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28905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高邮市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用正楷依次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4分 ) 本学期我们通过语文课本,领 l( )了古今优秀人物的风采,感受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欣赏了中外风格 jin( )异的建筑艺术,咏唱了 u( )歌祖国的动人诗篇,了解了动物世界里可爱的松鼠、熊猫、金龟子 打开语文学习殿堂的大门,我们兴趣 n ( )然。 答案:略、迥、讴、盎 试题分析:本段文字主要写了我们这学期学习语文的收获,其中涉及到 “领略、迥异、讴歌、兴趣盎然 ”等这四个词语,在书写这四个词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词语的基本笔画,还要结合具体的

2、语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根据语境书写汉字的能力。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平时就要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选择题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 A参差 ( cn)泥淖( no)心旷神怡( kun) B要塞( s)攒聚 (cun )面面相觑( q ) C妖娆( no)殷红( yn)一唱一和( h ) D舷窗( xun)幼仔( zi)无动于衷( zhn) 答案: A 试题分析: B、要塞( si), C

3、、妖娆( ro), D、舷窗( xin)。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汉字的认读能力,主要是字音。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 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孤辟装潢淳朴变化莫测 B风靡烦燥轶事初生之牍 C矫健诞生嘹亮呕心历血 D遴选炫耀沧桑金碧辉煌 答案: D 试题分析: A、孤僻。 B、烦躁,初生之犊。 C、呕心沥血。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错别字的能力。 点评:要做到正确地读写词语

4、,首先应注意从汉字的音、形、义三方面入手,读准字音,辨明字形,弄清字义。其次要适当拓宽阅读面,多积累词语,丰富自己的词汇量。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要做到准确无误,这样在读写的过程中就可以避免读错写错了。 下列语段中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 A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 B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D如果没有培养起对阅读从小的兴趣,就很 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答案: A 试题分析: B、成分多余,去掉 “的过程 ”; C、前后矛盾,去掉 “否 ”;

5、D、语序颠倒,如果从小没有培养起对阅读的兴趣。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点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的应对策略。常见病因有成分残缺、成分赘余、搭配不当、用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等。平时要注意正确表述,避免语病的发生;还可以与同学多交流,尤其是作文互评中,要按以上病因把句子加以衡量,给彼此寻找病句。这样语感会逐渐增强。如果在考试中凭语感一眼找不出来,就要静下心来按以上常见病因一一加以衡量,只要多读几遍,相信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的。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 A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三部曲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童年 的朋友选自童年

6、。 B法国布丰的松一文按照 “先总说 再分说 后补说 ”的说明顺序,准确生动地说明了松 “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表现松鼠是一个 “很讨人喜欢 ”的动物。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乐园的怀念之情和对封建教育及老师的不满,该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D北朝民歌木兰诗大量运用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表现了木兰勤劳、智慧、勇敢、坚强和不贪图利禄的高贵品质,以及她爱国爱家的崇高精神。 答案: C 试题分析: C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优美的回忆性散文,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童年时乐园的怀念之情和对封建教育的不满,该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

7、掌握情况。 点评:对于课本上的课文涉及到的名著,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作品,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名著)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15分) 海中变色龙 丁剑玲 说起变色龙,谁都知道那是描述蜥蜴(爬行动物,体长 约 30厘米,能改变皮肤颜色)。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海里也有变色龙,它就是大名鼎鼎的章鱼。 章鱼挺着个圈圈的大肚子,长在头上的 8 条腕足在水中随波摇曳,翩翩起舞,远远看去,像一朵花在海里翻动,非常美丽。章鱼其实不是鱼,它属于软体动物。 章鱼和蜥蜴一样

8、,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细胞,红橙黄绿,样样齐备。它可以利用细胞的伸缩来改变自己身体的颜色,以便和周围环境的颜色保持一致。 章鱼遇上敌人,会先施展 “变色术 ”,一会儿变成白色,一会儿变成红色,几种颜色不停地变换,以此来吓唬敌人。如果这招不行,它才会动用自己肚子里的 墨囊,急剧收缩身体,喷出墨汁状的 “烟雾弹 ”,把周围的海水染成一片漆黑,趁进攻的鱼儿晕头转向、不知所措之机,逃之夭夭。 当章鱼见到猎物的时候,全身会变成令人恐怖的鲜红色;它用腕足抓住猎物,送到嘴边。章鱼的唾液腺能分泌出高效麻醉液,很快将猎物麻醉,然后就可以慢慢享用美餐了。有些海洋公园利用章鱼给游客表演。只见它忽而萎缩成一团,忽而伸

