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1197631 上传时间:2019-05-19 格式:PDF 页数:38 大小:1.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湖南专版)2019年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十三文言文阅读(讲解部分)(pdf).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年中考年模拟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清单一 课本古文清单一、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

2、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会苟且偷生;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祸患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

3、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能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便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亡。然而,(轻蔑地)呼喝着给他(吃),过路的饥饿的人也不会接受;你用脚踢着(或践踏)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丰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

4、它,这丰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宫室的华美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原先(为了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这种做法不也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作丧失了人的羞恶之心。中心概括: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重点实词()二者不

5、可得兼 ()故患有所不辟也 ()妻妾之奉 ()是亦不可以已乎 古今异义()则凡可以 辟患者何不为也古义: 今义:能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古义: 今义:判断动词()一豆羹古义: 今义:豆子()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 今义:计时的器具()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一词多义()于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得二者不可得兼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为乡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生舍生而取义者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得: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生: 通

6、假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故患有所不辟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特殊句式()鱼,我所欲也答: ()乡为身死而不受答: 理解探究()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以什么方式引出论点?答: ()孟子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在当今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如何处理好“舍生取义”和“珍爱生命”的关系?请举例说明。答: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

7、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选拔,百里奚从买卖奴隶的场所被选拔录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利,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一个人经常犯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

8、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常常灭亡。这样人们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会导致灭亡。中心概括:本文论述了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的道理,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培养出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最终灭亡。重点实词()舜发于畎亩之中 ()人恒过 古今异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 今义:判断词()所以

9、动心忍性古义: 今义:关联词,表因果一词多义()拂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 ()发舜发于畎亩之中 征于色,发于声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人恒过 过: ()动词作状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 出: ()使动用法苦其心志 苦: 劳其筋骨 劳: 饿其体肤 饿: 空乏其身 空乏: 动心忍性 动: 忍: 通假字()曾益其所不能 ()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所以动心忍性 特殊句式舜发于畎亩之中答: 理解探究()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答: ()孟子的说理散文善用排比句式,长短错落,请以选文为例分析这种写法的表达效果。答: 年中考年模拟三、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

10、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

11、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 (一次,渔人划着船)沿着小溪前行,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芳香的青草,新鲜美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一个小洞,洞里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离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洞口起初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由狭隘幽暗突然变得开

12、阔明亮。只见那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园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的人)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桃花源中人)看见了渔人,于是感到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详细地回答他们。人们就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殷勤款待)。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赶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朝的祸乱,带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再也没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 (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13、,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地为(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述说,他们听了都很惊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去,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天,告辞回去。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儿的情况不值得对桃花源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原来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进出桃花源的情况做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渔人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原来通向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从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中

14、心概括:本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重点实词()缘溪行 ()悉如外人 ()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既出,得其船 ()后遂无问津者 古今异义()欲穷其林古义: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问所从来 古义: 今义:从过去到现在()无论 魏晋古义: 今义:表示在任何条件下结果都不会改变()率妻子 邑人来此绝境古义: 今义:成年男子的配偶()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林尽水源 古义: 今义:民用水、工业用水或灌溉用水的来源()芳草鲜美 古义:

15、今义:(菜肴、瓜果等)滋味好()阡陌交通 古义: 今义:现指运输事业()不足 为外人道也古义: 今义:不够()屋舍俨然 古义: 今义:形容很像()说如此 古义: 今义:这样()仿佛 若有光古义: 今义:似乎,好像()豁然开朗 古义: 今义:(思想、心胸、性格等)乐观、畅快、不阴郁低沉()便扶向路古义: 今义:用手支持使人、物或自己不倒()未果古义: 今义:果实;结果()寻病终古义: 今义:寻找一词多义()寻寻向所志 寻病终 ()舍便舍船 屋舍俨然 ()中中无杂树 晋太元中 其中往来种作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志处处志之 寻向所志 ()之忘路之远近 闻之 ,欣然规往 处处志之 有良田、美池、

16、桑竹之属 ()为武陵人捕鱼为业 不足为外人道也 ()遂遂与外人间隔 遂迷 ()得便得一山 得其船 ()闻鸡犬相闻 村中闻有此人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处处志之志: ()形容词作动词欲穷其林穷: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 ()名词作状语复前行前: 通假字便要还家 特殊句式()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答: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答: 理解探究()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答: ()陶渊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战乱频繁、民不聊生的时代,他笔下的“桃花源“其实并不存在。那么,陶渊明描写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答: 四、小石潭记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

