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

上传人:testyield361 文档编号:1500663 上传时间:2021-04-04 格式:PDF 页数:21 大小:1.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 HJ 11422020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upervision of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Ecological function evaluation (on trial) ( 发布 稿) 本电子稿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出版社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20-11-24发布 2020-11-24实施 生 态 环 境 部 发 布 i 目 次 前 言 . 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术语和定义 . 1 4

2、 评价单元 . 2 5 评价周期 . 3 6 评价工作流程 . 3 7 生态功能评价 . 4 8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 . 10 附录 A(资料性附录) 模型参数及数据来源 . 11 附录 B(资料性附录)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报告编写提纲 . 18 ii 前 言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 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 要求,规范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工作的技术要求,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的基本流程、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等的要求。 本标准附录 A、 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

3、范 基础调查(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状 况监测(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 范 台账数据库建设(试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数据质量控制(试行)生态保护红线 监管技术规范 平台建设(试行)等同属于生态保护红线监管系列标准规范。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法规与 标准司组织制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生态环境部环境 规划院、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生态环境部 2020年 11月 24日批准。 本标准自 2020年 11月 24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生态环境部解释。

4、 1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生态功能评价(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的流程、主要内容和技术方法等的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县域为单元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其他级别行政辖区或一定地理空 间单元范围内的陆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可参照执行。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保护成效评估(试行)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台账数据库 建设(试行) 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技术规范 平台建设(试行) 中涉及生态功能指标时采用本标准 的计算方法。 本标准不适用于海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条款。凡 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

5、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 准。 HJ 192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LY/T 17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SL 190 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 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厅字 2017 2号)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公告 2015年第 61号)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 2017 48号)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态保护红线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redline 指在生态空间范围内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必须强制性严格保护的区域,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 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通常包括具有重要水

6、源涵养、生物多样性维护、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海岸 生态稳定等功能的生态功能重要区域,以及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石漠化等生态环境敏感脆弱区域。 3.2 生态功能 ecological funct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过程中,为人类提供的惠益, 通常包括产品提供、 生态调节、娱乐文化和支持功能。生态保护 红线生态功能通常 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 生物多样性维护、洪水调蓄等类型。 3.3 水源涵养 water 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如林地、草地等)通过其特有的结构与水相互作用,对降水进行截留、渗透、蓄积, 2 并通过蒸散发实现对水流、水循环的调控,

7、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 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证水质等方面。 3.4 水土保持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截留、吸收、下渗等作用以及植物根系的固持作用,减少土壤肥力损失以及减轻 河流、湖泊、水库淤积的重要功能。 3.5 防风固沙 sand fixation 指生态系统通过固定表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地表粗糙度、阻截等方式,减少土壤的裸露机会, 提高起沙风速,降低大风动能,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能力,削弱风的强度和携沙能力,减少土壤流 失和风沙危害的重要功能。 3.6 生物多样性维护 biodiversity conserva

8、tion 指生态系统在维持基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发挥的作用,与珍稀濒危 和特有动植物的分布丰 富程度密切相关。 3.7 洪水调蓄 flood regulation 指湖泊、沼泽等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暂时蓄积洪峰水量,而后缓慢泄出,削减并滞后洪峰,从 而减轻河流水系洪水威胁的能力。 3.8 主导生态功能 dominant ecological function 指在生态功能重要性评估的基础上,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的反映区域生态 功能主要因素的生态功能。为方便生态环境 管理,生态保护红线的主导生态功能包括水源涵养、水土 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洪水调蓄和其他生态 功能

9、等。 3.9 生态功能价值量 ecological function value 指采用经济学方法对生态功能的价值量进行评估,利用货币价值量反映生态功能的总体状况,常 用的生态功能价值化的方法有条件价值法、 成本核算法、直接市场价格法、替代市场法和假设市场法 等。 3.10 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 ecological function value integrate index 指反映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状况的一系列价值指数的综合,利用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进行标准 化获取价值综合指数数值,值域范围为 0100。 4 评价单元 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开展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工作,评价范围为县域内

