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届上海市杨浦区 5月中考二模数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点 A是数轴上的任意一点,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点 A表示的数一定是整数 B点 A表示的数一定是分数 C点 A表示的数一定是有理数 D点 A表示的数可能是无理数 答案: D 试题分析: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性应,故 A错误;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故 B错误; 根据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故 C错误; 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一一对应,所以点 A有可能是无理数,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实数与数轴 下列关于 x的方程一定有实数解的是( ) A B =1-x C x2-x-1=0 D x2-x+1=0 答案: C
2、 试题分析: A、去分母的 2-1-x=0,解得 x=1, x-1=0,此方程无解,此选项错误; B、两边平方的 x-2=x2-2x+1, x2-3x+3=0, =( -3) 2-413 0,此方程无解,此选项错误; C、 =( -1) 2-41( -1) 0,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此选项正确; D、 =( -1) 2-411 0,此方程无解,此选项错误 故选 C 考点: 1.根的判别式; 2.无理方程; 3.分式方程的解 某学校为了了解九年级体能情况,随机选取 30名学生测试一分钟仰卧起坐次数,并绘制了如图的直方图,学生仰卧起坐次数在 25 30 之间的频率为( ) A 0.1 B 0
3、.17 C 0.33 D 0.4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从频数率分布直方图可以知道仰卧起坐次数在 25 30之间的频数为 12, 而仰卧起坐总次数为: 3+10+12+5=30, 学生仰卧起坐次数在 25 30之间的频率为 1230=0.4 故选 D 考点:频数(率)分布直方图 将抛物线 y=x2-2平移到抛物线 y=x2+2x-2的位置,以下描述正确的是( ) A向左平移 1个单位,向上平移 1个单位 B向右平移 1个单位,向上平移 1个单位 C向左平移 1个单位,向下平移 1个单位 D向右平移 1个单位,向下平移 1个单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 y=x2+2x-2转化成 y=( x+1
4、) 2-3, 将抛物线 y=x2-2平移到抛物线 y=( x+1) 2-3,图象向左平移了 1个单位,向下平移了 1个单位, 故选 C 考点:二次函数图象与几何变换 下列图形既是中心对称又是轴对称的是( ) A菱形 B梯形 C正三角形 D正五边形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正确; B、不是轴对称图形,也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C、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D、是轴对称图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本选项错误 故选 A 考点: 1.中心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 下列条件一定能推得 ABC与 DEF全等的是( ) A在 ABC
5、和 DEF中, A= B, D= E, AB=DE B在 ABC和 DEF中, AB=AC, A= F, FD=FE C在 ABC和 DEF中, =1, B= E D在 ABC和 DEF中, =1, B= E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两三角形没有一个相等的条件,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 B、两三角形只有一个相等的条件 A= F,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 C、两三角形只有一个相等的条件 B= E,不符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不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错误; D、能推出 AB=DE, BC=EF, B= E,符
6、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SAS,能推出两三角形全等,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 D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 填空题 如果人在一斜坡坡面上前行 100米时,恰好在铅垂方向上上升了 10米,那么该斜坡的坡度是 答案: 3 试题分析:先求出这个人走的水平距离,再根据坡度的定义即可求解 试题:由题意得:人在一斜坡坡面上前行 100米时,恰好在铅垂方向上上升了10米, 则这个人走的水平距离 = , 坡度 i=10: 30 =1: 3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坡度坡角问题 如图, ABC中, A=80, B=40, BC的垂直平分线交 AB于点 D,联结 DC如果 AD=2, BD=6,那么 ADC的周长为
