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1228681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通用版)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三板块专题二第1讲着眼于“神聚”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 讲 着眼于“神聚” ,把握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散文结构思路分析题是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着重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试题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题型一般有 3 种:行文思路分析题、线索作用分析题、句段作用分析题。不论散文结构思路怎样变化,都要围绕散文中心主旨行文,也就意味着在分析散文结构思路时应着眼于“神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三 幅 画宗 璞(1)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2)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

2、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3)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4)老实说,在 1986 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40 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 。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

3、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5)老更夫是汪曾祺扮演的。(6)时光一晃过了 40 年。80 年代初, 钟山编辑部要举办太湖笔会,从苏州乘船到无锡去。万顷碧波,洗去了尘俗烦恼,大家都有些忘乎所以。汪兄忽然递过半张撕破的香烟盒纸,上写着一首诗:“壮游谁似冯宗璞,打伞遮阳过太湖。却看碧波千万顷,北归流人枕边书。 ”我曾要回赠一首,且有在船诸文友相助,乱了一番,终未得出究竟。而汪兄这首游戏之作,隔了 5 年清晰地留在我记忆中。(7)1986 年春,偶往杨周翰先生家,见壁悬画图,上栖一只松鼠,灵动不俗。得知乃汪兄大作时,不胜惊异。又有一幅极秀的字,署名上官碧

4、,又不知这是沈从文先生笔名。杨先生则为我的无知而惊异,笑说:“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8)实在是的,我常处于懵懂状态,这似乎是一种习惯。不过一经明白,便有行动,虽然还是拖了许久。初夏时,我修书往蒲黄榆索画,以为一年半载后可得一张。(9)不想一周内便来了一幅斗方。两只小鸡,毛茸茸的歪着头看一串紫红色的果子,很2可爱。果子似乎很酸,所以小鸡在琢磨罢。(10)这画我喜欢,但不满意,怀疑汪兄存有哄小孩心理,立即表态:不行不行,还要还要!(11)第二幅画也很快来了。这是一幅真正的赠给同行的画,红花怒放,下衬墨叶,紧靠叶下有字云:“人间存一角,聊放侧枝花。临风亦自得,不共赤城霞。 ”画中花叶与诗都在一侧,

5、留有大片空白,空白上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曾嘱裱工保留此洞,答称没有这样的技术。整个画面在临风自得的恬淡中,却有一种活泼的热烈气氛。父亲看不见画,听我念诗后,大为赞赏,说用王国维标准来说,这诗便是不隔。何谓不隔?物与我浑然一体也。(12)这时我已满意,天下太平,不再生事。不料秋末冬初时,汪兄又寄来第三幅画。这是一幅水仙花,长长的挺秀的叶子,顶上几瓣素白的花,叶用蓝而不用绿,花就纸色不另涂白。只觉一股清灵之气,自纸上透出。一行小字:为纪念陈澄莱而作,寄与宗璞。(13)把玩之际,不觉歔欷。谢谢你,汪曾祺!(14)澄莱乃我挚友,和汪兄也相识。50 年代最后一年,澄莱与我一同下放在涿鹿县。当时汪兄在张

6、家口一带,境况比我们苦得多了。一次开什么会,大家穿着臃肿的大棉袄在塞上相见。我仍是懵懵懂懂,见了不认识的人当认识,见了认识的人当不认识。(15)澄莱常纠正我,指点我这人那人都是谁;看我见了汪兄发愣,苦笑道,汪曾祺你也不认识!(16)澄莱于 1971 年元月在寒冷的井中直落九泉之下,迄今不明缘由。我曾为她写了一篇水仙辞的小文。现在谁也不记得她了,连我都记不准那恐怖的日子,汪兄却记得水仙花的譬喻,为她画一幅画,而且说来年水仙花发,还要写一幅。(17)从前常有性情中人的说法,现在久不见这词了。我常说的“没有真性情,写不出好文章”的大白话,也久不说了。性情中人一定写文章,而写出好文章的,必有真性情。(

