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二十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基础梳理,考点清单,考点一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一)“一五”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目的:改变落后的工业面貌。 3.基本任务 (1)优先发展 重工业 。 (2)有步骤地对农业、 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 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 工业化 奠定了初 步基础。 (二)社会主义的三大改造 1.时间:19531956年。 2.内容 (1)农业: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 ,走集体
2、化道路。 (2)手工业: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 高潮。,3.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社会主义公有制 。 4.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 (三)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背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 基本建立。 2.时间:1956年。 3.内容 (1)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 工业国 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 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 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4.意义:是对我
3、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四)探索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 (1)特点: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工业生产各部门制定出在几 年内产量赶超英国和美国的高指标;农业上,对粮食产量的估计也越来 越高。 (2)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 视了 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初期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3.危害 (1)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五)国民经济的调整 1.面对严重经济困难,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
4、“左”的错误,对国 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 步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2.1971年,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 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 3.1975年,邓小平提出 全面整顿 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 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考点二 经济体制改革 (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背景 (1)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徘徊中前 进的状态。 (2)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 了思想基础。 2.内容 (1)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
5、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2)确定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 (3)实行 改革开放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开始: 1978 年,安徽和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 包产到组 、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经济体制: 土地所有制形式 不变,农民在生产和分配中享有自主 权。 3.管理体制:撤销 人民公社 和生产大队,建立乡、镇政府和村民委 员会。 4.意义:克服了平均主义的弊端,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三)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 1.背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促进了
6、城市的改革。1984年以后,城 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2.主要内容 (1)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管理体制:实行 政企分开 。 (3)所有制: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 公有制经济 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 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四)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1.时间: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 南方谈话 ”。 2.内容:除了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姓“资”姓“社”的标准等问题外, 还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7、确立 1.提出目标: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 2.确立框架: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 3.完善理论: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基本建立:21世纪初。,考点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设立:1980年,设立深圳、 珠海 、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 88年,设立海南省,划出海南岛设置 海南 经济特区。 2.特点:以吸收和利用外资为主,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 经济所有制形式
8、,经济活动以 市场调节 为主。 3.意义: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二)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1.沿海开放城市: 1984 年,国家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等14 个沿海港口城市。,2.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闽东 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三)上海浦东的开发和开放 199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 上海浦东 。浦东新区成为中国 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四)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1.初步形成: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 经济特区 、沿 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
9、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 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2.特点: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重难突破 一、工业化与三大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社会主义 工业化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 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 改造的成果。,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三、新中国成立后
10、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1.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1)农业合作化 原因: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核心内容:把土地等主要生产资料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并实行集体 经营。 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2)人民公社化 原因:一些领导人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 越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核心内容:提高公有化程度,扩大公有化规模。,结果: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原因:党中央正确总结了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经验教训,作出 了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决策。 核心内容: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户 经营、自负盈亏。 结果: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 形势和社会面貌。 2.城市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6年底,由以国营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 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 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3)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