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1298049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131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1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1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1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1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哲学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哲学及答案解析(总分:504.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5,分数:145.00)1.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可以使人( )。A掌握全部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知识 B提高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C正确认识自然现象 D妥善处理工作中的一切事情(分数:1.00)A.B.C.D.2.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了改变,并获得了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实践活动 B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C人的先知先觉 D工具的制造与使用(分数:1.00)A.B.C.D.3.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

2、不变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分数:1.00)A.B.C.D.4.“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再好的音乐也无济于事。”这句话说明( )。A人的认识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与过程B人的感觉能力决定认识的产生和发展C人的认识能力是因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D事物因人的感觉而存在(分数:1.00)A.B.C.D.5.温家宝总理在给一位国务院参事回信中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意思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分数:1.00)A.B.

3、C.D.6.许多事情我们可以讲一千个理由,一万个理由,但老百姓吃不上饭,就没有理由。“民以食为天”说明( )。A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才能从事政治、科技、艺术、宗教活动B人的生理需求是历史的基础C人的自然属性决定人的本质D人的物质欲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分数:1.00)A.B.C.D.7.人工智能的出现对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根本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降低了人在意识活动中的主体性D表明意识活动与其他物质运动形式的同一性(分数:1.00)A.B.C.D.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高级和低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C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4、 D全局和局部的关系(分数:1.00)A.B.C.D.9.哲学研究的规律适用于( )。A自然的某些领域 B人类社会的某些领域C人类思维的某些领域 D自然、社会、思维各个领域(分数:1.00)A.B.C.D.10.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是( )。A实用主义哲学的观点 B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C科学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 D人本主义哲学流派的观点(分数:1.00)A.B.C.D.11.“未有世界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贝克莱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实证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12.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种总和抽象出来的

5、。这种观点属于(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的物质观 D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分数:1.00)A.B.C.D.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一种同物质运动无关的客观存在 B一种先验直观的形式C运动着的物质本身 D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分数:1.00)A.B.C.D.1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表明( )。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B人脑是意识的唯一源泉C意识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意识是人脑中自生的(分数:1.00)A.B.C.D.15.“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种观点属于( )。A实用主义观点 B唯物主义观点C实证主义观点 D科

6、学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1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系统是指( )。A物质及其存在方式B构成事物诸要素的总汇C相互联系的各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D物质运动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相统一的过程(分数:1.00)A.B.C.D.17.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分数:1.00)A.B.C.D.18.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其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C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D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确定的性质

7、(分数:1.00)A.B.C.D.1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运动的观点C实事求是的观点 D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观点(分数:1.00)A.B.C.D.2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容和形式分别是( )。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 B现实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外部表现C现实事物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D现实事物的内在性质和外部特点(分数:1.00)A.B.C.D.2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运动和静止辩证统一的观点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数:1.00

8、)A.B.C.D.22.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23.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归根结底是由( )。A政治原因引起的 B经济原因引起的C精神原因引起的 D科学技术水平引起的(分数:1.00)A.B.C.D.24.“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观点(分数:1.00)A.B.C.D.25.意识的反作用

9、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分数:1.00)A.B.C.D.26.意识能动性的实现必须通过一定的途径,这个途径就是( )。A必须意识本身正确 B必须具备必要的物质条件C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 D必须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分数:1.00)A.B.C.D.27.规律是( )。A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外在的、偶然的间接的联系C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直接的、表面的可能性联系D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人为的、形式的非本质联系(分数:1.00)A.B.C.D.28.“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

10、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29.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揭示的是( )。A时间、空间可以离开物质自己运动 B时间、空间不随物质运动的速度而变化C时间、空间是主观精神的表现形式 D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分数:1.00)A.B.C.D.30.在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中,占主体地位的是( )。A劳动者 B生产工具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分数:1.00)A.B.C.D.3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要有旺盛的革命热情 B正确反映

11、客观规律C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D把世界的万物之源归结为主观精神(分数:1.00)A.B.C.D.32.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所以实践最基本的形式是( )。A生产实践 B处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实践C科学实验 D审美和文艺实践(分数:1.00)A.B.C.D.3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C事物的发展动力是事物自身内部矛盾 D事物的发展经过量变到质变(分数:1.00)A.B.C.D.3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