9、展开来, 8条腕足不断摆动,摆出各种姿势,同时还不停地变换体色,让人们欣赏它那绝妙的变色术。 章鱼非常警觉,即便在洞中或礁石下栖息时,也会留两条腕足在外面轻轻摇动。一旦有什么情况, 章鱼会立刻警觉起来,或躲避得更深,或用腕足牢牢缠住对方,把它缠死或毒死。 雌章鱼可以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慈母,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在此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即使章鱼爸爸不小心进入,也会被毫不留情地咬死。平时,章鱼妈妈会用腕足轻轻翻动孵粒,并从肚子里的“口袋 ”中喷出水来逐个给孵粒冲洗,使它们获得充足的氧气,并保持清洁。当小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章鱼中

10、的 “巨人 ”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 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它不仅四处追 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 “海底恶魔 ”。 【小题 1】为什么说章鱼是 “海中变色龙 ”?它有哪些特征?( 4分) 【小题 2】 “章鱼妈妈一般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 ”中的 “一般 ”能否去掉,为什么?( 3分) 【小题 3】文中第 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并说说它的作用。( 4分) 【小题 4】文章第 段从那几个方面来体现雌章鱼 “慈母 ”的特点的?请分条概

11、括。( 4分) 答案: 【小 题 1】第一问 章鱼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 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 第二问 善于变色(会施展 “变色术 ”) 聪明警觉 有一定的攻击性。(每点1分) 【小题 2】( 3分)不能去掉( 1分), “一般 ”表明章鱼妈妈通常情况下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不排除有其它特殊情况( 1分),去掉 “一般 ”则表明章鱼妈妈一定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没有其它情况,表述不准确( 1分)。 【小题 3】( 4分)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2分);举例略。(第一问说明方法 2分,举例并阐述作用正确 2分) 【小题 4】( 4分) 一产卵后,便不吃不

12、喝,精心孵化小宝宝。 孵化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 平时翻动、冲洗孵粒,使它们获得氧气,保持清洁。 当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会因饥饿和劳累死在子女身旁。(每点 1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据文章的第 3段来分析为什么说章鱼是 “海中变色龙 ”,示例: 章鱼皮肤下布满了各种色素。 可以根据周围环境改变自己的颜色。根据文章的第 4、 5、 6、 7、 8段来分析它有哪些特征,示例: 善于变色(会施展 “变色术 ”) 聪明警觉 有一定的攻击性。 【小题 2】说明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这一特点,常常用一些副词来体现 这种特点。如本句, “一般 ”表明章鱼妈妈通常情况下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

13、女身旁,不排除有其它特殊情况,去掉 “一般 ”则表明章鱼妈妈一定会因饥饿和劳累,辛苦地死在子女身旁,没有其它情况,表述不准确。 【小题 3】第 8段为了表现其具有攻击性这一特点,运用了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 ”等说明方法。如:章鱼中的 “巨人 ”大王章鱼,其腕足可长达 18米,是异常凶猛且好战的动物,在海中称王称霸。这一句用了打比方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形象准确地说明了大王章鱼的巨大。 /它不仅四处追逐鱼虾,而且经常自相残杀,甚至时常偷袭渔船,或将船 拦腰斩断,或用大大的腕足冲上渔船抓住人,吞入口中,然后迅速消失。因而渔民们称它为 “海底恶魔 ”。这里用了举例子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真实地

14、说明了大王章鱼异常凶猛。 【小题 4】文章第 7段主要表现章鱼慈母这一特点,从产卵后、孵化期间等角度来分析。示例: 一产卵后,便不吃不喝,精心孵化小宝宝。 孵化期间,它不准其他任何动物靠近。 平时翻动、冲洗孵粒,使它们获得氧气,保持清洁。 当宝宝出世后,章鱼妈妈会因饥饿和劳累死在子女身旁。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点评:本题中涉及到概括内容、说明文的语言、说明 方法等类型。概括内容做到 “在审清题的基础上,找到相应的语段,从前向后寻找关键语句,并根据这些关键语句,概括出它们的特点。提倡分条作答,但要注意分数的设置,一般一分对应一点 ”。说明文语言以及说明方法做到 “说明文语言一般

