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1385015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 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教育性教学 (分数:5.00)_2.教学策略 (分数:5.00)_3.美国的公立学校运动 (分数:5.00)_4.中世纪大学 (分数:5.00)_5.随人分限所及 (分数:5.00)_6.自我效能感 (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分数:10.00)_8.简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分数:10.00)_9.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分数:10.00)_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2、。 (分数:10.00)_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时,问学生“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回答,学生的回答是“饿死的”“冻死的”“穷死的”。老师接着问:“那为什么祥林嫂在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够见面?”学生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老师又问:“为什么作者回答了祥林嫂后心里不安?写作者的心理活动与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又因势利导,与学生再钻研课文,学生也积极发言,并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做自己理论的根据,老师在学生发言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

3、阐述祥林嫂的死的深刻意义。(分数:20.00)(1).请分析材料中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分数:10.00)_(2).请分析材料中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师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分数:10.00)_11.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分数:20.00)_12.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分数:20.00)_13.我们如何看待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4 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

4、)1.教育性教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性教学原则是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提出来的,依据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广泛研究,他认为,知识与道德有内在联系。人只有认识了道德规范,才能产生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愚蠢的人是不可能有德行的。因而要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先有知识,先有一般教育。因而,教育性教学的含义就是教育(道德教育)通过,而且只有通过教学才能真正产生实际作用,教学是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在赫尔巴特以前,教育家往往把教学和德育分开,规定各自不同的任务,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阐明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德育的坚实基础。但是他把教学完全从属于道德教育,具有机械论倾向。2.教学策略 (分

5、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策略指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的而制定的教学实施总体方案。在现代,教师在一定教学观指导下,根据一定情境,合理处理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组织与调控教学活动而进行的谋划。解析 考生复习“教学策略”时,不妨联想一下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知识点。3.美国的公立学校运动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19 世纪初,普及初等教育成为美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美国工人阶级掀起了公立学校运动,贺拉斯曼是主要的推动者。公立学校运动主要是指依靠公共税收维持,由公共教育机关管理,面向所有公众的免费的义务教育运动。主

6、要特点是建立地方税收制度,兴办公立小学;颁布义务教育法,实行强迫入学;采用免费教育的手段促进普及义务教育运动的开展。4.中世纪大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中世纪后期,新兴市民阶层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追求新学问成为一种时尚,中世纪大学应运而生。最初的中世纪大学是一种自治的教授和学习中心。一般由一名(或数名)在某一领域有声望的学者和他的追随者自行组织起来,形成类似于行会的团体进行教学和知识交易。5.随人分限所及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明代思想家王守仁认为儿童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儿童的接受能力发展到何种程度,就在这个程度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学,他把这种量

7、力施教的思想,概括为“随人分限所及”。所谓“分限”是指人的认知发展水平和限度。“随人分限所及”包含两层意思:对于不同的人来说要因材施教,施教的分量、内容以及方法都要因人而异;对于每个人而言要循序渐进,教学的分量要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基础,在“分限”内恰到好处地施教。这一原则承认人的差异,承认教育的作用,把教学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充分地结合起来。6.自我效能感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自我效能感主要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直接经验。学习者的亲身经验对效能感的影响最大,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

8、我效能感,反之,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替代性经验。学习者通过观察别人的成败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言语说服。这种方法效果不持久。情绪的唤起。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感,高度的情绪唤起、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解析 所有的动机理论都需要掌握,对自我效能感的阐述也包括它的四个影响因素。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7.如何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课程内容是根据课程目标从人类的经验体系中选择出来,并按照一定的逻辑序列组织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人类的经验体系包括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间接经验是理论化、系统化

9、的书本知识,是人类认识的基本成果。直接经验是指与学生现实生活及其需要直接相关的个人知识、技能和体验的总和。(1)课程内容的选择:对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是科学理论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对直接经验选择的依据是学生的现实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生社会性发展的要求。 (2)课程内容的组织:泰勒明确提出了课程内容编排和组织的三条逻辑规则,即连续性、顺序性、整合性。课程内容组织除这些逻辑规定外,还应处理好以下逻辑组织形式的关系。直线式与螺旋式。直线式是指把课程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不重复。螺旋式是指在不同单元乃至阶段或不同课程门类中,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逐渐扩大知识面,加深知识难度,即

10、同一课程内容前后重复出现,前面呈现的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不断扩展和加深,层层递进。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纵向组织是指按照知识的逻辑序列,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组织编排课程内容。横向组织是指打破学科的知识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按照学生发展的阶段,以学生发展阶段需要探索的、社会和个人最关心的问题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构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专题。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是指根据学科本身的体系和知识的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心理顺序是指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8.简述晏阳初的乡村教育思想。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晏阳初在河北定县开