7、 答案: . 试题分析:由 BC的垂直平分线交 AB于点 D,可得 CD=BD=6,又由等边对等角,可求得 BCD的度数,继而求得 ADC的度数,则可判定 ACD是等腰三角形,继而求得答案: 试题: BC的垂直平分线交 AB于点 D, CD=BD=6, DCB= B=40, ADC= B+ BCD=80, ADC= A=80, AC=CD=6, ADC的周长为: AD+DC+AC=2+6+6=14 考点: 1.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2.等腰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如图,在 Rt ABC中, A=90, B=30, BC=10,以 A为圆心画圆,如果 A与直线 BC相切,那么 A的半径长为 答案:
8、 . 试题分析:此题可以转化为求斜边 BC上的高的问题;在 Rt ABC中, B=30,可知 C=60;进而在 Rt ADC中,由 AC及 C的正弦值可求得AD的长,即 A的半径 试题:过点 A作 AD BC, A=90, B=30, C=60 BC=10, AC= BC=5, AD=AC sin60= . 考点:切线的性质 如果将点( -b, -a)称为点( a, b)的 “反称点 ”,那么点( a, b)也是点( -b, -a)的 “反称点 ”,此时,称点( a, b)和点( -b, -a)是互为 “反称点 ”容易发现,互为 “反称点 ”的两点有时是重合的,例如( 0, 0)的 “反称点
9、”还是( 0,0)请再写出一个这样的点: 答案:( 3, -3) . 试题分析:首先正确理解题意,然后再找出符合条件的点的坐标即可 试题:根据题意可得这样的点是( 3, -3) . 考点: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如图,在菱形 ABCD中, AB=a, ABC=将菱形 ABCD绕点 B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小于 90),点 A、 C、 D分 别落在 A、 C、 D处,当 AC BC时 AD= (用含有 a和 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 a cos -a 试题分析:当 AC BC时, D在 BC的延长线上,据此作出图形,利用三角函数求解 试题:如图: 四边形 ABCD是菱形, 对角线 AC BD, 又 A
10、C BC, D在 BC的延长线上 ABC=, BD=2a cos , 而 AD=BD-BA=2a cos -a 考点: 1.菱形的性质; 2.旋转的性质 在 Rt ABC中, C=90,点 D为 AB边上的中点,如果 = , = ,那么 = 答案: 试题分析: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表示出 ,再根据向量的三角形法则解答即可 试题: 点 D为 AB边上的中点, , 由三角形法则得, 考点:平面向量 从分别标有 1、 2、 3、 4的四张卡片中,一次同时抽 2张,其中和为奇数的概率是 答案: 试题分析:依据题意先用列表法或画树状图法分析所有等可能的出现结果,然后根据概率公式求出该事件的概率 试题:由树状
11、图可知共有 43=12种可能,和为奇数的有 8种,所以概率是 考点: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黄老师在数学课上给出了 6道练习题,要求每位同学独立完成现将答对的题目数与相应的人数列表如下: 答对题目数 2 3 4 5 6 相应的人数 1 2 6 8 3 则这些同学平均答对 道题 答案: .5. 试题分析: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求出所有数据的和,然后除以数据的总个数 试题:该组数据的平均数 = (道) 考点:加权平均数 函数 y=kx+b的大致图象如图所示,则当 x 0时, y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y 1 试题分析:观察图象得到直线与 y轴的交点坐标为( 0, 1),且图象从左往右逐渐上升,根据一次函数性质
12、得到 y随 x的增大而增大,所以当 x 0时, y 1 试题: 一次函数 y=kx+b( k0)与 y轴的交点坐标为( 0, 1),且图象从左往右逐渐上升, y随 x的增大而增大, 当 x 0时, y 1 考点: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 如果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在第二、四象限,那么 k的取值范围是 答案: k 1 试题分析:由于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则 1-k 0,解得 k的取值范围即可 试题:由题意得,反比例函数 y= 的图象在二、四象限内, 则 1-k 0, 解得 k 1 考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 . 方程 的根是 答 案: x=2 试题分析:先把方程两边平方,使原方程
13、化为整式方程 x+2=x2,解此一元二次方程得到 x1=2, x2=-1,把它们分别代入原方程得到 x2=-1是原方程的增根,由此得到原方程的根为 x=2 试题:方程两边平方得, x+2=x2, 解方程 x2-x-2=0得 x1=2, x2=-1, 经检验 x2=-1是原方程的增根, 所以原方程的根为 x=2 考点:无理方程 计算: 答案: . 试题分析:先将二次根式化为最简,然后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即可 试题:原式 = . 考点:二次根式的加减法 解答题 直线 y=kx-6过点 A( 1, -4),与 x轴交于点 B,与 y轴交于点 D,以点 A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 B,且交 y轴于点 C (