7、18)汪曾祺的戏与诗,文与画,都隐着一段真性情。(19)三幅画放到 1987 年才送去裱,到 1988 年春节才取回。在家里翻手提包,那挂失条竟赫然在焉。我只能笑自己的糊涂。(有删改)精读习惯培养使用说明 第一遍读文时,不要看本栏的点拨,自己带着“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些问题去读文;看完题目,带着问题去检索加工。读第二遍文章时,再看本栏内容是否与自己的所思所想一致,或许你的理解会比编者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先逐段检索加工标 题 思考分析:标题“三幅画” ,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以思考:三幅画是什么?从3哪来?有什么意味?第 1 3 段 要点概括:取回字画,点出“三幅画” 。思

8、考分析:为什么开头用“戊辰龙年”而不用公元纪年?(用词庄重典雅,显示出字画在作者心目的分量。)这 3 段交代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题,领起全文。第 4 6 段 要点概括:汪曾祺演戏和赠诗。思考分析:演戏和赠诗的细节描写,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写演戏和赠诗,交待两人的交往,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第 7 8 段 要点概括:得知汪曾祺还擅绘画,修书索画。思考分析:这两段描写有什么作用?(写惊知汪曾祺擅绘画,为下文写三幅画作进行过渡。)修书索画,能否得画?设悬念,读者期待下文。第 9 10 段 要点概括:索得第一幅画“小鸡思果图” 。思考分析:作者认为这幅画像一个涉世未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

9、考着社会与人生。第 11 段 要点概括:得第二幅画“红花墨叶图” 。思考分析:这幅画恬淡、活泼和热烈;“父亲”的评价从侧面突出汪曾祺画技之高;画中既有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第 12 17 段 要点概括:得第三幅画“水仙图” 。思考分析:“不料”一词,写出得第三幅画的惊喜。这幅画为纪念陈澄莱而作,最能体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 18 段 要点概括:总结全文,点出汪曾祺是真性情之人。第 19 段 要点概括: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思考分析:为什么又写挂失条?(既照应开头,又再次照应文中作者多次自嘲“不太灵动”这一人物形象。)再 理

10、清 文 章 脉 络 4后 把 握 主 旨 大 意 本文围绕“三幅画”构思成文,在汪曾祺演戏和作诗的铺垫下,着重写汪曾祺赠予“我”的“小鸡思果图” 、 “红花墨叶图”和“水仙图”三幅画。这三幅画和演戏、作诗都展现了汪曾祺的“真性情” 。 读 懂 文 章 做 对 题 目 1下列对这篇散文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回忆了挚友汪曾祺三次赠画的始末及其逸事,本文风格淡然,笔法简洁,多用细节描写和白描手法,展现了汪曾祺多才多艺、真实坦诚的性情中人的形象。B “小鸡思果图”仿佛一个涉世未深的人在品味人间的酸甜苦辣,观察和思考着社会与人生,汪曾祺借这一可笑的形象,批评

11、宗璞单纯幼稚。C “红花墨叶图”恬淡、活泼和热烈,既是汪曾祺豁达、真诚特性的自然流露,也有对宗璞性情的体察,更有对友人和美好生活的祝愿和期许。D第二幅画上的空白处有烟灰留下的一个小洞, “我”送裱时“嘱裱工保留此洞” ,透露出文友之间的理解和深挚情谊。解析:选 B B 项, “这一可笑的形象”和“批评宗璞单纯幼稚”表述不当, “小鸡思果”这一形象可爱而不可笑,且汪曾祺对宗璞绝无批评之意。2(对点题行文思路分析)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三幅画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6 分)答: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见后面例一。3有人认为,文章所写内容并不限于三幅画,但以“三幅画”为题,远胜“汪曾

12、祺其人” “我与汪曾祺”等标题,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6 分)答: 5参考答案:文章以三幅画开篇和结尾,是围绕“三幅画”构思的;汪曾祺的“真性情”主要是通过三幅画而得以表现的,写演戏和作诗是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的;以“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为题,可以表现多种主题,范围过大,不能像“三幅画”那样突出“真性情”的主题;“三幅画”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读者留有思考的余地,而“汪曾祺其人”或“我与汪曾祺”过于直白,一览无余。题型一 行文思路分析题一、什么是行文思路分析理在书中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行文思路分析就是梳理分析作者的这一构思布

