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华人民共和国专业标准ZB G51 087 87 W37-51红有机硅烘干电阻漆代替山,2659 85 1 产品概述1. 1 组成该漆由油改性醇酸树脂,有机硅树脂、少量氨基树脂、颜料、体质颜料及二甲苯调制而成。1. 2 特征该漆附着力好,并具有良好的耐热、防潮及附温变性。1. 3 用途主要用于涂覆非线绕电阻以及其他金属零件表面。2技术要求产品应符合下表技术要求。项漆膜颜色及外观粘度(涂4粘度i十),s 日F燥时间(先在25士1放lh,再在3060min内由25士lc升至150,并在150士2烘烤) h 柔韧性,mm细度,.m耐温变性(漆膜烘干后,在55 c及125c下各30min,经5次循环不
2、大于不大于不大于耐潮性(于40士2C,相对湿度95%士3%经240h后)耐热性(于70士zc电压符合额定功率1.5倍条件下经lOOh后)沉淀性,%不大于闪点,不低于连耐温变性、防潮性、耐热性三项为生产厂保证项目。3试验方法3. 1 漆膜颜色及外观指标红色、符合标准样板平整半光50 80 3 5 3 40 漆膜不应开裂或剥落,阻值变化应不大于士2问漆膜不应开裂或剥落,允许光泽消失和色调改变阻值变化应不大于3%十5%穰膜不应碳化,不开裂,不剥藩,但允许光泽消失和色调改变,阻值变化不大于土4%2. 5 29 按GB1729一79(1985年确认)漆膜颜色及外观测定法进行。检验时,须按干燥时间干燥后再
3、测定。3.2 粘度按GB172379涂料粘度测定法中乙法进行。3.3 干燥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化学工业部1987-02-04发布1987 05 01实施443 ZB G51 0 8 7 8 7 按c;B1728 79漆膜、腻子膜干燥时间测定法中甲法进行。3. 4 柔韧性按GB1731一79(漆膜柔韧性测定法进行检验St.须按干燥时间干燥后再测定。3. 5 细度按GB1724一79涂料细度测定法进行。3-6 耐温变性按SJ75一73试验方法将漆涂在额定功率为2W、电阻值为3001000!1的电阻七,经战I:附lti日II 燥后,电阻器在55C及125(下各30min,经5次循环,阻值变化应不大于士
4、2%们3. 7 耐潮性按SJ75 73试验方法将漆涂在额定功率为zw、电阻值为3001000!1的电阻上经按干燥时间i燥后,电阻器在温度为40土2(,相对湿度为95%士3%条件下经240h.其阻值变化应不大于3 5%。3. 8 耐热tf:按SJ75一73试验方法,将漆涂在额定功率为zw,电阻值为3001000!1电阻上,经按干燥时jhf 燥后,电阻器在温度为70土zc和相当于150%额定功率的直流负荷下(不超过规定最大工作电压)约lOOh后阻值变化不大于土4%。3. 9 沉淀性取lOOmL洁净的量筒(精度为lmL)将原漆注入量筒中液面至lOOml.刻度线处,然后用玻璃板将量筒口盖好,在25士1
5、c相对湿度65土5%的环境中放置24h,然后观察沉淀情况,沉淀性读数应为纯济漆高度。3. 10 闪点按GB5208 85涂料闪点测定法快速平衡法进行。4 验收规则4. 1 产品由生产厂的检验部门按本标准规定进行检验,并保证所有出厂产品都应符合本标准的技术指标,产品应有合格证,必要时另附使用说明及注意事项。4.2 接收部门有权按本标准的规定,对样品进行检验,如发现产品质量不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规定时供需双方共同按GB3186-82涂料产品的取样重新取样进行复验,如仍不符合本标准技术指标规定时,产品即为不合格,接收部门有权退货。4. 3 产品按GB3186-82进行取样,样品应有两份,一份密封贮存备
6、查,另一份作检验用样品。4.4 供需双方应对产品包装及数量进行检查核对,如发现包装有损漏,数量有出入等现象时应即时涵知有关部门。4. 5 供需双方在产品质量上发生争议时,由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执行仲裁检验。5 包装、标志、贮存和运输5. 1 产品应贮存于清洁、干燥、密封的容器中,容器附有标签,注明产品型号、名称、批号、重挝、生产J名及生产日期。5-2 产品在存放时应保持通风、干燥,防止日光直接照射,并应隔绝火源,远离热源,夏季温度过高时I:/设法降温。5, 3 产品在运输时,应防止雨淋、日光曝晒,并应符合运输部门有关的规定。5. 4 产品在符合5.2、5.3条的贮运条件下自生产之日算起有效贮存期为半年。超过屹存期口按本中irflc刷定的项目进行检验,如果符合技术要求,仍可使用。11 1 ZB G51 087 87 附录A施工参考(参考件)A1 此漆喷涂,浸涂均可,喷或浸后最好按干燥条件或按各工厂i:艺进行。A2 调整粘度可用二甲苯。附加说明本标准由全国涂料和颜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由涂料产品标准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由涂料产品标准分技术委员会第16工作组负责起草。工作组组长单位:天津油漆厂。工作组成员单位:大连油漆厂、重庆油漆厂、西北油漆厂。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陆秀敏、赵志刚。 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