10、的生态保护红线, 3 包括对辖区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的生态功能价值综合评价和生态保护红线主导生态功能的单项评价。评 价以 250 m250 m的栅格数据单元为主,有条件的地区可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 5 评价周期 评价周期原则上为每 5 年开展一次,与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评估等工作保持一致,有条件的地 区可结合实际增加评价频次。 6 评价工作流程 6.1 前期准备 了解县域主体功能定位、生态环境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情况,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基本特征, 包括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类型、面积和空间分布区域,主要保护生态系统类型及重要物种等。搜 集基础资料,获取自然地理、遥感监测、生态系统、气象等数据,进

11、行数据预处理,通过遥感数据解 译、生态参数反演、空间数据插值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数据统一到 250 m250 m 栅格单元或更高精度 的空间尺度。 6.2 选取评价模型和方法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生态功能状况主要通过水源涵养、水 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 固沙和洪水调蓄等发挥主导作用的生态调节功能情况反映。按照较为 常用、相对简易和可操作的原则,本标准针对生态保护红线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 多样性维护、洪水调蓄等生态功能,选取水量平衡方程、修正风蚀方程、物种分布模型等方法开展生 态功能物质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替代工程法、恢复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等

12、方法开展生态功能价值 量评价。生态功能价值量评价作为物质量评价的延伸,评价模型及方法仅作为自选参考。 开展评价的县域可结合本地实际对评价模型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和修正。有条件的县域可参考相关 资料,增加固碳释氧、气候 调节等其他生态功能评价。 6.3 生态功能评价 模型运算。以县域为基本单位,获取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参数以能够体现县域范围内空间差异 为基本条件,空间分辨率尽可能统一到 250 m250 m 栅格单元或进一步细化。根据生态功能评价模型 公式,输入所需的各项参数,进行空间分析统计和运算,获得生态功能评价结果数据图层。 主导生态功能评价。基于生态保护红线的主导生态功能,对水源涵养、水土保

13、持、防风固沙、生 物多样性维护和洪水调蓄等单项生态功能进行评价,计算获得单项生态功能物质量和单项生态功能价 值量评价结果。对于水土流失和 石漠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考虑到与水土保持功能密切相关,可归入 水土保持功能进行计算;土地沙化生态环境敏感区域,考虑到与防风固沙功能密切相关,可归入防风 固沙功能进行计算;其他未明确主导生态功能类型的生态保护红线可参考所在区域的生态功能区划, 归入相应的主导生态功能进行考虑。 县域生态功能价值综合评价。综合县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各项生态功能的价值量,根据计算公 式,获取生态保护红线县域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的计算结果。 6.4 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县域生态功能价值

14、综合指数计算。对生态保护红线县域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的数据图 层进行标准 化,获取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数值在 0100之间。 4 综合指数分级。将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的数值按从高到低排列,根据县域生态保 护红线生态功能总值的占比,将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等级划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级,反 映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综合状况的空间差异。 6.5 报告编制 根据评价结果,对生态保护红线主导生态功能以及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应 用,编制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报告。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的技术流程见图 1。 图 1 技术流程图 7 生态功能评价 7

15、.1 水源涵养功能 水源涵养功能主要表现在缓和地表径流、补充地下水、减缓河流流量的季节波动、滞洪补枯、保 证水质等方面。水源涵养能力与降雨、地表径流、生态系统类型组成、地表植被、土层厚度及物理性 质等因素相关。 以水源涵养量作为水源涵养生态功能的评价标准,采用水量平衡方程来计算水源涵养量,计算公 式( 1): = (=1 ) 103 ( 1) 式中: TQ水源涵养量, m3; 5 Pi多年平均降雨量, mm; Ri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 mm; ETi多年平均蒸散发, mm; Aii类生态系统面积, km2; i研究区第 i类生态系统 类型; j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数。 采用替代工程法,以水库建设

16、成本来评估水源涵养的价值量,计算公式( 2): = ( 2) 式中: 水源涵养价值量,元; c建设单位库容的工程成本,元 /m3。 得到每个栅格单元( 250 m250 m)的水源涵养物质量( TQ)和价值量( )数值后,采用空间 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的水源涵养物质总量和价值总量,以及水源涵养主导生态功能 区的水源涵养物质量和价值量。 7.2 水土保持功能 水土保持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水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 调节服务之一。水土保持功能主要与气候、土壤、地形等有关。 以水土保持量反映生态保护红线的水土保持功能状况,计算公式( 3): = ( 3)