15、考查准确性和生动性两个方面。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其特征及作用。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要不断加强练习。另外,说明方法的作用是由效果的关键词和其内容上的作用两部分组成的。效果关键词如准确、具体、形象生动、条理清晰的说明了等 ,内容上一般说明运用说明方法的句子之前的句子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共 17分) 流泪的花生米 李秀丽 那年,爸妈因为工作忙,不得不将我送到乡下奶奶家,因此我只能在乡下学校上学。离开了熟悉的校园和同学,我的心里满是不舍和委屈。 到村口,黄昏的光影正一圈圈落下。远远的,一个瘦小的身影在翘首企盼,是

16、奶奶。 其实,我老远就看见奶奶了,却并没有像往常一样飞奔过去,只是沮丧地托着双腿,一步一步往前挪。 近了,奶奶认出是我,忙挪着小脚,紧着碎步,晃晃悠悠朝我走来。脸上洋溢的笑,像一朵秋天盛开的菊。 回家路上,奶奶高兴地说个不停: “乖,奶奶给你买了新书包;乖,奶奶泡了你最喜欢吃的醉花生 ” 奶奶一直唠叨,我却无心去听。脸上的笑,像所剩不多的牙膏,越挤越少。后来,我干脆加快了脚步,一个人闷着头朝前走,全然不顾奶奶的心情。 这座小小的村子,我一点也不陌生。每年夏天,都要来小住,我很喜欢吃奶奶做的充满乡野味的饭菜,尤其是醉花生。 “醉花生 ”是我起的名字,其实,就是香醋花生。花生是自家地里长的,播种,

17、收获,晾晒,储仓,尽染了四季的况味。待食用时,一颗一颗精挑细选,炸至金黄,佐以香醋、砂糖浸泡,再撒上一小撮 香菜,就可入口享用了。 嚼一粒在口,酸甜适宜,唇齿溢香。我常一边吃,一边黏着奶奶撒娇: “奶奶,我吃出您疼我的味道了,吃醉了。 ”奶奶的脸上顿时有喜悦的花开,一朵又一朵。 可这次回家的心境异样,就连最爱吃的醉花生也提不起我的兴致。我把自己关进小屋,任凭奶奶怎样呼唤也不出来。小床上铺着崭新的床单,印着可爱的卡通图案,我躺在上面,泪如雨下。 “乖,往后咱不读书了,奶奶天天给你做好吃的。 ”奶奶又来敲我的门,数不清是第几回了。 “咱这儿也有学堂,不稀罕那城里的。要是刮风下雨咱就不去,没事儿,有

18、奶奶给你撑腰 ” “奶奶,你懂什么呀,就知道乱说。 ”我终于忍不住, “砰 ”的拉开房门,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奶奶不恼,笑微微地把一个小碗捧到我面前,是我最爱吃的,醉花生。 “不吃。 ”我 “啪 ”的打翻了小碗,多日以来压抑的委屈终于爆发了。小碗跌出一声脆响,花生米滚了一地。奶奶一下子怔住,呆立门边,不知所措,眼里有泪花盈动。 我也慌了神,眼泪像关不住闸门的洪水,汹涌而下。仿佛受了委屈的不是奶奶,而是我。奶奶立刻心疼起来,忙扯过衣袖,替我擦脸上的泪水,念叨着:“奶奶不好,奶奶不好,乖不哭。 ” 后来,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也不知过了多久 醒来,窗外,已是夜色稠密。我走出房门,见奶奶的屋里还亮着昏黄

19、的光,就悄悄地走了过去。 门闪了一道缝,奶奶还没有睡,倚着床沿,动也不动,目光呆呆地落在手上。手上,是一碗醉花生。 我不由得心酸起来,眼前闪过这样一幕:孤寂的黄昏里,奶奶独自蹲在门外,一粒一粒捡起被我打落的花生。浑浊的泪,却一颗颗落下。 第二天,我想找个机会跟奶奶说一声对不起。可是,奶奶依然高兴地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于是,我又打消了念头,没了勇气。 我终究也没说出那声 “对不起 ”,直到后来考上大学,直到工作,直到 再也没有了 机会。 (选 自博爱 2012年第 11期) 【小题 1】请根据文意,写出 “我 ”心理变化的过程。( 3分) 离开爸妈和校园的不舍与委屈 _ _ 见到奶奶深夜难眠的

