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及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甲骨文(分数:5.00)_2.史通(分数:5.00)_3.胡蓝之狱(分数:5.00)_飞钱_5.国粹派(分数:5.00)_6.台儿庄大捷(分数:5.00)_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60.00)7.简述春秋早期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数:10.00)_8.简述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分数:10.00)_9.试论两税法和摊丁入亩的关系。(分数:10.00)_10.比较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分数:10.00)_11.简述贞观之治。
2、(分数:10.00)_12.简述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分数:10.00)_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3.论述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数:10.00)_14.试论隋王朝。(分数:10.00)_15.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分数:10.00)_陕西师范大学考研历史学基础真题 2013 年答案解析(总分:120.00,做题时间:18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6,分数:30.00)1.甲骨文(分数:5.00)_正确答案:(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凡遇祭
3、祀、征伐、田猎、疾病、农业的丰歉、天气的阴晴风雨等大事,都要用占卜的方法询问鬼神。每次占卜,都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成为一篇或长或短的记事文章。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 万多片,所记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 4500 字左右吗,今已确认者约有 2000 字左右。 )解析:2.史通(分数:5.00)_正确答案:(史评类史书。唐刘知几撰。成书于 710 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
4、远。史通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解析:3.胡蓝之狱(分数:5.00)_正确答案:(明初胡惟庸案与蓝玉案的合称。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以谋逆罪将丞相胡惟庸处死。十年后,他又颁布昭示奸党录,受此案牵连者达三万余人。朱元璋通过胡惟庸案,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洪武二十六年(1393 年),凉国公因谋反罪被诛杀,朱元璋颁布逆臣录,连坐者一万余人。两案中,受株连者多是元功宿将,对明代的政治造成重大影响。 )解析:飞钱_正确答案:(唐代产生的汇兑制度,亦称便换。这一制度产生于宪宗时期,办法是:商人在京城把钱交给地方某道设在长安的进奏院,或者交给某军府、某使节
5、、某富家,凭文券再到指定地方取现钱,这样就解决了长途搬运大量铜钱的困难。这种文券类似于后世的汇票。飞钱是商业发展、交易频繁、营业额巨大的产物。此制产生后,减少了支付钱币的麻烦,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解析:5.国粹派(分数:5.00)_正确答案:(清末革命派中的一个派别。主要代表人物有章炳麟、邓实、刘师培、黄节、黄侃、马叙伦等人。主要发行国粹学报和政艺通报两种刊物。国粹派所谓国粹,主要包括中国有史以来的语言文学、典章制度和人物事迹的“可为法式者”三项。其主张,一是借助国粹宣传排满革命、救亡图存;二是颂扬“国学”,批判“君学”,反对帝制;三是从“国学”中寻找变革政体、实行民主共和的根据;四是提
6、出其独特的“西文化观”,强调在效法西方、改革中国政治的同时,必须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东西。国粹派思潮在辛亥革命前几年影响颇大。 )解析:6.台儿庄大捷(分数:5.00)_正确答案:(抗战初期中国军队和日军在山东南部台儿庄地区进行的一次战斗。1938 年 3 月,日本侵略军为了争夺战略要地徐州,向台儿庄发起进攻,与中国军队在台儿庄地区展开争夺战。中国军队在第五战区军事长官李宗仁的指挥下,击退日军,取得了歼灭日军 1 万余人的胜利。此次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斗志。 )解析:二、简答题(总题数:6,分数:60.00)7.