14、1)求抛物线的表达式; ( 2)如果点 P在 x轴上,且 ACD与 PBC相似,求点 P的坐标; ( 3)如果直线 l与直线 y=kx-6关于直线 BC对称,求直线 l的表达式 答案:( 1) y=x2-2x-3;( 2) y= x- 试题分析:( 1)将 A坐标代入一次函数式求出 k的值,进而求出 B坐标,根据 A为抛物线的顶点,设出抛物线顶点形式,将 B坐标代入求出 a的值,确定出抛物线式; ( 2)由 k的值确定出一次函数式,求出 D的坐标,由抛物线式求出 C坐标,由 A的坐标得到 DCA=45,且 AC= , CD=3,根据 B与 C坐标得到 OCB=45,可得出 DCA= OCB,由
15、 ACD与 PBC相似,且点 P在 x轴上,得到点 P在 B点的左侧,分两种情况考虑:当 BPC ACD时;当 BCP CAD时,分别求出 BP的长,即可确定出 P的坐标; ( 3)过点 D作 DH BC并延长 DH到点 M,使 HM=HD,连接 CM、 BM,可得直线 BM即为直线 l,且 CM=CD, MCH= DCH,根据 C与 D坐标得到CM=CD,根据 B与 C坐标得到三角形 BOC为等腰直 角三角形,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得到 OCB=45,进而得到 MCH=45, MCD=90,得出 MC y轴,确定出 M坐标,设直线 l的式为 y=kx+b,将 B与 M坐标代入求出 k与 b的值
16、,即可确定出直线 l式 试题:( 1) y=kx-6过点 A( 1, -4), -4=k-6, k=2,即 y=2x-6, 令 y=0,得到 x=3,即 B( 3, 0), 以点 A为顶点的抛物线经过点 B, 设式为 y=a( x-1) 2-4, 将 x=3, y=0代入得: 0=a( 3-1) 2-4, 解得: a=1,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2-2x-3; ( 2) k=2, y=kx-6,即 y=2x-6, D( 0, -6), 抛物线与 y轴交于点 C, C( 0, -3), A( 1, -4), DCA=45,且 AC= , CD=3, B( 3, 0), C( 0, -3), O
17、CB=45, DCA= OCB, ACD与 PBC相似,且点 P在 x轴上, 点 P在 B点的左侧, 当 BPC ACD时, ,即 ,解得: BP=2; 当 BCP CAD时, ,即 ,解得: BP=9, BP=2或 9, 点 P坐标为( 1, 0)或( -6, 0); ( 3)过点 D作 DH BC并延长 DH到点 M,使 HM=HD,连接 CM、 BM, 直线 BM即为直线 l,且 CM=CD, MCH= DCH, C( 0, -3), D( 0, -6), CM=CD=3, B( 3, 0), C( 0, -3), OCB=45, DCH= OCB=45, MCH=45, MCD=90,
18、即 MC y轴, MC=CD=3, M( -3, -3), 设直线 l的式为 y=kx+b,则 , 解得: , 直线 l的式为 y= x- 考点:二次函数综合题 梯形 ABCE中, AD BC, DC BC, CE AB于点 E,点 F在边 CD上,且 BE CE=BC CF ( 1)求证: AE CF=BE DF; ( 2)若点 E为 AB中点,求证: AD BC=2EC2-BC2 答案: )证明见;( 2)证明见 . 试题分析:( 1)求出 B= DCE,证 BCE CEF,推出 BCE= CEF,推出 EF BC,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得出即可 ( 2)求出 EF= ( AD+BC)
19、,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CE2=BC EF,代入求出即可 试题:( 1) CE AB, B+ BCE=90, DC BC, DCE+ BCE=90, B= DCE, BECE=BCCF, , BCE CEF, BCE= CEF, EF BC, , 即 AE CF=BE DF ( 2) 在梯形 ABCD中, EF BC AD, E为 AB中点, F为 DC的中点, EF= ( AD+BC), BCE CEF, ,即 CE2=BC EF, CE2= ( AD+BC) BC, 整理得: AD BC=2EC2-BC2 考点: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如图,已知 0是 ABC的外接圆,半径长为 5,点
20、 D、 E分别是边 AB和边 AC是中点, AB=AC, BC=6求 OED的正切值 答案: 试题分析:连接 AO并延长交 BC于点 H,连接 OC,先根据 AB=AC得出,根据垂径定理得出 OH及 AH的长,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得出tan HAC=tan OAE= ,再根据 D、 E分别是边 AB和边 AC的中点,得出DE BC,根据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 OAE+ AED=90, AED+ OED=90,故可得出 OAE= OED,进而得出结论 试题:连接 AO并延长交 BC于点 H,连接 OC, AB=AC, , O为圆心, AH BC, BH=HC, HC=3, 半径 OC=5, OH=