17、式中: 水土保持量, tkm-2a -1; R降水侵蚀力因子, MJmmkm-2h -1a -1; K土壤可侵蚀性因子, th MJ-1mm-1; L坡长因子; S坡度因子; B生物措施因子; E工程措施因子; T耕作措施因子,横坡耕作取值 0.5,顺坡耕作取值 1。 采用替代成本法,从减少土地废弃、减少泥沙淤积、保持土壤肥力 3 个方面评估水土保持价值量, 计算公式( 4): 水土保持总价值量为: = 1 +2 +3 ( 4) 式中: 水土保持总价值,元; 1减少土地废弃的经济价值,元; 6 2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元; 3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元; 其中减少土地废弃的价值,计算公式( 5):

18、1 = 1 ( 5) 式中: 1土地废弃的机会成本,元 /m2; 土壤容重, t/m3; 土层厚度, m; 减少泥沙淤积的价值,计算公式( 6): 2 = 2 ( 6) 式中: 土壤侵蚀流失泥沙淤积于水库、河流、湖泊,需清淤作业的比例,通常取 24%; 2水库工程清淤平均费用,元 /m3。 保持土壤肥力的价值, 计算公式( 7) : 3 = 3 ( 7) 式中: 氮、磷、钾、土壤有机质及相应肥料种类; 土壤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的纯含量, %; 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折算为相应肥料的比率; 3相应肥料价格,元 /t。 得到每个栅格单元( 250 m250 m)的水土保持物质量( )和价值量( )

19、数值后,采用空间统 计分析,分别计算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的水土保持物质总量和价值总量,以及水土保持主导生态功能区 的水土保持物质量和价值量。 7.3 防风固沙功能 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风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 的重要 调节服务之一,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以防风固沙量,即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反映生态保护红线的防风固沙功能状况,采 用修正风蚀方程计算防风固沙量,计算公式( 8) ( 14): = 潜 ( 8) = 22 (/)2 ( 9) = 150.71( )0.3711 ( 10) = 109.8 ( 11) 潜 =

20、2 潜 2 (/潜 ) 2 ( 12) 潜 = 109.8 ( 13) 潜 = 150.71( )0.3711 ( 14) 7 式中: SR固沙量, t/km2a ; 潜 潜在风力侵蚀量, t/km2a ; SL实际风力侵蚀量, t/km2a ; 最大转移量, kg/m; Z最大风蚀出现距离,通常取 50 m; WF气候因子, kg/m; K地表糙度因子; EF土壤可蚀因子; SCF土壤结皮因子; C植被覆盖因子。 采用恢复成本法和替代成本法,从治理沙化土壤的成本和减少风蚀土壤肥力损失 2 个方面评估防 风固沙价值量。 防风固沙价值量,计算公式( 15): = 1 +2 ( 15) 式中: 防

21、风固沙总价值,元; 1治理沙化土壤的价值,元; 2减少风蚀土壤肥力损失的价值,元。 沙化土壤的治理成本, 计算公式( 16) : 1 = /() ( 16) 式中: 生态系统面积, m2; 砂砾堆积密度, t/m3; 土壤沙化标准覆沙厚度, m; 治沙工程的平均成本,元 /m2。 减少风蚀土壤肥力损失, 计算公式( 17) : 2 = 3 ( 17) 式中: 氮、磷、钾、土壤有机质及相应肥料种类; 土壤中氮、磷、钾及有机质的纯含量, %; 氮、磷、钾、土壤有机质折算为相应肥料的比率; 3相应肥料价格,元 /t。 得到每个栅格单元( 250 m250 m)的防风固沙物质量( SR)和价值量( )

22、数值后,采用空间统 计分析,分别计算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防风固沙物质总量和价值总量,以及防风固沙主导生态功能区 的防风固沙物质量和价值量。 7.4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 8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及其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综合, 生物多样性 维护功能与珍稀濒危和特有动植物的分布丰富程度密切相关。 结合 生态保护红线本底调查和监测所获取的重 点生物物种数量及分布情况、 环境资源数据信息等, 选取国家一、二级保护物种和其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关键物种(含旗舰物种)作为生物多样性维护 功能的评估指标,建立关键物种分布数据库,根据关键物种分布点的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应用物种 分布模型(