17、,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见水声,好像人身上佩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声音,(我)心情为之高兴。砍伐竹子开出道路,往下见到一个小水潭,水格外清凉。 (潭)

18、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的地方,石底周边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形成坻、屿、堪、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茎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石潭里的鱼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托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 (鱼儿)呆呆地一动不动,忽然间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跟游览的人互相逗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那石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坐在石潭边,四下里竹子树木包围着,静悄悄的没有其他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过于凄清

19、,不能久留,于是记下这里的景致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我们)来的,有两个姓崔的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中心概括:本文通过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清冷寂的气氛,抒发作者孤寂悲凉的思想感情。重点实词()潭中鱼可百许头 ()往来翕忽 ()水尤清冽 ()俶尔 远逝 ()佁然 不动 古今异义()崔氏二小生 古义: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乃记之而去古义: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闻水声古义: 今义:用鼻子嗅()不可久居古义: 今义:住()影布石上古义: 今义: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一词多义()可潭中鱼可百许头

20、 不可久居 ()从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年中考年模拟()乐心乐之 似与游者相乐 ()以以其境过清 卷石底以出 全石以为底 ()而乃记之而去 潭西南而望 ()游皆若空游无所依 同游者 ()环如鸣珮环 竹树环合 ()为全石以为底 为嵁,为岩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斗折蛇行斗: 蛇: ()使动用法凄神寒骨凄: 寒: ()意动用法心乐之乐: ()形容词作动词近岸,卷石底以出近: 特殊句式()卷石底以出答: ()斗折蛇行答: 理解探究()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答: ()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答:

21、 五、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裳准备睡觉,看见月光照进堂屋的门户,便很高兴地起来走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我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一样清澈透明,水中水藻、荇菜交叉错杂,原来那是竹子、柏树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色?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只不过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中心概括:本文描绘了在承天

22、寺夜游时所见的月下美景,表现了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谪居的寂寞和自我排遣的旷达都蕴含其中。重点实词()月色入户 ()念无与为乐者 ()怀民亦未寝 ()相与 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今异义()月色入户古义: 今义:住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古义: 今义:想念;读()盖竹柏影也古义: 今义:器物上部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今义:与事无关的人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相与步于中庭步: 特殊句式()相与步于中庭答: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答: ()解衣欲睡答: ()盖竹柏影也答: 理解探究()“月色入户”一句中“入”字用得好,好

23、在哪里?答: ()“何夜无月 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 ()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闲人”的含义?答: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样的美妙境界?答: 六、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

24、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在三峡约七百里的沿途之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连绵的山峰,遮盖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宣布,(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啊。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极高的山峰上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古柏,悬挂着的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泻、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在秋天,每

25、逢天刚放晴,下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鸣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的眼泪就沾湿了衣裳!”中心概括:本文通过对三峡形势和四季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抒发了作者深爱祖国河山之情。重点实词()自非亭午夜分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 ()虽乘奔御风 ()良多趣味 古今异义()或王命急宣古义: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 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虽乘奔御风古义: 今义:虽然()泪沾裳古义: 今义:衣服(

26、)不以疾也古义: 今义:疾病一词多义()自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绝沿溯阻绝 绝多生怪柏 哀转久绝 ()清回清倒影 清荣峻茂 词类活用()动词作名词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 ()形容词作名词回清倒影清: ()名词作形容词晴初霜旦霜: ()名词作状语空谷传响空谷: 通假字略无阙处 理解探究()“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有何写作特点?答: ()文章结尾引用渔者的歌的作用是什么?答: ()写景状物要抓住特征。课文写三峡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答: ()长江三峡工程举世瞩目,请结合你对它的了解,说说这一工

27、程竣工后,课文三峡中哪些内容发生了改变? (举出两条即可)答: 年中考年模拟七、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

28、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河阳的北边。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

29、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边上,隐土北边去。”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三个能挑担子的人(上了山),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孩子,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河曲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也太不聪明了!就凭你老迈的年纪和残余的气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

30、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就把情况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山冈阻隔了。中心概括:本文透过愚公移山的成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定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奋斗的道理。重点实词()年且九十 ()惩山北之塞 ()达于汉阴 ()杂然 相许 ()投诸渤海之尾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曾不若 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 古今异义()河阳 之北古义: 今义:河,河流