21、4, AH=9, 在 Rt AHC中, tan HAC= ,即 tan OAE= , D、 E分别是边 AB和边 AC的中点, DE BC, AH DE, OAE+ AED=90, E是边 AC的中点, O为圆心, OE AC, AED+ OED=90, OAE= OED, tan OED=tan OAE= 考点: 1.垂径定理; 2.三角形中位线定理; 3.圆周角定理; 4.解直角三角形 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长跑训练,两人距终点的路程 y(米)与跑步时间 x(分)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所提供的信息解答问题: ( 1)他们在进行 米的长跑训练,在 0 x 15的时段内,速度较快的人是
22、 ; ( 2)求甲距终点的路程 y(米)和跑步时间 x(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 3)当 x=15 时,两人相距多少米?在 15 x 20 的时段内,求两人速度之差 答案: ) 5000米 ,甲 (2) y=-250x+5000( 0x20);( 3) 750米, 150米 /秒 . 试题分析:根据图象信息可知,甲运动员图象经过( 0, 5000)( 20, 0)所以可用待定系数法求解 距离可根据图象求出,时间可求: 20-15=5速度 =也就迎刃而解了 试题:( 1)根据图象信息可知他们在进行 5000米的长跑训练,直线倾斜程度越大表明变化大;甲 ( 2)设所求直线的式为: y=kx+b(
23、 0x20), 由图象可知: b=5000,当 x=20时, y=0, 0=20k+5000,解得 k=-250 即 y=-250x+5000( 0x20) ( 3)当 x=15时, y=-250x+5000=-25015+5000=5000-3750=1250 两人相距:( 5000-1250) -( 5000-2000) =750(米) 两人速度之差: =150(米 /分) 考点:一次函数的应用 解不等式组: ,且写出使不等式组成立的所有整数 答案: -1、 0、 1、 2、 3 试题分析: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两不等式的解集,找出解集的公共部分确定出不等式组的解集,找出解集中的所有整数解即可
24、试题: , 由 得: x3; 由 得: x -2, 不等式组的解集是 -2 x3, 则使不等式组成立的所有整数是 -1、 0、 1、 2、 3 考点: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2.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整数解 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答案: . 试题分析:把分式化简,然后把 x的值代入化简后的式子求值就可以了 试题:原式 = = 当 时,原式 = . 考点: 1.二次根式的化简求值; 2.分式的化简求值 已知梯形 ABCD中, AD BC, AD=1, BC=2, sinB= ,过点 C在 BCD的内部作射线交射线 BA于点 E,使得 DCE= B ( 1)如图 1,当 ABCD为等腰梯形时,
25、求 AB的长; ( 2)当点 E与点 A重合时(如图 2),求 AB的长; ( 3)当 BCE为直角三角形时,求 AB的长 答案:( 1) ;( 2) ;( 3) 或 . 试题分析:( 1)作 AM DC 交 BC 于点 M, AH BC 于点 H, AD=1, BC=2,sinB= ,得到 AM=AB, BH=HM= ,结合三角函数的定义可以求得 AB的长 ( 2)由 AD BC得到 DAC= ACB,又 DCE= B, ADC CAB,得到 AC2=AD BC,求得 AC的长度,结合勾股定理,即可构造出关于 AB的方程,解方程即可求得相应的 AB的长度 ( 3)分两种情况来讨论:如图 3-
26、1,当 BE CE时, DCE= B, B+ BCE=90, DCE+ BCE=90,作 AH BC,则 HC=AD=1, BH=BC-HC=2-1=1,由 sinB即可求得 cosB的值,继而求得 AB的长度;如图3-2,当 BC CE时,延长 DA交 CE的延长线于点 F,由 FDC CEB,可以得到 AE的长度,继而求得 AB的长度 试题:( 1)如图 1,作 AM DC交 BC于点 M,作 AH BC于点 H, AD BC, AMCD为平行四边形, AM=DC, MC=AD=1, BM=BC-MC=2-1=1, 四边形 ABCD为等腰梯形, AB=DC, AB=AM, BH=HM= 在
27、直角三角形 ABH中, sinB= , cosB= , , ( 2)如图 2, AD BC, DAC= ACB, 又 DCE= B, ADC CAB, , AC2=AD BC=2, 作 AF BC于点 F, 设 AB=x, sinB= , AF= , BF= , CF=2- , 在直角三角形 AFC中, AF2+CF2=AC2,即: , , 即当点 A与点 E重合时, AB= ,或者 AB= ( 3) BCE为直角三角形, BE CE或 BC CE, 情况一,当 BE CE时,如图 3-1, DCE= B, B+ BCE=90, DCE+ BCE=90, 作 AH BC,则 HC=AD=1, BH=BC-HC=2-1=1, 又由 sinB= 可得, cosB= , 解得: AB= 情况二,当 BC CE时,如图 3-2, 延长 DA交 CE的延长线于点 F,设 AE=a,则 AF= , EF= , 在直角三角形 BCE中, BC=2, sinB= , BE= , EC= , AD BC, BC CE, AD EC, 又 DCE= B, FDC CEB, ,即 DC BC=FC CE, , 当 BCE为直角三角形时, AB= 或 AB= 考点:相似形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