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升本政治-99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分数:2.00)A.B.C.D.2.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分数:2.00)A.B.C.D.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且有质的变化(分数:2.00)A.B.C.D.4.
2、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分数:2.00)A.B.C.D.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分数:2.00)A.B.C.D.6.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数:2.00)A.B.C.D.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分数:2.00)A.B.C.D.8.相对真理是指(
3、)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相对谬误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分数:2.00)A.B.C.D.9.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分数:2.00)A.B.C.D.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分数:2.00)A.B.C.D.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不属于上层建筑B属于思
4、想上层建筑C属于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分数:2.00)A.B.C.D.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分数:2.00)A.B.C.D.13.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数:2.00)A.B.C.D.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A八一南昌起义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C广州起
5、义D百色起义(分数:2.00)A.B.C.D.1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分数:2.00)A.B.C.D.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分数:2.00)A.B.C.D.17.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分数:2.00)A.B.C.D.1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中
6、国土地法大纲D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分数:2.00)A.B.C.D.19.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分数:2.00)A.B.C.D.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分数:2.00)A.B.C.D.2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分数:2.00)A.B.C.D.22.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
7、)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分数:2.00)A.B.C.D.23.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 )问题开始的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分数:2.00)A.B.C.D.24.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分数:2.00)A.B.C.D.25.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分数:2.00)A.B.C.D.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调节为主、
8、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分数:2.00)A.B.C.D.2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B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分数:2.00)A.B.C.D.2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分数:2.00)A.B.C.D.2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手段、稳定是条件、发展是目的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C改革是动力、发
9、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D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分数:2.00)A.B.C.D.30.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分数:2.00)A.B.C.D.3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以( )A经济效益为中心 B发展速度为中心C扩大规模为中心 D有计划按比例为中心(分数:2.00)A.B.C.D.32.假象是( )A不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和本质没有直接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分数:2.00)A.B.C.D.33.
10、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 )A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B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产生、发展、灭亡的一对范畴C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D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一对范畴(分数:2.00)A.B.C.D.3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的变化(分数:2.00)A.B.C.D.3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段是在( )A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B党的创立到土地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前期 D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分数:2.00)A.B.C.D.
11、3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分数:2.00)A.B.C.D.37.被视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是( )A孙中山 B魏源 C龚自珍 D林则徐(分数:2.00)A.B.C.D.38.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心理特性 B阶级本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分数:2.00)A.B.C.D.39.我国改革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数:2.00)A.B.C.D.4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广大人民群众C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
12、务 D宪法和法律(分数:2.00)A.B.C.D.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分数:10.00)_42.“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分数:10.00)_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4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分数:10.00)_44.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分数:10.00)_4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分数:10.00)_四、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46.什么邓小平理论?试述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13、论的科学体系。(分数:20.00)_专升本政治-99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选择题(总题数:40,分数:80.00)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无限和有限的关系 B一般和特殊的关系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分数:2.00)A.B. C.D.解析:2.运动是物质的( )A根本属性 B唯一特性 C外部现象 D内部本质(分数:2.00)A. B.C.D.解析:3.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 )A是否整体性地看问题B是否承认事物在运动C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D是否承认事物的变化不仅有量的增减而
14、且有质的变化(分数:2.00)A.B.C. D.解析:4.辩证法所要求回答的是( )A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C世界的状况怎么样的问题 D世界是否可知的问题(分数:2.00)A.B.C. D.解析:5.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是( )A内部矛盾 B外部矛盾 C主要矛盾 D特殊矛盾(分数:2.00)A.B.C. D.解析:6.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 B意识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分数:2.00)A.B.C. D.解析:7.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是指( )A人们的一切活动 B人们的日常活动C人们改造客观世界
15、的物质活动 D人们的精神活动(分数:2.00)A.B.C. D.解析:8.相对真理是指( )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相对谬误C基本上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分数:2.00)A.B.C.D. 解析:9.经济基础是指(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B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C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D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分数:2.00)A.B.C.D. 解析:1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B人口C地理环境D地理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
