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而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 或 A BB,因此,F 1植株中有一株白花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 Aa 的隐性突变,导致 F1植株的基因型由 AaBb(粉色)变为aaBb(白色),也可能是发生 bB 的显性突变,导致 F1的基因型由 AaBb(粉色)变为为AaBB(白色) 。因此有人认为 F1种子定发生了 Aa 的隐性突变,该说法不正确。据题意可知,另外一对基因与与 A、B 基因不在同-条染色体上,因此这三对等位基因的遗传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设另一对等位基因为

30、C、c,据题意 F1种子中另一对基因发生了一次显性突变,且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 A 基因的功能,但对 a, B, b 无影响,因此F1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 AaBbCc,结合题意突变基因的产物可以抑制 A 基因的功能,但对a,B,b 无影响,可知 F1白花植株自交产生的后代植株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所占比例为:红色基因型为 A_bbcc,所占比例为 3/41/41/4=3/64 ,粉色基因型为 A Bbcc,所占比例为3/41/21/4=3/32,白色基因型分别为 A_BBC 、A BbC_、A BBcc、A bbC_、aaB_C 、aaB cc、aabbC_、aabbcc,所占比例为 1-3/6

31、4-3/32=55/64,因此若假设正确,F 1白花植株自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红花:粉红花:白花=3:6:55。【点睛】本题结台各种色素的合成途径,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自合定律的实质,能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再根据题中具体要求答题,注意逐对分析法的应用。11.下图是从土壤中筛选分解尿素细菌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选择培养基应以_为唯一氮源;鉴别培养基还需添加_作指示剂,分解尿素的细菌在该培养基上生长一段时间后,其菌落周围的指示剂将变成_色。原因是_。(2)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

32、,这样做的原因是_。(3)提取玫瑰精油常用_法,原因是_,而橘皮精油常用_法提取,这是由于_。胡萝卜素提取- 12 -可用萃取法,其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_。【答案】 (1). 尿素 (2). 酚红 (3). 红 (4). 尿素分解菌利用脲酶将尿素分解产生 NH3,使培养基呈碱性,酚红在碱性条件下变为红色 (5). 防止因培养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 (6). 蒸馏 (7). 玫瑰精油易挥发,不溶于水,热稳定 (8). 压榨 (9). 橘皮加热会造成原料焦糊、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水解 (10). 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解析】【分析】解析:1、培养基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原理:培养基的氮源为尿素,只有

33、能合成脲酶的微生物才能分解尿素,以尿素作为氮源.缺乏脲酶的微生物因为不能分解尿素,缺乏氮源而不能生长发育繁殖,而受到抑制,所以用此培养基就能够选择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2、鉴定分解尿素的细菌: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氨,氨会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产生脲酶,并分解尿素。3、方法 原理 方法步骤 不足 适用范围水蒸气蒸馏水蒸汽可将挥发性较强的芳香油携带出来形成油水混合物,冷却后水油分层。水蒸气蒸馏分离油层除水过滤有些原料不适宜于水中蒸馏,如柑橘、柠檬等易焦糊,有效成分容易水解。通常用压榨法适用于提取玫瑰油、薄荷油等挥

34、发性强的芳香油压榨石灰水浸泡漂洗压榨、过滤、静置再次过滤适用于柑橘、柠檬等易焦糊原料的提取有机溶剂萃取芳香油易溶于有机溶剂,溶剂挥发后得到芳香油。如石油醚、粉碎、干燥萃取、过滤浓缩有机溶剂中的杂质影响芳香油的品质适用范围广,要求原料的颗粒要尽可能细小,能充分浸泡在有机溶剂- 13 -酒精、乙醚等。 中【详解】(1)能合成脲酶的细菌才能分解尿素。配制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能够生长的细菌就是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分解尿素的细菌合成的脲酶将尿素分解成 NH3,使培养基的碱性增强,酚红在碱性条件下变为红色。因此在以尿素为唯一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酚红指示剂培养细菌,若指示剂变红,可确定该种细菌能够分解尿素

