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385048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30.00)1.活动课程 (分数:5.00)_2.教育 (分数:5.00)_3.修养 (分数:5.00)_4.学园 (分数:5.00)_5.心理发展 (分数:10.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要求。 (分数:10.00)_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分数:10.00)_8.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 (分数:10.00)_9.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

2、0)10.有人说:“德育是教师的指导下能动的道德活动。”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分数:20.00)_11.试述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分数:20.00)_12.评述实验教育学。 (分数:20.00)_13.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中师范大学 2015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5,分数:30.00)1.活动课程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由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活动课程形成

3、于 20 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为美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活动课程以生活中的儿童兴趣与动机为课程中心,课程范围和教学内容选择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组织,它突破了学科界限、重视直接经验、主张“做中学”。其基本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及个性养成。活动课程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实用型人才,但其课程内容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2.教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

4、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教育类型,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具有多方面功能:保证人类延续、促进人类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阶级斗争功能;选择功能等。3

5、.修养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修养指人的综合素质,其内涵包括修身和养性两个方面。修身,就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在道德、情操、理想、意志等各个方面能够保持良好的修炼心态,持之以恒,修身终生;养性,就是使自己的本性不受损害,通过自我反省体察,使身心达到完美的境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觉地遵循社会道德体系的要求,更好地履行个人的社会义务,并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人生境界,才能修养成良好的内在素质。4.学园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学园是柏拉图于公元前 387 年在雅典城外纪念阿提卡英雄阿卡德摩的墓地建立的讲学授徒的场所。柏拉图主持学园 40 年,直到去世。柏拉图的著作,包括

6、理想国,大都是在学园时期写成的。柏拉图创建的学园曾延续达 900 年之久,直至公元 529 年才被迫关闭。柏拉图的“阿卡德摩”学园作为学院或科学院的名称已沿用至今、广为流传。5.心理发展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一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所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心理发展主要包括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两大方面。心理发展的特点包括:心理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顺序性;心理发展过程皇现出许多阶段;各个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的发展速度不完全一样;心理的各个方面的发展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心理发展有明显的个别差异。二

7、、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6.简述直观性原则及其要求。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1)直观性原则的定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直观教具一般分为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多媒体教学三类。在制作和运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课件时,应当注意使它与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相契合;要注意放大所学部分,用色彩突出所要观察的部分,用动态来揭示、呈现所学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获得最佳的直观效果。 直观要与讲解相

8、结合 教学中的直观不是让学生自发地看,而是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地观察,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把握事物的特征,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讲解以解答学生在观察中的疑惑,使学生更深刻地掌握理性知识。 防止直观的不当与滥用 直观是一种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一节课是否运用直观,采用或制作什么样的直观教具与多媒体课件,在何时、何处、以什么方式进行演示或播放,都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来决定。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教师用语言作生动的讲解、形象的描述、通俗的比喻,都能够起直观的作用。语言直观的特点是不受实物或模象直观所需的设备和条件的限制。但它必须基于学生已有的相关经验和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把这些经验

9、按教学需要重新组合,以帮助他们建构新的表象。由于高年级学生的知识与经验较多,故语言直观运用较多。7.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师劳动是整个社会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一种特殊的劳动范畴,教师的劳动成果不是一般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而是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思想观点的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因此,教师劳动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发展变化中的,主要是未成熟的“人”; 教师的工作任务是多方面的; 教育过程是复杂的; 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广泛的,不限于学校内部。 (2)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活动的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

10、教师的劳动必然带有严格的示范性。教师劳动与其他劳动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未成熟而又相对独立的“人”。教师以自己的思想、学识、言行和人格,通过示范的方式去直接影响学生。 (3)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教师工作是变动不居、最富有创造性的劳动,这主要是由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和教育情境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教师的劳动对象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是自我教育的主体。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有面对各种突发情况时做出及时反应、妥善处理的应变能力,即教育机智。 (4)教师劳动的专业性 教师劳动的专业性突出表现在教师对育人的崇高敬业精神和道德修养上,对教育教学专门化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以及教育活动的自主权上。8.