16、的总和(分数:2.00)A.B.C.D. 解析:11.自然科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式,它( )A不属于上层建筑B属于思想上层建筑C属于特定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D属于上层建筑中没有阶级性的社会意识形式(分数:2.00)A. B.C.D.解析:1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A社会内部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B社会历史是发展变化的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分数:2.00)A.B.C. D.解析:13.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 )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分数:2.00)A.B
17、.C.D. 解析:14.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中,最先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是( )A八一南昌起义B湘赣边界秋收起义C广州起义D百色起义(分数:2.00)A.B. C.D.解析:15.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 )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分数:2.00)A. B.C.D.解析: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文化工作的方针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C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分数:2.00)A. B.C.D.解析:17.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的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18、命团体是( )A兴中会 B中国同盟会 C光复会 D华兴会(分数:2.00)A. B.C.D.解析:18.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是( )A井冈山土地法B兴国土地法C中国土地法大纲D关于清算减租减息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分数:2.00)A. B.C.D.解析:19.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人民军队开始于( )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分数:2.00)A. B.C.D.解析:20.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 )A无产阶级专政 B资产阶级专政C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D工农民主专政(分数:2.00)A.B.C. D.解析:21.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
19、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分数:2.00)A.B.C.D. 解析:22.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分数:2.00)A.B. C.D.解析:23.邓小平关于“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 )问题开始的A台湾 B香港 C澳门 D香港和澳门(分数:2.00)A. B.C.D.解析:24.我国的政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民族区域自制制度(分数:2.00)A.B. C.D.解析:25.我们
20、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分数:2.00)A.B. C.D.解析:26.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 )A计划与市场内在结合的经济体制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C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D完全由市场调节的市场经济体制(分数:2.00)A.B. C.D.解析:27.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A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B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分数:2.00)A.B.C.D. 解析:2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1、最鲜明的特征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C实行家庭承包经营 D建立经济特区(分数:2.00)A.B. C.D.解析:29.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 )A改革是手段、稳定是条件、发展是目的B改革是动力、发展是前提、稳定是目的C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D改革是途径、发展是目的、稳定是条件(分数:2.00)A.B.C. D.解析:30.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长期斗争中,必须始终( )A以人权高于主权的原则为基础 B以不结盟原则为基础C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D以自由、平等原则为基础(分数:2.00)A.B.C. D.解析:31.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始终以( )
22、A经济效益为中心 B发展速度为中心C扩大规模为中心 D有计划按比例为中心(分数:2.00)A. B.C.D.解析:32.假象是( )A不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 B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C和本质没有直接同一性的现象 D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分数:2.00)A.B.C.D. 解析:33.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 )A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前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B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产生、发展、灭亡的一对范畴C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D事物在联系和发展中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的一对范畴(分数:2.00)A.B. C.D.解析:34.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看( )A事物的发
23、展变化是否突破“度” B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C事物是否发生数量的增减 D事物是否发生非本质的变化(分数:2.00)A. B.C.D.解析:35.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阶段是在( )A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B党的创立到土地革命时期C土地革命前期 D土地革命后期到抗日战争时期(分数:2.00)A.B.C. D.解析:36.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分数:2.00)A.B. C.D.解析:37.被视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之第一人”是( )A孙中山 B魏源 C龚自珍 D林则徐(分数:2.00)A.B.C.D. 解析:38.人的本质属性在于( )A心
24、理特性 B阶级本性 C自然属性 D社会属性(分数:2.00)A.B.C.D. 解析:39.我国改革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C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数:2.00)A. B.C.D.解析:40.依法治国的主体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广大人民群众C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D宪法和法律(分数:2.00)A.B. C.D.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4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不同的真理。(分数:10.00)_正确答案:(错误。理由:(1)违背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
25、统一关系,两者是同一真理的两个不同的侧面和两重不同的属性,而不是两个不同的真理。(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有对立的一面,因为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反映同一真理的不同性质。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又有统一性的一面,因为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相对真理是绝对真理的组成部分,相对真理不断地走向或接近绝对真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要正确认识真理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关系: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将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相对主义诡辩论而变为虚无;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将导致真理问题上的绝对主义、教条主义,两者都是错误的。)解析:42.“一国两制”构想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最佳方案。(分
