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eastlab115 文档编号:1385049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考研类试卷】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2011年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1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30.00)1.广义教育 (分数:5.00)_2.教学 (分数:5.00)_3.校长负责制 (分数:10.00)_4.多元智能理论 (分数:10.00)_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分数:10.00)_6.简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 (分数:10.00)_7.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原则? (分数:10.00)_8.简述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9.试论述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及其意义。 (分数:20.00)_10.试论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分数:20.00)_11.试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分数:20.00)_12.分析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分数:20.00)_教育硕士入学考试教育综合真题华南师范大学 2011 年答案解析(总分:15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4,分数:30.00)1.广义教育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育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3、。它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2.教学 (分数:5.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是在一定的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在教师有计划地组织与引导下,能动地学习、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发展自身的智能与体力,养成良好的品行与美感,逐步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地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3.校长负责制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校长负责制是中国学校管理的一种领导体制,其含义为: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

4、表学校,对内全面领导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包括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学校的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掌管学校的人事工作,加强教职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队伍建设,合理安排教职工的工作等。校长对学校工作有决策权和指挥权,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是审议机构,协助校长进行决策;学校党委对学校行政工作实行保证监督;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工作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校长负责制必须建立在民主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校长负责制,学校党组织必须发挥监督保证作用。4.多元智能理论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加德纳在 1983 年提出。加

5、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是多元的,人类至少存在八种智能,分别是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每一种智能代表着一种区别于其他智能的独特思考模式,但这些智能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受遗传和环境的影响,这些智能在不同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有差异的。加德纳也指出,多元智能理论所包含的八种智能模式是暂时性的,除上述八项智能之外,仍可能有其他智能存在。二、简答题(总题数:4,分数:40.00)5.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我国教育目的表述虽几经变化,但其基本精神却是一致的,包含一个总的精神,就是培养学生成

6、为未来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主人。其基本精神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教育目的的这个规定,明确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也指出了我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价值。这就要求:要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要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 (2)坚持全面发展 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一般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生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身体的发育、机能的成熟和体力、体质的增强;心理方面的发展主要指受教育者的智、德、美等方面的发展。 (3)培养独立个性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就是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

7、,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这种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使命感、事业心、创造性的源泉。 总之,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6.简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的价值。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有教无类思想的含义 有教无类是孔子对于教育对象的经典论述。教是教育,类是类别,有教无类就是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不因为贫富而被排除在教育对象之外。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并

8、把它作为办学方针。这个方针对孔家私学的教育对象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对其教育实践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是孔子教育思想的组成部分。 (2)有教无类思想的意义 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是顺应社会历史进步潮流,符合教育事业发展趋势的。实行开放性的有教无类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孔子的私学成为当时规模最大、培养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广的一所学校,从总的社会实践效果来看,是应该给予肯定的。有教无类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思想,它打破了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一般平民,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3)有教无类思想的局限性 “平民”只是相对于贵

9、族而言的,孔子一方面主张有教无类,另一方面又宣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认为下等民众不必受教育,或不能受同等的教育。事实上,在孔子生活的时代,是不可能达到普及教育的程度的。从这一角度看,孔子招收学生并非真的“无类”。对孔子的有教无类亦不宜过分拔高,而必须作客观公正的评价。7.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原则?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原理,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贯彻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1)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

10、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世界观教育。遵循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和学以致用的程度。 (3)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让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

11、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以及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6)巩固性原则 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便于知识技能的运用。 (7)可接受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是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

12、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8)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8.简述斯巴达教育的特点。 (分数:10.00)_正确答案:()解析:斯巴达教育是古希腊奴隶制国家斯巴达对公民子女所实施的教育,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阶级性,完全被国家控制并被视为国家的事业 斯巴达以农立国,实行贵族奴隶主寡头专制政体,并实行全民皆兵,以尚武为国家的灵魂。其教育目的是通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把斯巴达子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武士,也就是对奴隶残酷暴虐,对氏族贵族服贴恭顺,能死心塌地为

13、维护军事农业贵族的利益而效力的人。作为一个武士,首要条件是身强力壮。斯巴达的儿童一出世,就受到严格挑选,只有被认为体质合乎健壮标准的,才准许留下来,身体虚弱的,便弃之荒野,任其死去。斯巴达的儿童属于整个国家,母亲只对七岁前的孩子有养育的职责。 (2)以军事体育训练和道德教育为主,对文化知识不重视 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内容不同。教育内容包括忍耐劳苦训练、军事体育训练、道德教育等。 7 岁以前的儿童以养护身体为主,稍懂事即讲授英雄故事、希腊神话等以培养其爱国敬神思想。 男孩满 7 岁入兵营式的国立教育场接受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教育。教育场生活艰苦,训练严格,缺少文字教育,但十分重视政治道德的灌输。