23、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量化物种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从而预测任何一点关键物 种分布的概率或生境适宜度,利用空间插值法生成等值线,取值范围为 01 之间,获取生物多样性维 护功能指数( )。 环境 信息 变量:常用的包括海拔、坡度、坡向 等地形地貌指标; 土地覆被类型、植被类型、土壤 类型 等地表类型指标; 年均 气温 、年均降水量、 年均气温变化范围、月 最低 气温 、月最高 气温 、 月降 水量、 干燥度、辐射强度 等气候条件指标: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 NDVI、土层厚度、土壤氮含量、土壤 碳含量等 生态指标 ; GDP、人口密度、道路密度、乡镇密度

24、、河流密度等 人文指标 。 物种分布模型:常用的物种分布模型主要包括回归模型、分类树和混合大量简单模型的神经网络、 随机森林等。其中逻辑斯蒂回归 模型是 广义线性模型的一种形式, 最为简单、应用最广。机器学习类 复杂 模型(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 Maxent等)的预测精度较高,近年来应用较多。 也可结合县域实际,参考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 2017 48 号)的净初级生产力 ( NPP)定量指标评估法、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 HJ192-2015)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等, 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以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为基础,采用物种保护价值法计算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价

25、值,首先, 确定珍稀濒危或特有物种等能够反映该区域生物多样性状况的旗舰物种分布数量及其保护价值,计算 公式( 18);然后通过空间分析,将总的物种保育价值进行空间化处理,获取每个栅格单元的物种保 育价值,计算公式( 19): = ( )=1 ( 18) = ( 19) 式中: 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价值,元; 区域物种保育总价值,元; 某一类物种的保护价格,元 /只; 某一类物种的数量,只; 区域内物种种类。 计算得到每个栅格单元( 250 m250 m)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 )和价值量( )数值 后,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分别计算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和价值总量,以及生 物多

26、样性维护主导生态功能区的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和价值量。 7.5 洪水调蓄功能 湖泊和沼泽湿地是洪水调蓄的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可以在时间和空间上把洪水进行再分配,过量 的水分被储存在土壤中或以地表水的形式保存,从而减轻洪水对下游水系的威胁,减少洪水带来的损 9 失。 以洪水调蓄量反映生态保护红线的洪水调蓄功能,通过湖泊和沼泽湿地的洪水调蓄量总和来表征, 计算公式( 20): = + ( 20) 式中: 县域生态保护红线 洪水调蓄总量, m3; 生态保护红线内 湖泊的洪水调蓄量, m3; 生态保护红线内沼泽 湿地的洪水调蓄量, m3。 将湖泊、沼泽湿地的洪水调蓄量分配到对应的栅格( 250 m25

27、0 m)中去,得到每个栅格的洪水调 蓄量( )。 采用替代工程法,以水库建设成本来评估洪水调蓄的价值量,计算公式( 21)和( 22): = ( 21) = ( 22) 式中: 每个栅格的洪水调蓄价值量,元; 县域 生态保护红线 洪水调蓄价值总量,元; c建设单位库容的工程成本,元 /m3。 7.6 生态功能综合价值 在单项生态功能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用生态保护红线 生态功能综合价值( )表示,反映生态保护红线各单项生态功能的价值总和。计算公式 ( 23)和( 24): = + + + + ( 23) = ( 24) 式中: 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栅格 ij的生

28、态功能综合价值,元; 县域范围内 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综合价值,元; 7.7 综合指数计算与分级 为更清晰地描述和比较县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的空间差异,并进行结果分级,将各栅 格单元( 250 m250 m)的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数值进行标准化,获得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 指数,计算公式( 25): = Int( 100) ( 25) 式中: Zij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即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栅格 ij 的生态功能综合价值 量标准化后的数值,值域范围为 0100之间的整数; 县域范围内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综合价值量的最大值,元; 10 根据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 的数值按从

