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29920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9.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江苏盐城东台苏东双语学校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检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 ”成为流行语,在我国许多居民的休闲方式,由呼朋唤友集体吃喝,变成了 “一起运动,共同流汗 ”,如健身、瑜伽、打球等,这说明( ) A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我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D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亲近社会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以人民生活方式的改变反映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A.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我国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观点表述都是错误的。D.广大人民群众自觉亲近社会不符合题意要求。故选 C. 考点:百姓生活大变迁。 古往今来

2、,无数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和寻常百姓,都拥有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意义在于( ) 可以提高民族的自豪感、责任心 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可以抵制外来文化的传入 可以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实质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其意义在于 可以提高民族的自豪感、责任心; 可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可以增强民族团结和促进社会安定都是正确的。 可以抵制外来文化的传入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下列关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两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民族精神属于民族文化,是对文化的提炼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

3、撑 民族文化包含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财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 分析: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也熔铸了伟大的民族精神。题干要求是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两者关系。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说明民族精神的作用。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物质财富,应是精神财富。故选 C。 考点: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关系。 下图梁启超的民族浩歌说明( ) A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 B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C要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 D中华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

4、精深,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C要虚心学习外来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与题意要求不符。中华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观点是不科学的。 考点:中华文化的特点。 2014年 9月 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讲到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去中国化 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这说明了( )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B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C我们要全盘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 D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要继承和

5、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A.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化; C.我们要全盘吸收世界其他国家的文化观点是错误的。 D.我们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合题意要求。 考点: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2013年央视推出的 “汉字听写大会 ”节目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盐城地区很多学校开展了类似的比赛。这一情况说明( ) A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载体 B广大人民群众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增强 C中学生要经常观看电视节目,亲近社会 D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字是典型的代表。 “汉字听写大会 ”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具体方式,炎黄子孙血脉相连,同根同祖,从文化的

6、角度分析就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C.中学生要经常观看电视节目,亲近社会; D.我们需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不合题意要求。 考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2013年 11月 15日在人民大会堂,总书记习近平说: “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这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沉沉的担子 。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 ”这些话语启示我们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是( ) A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B国家责任和社会责任 C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 D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答案: B 试题分析:把握关键词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对我们的启示是积极承担对国家责任和

7、社会责任是最重要的。 A.自觉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C.对自己的责任、对家人的责任; D.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观点都是正确的,但不合题意要求。 考点:积极承担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近年来,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已成为许多人的处世哲学。如果让你去劝说他们改变这种错误想法,可以运用的知识是( ) A我们应该只承担国家、社会责任,不应该考虑个人、家庭利益 B社会是人生的舞台,人们不只是观众、看客,更应该是演员、主角 C服务社会首先要乐于奉献 D人类社会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 答案: B 试题分析: “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 ”、 “事不关己

8、、高高挂起 ”这种观点和做法都是错误的。结合课本知识,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与社会不可分,社会是人生的舞 台,人们不只是观众、看客,更应该是演员、主角,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A. 我们应该只承担国家、社会责任,不应该考虑个人、家庭利益观点是错误的。 考点: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让社会透给我赞成票。 某青年遇到一歹徒抢劫市民,他奋力将自行车扔向骑摩托车逃窜的歹徒,使得歹徒被及时赶到的警察擒获。这一事件启示我们,亲近社会必须( ) A只帮助我们所认识的人 B有社会正义感,克服冷漠心理 C用道德的力量感化歹徒 D明哲保身,确保个人安全要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 A只帮助我

9、们所认识的人D.明哲保身,确保个人安全要紧观点都是不正确的; C用道德的力量感化歹徒要具体分析。当我们面对违法犯罪行为时,可以分析有能力将其制服和没有能力将其制服两种情况,两害相权取其轻。 考点:养成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作为中学生,遵守社会公德主要应该做到 ( ) A文明礼貌、自强不息 B助人为乐、尊老爱幼 C遵纪守法、诚实守信 D爱护公物、保护环境 答案: D 试题分析:把握题干中的关键词社会公德。是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 循的行为准则。应是 D.爱护公物 保护环境。自强不息是个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B.助人为乐 尊老爱幼和 C

10、.遵纪守法 诚实守信是良好道德的表现。 考点:遵守社会公德的具体表现。 “和谐社会是滚滚长江,做它的涓涓浪花吧;和谐社会是黄钟大吕,做它的美好音符吧;和谐社会是鸿篇巨制,做它的一撇一捺吧;和谐社会是万丈高楼,做它的一砖一瓦吧。 ”这说明( ) A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学生无关 B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C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已经完成 D和谐社会建立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 答案: B 试题分析:把握关键词对比, “是 ”、 “做 ”,说明 B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 A构建和谐社会与中学生无关; C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已经完成 D和谐社会建立在牺牲个人利益的基础上观点都是错误的。