14、 年满 18 岁经拷打而不哭叫者即可升入埃弗比接受 2 年正规军事训练,参加军事演习,学习战术和使用武器,还要参加“秘密服役”。 年满 20 岁驻扎边境,开始实战训练。 到 30 岁获得公民身份,成为现役军人。 斯巴达教育只重视军事体育训练,轻视知识学术,鄙视思考和言辞,生活方式狭隘,除了军事作战,不知其他。这种片面的以国家目的为教育目的的教育实践严重阻碍了斯巴达人的才能发展。 (3)重视女子教育 斯巴达的妇女也要接受军事训练,这是由于当男子外出征战时,妇女具有防守城池的责任。妇女在家庭中接受与男青年大致相同的教育,亦学五项竞技、跳舞、唱歌等。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健壮的妇女才能生育健壮的婴儿,才

15、能在男子远征时守卫国土。三、论述题(总题数:4,分数:80.00)9.试论述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及其意义。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1)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是指社会成员通过教育的培养、筛选和提高,能够在不同的社会区域、社会层次、职业岗位、科层组织之间转换、调整和变动,以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展现其智慧才能,实现其人生抱负。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个人、社会以及教育自身都有着重要意义。 (2)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重要意义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个人的意义 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创造性,使个人找到更好的工作地点、单位、岗位与境遇,在职务、薪酬

16、与地位上获得逐步晋级与提升,得到多方面的个人利益与家庭的幸福,实现更为崇高的目标与理想。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社会的意义 通过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可以激励与调动广大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实现选贤任能,有效地调节社会各系统、单位、层次的人才结构,使其得到改进、优化,以改善其效率、水平,提高其整体功能,从而使社会得到发展与进步。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教育的意义 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分流培养人,为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尽可能好的社会流动条件,以冲决社会的保守与封闭,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并在提高服务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效能中,使教育自身得到发展,并使个人的社会地位和处境得到改善。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对

17、当代的意义 期望改变个人现状,为获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的境遇乃是人之天性。但为获得个人更好的发展的空间、条件和机遇而实现社会流动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个人作长期、艰苦和创造性地努力奋斗,而且必须通过一定的社会途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提升,对个人的社会流动起着主要的作用。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a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社会流动的基础; b教育是社会流动的主要通道; c教育的流动功能关乎人的发展权利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10.试论述中体西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中体西用”是清末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中学为体

18、,西学为用”的简称,也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劝学篇中。 (1)“中体西用”思想 含义 “中体西用”的含义也就是张之洞所指出的“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这个思想。 基本思想 教育首先要传授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充中学的不足。 “中学”和“西学”的关系 张之洞强调“中学”是立国之本,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他将“中学”中的伦纪、圣道、心术看作是不可变更的立国之本,而法制、器械、工艺等“西学”,则属

19、于可变的附庸。他的“中体西用”说的基点是立足于“中学为体”的,他强调“中学”是本体,绝不能改;“西学”可以用来补助、强化、保存“中学”,但绝不能替代“中学”。 (2)历史作用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教育,强调了“中学”的“经世致用”的成分;重视了知识分子的作用,肯定了科技知识是救世富强之实政,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意义。 “中体西用”理论对“西学”教育的合理性进行了有效的论证,促进了资本主义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从而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 在此原则下实施的留学教育和举办的新式学堂给僵化的封建教育体制打开了缺口,改变了单一的传统教育结构。 在这个过程中,西方

20、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学说、民主平等思想必然被裹挟在一起传播。 “中体西用”强调以中学为本,有选择性地学习西学,有助于中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维护。 总之,在当时中国封建主义的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时代,能把“西学为用”作为办学宗旨,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是中西文化在当时的一种特殊的结合方式,虽然其根仍为中学,但毕竟给僵化的封建传统文化打开了一个缺口,在客观上对封建制度的解体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3)局限性 “中体西用”的主旨在于维护清王朝的封建政治制度和儒家纲常名教的至尊地位,学习西学的主张是为了适应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不是要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其维护封建专制等级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作用,阻

21、抑了维新思想更广泛的传播。 “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是粗糙的,它是在没有克服中、西学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的情况下直接进行嫁接,必然会引起两者之间的排异性反应。11.试论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杜威是美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美国实用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1)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教育的本质方面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和“教育即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的崭新的教育观,表明了他认为教育要加强和社会的联系、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的观点。“教育即生活”实质是要改造不合时宜的学校教育和学校生活,使之

22、更有益于儿童发展和社会改造;“教育即生长”是要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通过儿童的充分生长和发展来帮助民主社会的达成;“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要求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条件和水平,顾及儿童兴趣,提高儿童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设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教育目的方面 杜威反对外在的、固定的、终极的教育目的,他希望的是过程内的目的,即把生长作为教育的目的,体现了他尊重儿童的观念。同时他也强调教育的社会性目的,即教育是民主的工具,教育是为了民主的,教育也应是民主的。杜威还设想了理想中的人的具体素质,即具有良好的公民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一定的职业素养。 在课