13、局。高考考查行文思路分析题的侧重点在“梳理”上,又有两种考法:一是直接考查(即明考型),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暗考型),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回扣教材荷塘月色一文既有外部的行踪线索,又有内部的心理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形成一种完美的圆合状态,请简要分析这一行文结构。(综合考查行文思路和心理变化)参考答案:从外部结构看,本文从作者出家门经过小径到荷塘,赏完荷塘月色之景又回到家里,依空间顺序描绘了一次荷塘夏夜游,呈现圆形结构;从内部结构看,情感思绪从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到失宁静,也呈现一个圆形结构;内外结构的一致性,恰到好处地适应了作者展现一段心路历程的需要。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题考

14、查对文章行文思路的分析,既直接考查行文思路,也考查心理变化。首先明确这是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其行文线索主要是作者的行踪(空间变化),另有心理线索。针对行踪线索,我们先勾画关键句,如“带上门出去” “一条幽僻的路” “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 “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再概括段意,文脉便显示出来,也就把握了文章结构。针对心理线索,我们先注意勾画标示心理变化的关键句,如“心里颇不宁静” “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再从中提炼心理词,加以组合即可。二、怎样考行文思路分析题在书外类型 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6明考型(1)(20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

15、家老刘的“太阳梦” ,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太阳梦) (2)(2012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听朗诵)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写作思路” “构思”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暗考型(1)(2015湖南高考)纵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童年随之而去(节选)(2)(2013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过岭)(3)(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往事(二)题干中往往有“梳理”“分析”等作答动词和“心理变化” “心理感受” “感情发展脉络”等表

16、答题方向的词语。三、怎样答行文思路分析学考贯通(一)行文思路分析题解题 3 方法题目类型 解答方法明考型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暗考型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二)行文思路分析题答题

17、3 步骤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确认题目是要求直接梳理行文思路,还是要求梳理人物心理(感情)变化。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要根据题目要求和文本具体内容,或侧重划分层次,或侧重找寻线索,或侧重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梳理时要注意勾画圈点关键词或关键句,尤其是梳理心理(感情)变化,更要注意提炼出“心理词(感情词)” 。7第三步:分条陈述,规范作答模式一(采用表次序的词语表述):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模式二(采用分条表述):写;写;写;全文整体上写。阅读三幅画一文(原文见本讲“课前自主精读”),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一 有人用“结构为文,浑然天成”来评价

18、三幅画 ,请简要分析文章的思路。 明 考 型 (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题干已明确指出“结构为文” “分析文章的思路” ,可知该题属于直接考查型的行文思路题。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文章围绕“三幅画”而写,(1)(3)段点明标题,写取回字画,点出了“三幅画” ,领起全文;第(4)(6)段写汪曾祺演戏与赠诗,为下文写“三幅画”做铺垫;第(7)(18)段详写“三幅画” ,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第(19)段,交代送裱、取回“三幅画” ,照应开头。参考答案 先写从荣宝斋取回字画,交代其中有三幅画,为汪曾祺所作,点明标题,领起全文;

19、接着宕开一笔,叙写汪曾祺演戏和赠诗两件事,展现其多才多艺的形象,为写三幅画做铺垫;然后详写三幅画的有关情况,展现汪曾祺的真性情;最后交代三幅画送裱和取回的时间,照应开头,首尾呼应。易错提醒概括不精练。出现这一失误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依据线索抓住内容关键词来概括。如本题,内容关键词有两个,即“三幅画”和“汪曾祺” ,抓住这两个关键词,再结合其他内容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二 8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 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回家啰!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

20、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 “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 ,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满

21、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盌 注 ,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什么?”母亲不知所云。“那饭碗,越窑盌。 ”“你

22、放在哪里?”“枕头边!”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回去可以买,同样的!”“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盌是有一无二。9“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

23、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夜里下过雨。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啰来啰可是不见人影。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盌,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一阵摇晃,渐闻橹声欸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

24、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对母亲怎说那船夫。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那时,那浮