11、始了自己的乡村教育实验,将中国落后的根源归结为“愚、贫、弱、私”,提出了四大教育和三大方式。 (1)“四大教育”:以文艺教育攻愚,培养知识力。从文字和教育入手,使人民认识基本文字。以生计教育攻穷,培养生产力。晏阳初决定在农业生产方面、农村经济方面、农村工作方面充裕农村的经济生产力。以卫生教育攻弱,培养强健力。注重大众卫生和健康,以及科学医药的设施,建立医疗保健体系,保证农民有科学的治疗机会。以公民教育攻私,培养团结力。在这“四大教育”中,公民教育最为根本。(2)“三大方式”:学校式教育。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教材以平民千字课为主。社会式教育。是对一般群众及有组织的农民团体实施教育的一种方式。家庭

12、式教育。是对各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用横向联系的方法组织起来进行教育的一种方式,组织形式主要有家主会、主妇会、少年会等。 (3)“化农民”与“农民化”是晏阳初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的目标和途径。晏阳初提出“农民科学化,科学简单化”的平民教育目标。并认为欲“化农民”,须先“农民化”。所谓“农民化”,即知识分子与村民一起劳动和生活,时人称为“博士下乡”。所谓“化农民”,指实实在在进行乡村改造,教化农民。9.简述“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张之洞的劝学篇对“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进行了集中阐述,“中体西用”形成了一个比较

13、完整的思想体系。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从整体上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将西学作为一个整体予以认可,给僵化的封建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使西学在中国的发展成为可能,为中国近代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化的步伐。在教育方面,“中体西用”作为洋务教育的指导纲领,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是双重的,既有促进,又有阻挠。 (1)历史作用。启动了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步伐,催发新式教育产生,兴办新式学堂,传播自然科学知识,开展留美教育等,打破了儒学一统天下

14、的传统教育格局。引进西方近代科学、课程及制度,对清末教育改革既有思想层面的启发,又有实践层面的推动。极大地冲击了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为新式教育进一步推广扫清了障碍。 (2)局限性。“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新式教育在忠君尊孔的封建信条的支配下,极大地阻碍了自身的发展进程。尤其阻抑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也不利于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趾撞后的初期结合方式,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但是其教育宗旨和作为文化的整合方案又是不完善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10.简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分数:10.00

15、)_正确答案:()解析:皮亚杰认为,个体在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其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据此,他把人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 岁):这一阶段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主要特点是:一般从对事物的被动反应发展到主动地探究;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从认识自己的身体到探究外界事物;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本阶段儿童还不能用语言和抽象符号为事物命名。 (2)前运算阶段(27 岁):运算是指内部化的智力或操作。这一阶段儿童的特点是:认为外界的

16、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即所谓的泛灵论,他们还不能很好地把自己与外部世界区分开来;而且认为其他的所有人跟自己都有相同的感受,表现为不为他人着想,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他们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特点;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不知道物体不论其形态如何变化,其质量是恒定不变的。 (3)具体运算阶段(711 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等的守恒概念。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依然还不能进行抽象思维。 (4)形式运算阶段(1116

17、岁):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解析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中有很多名词需要注意,如客体永恒性、物体守恒、泛灵论等,在每个阶段都有认知发展的众多特点,请大家分点记忆。三、分析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一位教师讲祝福一课时,问学生“祥林嫂是怎么死的?”从表面上看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回答,学生的回答是“饿死的”“冻死的”“穷死的”。老师接着问:“那为什么祥林

18、嫂在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够见面?”学生谈了一些自己的看法,老师又问:“为什么作者回答了祥林嫂后心里不安?写作者的心理活动与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学生一直处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老师又因势利导,与学生再钻研课文,学生也积极发言,并且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做自己理论的根据,老师在学生发言后,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进一步阐述祥林嫂的死的深刻意义。(分数:20.00)(1).请分析材料中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原则,并说明在教学过程中该教师是如何体现这一原则的?(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这位教师的教学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所谓启发性教学原则就是不直

19、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主动性,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性原则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 材料中,这位教师通过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他们积极思考,这一系列问题是这位教师贯彻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关键。首先,教师第一个问题“祥林嫂是怎么死的”,看似简单,却发人深思,而且能够活跃学生学习气氛。紧接着,教师问“祥林嫂死前问的问题体现了什么”以及“作者的心理活动描写与祥林嫂的死的关系”,更是引人深思,使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而不是对文本意思的简单理解。在学生不断思考与回答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再进行总结,最终发现是当时社会吃人