11、考点: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自觉服务社会是亲近社会的重要表现 B到建党一百周年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C雷锋精神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民族精神 D勇于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观点表述正确的是 A.自觉服务社会是亲 近社会的重要表现。到 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C.雷锋精神是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民族精神错在革命战争年代,应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和谐。 考点:共同理想;养成亲社会行为;民族精神;社会和谐。 简答题 2014年 8月 3日 16时 30分,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发生

12、 6.5级地震。地震发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妥善做好受灾群众安置工作,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中国,挺住! ”一个总理在几个小时内就飞赴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上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都不会被打垮。 “地震震毁了我们的家园,却震不垮我们的脊梁 !” ( 1)这里的 “脊梁 ”指什么?( 2分) (写出内涵) ( 2)挺直我们的脊梁有什么重要意义?( 4分) 答案:( 1)脊梁指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3、的民族精神( 2分)( 2)挺直我们的脊梁重要意义: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战胜困难、顽强拼搏、勇于创新、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2分)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客观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分) 试题分析:( 1)本题以抗震救灾为背景综合考查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把握住民族精神的 内涵。理解脊梁指的的是民族精神。 ( 2)挺直我们的脊梁有什么重要意义?命题点是为什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从精神支撑,精神动力;对全民

14、素质的意义;对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意义;对实现共同理想的意义等角度去把握。 考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好意义。 探究题 材料 作为全球第 6个迪斯尼乐园,上海迪斯尼项目已于 2011年 4月破土动工,计划于 5年后建成开放。 “米老鼠 ”终于来了,但人们对 “米老鼠 ”的争议还在继续(见图一)。 材料二 现在,我们的不少学生,只知道西方的情人节,却不知道中国的七夕,喜欢过圣诞节,却对我国的传统节日不怎么感兴趣。就外来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程度,某媒体在调查中获得如下信息(见图二见上): ( 1)针对外来文化进入引发的争议,有学者认为,我们既不能一味热捧,更不能焦虑、恐慌,而是应该有份自信。请问:我们应该

15、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2分) ( 2)材料二中某媒体获得的有关信息说明了什么?( 2分) ( 3)要解决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4分) 答案:( 1)对外来文化应该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分) ( 2)说明了在青少年中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已刻不容缓。( 2分) ( 3)我们应深入挖掘民俗文化资源精髓,丰富文化内涵,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觉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珍爱自己的精神家园;反对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等。( 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

16、情给分) 试题分析:( 1)把握问题的关键点是应该如何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立场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洋为中用。 ( 2)本题考查学生有效筛选信息的 能力,把握标题和数字的对比:对青少年应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已刻不容缓。 ( 3)本问的命题指向是怎样正确对待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对待民族文化本身、个人、国家的角度去把握和认识。 考点: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某市实验中学九年级( 1)班学习了本课后,感到对书中的 “在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挑战 ”难以理解,便组成探究小组,开展探究学习活动。同学们了解到,当前全市上下正在为构

17、建和谐城市而积极努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到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的一些数据,并 动手绘制了如下表格。 某市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的基本情况 年份 项目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4950 5620 6010 6890 75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2860 14560 17680 20136 25640 假如你是该探究小组成员,请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 1)获得以上材料的途径可能有哪些 (不少于三个途径) ( 3分) ( 2)从表中可以看出该市发生的可喜变化是什么 还可以看出该市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存在什么不和谐的因素 ( 5分) (

18、3)为解决这一不和谐的问题,你们拟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建议。请你写出两条建议。( 4分) 答案:( 1)社会调查、网络搜集、报刊杂志查询等。( 3分) ( 2)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或某市经济快速发展、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等。( 2分)不和谐因素:城乡差距较大,或答城乡发展不平衡、小康是不全面的等。 ( 3分) ( 1)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等(只要建议属于解决城乡差距的具体措施即可)。( 4分) 试题分析:( 1)本问考查的是获得有效信息的方法和途径的考查,需联 系实际。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网络搜集、报刊杂志查询等。 ( 2)对于图表题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去分析和比较,得出结论。从横向比较来看:可喜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或某市经济快速发展、某市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等。从纵向比较看:不和谐因素:城乡差距较大,或答城乡发展不平衡、小康是不全面的等。 ( 3)建议类的题目,实质就是方法措施。怎样解决城乡差距较大,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大力发展农村科技等。 考点:走强国富民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