25、汆的盌,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有删节)10注 盌(w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也作“碗”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6 分) 暗 考 型 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审读题干,把握要求题干中明示这是一道要求梳理心理变化的题目,但是在分析“心理变化”时是从“情节发展”的角度,这也就意味着本题是将“情节发展”与“心理变化”综合起来考查。第二步:通读全文,梳理结构解答此题,首先通读全文,找出本文的线索。本文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 ,情感线索就是“我”的心理

26、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然后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写出了“我”的固执而任性;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以及内心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参考答案 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 “我”有了自省。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易错提醒1审题不准。考查心

27、理(感情)变化类的题目,往往结合行文思路一同考查,答题时,需结合行文思路分析作答。如本题,要求“从情节的发展”的角度“分析心理变化” ,有些考生审题时,只把关注点放在“心理变化”上,没有围绕“盌”的情节分析,答案就不准确了。2不能准确提炼表心理(感情)变化的词语。如本题,在情节发展中能够直接体现心理变化的词语有“兴奋” “懊悔” “回想”等,直接提取即可。对间接体现心理变化的词句,需准确概括提炼,如“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 ,写“我”的任性;“谢了他” ,写“我”的感激;“醒不过来了” ,写“我”的惋惜;“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写“我”的自责等。 题型二 线索作用分析题11一、什么是线索

28、作用分析理在书中先弄清线索与行文思路的区别:行文思路是作者写作时为了深化和表达其思想感情而遵循的思维活动的线路,回答的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的问题;而线索则是文章前后内容中都有的某个共同的东西,回答的是围绕什么展开的问题。虽然在“行文思路分析题”中已涉及线索,但这种涉及只是将线索作为解题的一种手段,围绕线索去梳理行文思路,并不是考查线索本身;而高考却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回扣教材请找出囚绿记一文的线索,并分析其作用。参考答案:(1)线索:对“绿”的情感。(2)作用:结构方面,组织材料,贯穿全文。本文围绕对“绿”的感情,写了赏绿、囚绿、放绿、思绿,这一结构形成文章特

29、有的节奏,作者的感情起伏显现出文章结构的跌宕多姿。内容方面,揭示主题。作者以对“绿”的无限情思,牵出一曲绿色生命之歌,在赏绿、囚绿、放绿、思绿之中,体现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赞美了不屈于黑暗的精神,歌颂了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题属于线索作用分析题。作为写景状物的抒情散文,线索一般为感情线索。先找出文中表达对“绿”的情感的议论抒情句,如“绿色是多宝贵的啊” “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 “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 ,由此提炼出本文的感情线索对“绿”的情感。再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这一情感线索的作用。二、怎样考线索作用分析题在

30、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5江苏高考)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比邻而居)(2)(2012湖北高考)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耳边杜鹃啼)题干中往往有“分析” “说明”等作答动词和“线索” “作用” “谋篇布局”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三、怎样答线索作用分析学考贯通线索作用分析“2 步走”第一步:找出线索“4 看”定线索看标题 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如白杨礼赞标题所揭示的对白杨树的赞美就12是文章的情感线索。看时空词语有些时间、空间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如荷塘月色就有空间线索。看“物”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

31、能就是线索。如小狗包弟就是以“小狗包弟”这一常出现的“物”为线索的。看议论抒情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中蕴含的“情”往往就是文章的线索。如记念刘和珍君中表达作者悲愤情感的议论抒情句,表明了文章的线索是悲愤之情。第二步:分析线索作用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分析结构方面 组织材料,贯穿全文;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使行文富于变化。内容方面 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揭示主题;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特别提示: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三 水在水之外活着葛水平一条宽阔的谷地间,曾经有一条河流过,如今一群羊恰似

32、河的洪峰滚出山间,向远处四散而去。这生殖的土地,鲜花盛开,青草繁茂,正好做了羊们的口粮。一切都是晴朗的光照,数丈宽的河道蜿蜒,下游一位年长的老汉说:“往山里走是它的源头,公家人叫它沁河源。走到我的脸前头我们喊它秋水河,因为当年秋天雨水多它的声音大便有了这个外名。 ”沁河,南北贯穿晋东南。我们立足的这个县就叫沁源。沁源,因三晋名水沁河六出其源于山中而得名。山间沁河的六个源头清泉喷涌,碧水成溪,汇成了绿水沁河。它魅惑了天地两界。更主要的是魅惑了我。车开入河道,河卵石高低起伏着,有青草填补了它们的缝隙,黄绿交织,有繁荣,有寂灭,也有疼痛。河谷两岸没有人烟。云朵让天空无限扩大,空了的村庄让我六神归位。