12、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35.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同一性是指( )。A包含着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性 B纯粹的同一性C完整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D诸事物的完全相同(分数:1.00)A.B.C.D.36.“苍蝇不叮没缝的蛋”,这一说法直接表达的哲学思想是( )。A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B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C事物的运动是外力推动的结果D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分数:1.00)A.B.C.D.37.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A头脑中自生的 B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C“绝对观念”固有的 D从书本

13、上学来的(分数:1.00)A.B.C.D.38.公孙龙的“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它割裂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分数:1.00)A.B.C.D.39.“此亦彼也,彼亦此也”的观点是(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辩证法转化的观点C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D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40.“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分数:1.00)A.B.C.D.41.“让一部分人通过

14、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体现了(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分数:1.00)A.B.C.D.42.“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的手”这句话体现( )。A形而上学片面的、孤立的观点 B辩证法的部分同整体联系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 D事物内部矛盾性的观点(分数:1.00)A.B.C.D.43.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分数:1.00)A.B.C.D.44

15、.事物的质是指( )。A构成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 B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C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的规模、发展程度和速度等规定性(分数:1.00)A.B.C.D.45.把“否定之否定”称为“仿佛回到出发点的运动”是( )。A诡辩论的观点 B辩证法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循环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46.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是( )。A辩证统一的关系 B因果关系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等同关系(分数:1.00)A.B.C.D.47.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是由教师的水平、学校的设施、学生的主观努力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造成的。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16、。A异因同果 B同因异果C多因一果 D一因多果(分数:1.00)A.B.C.D.48.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分数:1.00)A.B.C.D.49.假象是指(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分数:1.00)A.B.C.D.50.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分数:1.00)A.

17、B.C.D.51.事物发展的周期性体现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折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地回到出发点的运动C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D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52.现实性是指( )。A包含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 B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确认C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 D现实可能性与抽象可能性的总和(分数:1.00)A.B.C.D.53.或然率是( )。A可能性在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C必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偶然性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分数:1.00)A.B.C.D.54.矛盾斗争的无条件性是指(

18、)。A不需要任何条件 B能脱离同一性而进行斗争C不被任何条件所限制 D能打破特定条件的限制(分数:1.00)A.B.C.D.5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 )。A量变是渐进的,质变是突然的B量变是不显著的,质变是显著的C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D量变是以数量规定的,质变是以属性规定的(分数:1.00)A.B.C.D.56.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分数:1.00)A.B.C.D.57.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

19、的关系(分数:1.00)A.B.C.D.5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分数:1.00)A.B.C.D.59.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B前者坚持可知论,后者坚持不可知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思想和感觉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前者是经验主义,后者是教条主义(分数:1.00)A.B.C.D.60.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丰观的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

20、本身(分数:1.00)A.B.C.D.61.概念、判断、推理是(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分数:1.00)A.B.C.D.62.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分数:1.00)A.B.C.D.6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分数:1.00)A.B.C.D.64.16 世纪末,伽利略通

21、过在比萨斜塔所做的自由落体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关于物体的降落速度与物体重量成正比的结论。这件事说明( )。A感性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B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D真理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分数:1.00)A.B.C.D.65.实践高于理论是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用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主观能动性的优点 D相对性和绝对性相统一的优点(分数:1.00)A.B.C.D.66.事物中的真相和假象的区别是( )。A表现事物本质的是真相,不表现事物本质是假象B客观存在的是真相,主观想像的是假象C从正面反映事物存在的是真相,从反面反映事物

22、本质的是假象D表露于事物外部的是假象,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真相(分数:1.00)A.B.C.D.67.“一言以兴邦,一言以灭邦”的说法是( )。A否认必然性的非决定论观点B否认偶然性的宿命论观点C承认偶然性和必然性统一的辩证决定论观点D只承认必然性的机械决定论观点(分数:1.00)A.B.C.D.68.矛盾是指( )。A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关系B事物内部对立着的两个方面的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相互渗透的关系C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排斥的关系D如“卖矛又卖盾”故事中的那样完全不相容的两个东西(分数:1.00)A.B.C.D.69.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民经济布局

23、,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据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的结构调整,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这一论断突出体现了( )。A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原因的道理B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相统一的观点C感性认识必须上升到理性认识D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论(分数:1.00)A.B.C.D.70.“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体现的哲理是( )。A要重视外因的作用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C要重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 D要重视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分数:1.00)A.B.C.D.71.“一个地区的发展会产生全国效益”强调的是( )。A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B整体和部分有严格的界限C整

