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ICS 65.020.40 B 64 备案号: DB42 湖 北 省 地 方 标 准 DB42/T 9872014 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技术规 程 Restoration technical regulations of mix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in the wuling mountains 2014 - 06 - 18发布 2014 - 09 - 01实施 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DB42/T 9872014 I 目 次 前言.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3.1
2、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1 3.2 森林恢复. 1 3.3 次生林. 1 3.4 补植. 1 4 恢复对象. 2 4.1 次生林. 2 4.2 疏林. 2 4.3 灌丛. 2 4.4 低效针叶林. 2 4.5 荒山荒地. 2 4.6 迹地. 2 5 恢复方式. 2 5.1 天然恢复. 2 5.2 人工促进天然恢复. 2 5.3 人工重建. 2 6 恢复技术. 2 6.1 封禁保护. 2 6.2 抚育间伐. 3 6.3 补植. 4 6.4 封山育林. 5 6.5 林分改造. 5 6.6 人工重建. 6 7 效果评估. 7 7.1 评估方法. 7 7.2 样地设置. 7 7.3 样地调查. 7 7.
3、4 评估报告. 8 附录A(资料性附录)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与重建树种. 9 附录B(资料性附录)主要乔木树种造林初植密度. 10 DB42/T 9872014 II 前 言 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标准由湖北省林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民族学院、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汤景明、艾训儒、易咏梅、李玲、徐红梅、吴代坤、涂光新、孙拥康、蔡晟。 DB42/T 9872014 1 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技术规程 1
4、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武陵山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对象、恢复方式、恢复技术及效果评估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湖北武陵山区范围内对退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实施恢复的生产技术活动。湖北省内 其他相似地区可参照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6000 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 GB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 GB/T 15163 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 GB/T 15776 造林技术规程 GB/T 15781 森林抚育规程 GB/T 18337.
5、3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LY/T 1607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LY/T 1690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mixed evergreen and deciduous broadleaved forest 由常绿阔叶树种和落叶阔叶树种共同组成的森林,其中常绿或落叶树种的株数或断面积或蓄积量占 总株数或总断面积或总蓄积量的比例均不超过70%。 3.2 森林恢复 forest restoration 根据一定的恢复目标,运用森林演替理论和森林培育学原理,采取森林培育学和生态工程学的技术 与方法,人为地改变和切断引起森林退化的主