7、简述春秋早期管仲改革的内容和历史意义。(分数:10.00)_正确答案:(齐桓公任用杰出的政治家管仲为相,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主要内容为: (1)整顿行政管理系统,“叁其国而伍其鄙”。所谓“叁其国”就是将国中划为二十一乡,士居十五乡,工居三乡,商居三乡,分设三官管理。乡下有连、里、轨三级,分别设官管理。所谓“伍其鄙”就是将鄙野分为五属,设立五大夫、五正官分管。属下有县、乡、卒、邑四级,分别设立县帅、乡帅、卒帅、司官管理。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稳定社会秩序。 (2)加强军事力量,“作内政而寄军令”。将全国军事力量编为中、左、右三军,各一万人,齐君率中军,国、高
8、二氏率左、右二军。军下有旅、卒、小戎、伍四级。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系统结合起来,十五士乡每五乡为一军,乡、连、里、轨四级行政组织与旅、卒、小戎、伍四级军事组织相应合而为一。实行军政合一,利用宗族关系加强了国家常备军事力量。 (3)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制改革,设置官管理全国山林、川泽收入。同时加强盐铁管理,铸造统一货币,调剂物价,免除关市之税,促进经济发展。 管仲进行的富国强兵改革,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奠定了齐国建立霸业的基础。 )解析:8.简述汉武帝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分数:10.00)_正确答案:(1)解决诸侯王国问题。元朔二年(前 127 年),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诸侯王除了
9、由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因此王国分为侯国,就是王国的缩小和朝廷直辖土地的扩大。推恩令颁布后,王国纷纷请分邑子弟,于是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为列侯,西汉王朝不用黜陟的办法而使王国的辖地缩小。接着,武帝颁布左官律和附益法。元鼎五年(前 112 年),汉武帝义采取“酎金夺爵”的措施,削夺列侯的爵位。通过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基本上结束了汉初以来诸侯王割据的局面。 (2)中朝的形成。为了加强皇权,限制丞相权,汉武帝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
10、。这样,在朝官中有了中朝和外朝之分。由尚书、中书、侍中等组成的中朝成为实际的决策机关,而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逐渐成为执行政务的机关。 (3)设刺史、司隶校尉,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于元封五年(前 106 年),分全国除京师直辖区以外的其他地区为为十三个州部(监察区),每个州部设刺史一人,称州刺史,简称刺史,以监察地方。刺史“以六条问事”,一条是监察“强宗豪右”,五条是监察郡守、尉和王国相。征和四年(前 89 年),又于京师所在地设司隶校尉,掌纠察京师百官(三公除外)和三辅(京兆、冯翊、扶风)、三河(河东、河内、河南)、弘农七郡。刺史秩六百石,司隶校尉秩比两千石,都以京官监察地方的高官,司隶校
11、尉还纠察朝官,史称这一制度为汉武帝“以内制外,以小制大”之术。这套制度比秦朝的监察制度严密得多,进一步加强了皇帝对于庞大的官僚群的督导与控制。 (4)建立以察举制为中心的选官制度。为打破汉初“吏多军功”的格局,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建立察举制度。元光元年(前 134 年)冬,汉武帝初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从此之后郡国每年推举孝廉的察举制度正式确立。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汉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察举取士,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这些被察举到中央的人员,一般都在郎署供职,由郎官再逐渐升迁。 )解析:9.试论两税法和摊丁入亩的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
12、案:(两税法与摊丁入亩都是为了改革当时的赋税制度,两者共同的改革精神是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征税。不同之处在于,摊丁入亩彻底废除了人丁税,田赋成为赋税征收的唯一依据;两税法则复杂得多,它同时按资产等级和田亩数量征税,同时对行商征税,而且两税法的税源更多。 两税法是在继承先前地税和户税征收精神的前提下,废止已陷入困境中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征税,其实质是以户税和地税来代替租庸调的新税制。主要做法是:(1)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徭、杂税,但保留丁额。(2)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定税计钱,折钱纳物,即以钱计算税额,折合成实物交纳
13、;根据田亩数量征收地税,地税以大历十四年(779 年)的垦田数字为准,交纳谷物。两税法由主要按丁口征税转向主要按土地和资产征税,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新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反映,是封建税制的一个重要改革,是税制的一大进步。 摊丁人亩吸收了两税法的征收精神,彻底废除人丁税,按田赋征税。具体做法分两步:(1)康熙五十一年(1712 年),康熙宣布实行新的赋税制度,将康熙五十年政府所掌握的人丁数固定为征收丁银的常额,新增人丁永不征赋。(2)雍正朝实行摊丁入亩,将康熙五十年固定的全国丁银总额平均摊入田赋银中,随田赋征收,称为地丁银。摊丁入亩是唐代“两税法”以来赋税制度变革的最终成果,一定程度上平均了赋役负担
14、,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在明清商业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仍以田赋为最主要的税源,反映了其局限性。 )解析:10.比较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不同之处。(分数:10.00)_正确答案:(永乐大典成书于明成祖永乐时,由解缙等奉命纂修。全书为 22877 卷,另有凡例、目录60 卷,合共 22937 卷,装订成 11095 册。全书收入古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到明初。永乐大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式的类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可惜这部名贵典籍在清末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已被焚烧殆尽,少量的被劫到国外。目前经多方访查整理,
15、已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 797 卷。 四库全书是清乾隆皇帝委派纪昀等许多著名学者编纂的,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类,收入古书 3503 种,共 79337 卷,装订成 36304 册,这是中国最大的一部丛书。书成后共缮写七部,现完整保存下来的还有四部。四库全书编成后,编者们又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200卷,仍以经、史、子、集分类,类下又分目属,每书皆摘举要点,考其源流得失,广泛地评价了我国的古籍,可为阅读古籍入门之书。 )解析:11.简述贞观之治。(分数:10.00)_正确答案:(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626649 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稳定,国势强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民