11、简述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有很多途径,学校和班主任、任课教师、心理咨询教师以及家长应共同制定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案,减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失误和不足,密切配合,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培养有以下几个途径: (1)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 教师是学生身心教育和发展中的主要影响因素。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抱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范,直接影响着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提高教师的心理教学水平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或讲座,传授心理

12、学知识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掌握和运用。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心理健康、考前焦虑辅导、适应能力与心理素质、自我完善与心理素质、克服心理问题、情绪的自我调节和中学生青春期心理卫生等。 (3)建立健全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心理咨询是指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对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恋爱,择业等问题加以指导和帮助,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合格人才。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心理咨询活动,设立相关机构,提供物质条件,组建相关的教师队伍,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4)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对学生影响是广泛而又

13、深刻的,它能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学校的学习氛围、管理方式、人际关系、文体活动等是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5)引导家长协调教育,共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值和教育方式等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非常严重。学校应该利用家长会和家访的方式,向家长宣传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改进家长对孩子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式,引导家长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不片面追求“高分数”,而要追求孩子的全面发展;鼓励家长采用民主的管理方式,让学生有一定的自主权,尊重人格,不独断专行,不伤其自尊心,同时避免过分迁就孩子,或丧失信心,放任不管。9.简述梁启超的教育思

14、想。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堪称一代资产阶级思想启蒙的大师。梁启超一生著述宏富,有饮冰室合集传世。教育代表作有变法通议湖南时务学堂学约教育政策私议论教育当定宗旨等。其教育思想如下: (1)“开民智”“伸民权”的教育作用 梁启超认为国势强弱随人民的教育程度而转移,但其思想的突出之点是在维新变法期间,即明确地将“开民智”与“兴民权”联系起来,为“兴民权”而“开民智”。他认为“权与智相倚者也,昔之欲抑民权,必以塞民智为第一义,今之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这在一定程度揭示了专制与愚民、民主与科学的内在联系。 (2)培养“新民”的教育目的 基于“开民智”

15、的思想,梁启超提出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培养“新民”。他认为传统教育的最大缺点是培养的人缺乏国家观念、公共观念和自治观念,只求个人完善,或者就想升官发财,奴性、作伪、自私、怯懦、麻木是人们的通病。他要求培养的新式国民具有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新的特性和品质,诸如国家思想、权利思想、政治能力、冒险精神以及公德、私德、自由、自治、自尊、尚武、合群、生利、民气、毅力等。这种“新民”正是具有资产阶级政治信仰、思想观念、道德修养和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知识技能的新国民。 总之,梁启超在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前期提出的许多教育改革建议,汲取了西方教育的新知学理,措施具体,观点新颖,在中国教育近代化发展的许多方面起

16、到了思想先导的作用。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10.有人说:“德育是教师的指导下能动的道德活动。”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这句话的观点是正确的。理由如下: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儿童的道德思想和道德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婴儿的遗传素质不可能自然地生出品德,他只有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自己的品德。社会活动尤其是德育活动,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品德发展的基础。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动地

17、实现的 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不断扩大着自己的活动与交往的范围。最初,儿童生活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便与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和同学交往,并逐步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关注国家和世界,认识和了解现实、历史和未来。他们正是在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了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儿童和青少年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他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现实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念;另一方面,他们上学后,在学校教育引导下,依据一定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行学习、交往和生活,日益自觉地发展自

18、己的品德,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完全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能动地吸收与选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具有自已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吸取家庭、社会和教育的影响,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都有自己的考虑和选择。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 (2)道德活动是促进德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 外部的教育影响比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的过程,从根本上说,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而不可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

19、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学校的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如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等。这些活动都可能具有德育价值,对学生的道德成长有意义。但要使这些活动具有德育意义,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思想实际。如果德育过程基本处于静态,学生对教师的说教不但毫无积极性,甚至可能产生抵触情绪。相反,若把德育过程组织成为引导学生能动进行的活动过程,那么情况则大不一样,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追求。学生在这种活动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这些活动应当包括两个方面:一

20、是学生的学习、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部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人们内部思想情感上的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践活动。所以,在德育过程中,始终要注意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总结道德经验,提高理论水平和分辨是非的能力,严格要求和注意调节个人的行为,更加自觉地进行社会活动和道德