6、导因子或过程,建立优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使 森林恢复到处于进展演替中的某种稳定状态。 3.3 次生林 secondary forest 原始林经大面积的彻底破坏或者严重的反复破坏后,在次生裸地上经次生演替而形成的次生群落。 3.4 补植 repair planting 在适宜恢复森林的地块上补植苗木或补播林木种子的过程。 DB42/T 9872014 2 4 恢复对象 适宜恢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林分或林地包括以下六大类。 4.1 次生林 包括迹地上更新的天然幼龄林、同龄阔叶纯林和异龄阔叶混交林。 4.2 疏林 包括有天然更新幼树幼苗的林分和具备天然更新能力的阔叶树母树分布的疏林地。
7、4.3 灌丛 立地条件好,适宜恢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多代萌生灌丛。 4.4 低效针叶林 区划为生态公益林地段的人工低效针叶纯林。 4.5 荒山荒地 包括适宜造林的各类草丛植物群落、以禾本科杂草为主的荒草山和撩荒地。 4.6 迹地 包括森林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和其它地质灾害形成的迹地。 5 恢复方式 退化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的恢复可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5.1 天然恢复 对于强度择伐后自然恢复的原生次生林,采取封禁保护技术,依靠自然力,恢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 5.2 人工促进天然恢复 对于迹地上进展演替形成的次生林、有阔叶母树分布的疏林、立地条件好且适宜恢复常绿落叶阔叶 混交林的灌丛、区划为生态
8、公益林地段的低效针叶林,采取抚育间伐、补植、封山育林和林分改造等人 工促进天然恢复技术,顺应自然演替规律,定向恢复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5.3 人工重建 对于草丛植物群落、荒草山、撩荒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以及气候或地质灾害形成的迹地,通过 人工造林技术,重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 恢复技术 6.1 封禁保护 6.1.1 封禁保护对象 DB42/T 9872014 3 经过强度择伐后自然恢复的原生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1.2 封禁保护内容 通过封山、禁伐、禁牧、禁猎等封禁措施,保护现存林木及天然更新的幼苗幼树。 6.1.3 封禁保护方法 6.1.3.1 划分封禁保护责任区 根据常绿落叶阔
9、叶混交林分布特点、明显地物界和潜在受危害程度,划定封禁保护责任区,按保护 责任区签订保护合同,明确保护任务,落实管护人员、措施及资金等。 6.1.3.2 设置封禁保护警示牌 在封禁保护区的周边明显处如主要山口、沟口、河流交叉点、主要交通路口等树立永久性保护警示 牌。标明封禁保护责任区范围、面积、年限、方式、措施、责任人等内容。 6.1.3.3 设置围栏和界桩 在牲畜活动频繁地区,设置机械围栏、围壕(沟),或栽植乔、灌木设置生物围栏。封禁保护区无 明显边界或无区分标志物时,设置界桩。 6.1.3.4 人工巡护 根据封禁保护范围大小及人、畜危害程度,设专职或兼职护林员进行巡护。 6.2 抚育间伐
10、6.2.1 抚育间伐对象 a)每公顷树高30 cm以上幼树超过3000株,或30 cm以下的幼苗、幼树超过6000株,幼苗、幼 树层的植被总覆盖度 80以上,非目的树种、残留的上一世代林木、霸王树以及杂草、灌木、藤蔓及 影响目的树种生长的天然幼龄林。 b)郁闭度0.8以上,林木分化明显,直径生长明显下降的同龄阔叶纯林。 c)坡度小于25,立地条件好,林分郁闭度0.8以上,需要调整群落结构与组成的异龄阔叶混交 林。 6.2.2 林木分级 次生林中的单层同龄纯林林木分为级木(优势木)、级木(亚优势木)、级木(中等木)、 级木(被压木)和级木(濒死木及枯死木)共5级。次生林中的混交林或复层林林木分为
11、优良木、辅 助木和有害木共3级。林木分级标准具体按GB/T 15781执行。 6.2.3 抚育间伐方法 6.2.3.1 透光抚育 适用于天然幼龄林。伐掉灌木和生长较差的非目的树种,保留有价值的更新树种或演替阶段树种, 使林地树种分布均匀,树种组成和结构合理。 a)全面透光伐。全面伐除有碍保留木生长的乔木、灌木、藤蔓和草本植物。 b)带状透光伐。保留带3 m 4 m,抚育带1 m 2 m,仅在抚育带内进行透光伐。 c)团状透光伐。砍除稠密树丛中抑制主要树种幼树生长的次要树种。 DB42/T 9872014 4 6.2.3.2 下层间伐 适用于同龄阔叶纯林。伐除、级木,部分级木,以及过密的或受害的