20、的礼教害死了祥林嫂,这是从社会的角度去分析一个人的死亡,深入、深沉、深省。 可见这种启发性教学的好处是,学生理解化难为易,更容易接受新知识,引起学生思考。同时,也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关键,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不停留在浅层次看问题的思维活动中。这种教学让学生不仅是悟出答案,更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所以,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都需要培养自己启发式教学的本领,而不是灌输标准答案,启发性的教学才会培养出善于思考的新一代。(2).请分析材料中的教学体现了什么教学方法,并说明该教师是如何体现这一教学方法的?(分数:10.

21、00)_正确答案:()解析:材料中体现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问答法也叫谈话法,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师生间的问答、对话而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材料中,这位教师聪明巧妙地安排了一系列的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一问一答,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教师层层递进的提问分别是:“祥林嫂是怎么死的?”“那为什么祥林嫂在死前要我回答人死后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地狱,死掉的一家人能不能够见面?”“为什么作者回答了祥林嫂后心里不安?写作者的心理活动与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这些问题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每一次提问都是启发式的,自始至终教师没有直接说出祥林嫂去世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再

22、地启迪学生,使学生的思考随着教师的问题逐步深入。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教师的问题,并提出看法。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体现启发性教学原则最好的教学方法是问答法,因为这个方法要求教师精心设问,每个问题都是有目的性的,这一系列的问题有一定逻辑性,富有启发性,引导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思考,得出结论。提问还需灵活,根据学生回答和领悟的情况进行下一步提问,最后得出结论。教师巧妙地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或得出结论,充分体现了启发性教学原则。 解析 该题能体现学生对教学原则和方法的认识,希望考生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具体的教学现象。11.论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的

23、相对独立性的含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的基本属性之一,它是指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象的特性。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功能、原理和规律,所以教育具有能动性。教育并不是消极、被动地被社会所决定,一定社会的教育不仅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同时教育也能动地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或阻碍它们的发展。 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即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有自身的特殊对象,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一规定性就是培养人,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 教育有自身发展的传统和连续性。教育的连续性是指每

24、一时代的教育都与以往教育有着传承接续的关系。一定社会形态下的教育,无论是其思想、制度、内容还是方法、组织形式等,都不可能是凭空产生的,也不可能是完全崭新的,它们与历史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教育的发展超过了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 (3)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意义。 教育必须坚持自己独立的品格。教育就是教育,不能混同于其他社会活动,要坚持、坚守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培养人。教育适应社会不等于盲目顺应社会,教育不能依附于政治或经济。 教育对社会要有所批判。社会是

25、复杂的,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夹杂着偏差、错误乃至倒退,这就要求教育对社会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和独立的批判性,充分发挥教育对社会的引导、教化作用。 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教育是要服务社会的,但由于社会构成和社会组织的复杂性以及社会阶层的多样性,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多元的和多变的,其中有合理的与不合理的、正确的与错误的、短期的与长远的、高层次的与低层次的。这要求教育对社会的适应要有所选择,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要自主地选择适应合理的和正确的社会需要,综合满足各种合理的社会需要并发挥教育的综合功能,以促进社会的健康、全面、持久发展。 解析 请考生在学习本题的同时,思考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功能(教育

26、的相对独立性)的关系。二者紧密联系,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教育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教育功能又反作用于社会,正向的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的发展。那么,如果考试问教育功能和教育相对独立性是一回事吗?答案是否定的,教育功能是教育相对独立性最好的体现。12.试比较欧洲新教育运动与美国进步教育运动。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新教育运动”亦称“新学校运动”,是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教育改革运动,主要内容是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上建立与旧式的传统学校完全不同的新学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新教育运动逐步走向衰落;进步教育运动是 19 世纪末美国出现的教育革新运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

27、四个阶段:兴起、成型、转折、衰落。欧洲的新教育运动与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相比,二者的发生、发展既存在共同之处,又具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二者的共同之处。 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进步教育运动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要求的结果,是当时欧美国家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文化等方面发展和变化的一个综合反映。他们首先是欧美社会改革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世纪末欧美国家工业和经济迅速发展,新的科学技术被广泛运用,促进整个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人们以乐观主义态度寄希望于教育,试图通过教育的改进来解决各种社会的矛盾,实现社会

