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1385013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教育学 (分数:5.00)_2.校长负责制 (分数:5.00)_3.公学 (分数:5.00)_4.恩物 (分数:5.00)_5.小先生制 (分数:5.00)_6.多元智力理论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分数:10.00)_8.简述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论。 (分数:10.00)_9.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分数:10.00)_10.简述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分数:10.00)_三、

2、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

3、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结合评价机制;(6)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分数:20.00)(1).根据材料,请论述当前课程改革中突显了哪些教育新观念。(分数:10.00)_(2).结合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两点内容

4、。(分数:10.00)_1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分数:20.00)_1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分数:20.00)_13.请依据三种动机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2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教育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教育”的学问,即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

5、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通过对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那种认为不学教育学也能教书和做好教育工作的想法是片面的、不切实际的,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工作质量。解析 考生记忆教育学的概念是不难的,那么在此基础上,大家可以再思考一下,什么是教育艺术,什么是教育规律。与教育学属于同一级别的高频考点有:教育、狭义教育、广义教育。再细化一些,还有实验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等名词解释。考

6、生做题要举一反三,跟着解析的思路来复习,才能把知识掌握到位。2.校长负责制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受上级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在党支部和教代会的监督下,对学校进行全面领导和负责的制度。在这一领导体制中,校长是学校行政系统的最高决策者和指挥者,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和管理学校的教育、教学、科研和行政工作。在校长负责制中明确校长的权力与责任;发挥党组织的保证监督作用;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监督。解析 关于学校管理这一章请记住两个名词解释:校长负责制和学校管理。3.公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公学

7、是一种私立教学机构。这种学校是由公众团体集资兴办,其教学目的是培养一般公职人员,其学生在公开场所接受教育。公学较之一般的文法学校,师资及设施设备条件好、收费高,是典型的贵族学校。公学的教学质量较高,被称为“英国绅士的摇篮”。最为人称道的是伊顿、温彻斯特、圣保罗等九大公学。公学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求,也注重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4.恩物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福禄培尔建立了一个以活动与游戏为主要特征的幼儿园课程体系,包括游戏与歌谣、恩物、作业等。所谓恩物,是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其中真正的恩物应当满足三个条件:能使儿童理解周围

8、世界,又能表达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的观念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序的整体。解析 考试中会考这样的细节词。另外,如自然后果法、七艺等。请大家多多注意。5.小先生制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小先生制是陶行知受学生的启发而提出的方法。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缺乏、经费匮乏、女子教育困难等问题,陶行知提出儿童是中国实现普及教育的重要力量,所以提出“小先生制”,即“即知即传”,人人将自己所识的字和所学的文化随时随地地教给别人,儿童是这一过程的主要承担者。陶行知认为小孩也能做大事,“小先生”不仅教别人识字学文

9、化,还教别人做“小先生”,由此知识不断得到推广。“小先生制”是贫穷国家普及教育最重要的钥匙。6.多元智力理论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心理能力中,至少应该包括 8 种不同的智力,即言语智力、数理智力、空间智力、音乐智力、体能智力、社交智力、自知智力、自然智力。这 8 种智力在人体上的不同组合使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特点,因此,很难找到适用于任何人的统一评价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聪明程度和智力水平的高低。这个理论在世界范围内对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有极大的影响力。解析 在智力理论中,经常考查的理论就是多元

10、智力理论、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简述班主任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班主任主要从四个方面着手培养班集体。 (1)确定集体的目标。目标是集体的发展方向和动力。培养集体首先要使集体明确奋斗的目标。班主任应果断地、不容置疑地提出要求作为集体必须实现的目标。实现一个目标后,立即又提出一个更高要求的目标,以推动集体不断向前发展。 (2)健全组织、培养干部以形成集体核心。培养集体必须注意健全集体的组织与功能,使它能正常开展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里的关键是要做好班干部的选拔与培养工作。 (3)有计划地开展集体活动。班主任在确定