33、这样的时候,因了空气的绝对新鲜和纯净,声音的穿透力也特别强,不知名的小鸟啁啾声声,在空旷中游走,那啁啾声便遥远了一切,透明了一切。我们奔跑而去,让景色生动起来。一条道被水漫过,人走在水道上,两行杨树形成密匝匝的绿色拱道,在一个马蹄形的缺口前水流分开到两边山脚下。 “源”至此而出。泉水清澈,冰凉清甜,东边泉眼水流湍急,西边泉眼水流平缓,两股泉水流出数十13米后汇成一股,顺河谷而渗入地下。山崖壁上有大小不一的洞,能感觉到在远古那些洞都有水出,水流分散,涡流丛生该是怎样的景致!浅浅的一汪至山间流出,我把手伸进去,它的深度淹不住我的胳膊肘。水流出泉眼,慢铺开来形成小河,水面刚能把我平放的巴掌淹住。走过

34、河对岸,鞋面不小心会被水打湿,也许是故意的,此时的我居然对水生出了敬畏之情。水面上因了阳光的不同折射,看上去呈颗粒状,有别一番模样。对岸有碑亭,新修却已经残破,是山西省人民政府在此设立下的“沁河源头纪念碑” 。它不是原来就这个样子,如今,羊群代替了它成为河道里流淌的植物。开着五朵花瓣的黄花,自在地生动着,羊群走来,放羊人撒了细盐,我听见羊舌头抹布一样擦着,像一支曲子在低声部回旋。放羊人挥着皮鞭,鞭梢带着响,羊群聚集在一起,那一只头羊昂着头,相比于那些勾着头吃草的羊,那只头羊扩大了我的视野。源头在我身后一百米远的地方,就已经看不到水了。我坐下来,粪蛋蛋落在草丛间,索性躺下,我的情绪复杂。源头的河

35、床这么宽,那是常年流水落下的影子,我现在只能用幻觉来填补它的空缺。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用心灵与眼睛观察的习惯,快乐是持久的,痛苦则是刹那之间,而人都喜欢飞蛾扑火,为眼前的利益狂欢而死。明代诗人王徽诗云:“沁水河边古渡口,往来不断送行舟。 ”在沁河两岸的冲积平地和原有台地上,由于沁河总体水量的减少和沁河水被过度地开发利用,昔日汹涌的河水变成了今天的涓涓细流,日常流量从过去的每秒几百立方米下降到几立方米。放羊人说:“也就几年光景。 ”台地上的秋庄稼卷曲着叶子,旱大了。放羊人说:“看着是河的源头,却使唤不上水。 ”一条河的旺衰总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领导人在社会转折关头的抉择也非常重要。对资源的争夺,可以

36、爆发最激烈的战争,谁都知道。无节制地开采资源,使一座城市变为一片废墟,一座最繁华的都会变成一片草场,沧海变桑田,有谁知道我们少了什么?走走走走走,汲取什么才能够让水茁壮成长?我看到薄淡轻疏的云彩,正俯视数十万烟灶的生命,并不是太久的岁月,放羊人说:“河道里的水再都不敢喊河了。 ”那些植物和人一样喜欢喝清水,黄花遍开,如经脉一样的腰肢风姿绰约在阳光下,放羊人甩开鞭声,羊群们奋力蹽开蹄子顺着河道走往山外,放羊人的鞭声坚硬而空旷。谁能知道眼泪是生命最后一抿唾液?我走沁河,水在水之外活着,却是我心里的急事。(有删改)文章多处提到“羊群” “放羊人”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自主尝试(

37、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14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找出线索题干中的“羊群” “放羊人”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本题要求分析“羊群”“放羊人”的“作用” ,这实际上是一道线索作用分析题。第二步:分析作用结构方面的作用:文章紧紧围绕“羊群” “放羊人” ,叙述了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结构紧凑。内容方面的作用:文章多次提到“羊群” “放羊人” ,这些景物构成了作者所见的独特风景。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反差,放羊人直接说出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参考答案 结构上, “羊群” “放羊人”作为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伴随作者沁河探源的整个过程。内