20、心酸 _ 【小题 2】品味语言。( 5分) ( 1)请从描写手法和表达效果两个方面赏析第 段中的划线句。( 3分) ( 2)第 段写 “奶奶依然高兴得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 ”,为什么?( 2分) 【小题 3】第 段插叙了什么内容?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分) 【小题 4】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奶奶端着一小碗醉花生在门前轻声地唤 “我 ”,“我 ”还会冲着奶奶大声吼叫吗?请合理想象情景,并用形象的语言描绘 “我 ”可能怎么做。( 80100 字, 5分) 答案: 【小题 1】回到乡下的沮丧、打翻小碗的慌张、未能向奶奶道歉的愧疚(每空 1分,共 3分) 【小题 2】( 3分)运用动作描写( 1分),生

21、动形象地写出了奶奶见到 “我 ”的急切心情( 2分)。或,运用神态描写( 1分),把奶奶的笑容比作 “一朵秋天盛开的菊 ”,表现奶奶见到 “我 ”的高兴心情( 2分)。( 2)( 2分)因为奶奶不想让 “我 ”看到她 伤心而难过,表现奶奶对 “我 ”无微不至的关怀。 【小题 3】( 4分)插叙了奶奶做醉花生的过程以及 “我 ”昔日享用时的乐趣( 2分)。突出奶奶的勤劳、心灵手巧及对 “我 ”的疼爱,同时也反衬出我此时的伤心( 2分)。 【小题 4】只要相像合理,语言生动形象、连贯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文章的第 1段写的是 “离开爸妈和校园的不舍与委屈 ”;文章的第 2、3、 4段写的

22、是 “回到乡下的沮丧 ”;文章的第 8、 9、 10、 11段写的是 “打翻小碗的慌张 ”;文章的第 13、 14、 15段写的是 “见到奶奶深夜难眠的心酸 ”;文章的第 16、 17段写的是 “未能向奶奶道歉的愧疚 ”。 【小题 2】( 1)为了表现出我回乡下奶奶见到我的急切心情,作者抓住了 “奶奶 ”的动作、神态等进行描写,生动的把奶奶的那时的情态形象的表现出来。( 2)面对我的表现,奶奶不但没生气,还像没发生过事情一样来对待我、爱护我,这是奶奶爱我的最好的诠释。 【小题 3】文章中 5-7段写的是奶奶做醉花生的过程以及 “我 ”昔日享用时的乐趣,这在叙事方式上属于 “插叙 ”;一篇文章采

23、用插叙的作用往往有:( 1)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 紧凑。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作用:突出奶奶的勤劳、心灵手巧及对 “我 ”的疼爱,同时也反衬出我此时的伤心。 【小题 4】其实我特别珍惜奶奶对我的爱,对没能和奶奶道歉,感到特别内疚,所以,如果岁月可以重来,我肯定不会对奶奶大吼了。示例: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奶奶又在门前轻声地唤我,我一定会微笑着接过那碗醉花生。在布满余晖的小院里,与奶奶相对而坐。共赏夕阳渐落,鸟雀归巢,梧桐风细的风景,共品酸甜适宜、唇齿溢香的醉花生,共叙充满温情的乡村生活的点滴乐趣。 考点:本题考查

24、考查阅读记叙类文体的能力。 点评:做这类题目,一定要理解 所写的内容,理解时要注意看本段写了什么,下文又写了什么,本段与下文有什么联系,在反映主题上有什么作用等。揣摩人物心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有的还要结合上下文以及全文内容,看人物做了什么事,说了什么话,有什么样的表情、反应等。根据这些揣摩出人物的情感有哪些方面,最后用通顺的语句把这些情感表达出来。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来整体感知的。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题目的含义一般从表面义和深层的意思相两方面去回答。回答时,一定要结合与题目相关的文章内容,并联系全文主旨 做具体分析,这样回答才会准确