16、族关系融洽,边境也较安宁,史称“贞观之治”。 (1)君臣论治。唐太宗经常与其大臣们论古说今,总结历史经验,以改善统治。他很重视强盛的隋朝在短时间内土崩瓦解一事,经常议论隋亡的教训,并引以为戒。他们还议论历代王朝兴衰成败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参与论治的主要有魏征、房玄龄、杜如晦、褚遂良、马周等人。唐太宗君臣论治的范围很广,涉及加强、巩固封建统治的各个方面,其主要内容多收入贞观政要一书。因而该书深受后代封建统治者的重视。 (2)选贤任能,兼听纳谏。唐太宗在用人方而坚持“选贤任能”的原则,不因亲故而取庸劣;不因关系疏远或曾是政敌而舍贤才。不拘一格,因材致用,因而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他
17、重用的一批大臣如房玄龄、杜如晦、魏征、李靖、李勣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治家或军事家。唐太宗很重视听取大臣的意见,注意兼听众议,虚心纳谏。他还鼓励大臣直言极谏,因之一时朝廷上出现了良好的政治风气。常对太宗进言的大臣以魏征最为著名,而且敢犯颜直谏。 (3)轻徭薄赋。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4)华戎同轨。在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方面,唐太宗虽曾多次派兵反击突厥、吐谷浑的侵扰,并进而征服了突厥、吐谷浑等,但他主要还是采取以怀柔为主的羁縻政策。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任命
18、各族首领为都督、刺史等,以统辖本族。对于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也很信任,不少人被授以高级官职、册封爵位,还帮助他们的部属发展生产,稳定社会秩序。唐太宗刘少数民族采取的政策是比较成功的,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为唐朝树立了声威。贞观四年(630 年),唐太宗被少数民族尊奉为“天可汗”。 )解析:12.简述新学伪经考的主要内容。(分数:10.00)_正确答案:(新学伪经考于 1891 年 8 月刊行。在这部书中,康有为利用历史考证的方法,论证了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神圣的古文经周礼、逸礼、毛诗、左传、易经等均系西汉末年刘歆伪造,因此是“伪经”。刘歆伪造古文经书的目的,是为王莽篡汉建立新朝提供理论依
19、据,完全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是王莽新朝之学,与孔子无涉,应称为“新学”。康有为把古文经传一概斥为伪造,并没有真实的历史根据。但他的大胆议论,震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在顽固派的攻击下,清朝统治者曾先后两次下令严禁该书流传。 )解析:三、论述题(总题数:3,分数:30.00)13.论述春秋时期土地制度的演变。(分数:10.00)_正确答案:(春秋时期土地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 春秋时期,周天子对土地的控制力已几乎完全丧失。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已经过时,取而代之的新的原则是“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一原则的改变,是土地国有制破
20、坏的标志。 土地私有制的萌芽和产生,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井田制尚未瓦解的情况下,私有土地的来源有如下四条主要途径:(1)赐田转向私有。周天子或诸侯赐田,不一定赐给封君,也就是不一定是“授民授疆上”。由于土地所有可以和政治统治分开,就出现了纯经济利益性的赏赐。这些赐田都转向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2)贵族之间通过转让关系,将部分土地转向私有。(3)贵族之间互相劫夺土地,据为己有。(4)开荒地据为己有。当时由于已有了铁器,青铜工具也很锐利,所以开垦荒地者很多,其中有中小贵族领主,也有逃亡的农奴和平民。开荒地一般不向国家登记,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 通过各种途径转化而来的私有土地
21、急剧增加。至春秋后期,终于出现了土地的买卖关系。土地买卖的抵押、典当关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土地私有权确立的标志。当时,私有土地的经营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农民自种,这样的农民就是自耕农;二是地主出租土地给佃农耕种,以收取实物地租,这是一种新的租佃关系,是封建地主经济的萌芽。 )解析:14.试论隋王朝。(分数:10.00)_正确答案:(从公元 581 年杨坚建立隋朝,至 618 年灭亡,隋朝仅有短暂的 38 年,但为隋唐统一天下的草创、为封建社会后期千余年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隋朝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全国。公元 589 年,隋灭掉了南朝陈,实现了南北统一的大
22、业,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 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再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开启了隋唐 300 多年的统一局面,有利于各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发展。 (2)置三省六部。三省职同秦汉时代的丞相,历史上一般称为三省制度。内史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三省为中央最高统治机构,三省长官(包括仆射)同为宰相,共同负责中枢政务。六部即尚书省下属的吏、民、礼、兵、刑、工等六部。三省分权改变了以往宰相一人执掌大权的状况,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职司划分明确,提高了行政效能,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三省制度延续 750 余年,明初始废。六部制度延续 1300 余年,至清末始发生名称
23、与职能的变化。 (3)首创科举制。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选官不问门第。隋炀帝即位后,创立进士科,这标志着科举制的产生。科举制的产生,打破了数百年来世族门阀垄断仕途的局面,一般地主子弟甚至贫寒子弟也可能由此走上仕途。从此,选拔官吏之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政府,从制度上限制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与政权开辟了道路。科举制度延续了 1300 多年,至 1905 年废除。 (4)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为三大段,全长两千余公里。开凿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漕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解析:15.论述宋至明清的民族关系。(分数:10.00)_正确答案:(略)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