28、重建。同时,随着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关注教育的意识提高,为此而重视研究儿童的特性。实验科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为教育革新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方法论的基础。人们热心地开展各种教育研究与实验,力图建立科学的教育学。 都强调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保护。卢梭及其追随者们的教育主张被认为教育革新运动的主要思想渊源。他们抨击旧教育的不切实际,主张一种与社会生活和儿童生活紧密联系的新教育。这些成为教育改革家们的重要思想养料。 欧洲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都非常重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儿童先天具有善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因而不再把儿童视为强制行为对象;重视儿童研究和教育调查,并运用定

29、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思辨与经验相结合以及比较和测量等的新方法,力图使教育研究科学化;重视儿童的创造性活动、社会合作活动和劳动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西方现代教育理论的最初形态。 (2)二者的不同特征。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更强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与欧洲的新教育运动相比,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更加强调教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强调教育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 进步教育是作为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发端的。进步主义运动是 19 世纪末在美国兴起的广泛的社会改良运动,旨在反对工业社会的政治经济弊病。进步主义者们力求同时改革教育和社会事务。他们揭露公立学校中存在的各种严重问题,试图通过改

30、革使学校教育适应美国社会的新的需要。而欧洲新教育运动思想的重点则是儿童个人的发展。 美国进步教育运动更具有民主化的特征。相对于欧洲新教育运动中建立的新学校而言,进步教育运动的实验室主要是美国的公立学校。 英国教育家雷迪创办乡村寄宿学校,标志着新教育运动开始。这所学校被视为欧洲新学校的典范。之后,许多教育家纷纷效仿,开办不同于传统学校的新学校作为新教育运动的实验室。这些乡村寄宿学校的共同特点是费用昂贵,主要以具有激进思想的上层社会和高收入阶层的少数学龄儿童为对象,因而规模一般很小,并且独立于国家教育制度之外。美国进步教育运动以公立学校为实验室,更关心普通民众的教育,更强调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重视

31、从做中学和学校的民主化问题。13.我们如何看待布鲁纳的认知一发现说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说。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布鲁纳认知一发现说的主要观点。 认知学习观:a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即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知识体系。b学习包含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和评价。结构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是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知识结构是某一学科的基本概念,它不仅包括掌握一般原理,而且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掌握整个学科,记忆学科知识,促

32、进迁移,促进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b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提倡发现学习方法:布鲁纳认为掌握学科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发现学习法。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他们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情境中,独立探究,主动思考并获得知识。 (2)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的主要观点。 强调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原有知识的关系,将学习划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学习者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其原有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的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过程。非人为联系是指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在某种合理的

33、逻辑基础上的联系;实质性的联系是指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表象,与已经有意义的符号、概念或命题的联系。有意义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把教学内容与自己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时,有意义学习便发生了。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有意义学习的类型。有意义学习包括四种类型: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和发现学习。强调接受学习。奥苏伯尔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将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认为学习的主要方式是接受而不是发现。接受学习是学生将教学内容以定论的形式呈现,心理学上称为内化,就是将教学内容结合进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便将来能够再现或派作他用。教学原则。逐渐分化原则

34、、整合协调原则、序列原则、巩固原则。先行组织者策略。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一种引导性材料,其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和学习任务相关,从而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促进学习的迁移。 (3)布鲁纳与奥苏伯尔同为认知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有一些明显的不同点。如:强调的学习方式不同:布鲁纳强调发现学习,而奥苏伯尔强调接受学习。学习过程不同:布鲁纳主张从特殊发现到一般,而奥苏伯尔强调从对一般的理解到特殊。 (4)虽然他们的观点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相同之处,比如:他们都是认知学派。他们都强调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重要性。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

35、获得新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强调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同化作用。事实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上,而是以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为基础的。强调学生是在主动地学习:学生同化新知识,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积极主动地反应才实现的。因此,两个理论虽然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是都强调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综上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与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论,实际上不矛盾。布鲁纳的发现法强调学生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去获取知识,奥苏伯尔的接受学习论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同化作用。事实上,学生发现新知识,不是建立

36、在空中楼阁的基础之上,而是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作为基础。学生同化新知识,也不是被动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自己头脑的积极主动地反应才实现的。应该说,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虽强调的侧重点不同,但都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作用,重视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我们的日常教学提供了两种教学方法,我们无法评说孰优孰劣。作为教师,应该理解这两种教学思想。并且,依据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地安排教学方法,有些教学内容或许用发现法更好,而另一些教学内容或许用有意义的接受法较好。只有教师用恰当的方法,去配合教学内容,才会作出精彩的教学设计。 解析 这道题考查学生能否活学活用。考生一般能够区分二者的不同点,但切记还要阐述二者的优缺点,论述二者的互补性。最终总结二者应该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