29、高到低顺序排列,计算 的累计值。将累计值占县域 总 值比例的 30%、 50%与 80%所对应的栅格值,作为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的分界点,对应区域分别为 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具体分级见表 1。 表 1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分 级 等级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累积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占县域 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 数总值的比例 30% 30%50% 50%80% 80% 8 结果分析与报告编制 8.1 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维护和洪水调蓄等单项生态功 能的基本状况、主要空间差异,以及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评价情况。 主导生

30、态功能状况分析。以水源涵养量、水土保持量、防风固沙量、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指数和 洪水调蓄量评价结果为依据,分析生态保护红线及不同生态功能区的主导生态功能空间差异,探究主 要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保护修复对策建议。同时,基于两期评价结果,可对比分析主导生态功能的 变化及驱动因素。 生态功能综合状况分析。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单位,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的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以 及空间差异状况,重点关注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为一般和较差的区域,分析主要原因,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持续维护和提升生态功能。 8.2 结果应用 提供生态 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的模型和方法,计算生态保护红线单项生态功能的物质量、价值 量以

31、及生态功能价值综合指数,为掌握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稳定性,开展保护成效评估、绩效考核 评价、生态补偿标准测算和日常监管等提供参考依据。 8.3 报告编制 编制县域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评价报告及相关图件, 包括县域概况、生态保护红线的主导功能 类型和空间分布、生态系统基本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生态功能评价模型和方法选取、评价结果及 原因分析、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等。报告编写提纲见附录 B。 11 附录 A (资料性附录) 模型参数及数据来源 一、生态功能物质量评价参数 ( 1)降雨量因子 P 参数解释:根据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集处理 得到。获取区域所有气象站点的多年平均降水 量数值,根据气象站点名称,

32、将多年平均降水量数值与气象站点(点图层)分布矢量数据属性 表相连接( Join)。通过空间分析功能,选择相应的插值方法得到降水量因子栅格数据。 数据来源:气象数据 ( 2)地表径流因子 R 参数解释:降雨量乘以地表径流系数获得,计算公式( A.1): = ( A.1) 式中: 地表径流量, mm; 多年平均降雨量, mm,多年通常指近 10年以上,下同; 平均地表径流系数,结合各地实测数据确定,无实测数据的可参考表 A.1; 表 A.1 各类型生态系统地表径流系数均值表 生态系统类型 1 生态系统类型 2 平均地表径流系数( %) 森林 常绿阔叶林 2.67 常绿针叶林 3.02 针阔混交林

33、2.29 落叶阔叶林 1.33 落叶针叶林 0.88 稀疏林 19.20 灌丛 常绿阔叶灌丛 4.26 落叶阔叶灌丛 4.17 针叶灌丛 4.17 稀疏灌丛 19.20 草地 草甸 8.20 草原 4.78 草丛 9.37 稀疏草地 18.27 数据来源:遥感数据,气象数据 12 ( 3)蒸散发因子 ET 参数解释:蒸散发是自然水循环的关键环节,根据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科技资源服 务系统网站提供的产品数据获取。原始数据空间分辨率为 1 km,通过重采样转换为 250 m 空 间分辨率,得到蒸散发因子栅格数据。 数据来源:遥感数据 ( 4)生态系统面积因子 A 参数解释:根据全国生态状况遥感

34、调查与评估成果中的生态系统类型数据集得到。原始数 据为矢量数据,通过数据格式转换,转为 250 m 空间分辨率的栅格数据。或遥感解译获取。 数据来源:遥感数据 ( 5)降雨侵蚀力因子 R 参数解释:降雨引发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通过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因子反映。 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计算公式( A.2),第 k 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计算公式( A.3): = 半月 24=1 ( A.2) 半月 = 1 (,1.7265)=0=1 ( A.3) 式中: 多年平均年降雨侵蚀力 , MJmm/hm2ha; 半月 第 k个半月的降雨侵蚀力, MJmm/hm2ha; 一年的 24个半月, k=1,2,2