26、数:10.00)_正确答案:(正确。理由:(1)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既坚持了以社会主义为主体这一根本原则,又高度灵活地允许在一个主权国家内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是一种创造性的全新视野和思维,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的赋有想象力的答案。它不仅是中国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并为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很好的典范。(2)“一国两制”构想和现实符合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状,符合内地的实际,符合中华民族盼望祖国完全统一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它充分照顾了美国、英国、葡萄牙及其他国家在这些地区的利益。(3)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方
27、案,是正确的,是一条不伤民心和不损国力的方案。它有利于保持各自的稳定和繁荣,为各自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港、澳、台同胞与大陆人民一样共享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香港、澳门回归后的实践为两岸统一树立了典范。)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30.00)43.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主要表现。(分数:10.00)_正确答案:(社会意识有相对独立性。即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不总是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一致。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一致。有的社会意识落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的社会意识超越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社会意识与
28、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一致。经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水平不一定先进;经济水平较低的国家或阶段,其社会意识的水平不一定落后。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是对以前思想成果的继承,马克思主义者对待文化遗产是辩证地否定。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其中政治法律思想对其他的影响最大,哲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形式影响最深刻,科学对其他社会意识影响越来越明显。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阻碍社会的进步。夸大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唯史观;否定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历史机械论。)解析:44.
29、简述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基本内容。(分数:10.00)_正确答案:(1957 年 6 月 19 日,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主要内容如下:(1)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毛泽东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地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其特点,适应是主要的,不适应是次要的,它们之间很不完善;其性质是非对抗性的;解决这些矛盾,无需推翻整个社会主义根本制度,而是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得到解决。(2)关于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的理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有两类矛盾,一类是人民内部矛盾,是根
30、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解决的方法是用民主和教育的方法;另一类是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解决的方法是专政的方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大量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但呈现复杂化情形,若处理不好,就会向敌我矛盾转化。毛泽东还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时期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政治思想上,实行“团结一批评一团结”的方针,“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经济上,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在民族关系上,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在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上,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31、方针。)解析:45.联系实际说明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代社会的两大主题”。(分数:10.00)_正确答案:(在 20 世纪的大部分时期里,战争与革命长期是世界政治经济的主题。但在 20 世纪 70 年代后世界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人们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其中能够集中地反映当今时代主要矛盾、影响和决定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性战略问题却是和平与发展问题。关于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含义。邓小平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南北问题是核心内容。”实际上,和平是东西方国家之间的政治问题;发展是南北半球国家
32、之间的经济问题。提出这一主题的目的。和平问题是指在较长时期内维护世界和平,目的是为了防止新的世界大战,为解决世界局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包括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制止局部战争等策略。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国际形势仍然动荡不安,人类面临着战争威胁,因此提倡和平,争取和平的社会环境十分重要。提出发展问题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消除贫困和两极分化。目前,发展问题是事关全人类的、带全球性的、另一个战略性问题。发展问题,是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和发达国家(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它反映北方发达国家与南方发展中的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经济关系不平等问题。如果南北方的不平等关系不解决,就不能建立公
33、平、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和平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辩证统一关系。世界和平、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如果没有和平,则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的国家,社会经济都无法发展。经济发展是为实现社会稳定和整个世界安宁提供物质保障,没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社会的和平就会失去基础。这一主题的意义。邓小平提出关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论断,科学地概括了当前时代的基本特征,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及开展新时期外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实践中正确认识这一主题,有利于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34、。)解析:四、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20.00)46.什么邓小平理论?试述邓小平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分数:20.00)_正确答案:(第一问。邓小平理论又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其含义概括如下: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所产生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深入改革开放和胜利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和光辉旗帜。第二问。邓小平理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中心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
35、列问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1987 年党的十三大从 12 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观点,1992 年中共十四大从 9 个方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走中国式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判断改革开放以及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
36、三个有利于”。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另外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争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问题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它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即第一步是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是人民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大约到 21 世纪中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中国共产党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要不断地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执政党的自身建设;依靠的力量是全国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民族人民,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