24、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部分 D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分数:1.00)A.B.C.D.72.使人与自然既区别开来又联系起来的基础是( )。A地理环境 B生产资料C生产劳动 D社会意识(分数:1.00)A.B.C.D.73.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分数:1.00)A.B.C.D.74.类人猿进化为人类的内在根据是( )。A气候的变化 B类人猿的生理结构和生活特点C类人猿是高等动物 D制造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分数:1.00)A.B.C.D.75.人性指的是( )。A人的纯自然生物属性 B人的社会属性C人

25、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D人具有肉体组织和生活需求的属性(分数:1.00)A.B.C.D.76.人类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 )。A生产关系 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 D法律关系(分数:1.00)A.B.C.D.77.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特征是( )。A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 B能影响周围环境的改变C人有语言 D人能在人脑支配下进行活动(分数:1.00)A.B.C.D.78.劳动过程是( )。A自然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统一 B物质与意识的统一C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D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统一(分数:1.00)A.B.C.D.79.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个方面之间或事物之间( )。A相互斗争

26、相互排斥的关系 B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关系C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包含相互转化的关系(分数:1.00)A.B.C.D.80.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C形而上学观点 D不可知论(分数:1.00)A.B.C.D.81.“司马光破缸”的故事是说司马光小时候看到一小孩掉进水缸后,他没有按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尽快让水脱离人。这一故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想问题、办事情要学会抓主要矛盾B外因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C只要打破常规,有创新精神,就能成功地改造世界D做任何事情都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分数:1.00)A.B.C.D.82

27、.生物群落和环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是( )。A生产力系统 B生物系统C生态系统 D生物圈(分数:1.00)A.B.C.D.83.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是指( )。A绿色植物 B人类C动物 D微生物(分数:1.00)A.B.C.D.84.许多地方环境污染发展成为社会公害,这是( )。A渔猎时代的环境问题 B新石器时期的环境问题C农业社会的环境问题 D工业社会的环境问题(分数:1.00)A.B.C.D.85.社会存在(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分数:1.00)A.B.C.D.86.适合生物生存的范围叫( )。A生物圈

28、B大气层C生态系统 D地理环境(分数:1.00)A.B.C.D.87.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指的是( )。A全部自然界B劳动资料C直接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自然条件D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分数:1.00)A.B.C.D.88.地理环境是(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数:1.00)A.B.C.D.89.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观点是( )。A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B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分数:1.00)A.B.C.D.

29、90.经济社会形态( )。A是直接或间接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B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程度划分C是以如何进行产品分配划分D是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划分(分数:1.00)A.B.C.D.91.技术社会形态是( )。A以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划分B以生产关系性质划分C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程度划分D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划分(分数:1.00)A.B.C.D.92.5 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根据主要是( )。A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 B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状况C社会的阶级关系 D生产力发展水平(分数:1.00)A.B.C.D.93.政体是指( )。A政权的组织形式 B国家的政治性质C国家

30、的经济体制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分数:1.00)A.B.C.D.94.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C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D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分数:1.00)A.B.C.D.9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 )。A生产关系 B宪法C国家 D政党(分数:1.00)A.B.C.D.96.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分数:1.00)A.B.C.D.97.“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

31、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科技革命是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的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威胁”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分数:1.00)A.B.C.D.98.生产关系是指( )。A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B人与自然的关系C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D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的关系(分数:1.00)A.B.C.D.99.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的基本类型有( )。A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B集体所有制和个体所有制C资本主义所有制和社会主义所有制 D私有制和公有制(分数:1.00)A.B.C.D.100.国家的起源在于它是(

32、 )。A阶级妥协的结果 B由人们相互订立社会契约而形成的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D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产物(分数:1.00)A.B.C.D.101.区分国家的类型和本质的根据是(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 B国体C政体 D领土大小、人口多少和力量的强弱(分数:1.00)A.B.C.D.102.组成国家的暴力机构中,主要成分是( )。A警察 B军队 C法庭 D监狱(分数:1.00)A.B.C.D.103.国体是指( )。A国家的经济体制 B国家的政治性质C政权的组织形式 D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数:1.00)A.B.C.D.104.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