11、班级的奋斗目标后,应制定集体活动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与提高,引导集体朝气蓬勃地向前发展。因为只有在活动中,全班学生才能充分交往、互相了解、建立友谊,为形成集体奠定情感基础,才能逐渐形成集体的核心,才能激发学生的工作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只有在集体中形成了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集体才能识别是非、善恶、美丑,扶正祛邪,发扬集体的优点,抵制不良思想作风的侵蚀,才能使集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成为教育的主体。班主任要善于抓住时机,通过积极的思想斗争,分清是非,推动正确舆论的形成。8.简述赫尔巴特的形式阶段论。 (分数:10.00

12、)_正确答案:()解析: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认为兴趣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注意、期待、要求、行动。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学阶段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他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连续的阶段: (1)明了。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使学生领悟和掌握。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其兴趣阶段是“注意”,教师适合用叙述的方法传授知识。 (2)联想

13、。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专心”。其兴趣阶段发展到“期待”新的知识,教师的任务是与学生交流,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 (3)系统。指在教师指导下寻找结论和规则,使观念系统化,形成概念。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兴趣活动处于“要求”阶段,教师要运用综合的方法,使知识系统化。 (4)方法。指通过练习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以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审思”。其兴趣活动处于“行动”阶段,教学方法主要是让学生做作业、写文章与修改等,对知识进行

14、运用。 解析 赫尔巴特是外国教育史的重中之重,他和杜威是大家必须掌握的重点,强烈建议将赫尔巴特的所有教育思想都做全面的复习,且能够有自己的评价。9.简述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明代教育家王守仁高度重视儿童教育,对儿童教育问题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 (1)揭露和批判传统儿童教育不顾及儿童的身心特点,把儿童当作“小大人”是致命的弱点,压抑儿童的个性发展,视儿童为囚犯,视学校为监狱。 (2)主张儿童教育应顺应儿童的性情。教育应该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尊重儿童的兴趣,对待儿童就应该像对待小树苗一样,给予春风细雨的呵护;教育趋向于鼓舞学生。 (3)教育方法:采用“

15、诱”“导”“讽”的“栽培涵养之方”,即以诱导、启发、讽劝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督”“责”“罚”的方法。 (4)教育内容:发挥各门课程多方面的作用,诗歌、读书、习礼都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应该加以综合运用。(5)程序:主张动静搭配、体脑并用,精心安排课程,使儿童既得到道德熏陶,又能学到知识,锻炼身体。(6)教育原则:“随人分限所及”,教学应量力而行,盈科后进,因材施教。 尽管王守仁进行儿童教育的目的是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是他开始主张顺应儿童的性情,依据儿童的接受能力,使儿童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得到发展,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10.简述正强化、负强化与惩罚的区别。 (分数:10.00)_正确答

16、案:()解析:斯金纳强调强化的概念。强化是指增强反应发生率的效果,根据强化的目的和性质将强化划分为正强化与负强化(或称为积极强化与消极强化)。正强化指通过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来增加行为反应频率的过程,其中令人愉快的刺激包括给予奖励、表扬等;而负强化则指通过消除厌恶刺激来增加反应频率的过程。不论是呈现令人愉快的刺激还是令人厌恶的刺激(即强化物),强化的结果都是反应频率的增加。 惩罚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悦刺激,以降低行为发生频率的过程。惩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行为发生的频率,其结果也会导致行为频率在短期内降低。 由此可见,正强化和负强化都会导致行为频率的增加,不同的是,二者使用的手段不同,正强化是给予

17、愉悦刺激,而负强化则是消除厌恶刺激。惩罚是强化的对立,目的是降低行为的发生率,手段可以是给予厌恶刺激或消除愉悦刺激。 解析 强化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强化分为内部强化和外部强化,内部强化指自我强化,外部强化指正强化、负强化、替代强化等。请大家了解每一种强化。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在具体课程目标上,改变传统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2)在课程结构方面,改变传统过于注重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状况,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

18、性和选择性;(3)在课程内容选择方面,改变传统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现代技术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在课程实施方面,改变传统教学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状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在课程评价方面,改变传统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课程评价的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程评价要从终结性评价转变为与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结合评价机制;(6)

19、在课程管理方面,改变传统课程管理权限过于集中的弊端,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分数:20.00)(1).根据材料,请论述当前课程改革中突显了哪些教育新观念。(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从材料中的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我们可以看到目前教育教学观念的一些变化。表现出的教育新观念有:教学要重视过程,重视方法,知行统一发展;教学要重视综合应用;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联系,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经验;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重视发展性评价,重视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激励功能;课程管理灵活有度,因地制宜。(2)