25、、全面感悟要根据语段内容、主题、人物的言行、人物在文中的地位作用来整体感知的。整体感知的时候,理解语段内容,抓住感悟的触发点是很重要的。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15分 ) 【甲】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普性深沉有岸谷,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尝奏荐某人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复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26、,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乙】王冕者,诸暨人。幼贫,父使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 默记。暮乃反,亡其牛,父怒挞 之,已而复如初。母曰: “儿痴如此,曷 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 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注释】 辄:总是(常常) 、就。 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曷:通“何 ”,为什么。 执策:拿着书。 【小题 1】解释加点字词。( 4分) 普少习吏事( ) 家人发箧视之 ( ) 卒用其人 ( ) 暮乃反 ( ) 【小题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 A普明日复奏其人曷不听其所为 B太祖乃悟断其喉,尽其肉,乃去(黔之驴

27、) C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人不得上,以实奇(于园) D读之竟日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黄鹤楼) 【小题 3】翻译下列句子( 6分) 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_ 太祖怒,碎裂奏牍掷地。 _ 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_ 【小题 4】赵普和王冕两人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2分) _ 答案: 【小题 1】 习:熟悉; 发:打开; 卒:终于; 反:同 “返 ”,返回。(每空 1分,共 4分) 【小题 2】 B( 3分) 【小题 3】 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 2分) 宋太祖大怒,把赵普呈上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 2分) (王冕)拿着书照着佛像前的灯光读它,读声朗朗一直到天亮。( 2分) 【

28、小 题 4】刻苦、勤奋读书。( 2分) 试题分析: 【小题 1】 “习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 “熟悉 ”,不能理解为 “练习 ”等意思; “发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 “打开 ”的意思,不能理解为 “头发 ”等意思; “卒 ”在此句中的意思为 “终于 ”,不能理解为 “士兵 ”等意思; “反 ”是 “通假字 ”,同 “返 ”,意思是 “返回 ”。 【小题 2】 A、那 他。 B、才 才。 C、把 因为。 D、代词 结构助词、的。据分析,应选 B项。 【小题 3】( 1) “及 ”是 “等到 ”的意思, “临政 ”是 “处理政务 ”的意思, “如流 ”是“像流水一样 ”;( 2) “碎裂 ”是 “使

29、-碎裂 ”的意思, “掷 ”是 “扔 ”的意思;( 3)“执 ”是 “拿 ”的意思, “旦 ”是 “早晨 ”的意思。翻译这几句话时,除了这几个关键字的意思,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完整与流畅。 【小题 4】甲文中的 “赵普 ”到了晚年,读书手不释卷,具体表现: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乙文中的王冕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执策映长明灯读之。这两个人具有共同点,那就是:刻苦、勤奋读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点评:要确定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不仅要靠平时的积累,还要在积累的基础上掌握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还要注意一词多义、词 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现象。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

30、,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第小题。 (6分 )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分) _ _ 【小题 2】颈联中的 “直 ”、 “圆 ”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 4 分) _ _ 答案: 【小题 1】可从诗题 “使至塞上 ”,诗句中 “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

31、都户 ”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小题 2】 “直 ”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1分); “圆 ”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 2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可以从诗歌的 “标题 ”以及诗 歌中的具体词语来分析这是一首边塞诗。示例:诗题 “使至塞上 ”,诗句中 “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 ”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 【小题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浩瀚无边的金色大漠上一般燧烟袅袅上升;黄河汹涌奔腾,直

32、与远天相接,一轮夕阳火红,正在冉冉下落。 “直 ”与“圆 ”二字内蕴极为丰富, “直 ”字有劲拨之美,把人的视线引向上去,让人想到字句之外的白云、远天, “圆 ”字叉给人以柔和亲切之感,把人的视线引向了远方,让人觉得落日浑圆如车轮,就那样缓缓地滚人了长河的尽头。 “直 ”、 “圆 ”二字在有限的字句里创造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也创造了开阔浑成的诗歌意境,使人眼界顿开,心胸顿开。红楼梦四十八回香菱跟黛玉学诗,香菱说 “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又似无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然后以王维的这两句诗为例: “想来烟如何直 白日自然是圆的。这 直,字似无理, 圆,字似太俗。合上书

33、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意象是诗人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可能是事物,也可能是景物。因此,事物(景物)的特 征往往是人物情感的象征。做题时要注意抓住这些意象,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综合揣摩人物的情感。 语言表达 专题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9分) 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新的内涵,正在中国大地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小题 1】【传承文明】请用简洁的语言给下面这则消息拟一个标题。( 2分) (江苏文明讯) 5月 29日,扬州市举行 “学雷锋做美德少