21、实践,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活动,又要引导学生自觉进行个人内部的道德修养活动,使两者联系起来,相互促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的品德能动地得到发展。11.试述创造性的培养措施。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创造性是指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也是创造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创造性的培养有以下几个途径: (1)创造意识的形成 创造意识是指创造的愿望、意图等思想观念。创造意识是创造活动的起点和前提,离开了创造意识,一切创造活动都将无从谈

22、起。创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性行为,它是在一定的意识支配下进行的。创造意识实质上就是一种问题意识,一种对问题的敏感性。要想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必须首先打破意识结构中这种固有的平衡状态,培养起习惯性的发现问题的意识。要常常怀疑自己,敢于否定自己的错误,乐于接受新思想。 (2)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扩展思维的视角 尽量多地增加头脑中的思维视角,学会从多种角度观察同一个问题。 提高想象力 想象力是人类特有的把已有的知识和新的信息在头脑中重新组合的能力,人类的各种智慧只有经过想象力的推动,才会与行为整合,转变为创造性的思想。 把握直觉和灵感 直觉和灵感是创造者孜孜以求、长期顽强劳动的结果。直觉和灵感可以帮助

23、人在创造活动中作出预见。凭借卓越的直觉和灵感能力,科学家能够在纷繁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察觉出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具有重大的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会产生重大的科学创新和发现。 (3)创造个性的培养 培养创造个性,要树立坚定的信念 创造的本质特征就是不随俗、不模仿、不盲从、不迷信。如果模仿别人的创造成果,就不会有所前进;如果盲从潮流,就不敢大胆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果迷信权威,就不会有所创造。 培养创造个性,必须坚持目标始终如一 一个成功的创造者在为达到预期目的的行动中,必须要不怕任何失败和挫折,努力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不达到既定目标誓不罢休。 培养创造个性,要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任何创造性活动都有

24、失败的可能。人们常常只看到创造成果的辉煌,却很少看到创造过程中的挫折、苦恼、打击和磨难。挫折和失败是创造者经常遇到的事情,即使是科学巨匠,也是失败多于成功。 (4)创造机遇的把握 一个人能否取得创造性成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是否善于抓住和把握机遇。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但它又不是均衡摊派的。准确地把握机遇,便能事半功倍。把握创造机遇有以下三种方式: 发现,留心观察生活,在现存的事物中,找出未被注视、未经利用的地方; 发明,瞄准新的需求,进行新的设计,创造出在那个特定的时期尚未存在的东西; 组合,把现存事物重新排列,把不同的因素重新组织,在看似没有关系的事物中间发现联系,并重新予以编排。12

25、.评述实验教育学。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实验教育学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为代表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关系的理论。其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入门讲义(1907)、拉伊的实验教育学(1908)。 (1)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辩的教育学,认为这种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教育实验分为三阶段,即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订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证明其正确性; 认

26、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则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 (2)对实验教育学的评价 实验教育学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 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近百年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的方法也是有局限性的,因为像教育目的这样涉及到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的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

27、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13.试述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一直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个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并被提到了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具体关系如下: (1)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学生智力的发展依赖于他们知识的掌握 知识与经验都很贫乏的人,他的智力不可能发展得很好。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智力运用的过程,只有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的原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并善于把它创造性地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和实际中去,才能逐步发展自己的智力,形成自己的创

28、造才能。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 人们的智力是人们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只有那些智力发展好的学生,他们的接受能力才强、学习效率才高;而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在学习中则有较多的困难。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迅猛发展的现代,教学内容迅速增多,程度不断提高,难度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这样,他们才能有效地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2)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 通过传授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然而,知识不等于智力,传授了知识不等于训练了智力。如果只是进行“填鸭式”教

29、学,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不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学生的智力不是知识的简单记取,而是在学习者与学习内容这个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透彻地理解知识原理,特别是要启发学生了解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智力获得高水平的发展。 (3)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在近代教育史上,对于如何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问题,形式教育论者与实质教育论者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形式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者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须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了。 在我们今天的教学中,也常有类似的情况出现。有的片面强调“双基”教学,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却忽视引导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究、反思有意识地锻炼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有的过于强调教学的活动性质和创造性,把探究与发展智力放在首要地位,却不重视系统知识和原理的精确掌握与优化,这两种做法都有片面性,都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