20、.结合实际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两点内容。(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我主要谈谈重视知识综合性和重视学生的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知识的综合性是当前教育改革倡导的新的观念。以往我们的分科教学虽然能够体现各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发展,人们在就业中往往从事多种职业,或者在一个岗位上综合应用各类知识。于是分科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暴露出来,那就是分科过细,没有综合性,不适合学生就业的需要,不适合学生全面地认识世界。于是,为了体现知识的综合性,我们专门打造了综合课程,来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陷。综合课程优点突出:第一,综合课程坚持课程统一性的观点,通过学习综合课程,帮助学生把

21、一个领域里的概念、原理、方法等应用到其他学科领域中,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强化;第二,综合课程还可以弥合知识间的割裂性,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符合学生全面地认识世界的特点,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客观世界;第四,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第五,综合课程贴近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 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倡导学生主体性的观念。以往我们填鸭式的教学,完全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只需要守纪律、背起手来听课、记忆、答卷子即可。这样的教学并不能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不能体现儿童的天性,更不能培养一个人的主动学习的意识和热爱思考的精神。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个性、有独立意识、有主动精神的个体。所以目前对学生的定位是主体者

22、。这一定位一方面是依据学生的特点确定的,另一方面是依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确定的。教师要真正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人,是客观存在的,是有独立意识的人;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独特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并处于发展中的人。如果不把学生摆在主体性的地位上,我们的教学就开发不出学生的真正潜能。教师教学时会有意识地成主导者,这时学会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想办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服务意识。 解析 这道题非常好,首先,材料本身是关于新课改具体目标的内容,考生应该对新课改的具体目标有深入地理解和把握。因为具体目标的深层含义就是当今教育

23、新观念。其次,这道题很具有开放性,看第二问的问题,大而自由,恰恰是使很多考生不知从何说起的问题。请大家重视这个答案,答案的第一点说明了知识综合性的优势,这个答案在其他相关题目中也非常有用。第二点说明的是学生主体性,这里其实介绍的是当前教育倡导的新学生观,当遇到其他关于“学生观”的问题时,同样可以用到这个答案。11.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教育目的的两种价值取向?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目的是指一个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质量的要求。历史上,主要有两种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相关理论,即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 (1)社会本位论的观点。社会本位论也称国家本位论,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柏拉图

24、、凯兴斯坦纳、涂尔干、赫尔巴特、孔德等。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本位出发,而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教育的最高目的在于使个人成为国家的合格公民,具有基本的政治品格、生产能力和社会生活素质。 (2)个人本位论的观点。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卢梭、裴斯泰洛齐、洛克、福禄培尔、康德、萨特等。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充分地实现他们的自然潜能,以便在此基础上建立理想的社会和国家。个人本位论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

25、升人的价值与地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 (3)可见,社会本位论将对教育目的的考查角度从宗教神学转移到国家和社会事业上来,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这种视角的转换在近代有助于教育与教会的分离,在当代有助于动员国家和社会资源来发展教育事业。它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个体的价值,否认了个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积极能动作用,完全将受教育者当成是等待被加工的“原料”,违背了教育的人道主义原则。 个人本位论在教育上和社会上都有一种革命的作用,有助于新兴的资产阶级伸张自己在教育和社会政治层面上的权利,倡导人的自由与个性,提升人的价值与地位,这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解放。它的不足之处是将“自然性”与“社会性”、“个性”与“

26、共性”对立了起来;将个人的利益凌驾于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之上,最终毁坏了教育的社会基础或前提。 我们对待这两种理论的正确态度是,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个人本位论一般是针对社会现实损害了个人发展而强调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本位论是针对个人发展脱离或违背了社会规范而强调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要认识到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关系,教育既要承担个体的社会化,又要促进个体的个性化,从而把两种理论辩证地统一起来,教育目的一方面重视个人的自然潜能的发展以及人的个性,一方面也要做好人的社会化,培养社会公民。但是,我们要强调二者统一在价值取向上最终要落在人的发展上。 解析 请考生注意,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也是容易出