23、程和教材方面 杜威批判传统教育对儿童的压制,认为课程和教材都要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提出“从做中学”,主张以“教材心理化”来使儿童同时获得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在思维与教学方法方面 杜威提倡反思思维,并把思维的五步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帮助学生积累知识锻炼智慧。同时他还视科学思维为革除社会弊端、实现社会理想的最重要手段,并把它与民主主义联系起来。 在道德教育方面 杜威提倡与人合作的新个人主义,重视理智的作用,并主张在社会性的情境中实施道德教育。 (2)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 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曾对美国以及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校教育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杜威教育思想

24、的影响是世界性的,在 20 世纪前半个世纪的整个时期里几乎统治了整个教育舞台。 杜威的教育观体现了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结合 杜威的教育思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希望通过教育这种手段使不完美的现实走向完美的理想。他的教育观的基本要求是实现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的结合,使教育过程本身是有乐趣的,有益于儿童个人的;又是富有实效的,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他的教育观立足于新现实、新理论,宣告了旧教育理论、旧时代的终结和新时代的开始。 杜威的教育理论在 20 世纪对东西方都有深远影响 杜威曾去过日本、中国、土耳其、墨西哥和苏联访问,他的不少教育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流传,其教育思想的影响是世界性的。 杜威教育

25、思想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a在杜威的影响下,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大量介绍到中国来,一些大城市还建立了实验学校或“杜威学校”。教育家如陶行知,吸取了杜威教育理论中有益的东西,加以改造,并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来。 b杜威来华和他的教育著作在中国的广泛译述,控制了旧中国教育的实施,推进了世界新教育改革在中国的传播,但却阻滞了马列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发展。 杜威的教育思想的局限性 杜威对教育抱有过高的期望,企图通过教育达到变革社会的目的,是典型的改良主义唯心史观。而且他对许多基本教育问题提供的解决方案不切实际,在教育实践的运用中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和预期的结果。 总之,虽然杜威的教育思想有其不

26、完备之处,但是他提出的许多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直到今天仍然有启发意义。12.分析论述如何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分数:20.00)_正确答案:()解析: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启动机制。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利用一定的途径和方式使学习者从没有学习动机到已经形成学习动机的过程。根据不同的动机理论,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多种途径: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于需要,需要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和发展的

27、实质是心理需要的唤起和形成,以及心理需要与能满足它的目标相互联系的过程。教师在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时,必须选择学生喜欢、想得到的物品或活动来强化其学习动机。 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立志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社会意义,把自己的奋斗理想与祖国的繁荣富强联系起来,增强责任感与使命感。成就动机是一种对国家、民族、个体的生存发展都非常重要的动机,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学生成就动机的训练。成就动机训练分为直接训练和间接训练两种形式,训练可以分为意识化、体验化、概念化、练习、迁移和内化等阶段。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概念有密切的关系

28、。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概念入手。正确的自我概念的标志是具有自尊心,自尊心的满足必须具有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三个条件。教师应该通过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经验;为学生树立成功的榜样等方式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成就动机水平高的人在失败时往往把原因归于努力不够,即使失败也不灰心,相信努力与结果之间具有依随性,不产生无力感,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成就动机水平低的人则完全相反,因而容易产生无力感。教师应该关注和承认的是,学生的努力这一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只有学生相信努力将带来成功,他才会在学习中坚持不懈地努力。教师要教给学生努力

29、的方法,对他们的努力给予反馈,并对学生进行归因训练。 (2)学习动机的激发 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激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包括: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就是一种适度的疑难情境。问题情境创设可以有多种方式,既可以用教师设问的方式提出,也可以用作业的方式提出,应该将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教师在

30、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a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 b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引起学生过度的紧张和焦虑。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给予恰当的评定 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就会增强学习动机,从而保持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评定是指教师在分数的基础上进行的等级评价,可以表明学生进步的大小,教师在进行评定时要注意针对学生的个别差异。 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

31、学习动机 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适当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但表扬或奖励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教师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针对学生的表现来妥善进行奖惩,同时要促进学生内部动机的培养。 合理设置课堂环境,妥善处理竞争和合作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课堂中的环境会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产生重大影响。竞争突出了个体对能力的感知,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有竞争能力时,就会积极活动,争取成功;反之则会逃避竞争情境。合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适当进行归因训练,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由于差生往往把失败归因为能力不足,导致产生习得无助感,造成学习积极性降低,因此有必要通过一定的归因训练,使他们学会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努力,从失望的状态中解脱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