33、取决于(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C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分数:1.00)A.B.C.D.105.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分数:1.00)A.B.C.D.106.简单地说阶级的实质是( )。A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B不同集团的社会地位和分工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D一个集团统治另一个集团(分数:1.00)A.B.C.D.107.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C思

34、想标准 D文化标准(分数:1.00)A.B.C.D.108.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志是( )。A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C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不同D社会分工不同(分数:1.00)A.B.C.D.109.在人类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阶级社会是( )。A封建社会 B奴隶社会C原始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分数:1.00)A.B.C.D.110.革命的根本问题是( )。A建立革命政党 B国家政权问题C创造革命理论 D发展社会生产力(分数:1.00)A.B.C.D.111.社会革命的最深刻根源在于( )。A人口太多而造成贫穷落后 B国际阶级斗争形势的影响C生产力和生产

35、关系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的觉悟及其积极性(分数:1.00)A.B.C.D.112.社会革命( )。A在生产力发达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B在生产力落后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C在人民群众觉悟高的国家才会发生并取得胜利D在具备了革命的客观形势和主观条件的国家才会发生(分数:1.00)A.B.C.D.113.暴力革命是( )。A社会革命的唯一形式 B社会革命的基本形式C社会革命的辅助形式 D社会革命的特殊形式(分数:1.00)A.B.C.D.11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 B生产力的发展C上层建筑的发展 D经济基础的发展(分数:1.00)A.B.C.D.115.社会

36、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分数:1.00)A.B.C.D.116.社会基本矛盾是(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C公有制与私有制的矛盾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资产阶级自由化的矛盾(分数:1.00)A.B.C.D.11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从辩证法范畴上说属于( )。A必然性决定偶然性 B本质决定现象C现实性决定可能性 D内容决定形式(分数:1.00)A.B.C.D.118.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看它( )。A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C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

37、产品分配是否公平(分数:1.00)A.B.C.D.119.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 )。A搞好上层建筑领域的革命 B发展生产力C搞好阶级斗争 D逐步提高公有化程度(分数:1.00)A.B.C.D.120.促使无产阶级革命主观条件成熟的关键是(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的决心、勇气B无产阶级觉悟程度的提高C无产阶级组织纪律性的加强D建立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革命党(分数:1.00)A.B.C.D.121.“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提出这一经典论断的是( )。A马克思 B恩格斯 C列宁 D斯大林(分数:1.00)A.B.C.D.122.“有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表明( )。A人们对

38、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正确和错误之分B客观条件是制约人们认识的决定因素C由于多方面的主观原因,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认识会有所不同D人们无法真正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分数:1.00)A.B.C.D.123.“入山问樵,入水问渔”主要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要坚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从实际出发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想方法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A B C D(分数:1.00)A.B.C.D.124.人们占有感性材料的根本途径是(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参加社会实践C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D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数:1.00)A.B.C.D.125.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角度来看,人类认识发展

39、的动力在于( )。A人类的需要 B人类的创造力C人类的社会实践的发展 D人类的正确认识路线(分数:1.00)A.B.C.D.126.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社会进步以(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为动力 B革命阶级和反动阶级的矛盾为动力C先进思想和落后思想的矛盾为动力 D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为动力(分数:1.00)A.B.C.D.127.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是由( )。A“理性”的发展所决定的 B领袖人物的正确领导所决定的C大多数人的意志所决定的 D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决定的(分数:1.00)A.B.C.D.128.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B科学文化的发展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0、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分数:1.00)A.B.C.D.129.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 )。A生产资料公有制程度的高低B社会财富的分配是否合理C社会成员是否团结一致D基本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分数:1.00)A.B.C.D.130.所谓抽象的人性论是指( )。A一种对人类共同人性的科学抽象的理论B否认人的社会性的关于人的本质的唯心主义理论C一种否认人的共性的错误理论D一种资产阶级哲学独创的理论(分数:1.00)A.B.C.D.131.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

41、由选择实现的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分数:1.00)A.B.C.D.132.人在价值关系中( )。A既可以是价值客体,又可以是价值主体B只能作为价值客体C只能作为价值主体D只具有要求满足自身需要的特性(分数:1.00)A.B.C.D.133.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分数:1.00)A.B.C.D.134.认为人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自由,一切都是由必然所注定的