12、级木、个别级木。 6.2.3.3 综合疏伐 适用于异龄阔叶混交林。保留优良木、辅助木和林下天然更新的阔叶乔木、灌木,伐除有害木和部 分劣质木。 6.2.4 抚育间伐开始期 6.2.4.1 透光抚育 幼林郁闭后,目的树种受到非目的树种、灌木、杂草压制时。 6.2.4.2 下层间伐和综合疏伐 郁闭度超过0.8,或胸径连年生长量明显下降,或枯立木与濒死木数量超过林木总数30。 6.2.5 抚育间伐强度 6.2.5.1 透光抚育 伐后每公顷均匀保留2400株3600株幼苗幼树,郁闭度或林冠覆盖度不低于0.6。在风雪危害严重 的地段首次透光伐的郁闭度一次不得降低0.2。 6.2.5.2 下层间伐 一次伐
13、除总株数的15%25%,伐后郁闭度控制在0.60.7。 6.2.5.3 综合疏伐 一次伐除总株数的 1520,伐后郁闭度控制在 0.60.7。适宜的保留密度具体按 GB/T 18337.3 规定执行。 6.3 补植 6.3.1 补植对象 a)疏林地。 b)有乔木树种分布的覆盖度60%以下的灌丛。 c)郁闭度在0.6以下的次生林。 6.3.2 树种选择 补植(播)树种见附录A。 6.3.3 补植方法 6.3.3.1 疏林地 补植乔灌木树种或有较高生态、经济效益的树种,形成复层结构。现有目的树种林木分布比较均匀 的,采用均匀补植(播)。现有目的树种林木呈群团状分布且有林中空地或林窗的,采用块状补植
14、(播)。 6.3.3.2 灌丛 DB42/T 9872014 5 伐除丛状生长的个体,保留常绿阔叶树种,并在常绿树种缺少的地段补植(播)常绿阔叶树种。 6.3.3.3 次生林 在林木分布均匀的情况下,清除林下灌木和杂草,保留有价值的树种,进行穴状整地,林下补植(播) 常绿阔叶树种。在林木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在林中空地或林窗中块状补植(播)阔叶树种。对于目的 树种数量少于次要树种的次生林,伐去一部分压制目的树种的次要树种,再补植(播)目的树种。 6.3.4 补植密度 补植(播)后密度应达到恢复目标林分合理的密度85%以上。 6.4 封山育林 6.4.1 封山育林对象 a)有天然更新幼树幼苗的林分
15、。 b)具备天然更新能力的阔叶树母树分布的疏林地。 6.4.2 育林方法 6.4.2.1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对封育疏林地进行带状或块状除草,破土整地,为乔、灌木树种的种子触土创造条件,人工促进天 然更新。 6.4.2.2 人工复壮 对封育疏林地有萌蘖能力的阔叶树种进行平茬或断根复壮,增强萌蘖能力。平茬在“清明”前 10 天内进行。 6.4.2.3 人工修枝 为形成良好干形,修去林木下部侧枝。修枝在休眠期进行。 6.4.2.4 补植补播 对封育疏林地幼苗、幼树缺乏的地块,补植(播)阔叶树种。 6.4.2.5 抚育管理 对封育疏林地天然更新及补植(播)的苗木,进行间苗、除草、松土,促进林木生长。
16、6.4.2.6 定向培育 疏林地经封育郁闭成林后,按GB/T 15781进行抚育间伐,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 度,促进保留阔叶树种的生长,定向培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5 林分改造 6.5.1 林分改造对象 a)覆盖度80%以上的多代萌生灌丛。 b)郁闭度0.8以上的低效人工针叶纯林。 DB42/T 9872014 6 6.5.2 树种选择 林分改造的阔叶造林树种见附录A。 6.5.3 改造方法 6.5.3.1 灌丛 a)带状改造 按与灌丛高度相等的间距和宽度人工开拓生态效应带,伐除带上所有灌丛,保留目的树种,营造阔 叶树种,形成乔灌结合的带状阔叶混交林。 b)块状改造 伐除非
17、目的树种,块状营造阔叶树种,形成块状镶嵌分布的阔叶混交林。 6.5.3.2 低效针叶林 a)带状改造 按一半树高到一倍树高的宽度和间距水平设置砍伐带,伐除带上所有针叶树种,营造阔叶树种。新 造阔叶树种生长 3 年5 年后林分开始郁闭,再砍伐保留带树种,并用阔叶树种予以更新,形成异龄带 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b)块状改造 块状采伐针叶树种,每次采伐强度 20%25%。在伐后的人工林窗中营造阔叶树种,逐步采伐完针 叶树种,形成异龄块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6.6 人工重建 6.6.1 人工重建对象 a)荒山荒地。 b)迹地。 6.6.2 树种选择 首先选择先锋落叶阔叶树种造林,随着林地土壤条件的
18、改善,逐步引进常绿阔叶树种。造林树种见 附录A。 6.6.3 混交时间 6.6.3.1 错时混交 选择落叶阔叶树种造林,适当配以较高的初植密度,促进造林地快速郁闭成林。造林后8年12年 和20年25年后,分别间伐落叶阔叶树种25%,间伐后在林中栽植常绿阔叶树种。 6.6.3.2 同时混交 选择落叶阔叶树种作为主要树种,常绿阔叶树种为伴生树种,同时营造落叶阔叶树种与常绿阔叶树 种的混交林。20年40年后间伐非目的树种,择伐部分成熟木和劣质木。 6.6.4 混交模式设计 6.6.4.1 混交类型 包括深根系树种与浅根系树种、荫性树种与阳性树种、乔木树种与灌木树种3种混交类型。 DB42/T 987