27、的两个名词解释。12.评述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及对当今教育教学的启示。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生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核心。陶行知曾赴美留学,师从杜威,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和进步教育运动的影响。回国后针对中国的现实,他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1)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受启发于裴斯泰洛齐,直接受影响于杜威的教育思想,1927 年,在晓庄学校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

28、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施展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实际上,生活教育理论就包含三个意思: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第一,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所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向前、向上。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其方法和内容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第三,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都由生活决定。 社会即学校。这是生活即教育的具体化。第一,指“社会含有学校的意味”或者说“以社会为学校”。因为到处是生活,所以到处是教育

29、,整个社会就像一个教育的场所。第二,指“学校含有社会的意味”。也就是说,学校通过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另一方面“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使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也是教育法。第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针对传统教育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割裂,造成“田呆子、书呆子”,长不出科学的种子。第二,因为“行是知之始”。行是知识的重要来源,教育必须从行动开始,以创造完成。第三,要求“有教先学”和“有学有教”

30、。即教人者先教自己,学到知识就要去教别人。第四,是对注入式教学法的否定,即教育要与实践结合。 这就是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归纳起来,是民主的、大众的、科学的、创造的教育。 (2)生活教育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以“生活”为中心、为基础,以生活和教育的辩证关系为基本矛盾展开的。这种教育要培养的是一种实际动手能力强、自觉追求真理、喜欢探索的人。生活教育提醒我们将教育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与社会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 其次,生活教育论中强调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观。学生和教师之间以“做”为中介,达到教与学合一,师与生合一。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是固定不

31、变的,而是随活动的展开而发生转换,这种师生观念、教学观念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再次,生活教育论还提示我们,生活中随处存在可以学习的东西,要拓宽我们的课程资源,教科书不应是唯一的课程资源,不能只会死读书本上的知识,而不问寻生活中的学习机会。 最后,生活教学论还启发我们教学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和活动空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学习与活动的主人,探索个性的学习方法。 虽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是在特定时代提出来的,有一定的时代局限,发展也不是非常完善,但是以上诸点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尤其是针对当今应试教育的局面,重温生活教育论有很大的现实意义。13.请依据三种

32、动机理论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人的学习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力求成功的意向;其二是避免失败的意向。如果一个人对获得成功的需要大于避免失败的需要,他就敢于冒险,在这一过程中,一定量的失败,反而会强化他们去解决问题的愿望;而如果太容易成功,反而会削弱学生的动机。相反,如果一个学生对失败的担心大于获得成功的动机,那么,他就有可能因失败而灰心,因成功而得到鼓励。这种学生在选择任务时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者非常难的任务,因为前者容易成功,而后者即使失败了也可以有借口挽回面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锻炼学生成

33、为高成就动机者,因为高成就动机者即使失败也能坚持,且把原因归为自己努力不够,最终促使他们自信心增强,敢于挑战,从而内在动机增强。尽量引导学生不要成为避免失败的学生,因为,他们不够自信,如果成功,他们认为是运气;如果失败,他们认为自己能力不足。 (2)归因理论。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出的解释和评价。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他曾指出人们会把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是存在于行为者本身的因素,如努力、能力、兴趣、态度、性格等;外部原因是指行为者周围环境中的因素,如任务的难度、外部的奖赏与惩罚、运气等。 把成功归结为内部原因,会使学生感到满意和自豪;归结为外部原因,

34、会使学生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结于内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内疚和无助感;归结于外部原因,会使学生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使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可能提高也可能降低。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会使学生降低学习的积极性;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可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努力引导学生进行内部的、可控的、稳定的因素的归因,这样的归因才有利于他们从自己的努力、自信心等方面思考自己的不足,从而迎接挑战。 (3)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认为,人的学习行为不仅受强化、结果期望的影响,还受到效能期望的影响。效能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能

35、否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去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在自己有能力听 l 董教师所讲的内容时,才会认真听课。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看到他们小小的进步也要鼓励,表扬是最好的办法,让学生逐渐脱离习得性无力感,寻找失去的信心,敢于挑战,形成很强的自我效能。当学生有了自我效能感时,就形成了很好的内部动机。解析 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既能够体现考生是否真正理解理论本身,又能考查考生能否灵活应用。希望各位考生除了关注答案本身,还能找到与材料相关的其他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