35、。 (2) 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计数时,需选取菌落数目稳定时的记录作为结果,这样做的原因是防止因培养不足而导致遗漏菌落的数目。(3) 因为玫瑰精油易挥发,不溶于水,热稳定,因此提取玫瑰精油常用蒸馏法,而橘皮精油常用压榨法提取,这是由于橘皮加热会造成原料焦糊、橘皮精油的有效成分水解。胡萝卜素提取可用萃取法,其萃取的效率主要取决于萃取剂的性质和用量。【点睛】本题考查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分离原理及植物有效成分的提取原理。12.为了有效控制水稻害虫的危害,科学家成功地获得了转 Bt 基因(Bt 基因来源于苏云金芽孢杆菌,该基因的表达产物 Bt 毒蛋白具有良好的杀虫效果)的二倍体水稻。请回答下列问

36、题:(1)若知道 Bt 毒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则可以推测出 Bt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但推测出的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其原因是_。在知道 Bt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后,再通过_方法直接人工合成。(2)获得 Bt 基因后,在体外可以通过_(填中文名称)反应进行扩增。利用该技术的前提是_。(3)将 Bt 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时不宜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最可能的原因是_。在个体水平上检测 Bt 基因在受体植株内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是_。(4)若将 Bt 基因成功地整合到二倍体水稻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则这种水稻_ (填能或否)稳定地遗传。【答案】 (1). 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存在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

37、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 (2). 化学 (3). 多聚酶链式 (4). 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 (5). 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而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 (6). 抗虫接种实验 (7). 不能【解析】- 14 -【分析】农杆菌转化法 农杆菌特点:易感染双子叶植物和裸子植物,对大多数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原理:Ti 质粒上的 T-DNA 可以转移到受体细胞,并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的 DNA 上。过程:目的基因插入 Ti 质粒的 T-DNA 上进入农杆菌导入植物细胞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染色体的 DNA 上目的基因得以稳定维持和表达。优点:经济有效。【详解】 (1)由于决定氨基酸的密码子存在

38、简并性(或决定一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往往不止一种) ,因此根据 Bt 毒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的核苷酸序列并不是唯一的。知道 Bt 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后,再通过化学方法直接人工合成。(2)获得 Bt 基因后,在体外可以通过 PCR(中文名称:多聚酶链式反应)进行扩增;利用该技术的前提要有一段已知目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3)将 Bt 基因导入水稻细胞中时不宜采用农杆菌转化法,最可能的原因是水稻是单子叶植物,而农杆菌对单子叶植物没有感染能力。在个体水平上检测 Bt 基因在受体植株内是否成功表达,可采用的方法是抗虫接种实验,看水稻能否抵抗害虫的侵害。(4)将 Bt 基因成功地整合到二倍体水稻细胞的一条染色体上,这种水稻产生的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这种水稻不能稳定地遗传。【点睛】本题考查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 1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ASTM D704-1999(201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Melamine-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三聚氰胺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格》.pdf ASTM D704-1999(201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Melamine-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三聚氰胺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格》.pdf
  • ASTM D705-1999(200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Urea-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脲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ASTM D705-1999(2004)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Urea-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脲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D705-1999(201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Urea-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脲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格》.pdf ASTM D705-1999(2012)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Urea-Formaldehyde Molding Compounds《脲甲醛模制化合物的标准规格》.pdf
  • ASTM D706-2005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乙酸纤维素模制和挤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ASTM D706-2005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乙酸纤维素模制和挤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D706-2009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醋酸纤维素模塑与挤压料的标准分类体系和基础的标准规范》.pdf ASTM D706-2009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醋酸纤维素模塑与挤压料的标准分类体系和基础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D706-2015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 (CA)《醋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 (CA) 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格》.pdf ASTM D706-2015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s for Cellulose Acet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 (CA)《醋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 (CA) 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格》.pdf
  • ASTM D707-2005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乙酸丁酸纤维素模制与挤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ASTM D707-2005 Standard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乙酸丁酸纤维素模制与挤制化合物的标准规范》.pdf
  • ASTM D707-2009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醋酸-丁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范》.pdf ASTM D707-2009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醋酸-丁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范》.pdf
  • ASTM D707-2015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 (CAB)《醋酸丁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 (CAB) 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格》.pdf ASTM D707-2015 Standar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Basis for Specification for Cellulose Acetate Butyrate Molding and Extrusion Compounds (CAB)《醋酸丁酸纤维素模压和挤压成形化合物 (CAB) 的标准分类系统和基础规格》.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