34、年 ”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活动在扬州广电中心演播大厅举行,扬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卢桂平亲自启动了 “学雷锋做美德少年 ”上签名寄 语活动按键,号召全市少年儿童学习雷锋,发扬螺丝钉精神,争做 “四好 ”美德少年。市文明办、扬州广电总台、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关工委等部门的领导出席了启动仪式。活动得到了广大少年儿童和友们的积极回应。 标题: 【小题 2】【我行我秀】 上雷锋纪念馆:一张黑白照片上是雷锋那张带着微笑永远年轻的脸,用鼠标点击 “献花 ”的小图标,页面上显示出荷花、玫瑰、百合、向日葵等 12种鲜花图片供选择。同学们不约而同地点击了荷花,请结合荷专题相关知识,谈谈同学们选择荷花祭奠的

35、原因。 (不少于两点, 4分 ) 【小题 3】【从我 做起】学校在学雷锋活动中举行了 “弯腰行动 ”,号召全校师生见到废纸主动拾起,人人动手,净化校园。李明看到你在弯腰拾废纸很不以为然,说这样的小事何足挂齿?( 3分) 你对李明说: 答案: 【小题 1】扬州举行 “学雷锋做美德少年 ”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 2分) 【小题 2】 生长环境相同:雷锋出生在贫寒的家,荷花生长于淤泥中。 高洁的品质相同:雷锋出生贫苦,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而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奉献精神相同: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雷锋 ”

36、二字已成为人民心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代名词;而荷花欣赏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环保价值等。(每点 2分,写出任两点,意思对,即可得满分 4分) 【小题 3】要有称呼,内容丰富,语言连贯简明,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 【小题 1】根 据材料的导语 “5月 29日,扬州市举行学雷锋做美德少年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活动在扬州广电中心演播大厅举行 “来拟写标题。示例:扬州举行“学雷锋做美德少年 ”上签名寄语启动仪式。 【小题 2】从 “荷 ”的 “生长环境 ”“品质 ”“精神价值 ”等角度进行分析即可。示例: 生长环境相同:雷锋出生在贫寒的家,荷花生长于淤泥中。 高洁的品质相同:

37、雷锋出生贫苦,他深知生活的艰辛,因而他工作和生活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而荷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 奉献精神相同: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雷锋 ”二字已成为人民心中热心公益、乐于助人、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代名词;而荷花欣赏价值、药用价值、食用价值、环保价值等。 【小题 3】劝说李明的时候,既要语气委婉,又要点出劝说的目的。示例:李明同学,拾废纸虽是小事,但雷锋精神就是靠这种小事形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点评: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运用发散思维予以解答,进而展示考生综合相关知识的能力和理解

38、探究、发现规律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运用语言知识展示综合能力的考查形式。综合实践题构题的基本模型是,设置一种生活情境,题干上有一些要求考生设身处地思考的提示语。所以同学们答题时不能凭空想象,必须结合现实生活,唤起生活体验、学习经验,从经验和知识积累中调动对应因素,围绕题目的实际情境进行设计、构思、创意。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4分) 唐僧道: “猴头!还有甚说话!出家人行善,如春园之草,不 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之人,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你在这荒郊野外,一连打死三人,还是无人检举,没有对头;倘到城市之中,人烟凑集之所,你拿了那哭丧棒,一时不知好歹,乱打起人来;撞出大祸,教我怎的脱

39、身?你回去罢! ”行者道: “师父错怪了我也、。这厮分明是个妖魔,他实有心害你。我倒打死他,替你除了害,你却不认得,反信了那呆子谗言冷语,屡次逐我。 ” 请问上面文段中所提到的妖魔、呆子分别是谁?这妖魔先后三次分别变为哪三位人物来哄骗唐僧,却被孙悟空一一识破?( 5分) 答案:白骨精、猪八戒;年轻女子、老婆婆、老 头 试题分析:唐僧师徒四人为取真经,行至白骨岭前。在白骨岭白骨洞内,住着一个凶残、狡猾,善于伪装的尸魔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先后变幻为上山送斋的村姑、朝山进香的老妪和老翁,全被孙悟空识破。唐僧却不辨人妖,反而责怪孙悟空恣意行凶,连伤母女两命,违反戒律。白骨精心有不甘,又第三次变成老丈