38、容上,多次提及的羊群、放羊人与黄花、清泉等景物构成了作者在沁河探源过程中所见的独特风景,反复渲染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独特的沁河风物图;羊群出现于河床与曾经的沁河涡流丛生形成极大反差,放羊人的言语更是直接指出了沁河的古今风貌,引发读者对沁河干涸缘由的追问与思考。易错提醒1找不准线索,作用分析劳而无功。如本题,若不能确认“羊群” “放羊人”的线索地位,作用分析会白费功夫。要找准线索,需借助前面的“4 看定线索”法,认真读文,精准确认。2作用分析不到位,答案要点笼统。有些考生答题往往脱离文本,笼统地列出要点。再如本题,简单答出“结构上,贯穿全文” “内容上,丰富文章内容” ,不结合文本具体分析,不会得高

39、分。 15题型三 句段作用分析题一、什么是句段作用分析理在书中句段作用分析就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段落,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这些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点句子或段落,它们在结构上、内容上有特殊作用,表达上富有特色。回扣教材 请分析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中开头段的作用。参考答案:本段运用反衬手法,以政治业绩反衬梁启超在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突出其超人的学识;以“显宦”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反衬梁启超,突出其演讲水平高超。从内容上看,本段重点写梁启超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塑造了一位能人、高师的形象。从结构上看,塑造能人、高师形象,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做铺垫。标答分析答案解构:本

40、题考查句段作用。题干指出“开头段” ,段落位置已确定,我们先认真阅读该段,明确该段内容为突出梁启超的学识和演讲水平,再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该段的作用。二、怎样考句段作用分析题在书外题干示例 审题定向(1)(2018天津高考)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虹关何处落徽墨)(2)(2016天津高考)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母语的屋檐下)(3)(2015湖北高考)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头脑中的旅行)题干中往往有“分析”“谈谈”等作答动词和“作用” “看法”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三、怎样答句段作用分析学考贯通(

41、一)5 大常考句段开篇开篇点题,往往是总领全文,点明主旨,或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情感(奠定感情基调)。开篇不点题,那么,开头句段的作用就是开启(引出)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开篇描写景物,那么,首段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氛围等。开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开篇抒情,引起读者共鸣;16抑扬开篇,强化读者印象。中间结构上承上启下(总结上文,领起下文),起过渡作用。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由写景转向抒情、由叙述转向议论、由正面转向反面等)。结尾篇末点题,卒章显志。升华情感,深化主题。照应前文,结构严谨。发人深思

42、,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插入段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反复出现的句子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在表达上,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二)4 大答题角度虽然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但解答此类题均应从内容、结构、表达技巧和读者几方面入手。(三)2 大解题步骤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因为不同位置的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有所不同,明确句段位置就显得特别重要,而读懂句段内容又是分析句段作用的前提。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

43、依据句段位置,确定对句段作用分析的角度,然后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作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例 四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李汉荣母亲用过的烛台,我小心地保存了下来。我保存了一角古中国的夜色。17这是她的先人传下来的。先人把他们的夜晚传给她,也把烛光传给她。面对这方烛台,我看见母亲的夜晚,祖先的夜晚,以及祖先的祖先的夜晚。连续不断的夜,一直向后退去、汇聚,终于浩瀚成历史的深海。我想象,母亲是怎样用一星烛光,泅渡了她一生的长夜?烛光里,母亲纺织、缝补、浆洗,读经、静坐,她小小的身影,小小的心跳,是无边夜色里最温情的细节。烛光里,母亲眺望明月,月亮也踱进窗子,天上的光亮与人世的光亮,相会在母亲