42、观点,必然导致( )。A唯意志论 B宿命论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分数:1.00)A.B.C.D.135.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段话强调的是( )。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B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指导实践,改造世界C改造世界是第一性的,认识世界是第二性的D懂得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就能在改造世界中获得成功(分数:1.00)A.B.C.D.136.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是因为( )。A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B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

43、活动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发展动力 D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分数:1.00)A.B.C.D.137.“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直接体现的哲学原理是( )。A意识有能动作用 B认识有能动作用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指导作用 D物质决定意识(分数:1.00)A.B.C.D.138.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都是很精致的活动,但这不是实践,因为它们的活动不符合( )。A实践的客观性原理 B实践是社会性活动的原理C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的原理 D认识反作用于实践的原理(分数:1.00)A.B.C.D.139.“学而不思则罔”说明( )。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才是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

44、是对事物外表的反映,不能认识事物C通过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条件D人们只要思维,就能产生理性认识(分数:1.00)A.B.C.D.140.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抽象思维C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产生于科学实验D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分数:1.00)A.B.C.D.14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 )。A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C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D从实践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分数:1.00)A.B

45、.C.D.14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D人民群众和杰出人物的关系问题(分数:1.00)A.B.C.D.143.“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分数:1.00)A.B.C.D.14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社会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B一定社会全部生产力的总和C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D一定社会生

46、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分数:1.00)A.B.C.D.145.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A生产力 B生产关系C上层建筑 D经济基础(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19,分数:119.00)146.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分数:1.00)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147.马克思主义指出:“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

47、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本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这表明( )。(分数:1.00)A.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B.社会发展过程与自然界演变过程一样都是自觉的C.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D.人类总体历史进程是不可超越的148.社会形态的基本划分法有两种,一种是经济社会形态划分法,一种是技术社会形态划分法。下列各组中有一组属于经济社会形态系列,一组属于技术社会形态系列,它们分别是( )。(分数:1.00)A.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B.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C.古代社会、近代社会、现代社会D.封闭社会、半封闭社会、开放社会149.下列各项正确反

48、映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的有( )。(分数:1.00)A.志不强者智不达B.理想是前进的灯塔C.知识就是力量D.巧妇难为无米之炊150.割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就可能导致( )。(分数:1.00)A.冒险主义错误B.悲观主义错误C.直线论错误D.循环论错误15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是( )。(分数:1.00)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价值152.科学技术革命包括( )。(分数: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TS 300520-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Call Barring (CB)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Stage 1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0 1996-05.pdf DIN ETS 300520-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Call Barring (CB) supplementary services - Stage 1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0 1996-05.pdf
  • DIN ETS 300521-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etwork function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1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网络功能 英文版本 ETS 300521 1994》.pdf DIN ETS 300521-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etwork function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1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网络功能 英文版本 ETS 300521 1994》.pdf
  • DIN ETS 300522-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etwork architecture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2 1996-11 as German standard)《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pdf DIN ETS 300522-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etwork architecture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2 1996-11 as German standard)《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pdf
  • DIN ETS 300523-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3 1995《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编号、编.pdf DIN ETS 300523-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Numbering addressing and identification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3 1995《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编号、编.pdf
  • DIN ETS 300524-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Signalling requirements relating to routeing of calls to mobile subscribers English version ETS .pdf DIN ETS 300524-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Signalling requirements relating to routeing of calls to mobile subscribers English version ETS .pdf
  • DIN ETS 300525-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Restoration procedure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5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复原程序 英文版本 ETS 300525 .pdf DIN ETS 300525-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Restoration procedure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5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系统(阶段2) 复原程序 英文版本 ETS 300525 .pdf
  • DIN ETS 300526-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Organization of subscriber data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6 1996-10 as German standard.pdf DIN ETS 300526-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Organization of subscriber data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6 1996-10 as German standard.pdf
  • DIN ETS 300527-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Handover procedures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7 1996-09 as German standard)《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pdf DIN ETS 300527-2001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Handover procedures (Endorse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7 1996-09 as German standard)《数字移动电话远程通信.pdf
  • DIN ETS 300528-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GSM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 connection type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8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pdf DIN ETS 300528-1995 European digital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Phase 2) - GSM 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 (PLMN) connection types English version ETS 300528 1994《欧洲数字移动电话远.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