31、;阳,太阳()达于汉阴古义: 今义:阴天()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古义: 今义: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鸟类的羽毛()何苦 而不平古义: 今义:何必自寻烦恼,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值得一词多义()其惧其不已也 其如土石何 其妻献疑 ()之以君之力 虽我之死 告之于帝 ()且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焉且焉置土石 始一反焉 ()而面山而居 聚室而谋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 ()名词作动词面山而居面: ()使动用法聚室而谋聚: 通假字()甚矣,汝之不惠 ()始一反焉 特殊句式()甚矣,汝之不惠答: ()帝感其诚答: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答: ()告之于帝答: 理解探究()用自己的话

32、概括愚公移山的行为得到支持的两条根据。答: 专题十三 文言文阅读 ()文章中“智叟”的出现有何作用?答: ()文章采用神话色彩的结尾有何作用?答: 八、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

33、:“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庄公接见。他的同乡说:“位高禄厚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去参与呢?”曹刿说:“位高禄厚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就进宫去见庄公。曹刿问庄公:“凭借什么作战?”庄公说:“衣食这类用来安身的东西,不敢独占,一定把它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惠没有遍及民众,老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帛,从来不敢夸大,

34、一定真实地禀告神。”曹刿回答说:“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弄清楚,也一定根据实情来处理。”曹刿回答说:“这是尽力做好本分的事,可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要击鼓进攻,曹刿说:“不可以。”齐军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了。”齐军溃败。鲁庄公就要驱车追赶齐军。曹刿说:“不可以。”他下车查看车轮碾出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国的军队。已经战胜齐军,鲁庄公询问那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齐军

35、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进攻,士兵的勇气)就消耗尽了。他们的士气已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齐国是)大国,很难预测(它的实情),(我)怕(他们)设有埋伏。我看到他们战车的轮迹很乱,远望到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逐他们。”中心概括:本文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重点实词()齐师伐我 ()肉食者鄙 ()弗敢加也 ()小信未孚 ()既克 ,公问其故 (

36、)一鼓作气 ()再而衰 ()望其旗靡 古今异义()又何间也古义: 今义:中间()肉食者鄙古义: 今义:轻视,看不起()牺牲 玉帛古义: 今义: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弗敢加也古义: 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必以信古义: 今义:书信()小大之狱古义: 今义:监狱()忠之属也古义: 今义:忠诚()可以 一战古义: 今义:能够一词多义()请曹刿请见 战则请从 ()从战则请从 民弗从也 ()故公问其故 故克之 ()以何以战 必以分人 必以情 ()之肉食者谋之 小大之狱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神弗福也福: 特殊句式()夫战,勇气也答: ()何以战答: ()战于长勺答: ()一鼓作

37、气,再而衰,三而竭答: 年中考年模拟理解探究()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答: ()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从选文可以看出,他身上也有不少值得肯定的地方。请找出一处做简要分析。答: 九、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38、;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一个美?”他的妻子说:

39、“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漂亮),就又问他的妾:“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同他坐着闲聊,邹忌又问他:“我同徐公比,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次日,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觉得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漂亮。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客人认为我漂亮,是想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想有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

40、比徐公美。如今齐国土地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妃子、近臣没有谁不偏爱您,朝中的大臣没有谁不害怕您,全国的老百姓没有谁不有求于您:由此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啦!”齐威王说:“好!”就下了命令:“所有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上书劝谏我的,受中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我的缺点,并能使我听到的,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门前院内人多得像集市一样;几个月以后,还有人偶尔进谏;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见。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中心概括:文章通过邹忌现身说法,规劝齐威王纳谏的故事

41、,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纳谏,对于修明国家政治具有重大意义的道理。重点实词()邹忌修八尺有余 ()朝服衣冠,窥镜 ()王之蔽甚矣 ()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 ()时时而间进 ()期年 之后 古今异义()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 今义:讽刺()窥镜古义: 今义:暗中察看()明日 徐公来古义: 今义:明天()今齐地方 千里古义: 今义:某一区域()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 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谤讥 于市朝古义: 今义:诽谤嘲讽()臣之妻私臣古义: 今义:自私()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 今义:不要一词多义()之吾妻之美我者 孰视之 齐国之美丽者也 暮寝而思之 数月之后 ()朝皆朝于齐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服衣冠 ()孰我与徐公孰美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于欲有求于我也 能谤讥于市朝 皆以美于徐公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朝服衣冠朝: ()名词作动词朝服衣冠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吾妻之美我者美: ()动词的使动用法闻寡人之耳者闻: ()形容词作动词私我也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