19、2014 7 6.6.4.2 混交方法 包括带状混交、块状混交和株间混交3种混交方法。 6.6.4.3 混交比例 混交树种比例3050%。立地条件差或水土流失严重的造林地,适当加大灌木树种的比例。 6.6.5 种苗 播种造林种子质量应达到 GB7908 林木种子质量分级规定的合格种子的标准。造林苗木应达到 GB6000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规定的、级苗标准。 6.6.6 整地 禁止全面整地,保护原生植被。整地方式与规格按GB/T 15776的相关规定执行。 6.6.7 造林密度 根据恢复类型区、立地条件、树种生物学特性确定适宜的造林密度。主要乔木树种的造林初植密度 见附录B。 6.6.8 抚
20、育管理 人工造林后前3年,每年5月和9月各进行一次除草松土。具体按GB/T 15776的相关规定执行。 7 效果评估 7.1 评估方法 选择植被总覆盖度、物种多样性、林分蓄积量、林下植被生物量、土壤质量5类评估指标,通过设 置监测样地,将恢复前与恢复后各时期的评估指标数据进行对比,从林分尺度上直接评估恢复效果。恢 复后5年进行一次评估,直至达到恢复目标。 7.2 样地设置 根据不同恢复对象和恢复技术模式,各选择1个具有代表性的小班设置固定样地。在所选的小班内 按上、中、下3个坡位各设置1个20 m30 m的固定样地,并设置3个同等条件的对照固定样地。在 样地四角和中心设置5个2 m2 m的灌木
21、样方,在5个灌木样方的西南角设置5个1 m1 m的草本样 方。 7.3 样地调查 7.3.1 林分调查 测定乔木层样地内胸径5 cm的活立木的胸径、树高。记录灌木及乔木树种更新幼苗幼树的种名、 平均高度、平均基径、株数。记录草本植物的种名、平均高度、盖度和多度。对5个1 m1 m 的草本 样方中的灌木和草本采用全挖收获法测定生物量。在林分调查基础上,计算植被总覆盖度、物种多样性、 林分蓄积量、林下植被生物量。 7.3.2 林地土壤调查 在20 m20 m样地沿对角线的上、中、下部各设一个样点,每样点挖土壤剖面,按0 cm 20 cm、 DB42/T 9872014 8 20 cm 40 cm机
22、械分层采样。测定土壤容重、持水量、孔隙度、有机质和氮、磷、钾含量。 7.4 评估报告 评估报告的内容包括组织工作情况、调查与评估方法、恢复效果总体评价、存在问题与后续恢复建 议。 DB42/T 9872014 9 A A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与重建树种 表A.1给出了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与重建主要乔木树种要求。 表 A.1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恢复与重建树种 乔木树种 樟树、川桂、桢楠、紫楠、山楠、大叶楠、竹叶楠、宜昌润楠;木荷;青冈栎、曼青 冈、多脉青冈、大叶青冈、小叶青冈、乌冈栎、刺叶栎、苦槠、甜槠、绵柯;红豆树; 杜英、山杜英;木莲、巴东木莲、深山含笑、广玉
23、兰;交让木;杨梅;石楠;女贞; 山矾。 常绿阔叶树种 灌木树种 尖叶山茶、短柱柃、微毛柃、茶树;尾叶冬青;云锦杜鹃、长蕊杜鹃;十大功劳;山 枇杷;光叶海桐;夹竹桃;桂花。 乔木树种 板栗、锥栗、麻栎、栓皮栎、锐齿槲栎、白栎、石栎、水青冈、亮叶水青冈、米心水 青冈;光皮桦、香桦、红桦、桤木、大穗鹅耳枥;檫木;马褂木、厚朴、红花玉兰; 枫香;核桃、山核桃、枫杨、化香、青钱柳;刺槐、香槐、山合欢;珙桐、蓝果树、 喜树;香椿、红椿、苦楝;臭椿;榉树、朴树;椴树;黄连木、漆树、南酸枣、红麸 杨;天师栗、栾树;水青树;连香树;领春木;钟萼木;香果树;白辛;灯台树、山 茱萸;梓树;山杨、响叶杨、大叶杨;青榨
24、槭、五裂槭、三峡槭、建始槭;四照花; 橉木稠李、樱桃;泡桐;山桐子;重阳木;刺楸、吴茱萸五加;构树;柿树;水冬瓜; 小果冬青、大果冬青。 落叶阔叶树种 灌木树种 茅栗;盐肤木、黄栌;紫穗槐、胡枝子;木姜子、山苍子、山胡椒;紫薇;黄荆;桑 树;绣球;白檀;山楂;刺五加、吴茱萸五加;黄檗、花椒;马桑;华中山柳。 DB42/T 9872014 10 B B 附 录 B (资料性附录) 主要乔木树种造林初植密度 表B.1给出了主要乔木树种造林初植密度要求。 表B.1主要乔木树种造林初植密度要求 树种 造林密度(株/ hm2) 树种 造林密度(株/ hm2) 檫木 7501650 马褂木 12502250 光皮桦、香桦、红桦 15002000 木荷、青冈栎、红椿 25003000 枫香、五裂槭、黄连木、漆树 6301500 栓皮栎、麻栎、板栗 25003300 锥栗、茅栗、苦槠 20002500 桢楠、山楠、红豆树 25003600 香椿、臭椿 12001600 厚朴、核桃 9501650 樟树 630810 榉树 16003000 椴树、天师栗、水青树、连香树 12001800 刺槐 10001500 枫杨、桤木、栾树 16503000 泡桐、山杨 630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