44、周围,争着画她的影子。母亲看见了两个影子,两个影子都是她!月亮的手要领她到天上,蜡烛的手要留她在地上。多好的光啊,它们都这样熟悉她、爱她、安慰她。母亲竟然爱上夜晚了。白昼是相同的白昼,相似的人生,而夜晚,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有自己的影子和自己的秘密,在烛影里飞过的虫儿都有自己的秘密。母亲于是望望窗外,她看见那么多星星挤在窗口看她,她一眼就认出了她最熟悉的那颗星星,那是多年前,她留在天上的一个记号,一个温暖的记号。而地上,她的两个影子,也望着天上,也在辨认闪烁在高处的秘密记号。蜡烛是泪做的。它的浑身都是泪腺。它必须把泪水流尽,才能走完自己的一生。烛泪,使白昼变浅,使黑夜加深,使天堂的一角变暗,

45、使人世的一角变亮。我能想象,古中国的夜晚,密布着多少烛台,闪烁着多少烛光。女儿们在烛光里绣花,母亲们在烛光里纺织,儿子们在烛光里喂牛,父亲们在烛光里劈柴;僧人们在烛光里入定,书生们在烛光里吟咏;最伟大的诗篇里,那动人的警句也是由烛泪凝成;最贤明的帝王,也曾在烛光里,一夜夜打量他的江山就这样,真挚而忧伤的烛光守望了古中国几千年的夜晚。就在这样的夜晚,积攒了厚厚的记忆,厚厚的文化,厚厚的礼仪,厚厚的诗。所以,如果你用心读,你会发现,古中国的记忆、文化、礼仪和她的诗,都天然地带着蜡烛的特征:是真挚的、半明半暗的、含蓄的、忧伤的、克制的,它不诅咒和指责夜晚,相反,它尊敬夜晚,洞悉夜晚的无限和深邃,而同

46、时又固执地眺望黎明,殷切地聆听天道轮回的足音。烛光里书写的文化,扎根于博大浑厚的夜之深处,而又保持着对光的信仰和钟情。它知道浅浅的白昼后面,紧随着的又是更深沉的夜色,更深奥的宇宙。于是,我们的文化,就是在无边夜色里谨慎、羞怯而忧伤的言说,它从来不狂妄、不张扬、不说尽、不道破,因为黑夜无尽,天道高深,岂是人能说尽道破?然而它毕竟说了,但不是咄咄逼人的雄辩,不是滔滔不绝的倾诉,不是小知小觉的抢答,不是自怨自艾的独白,不是真理在握的宣叙,而是欲言又止,欲辩无言;或是以手指月,你看见了月,同时看见了月亮后面的无边夜空;或是拈花在手,笑而不答,你看见花后面的花海,春天后面的无数个春天,无数个坟墓;它以极

47、少的说暗示无限的不可说,它的最深邃部分不是它说出的那部分,而是没有说出的更大的部分,这就是那言外之意,篇外之趣,韵外之致深幽的意境,微明的光亮,它的底蕴是那深不可测的夜;宇宙的长夜,生命远方的长夜,时间深处那边寂静的永恒长夜。烛18的情境,正是生命和人的情境,也是中国文化的情境。这就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有着幽暗的深度和夜一样宽厚的寄托,而同时,它所摇曳的光亮,又是那样诚恳、虔敬,它那含泪的目光,使它象征的一切,都带着高贵的忧伤,纯真的气质和深长的情义。烛光里,端坐着数千年中国的夜晚。烛光里,端坐着一代代母亲,我的母亲。我凝视烛台,曾经,多少个夜晚在这里停靠,多少个黎明在这里降临,多少个人生在

48、这里走远。你分明是时间的驿站,宇宙里的一个圣坛,人世的一个温暖湖泊。每一个夜晚都有一条天河从你的上空流泻,无数个夜晚的无数条天河,都哗哗流下来了,与你的泪光合流,汇聚在这小小的祭台。汇聚成古中国记忆的深海。汇聚成母亲的心海试分析文章结尾第 两段的作用。 (6 分)自主尝试(试一试要点能否答全)规范解答(比一比看遗漏哪些要点)第一步:明确句段位置,读懂句段内容这是一道句段作用分析题,所指段落在文章结尾部分,属于“结尾句段作用”分析题。认真阅读文段,进一步理解把握结尾两段的主要作用。第二步:确定分析角度,结合文本分析参考“结尾句段作用”的几个角度,主要从内容、结构和读者感受几方面思考,并结合文本分析。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参考答案 收束全文,照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