35、4 ; 所用降雨资料的年份, i=1,2,n ; 第 i年第 k个半月侵蚀性降雨日的天数 , j=1,2,m ; ,第 i年第 k个半月第 j个侵蚀性日降雨量, mm,可以根据全国范围内气象站点多 年的逐日降雨量资料,通过空间插值获得;或者直接采用国家气象局的逐日降雨量数据产品; 参数,暖季时 0.3937,冷季时 0.3101。 数据来源:气象数据 ( 6)土壤可蚀性因子 K 参数解释:土壤颗粒被水力分离和搬运的难易程度,主要与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土体 结构、渗透性等土壤理化性质有关。 修正后土壤可蚀性因子 K,计算公式( A.4): K = (0.01383+0.51575KEPIC)0

36、.1317 (A.4) 修正前土壤可蚀性因子,计算公式( A.5): (A.5) 式中: 修正前的土壤可蚀性因子; 0 . 30 2 0 3 e xp 0 02 56 ( 1 / 10 0) / ( ) 1 0.2 5 / e xp ( 3.7 2 2.9 5 ) 1 0.7 ( 1 / 10 0) / ( 1 / 10 0) e xp 5.5 1 2 2. 9( 1 / 10 0) s si ltE P I C si lt c si lt s s s K . . - . m - m m m m org C org C org C m m m = + + + + + 13 K修正后的土壤可蚀性

37、因子; mc、 msilt、 ms、 orgC分别为粘粒( 0.002 mm)、粉粒( 0.002 mm 0.05 mm)、砂 粒( 0.05 mm 2 mm)和有机碳的百分比含量( %),数据来源于中国 1:100万土壤数据库。 利用上述公式计算 K值,然后以土壤类型数据为工作底图,将 K值连接( Join)到底图数 据属性表。利用矢量数据转换栅格数据工具,转换成空间分辨率为 250 m的土壤可蚀性因子栅 格数据。 数据来源:土壤数据 ( 7) 地形因子 L、 S 参数解释: L 表示坡长因子, S 表示坡度因子,是反映地形对土壤侵蚀影响的两个因子。 在评估中,可以应用地形起伏度,即地面一定

38、距离范围内最大高差,作为区域土壤侵蚀评估的 地形指标。选择高程数据集,利用空间分析的邻域统计功能,得到高程 数据集的最大值和最小 值,然后利用栅格计算器计算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值,获取地形起伏度,即地形因子栅格数据。 数据来源:高程数据 ( 8)生物措施因子 B 参数解释:反映了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的影响,是控制土壤侵蚀的积极因素,计算公式 ( A.6): = 1 ( A.6) 式中: 生物措施因子; 植被覆盖因子。 水田、湿地、城镇和荒漠的植被覆盖因子基于 N-SPECT 模型参数分别赋值为 0、 0、 0.01 和 0.7,旱地的按植被覆盖度换算,计算公式( A.7): 旱 = 0.2210.

39、595log1 ( A.7) 式中: 旱 旱地的植被覆盖因子; 1小数形式的植被覆盖度。 其余生态系统类型按不同植被覆盖度进行赋值,如表 A.2所示。 表 A.2 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植被覆盖因子赋值 生态系统类型 植被覆盖度 90 森林 0.1 0.08 0.06 0.02 0.004 0.001 灌丛 0.4 0.22 0.14 0.085 0.04 0.011 草地 0.45 0.24 0.15 0.09 0.043 0.011 乔木园地 0.42 0.23 0.14 0.089 0.042 0.011 灌木园地 0.4 0.22 0.14 0.087 0.042 0.011 数据来源:遥感

40、数据 14 ( 9)工程措施因子 E 参数解释:借助遥感解译,获取水土保持工程的空间分布,根据表 A.3 对不同工程措施进 行赋值。若无相关资料,该因子取值 1。 表 A.3 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因子赋值表 工程措施名称 含义描述 工程措施因子 E 梯田 土坎水平梯田 为防治水土流失,通过人工或推土机等建造的土坎水平梯田、石坎水 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窄梯田、软埝等。 0.084 石坎水平梯田 0.121 坡式梯田 0.414 隔坡梯田 0.347 地埂 指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线培修的土埂,以截短坡长,调蓄径流。 0.347 水平阶(反坡梯田) 适用于 1525的陡坡,阶面宽 1.01.5 m,具有 35反坡,也称反坡 梯田。上下两阶间的水平距离,以设计的造林行距为准。要求在暴雨 中各台水平阶间胁迫径流,在阶面上能全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行业标准 > HJ环境保护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