40、又被孙悟空识破。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了花果山。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 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 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默写 默写 (每空 l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共 9分 ) 【小题 1】吴楚东南坼, 。 (杜甫登岳阳楼) 【小题 2】 ,但余钟磬音。 (常建题题破山寺后禅院) 【小题 3】 ,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卜算子 咏梅) 【小题 4】衣沾不足惜, 。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小题 5】了却君王天下事,

41、。 (辛弃疾破阵子) 【小题 6】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小题 7】那河畔的金柳, 。 (徐志摩再别康桥) 【小题 8】 为人处世要洁身自好、不媚世俗,应像 “莲 ”那样: , (请用爱莲说中的名句填写)。 答案: 【小题 1】乾坤日夜浮 【小题 2】万籁此俱寂 【小题 3】待到山花烂漫时 【小题 4】但使愿无违 【小题 5】赢得生前身后名 【小题 6】日暮乡关何处是 【小题 7】是夕阳中的新娘 【小题 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试题分析:默写时,注意 “乾坤、籁、俱、待、烂漫、生、身、暮、淤泥、濯、清涟 ”等易错字,还要使整个句子默写的准确,有时还要注意一些提示性的语言

42、。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背诵默写的能力。 点评: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文名篇、名段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现代文名句的考查与古诗文的考查一致,要求相同。 作文 作文 (60+3分 ) 请以 “那一刻,我将永远铭记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 1)不少于 600 字。( 2)要有必要的细节描写,感情真挚,不得抄袭。(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书写分 3分,请认真书写。 题目:那一刻,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答案:略 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 文,在审题上要注意以下几

43、点: “那一刻 ”的理解。“那一刻 ”是一个细节,是一个特写镜头,是一副画,是一个动人的场面,是 “真善美 ”的凝聚,是 “假恶丑 ”带给人的震撼。 “铭记 ”的内涵。铭是指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样看来 “铭记 ”的事一定具有警戒、令人景仰的意义,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而绝非一些令自己耿耿与怀的个人恩怨。 “将 ”“永远 ”的揭示。 “将 ”意在强调 “那一刻 ”已经过去,考生要挖掘出那一刻对于将来的意义; “永远 ”意在强调那一刻对自己心灵所具有的持久的震撼力。 “我 ”的关注。 “我 ”是这篇作文 的写作对象,那一刻是我眼中的那一刻,不是别人的。若考生疏忽了这一点,就

44、会前功尽弃。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点评:新课标作文的三大原则是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自我,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自身生命价值、生存品质的思考,对国家民族、对弱势群体的一种悲悯情怀。这就要考生从自然、社会、人生、书本中发现 “那一刻 ”,玩味出 “那一刻 ”中的真善美,玩味出 “那一刻 ”带给自己的深思。比如自然中旭日东升的那一刻,种子发芽的那一刻,树叶离开枝头的那一刻等等;社会人生中庄子持竿不顾的那一刻,范蠡带着西施遁迹江湖的那一 刻,项羽乌江自刎的那一刻,韩信临刑前的那一刻,嵇康弹完绝唱广陵散掷琴于地的那一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那一刻,邓世昌率舰冲向日舰的那一刻,林则徐

45、虎门销烟的那一刻,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那一刻,魏青刚忘我救人的那一刻,听一首歌、读一篇文心中浮想联翩激动不已的那一刻等等;书本中秦人同仇敌忾吼出“岂曰无衣 ”的那一刻,河伯面对海神若翻然醒悟的那一刻,蔺相如廷斥秦王的那一刻,屈原自感理想破灭自投汨罗江的那一刻,刘兰芝与焦仲卿 “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的那一刻,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那一刻,陶渊明弃官归田的那一刻,琵琶女感 到白居易通过琵琶声读懂了自己的那一刻,杜十娘指责负心汉怒沉百宝箱的那一刻,雨霖铃中一对恋人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的那一刻,李清照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的那一刻,窦娥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的那一刻,长亭送别中崔莺莺与张生分离的那一刻,徐自摩再别康桥的那一刻,川端康成惊讶于花未眠的那一刻等等:所有这些 “那一刻 ”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令人回肠荡气的力量。总之,考生对待命题作文也要认真审题,把握住题目中暗含的信息,然后筛选出最精彩最令自己难忘的一个或两三个 “那一刻 ”组织成文,力争在立意构思上有新意, 写出自己的真情,抒出自己的实感,展出自己的才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