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0095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16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届北京市昌平区中考二模化学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金属中,活动性最强的是 A铁 B铜 C银 D钾 答案: D 试题分析: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Cu、 Hg、 Ag、 Pt、 Au。根据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可知,选项中给出的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钾铁铜银,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理解和熟练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解答,因此要求学生要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探究黄金项链是否为锌铜合金制成的仿制品,不能选用的试剂是 A AlCl3溶液 B C

2、u(NO3) 2溶液 C H2SO4溶液 D AgNO3溶液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解答。 A、锌、铜的金属活动性都比铝弱,所以都不能与 AlCl3溶液反应,无法证明,故 A错误; B、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所以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铜,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故 B正确; C、锌能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冒出,故 C正确; D、锌和铜的金属活动性都比银强,所以都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表面有银白色固体析出,故 D正确。故选 A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理解和熟练掌握

3、金属活动性顺序,并能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进行解答,因此要求学生要熟记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 A质子数为 13 B元素名称为铝 C元素符号为 Al D核外电子数为 26.98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分析。 A、 13为原子序数,即其质子数等于 13,正确; B、元素名称为铝,正确; C、元素符号为 Al,正确; D、在原子中,质子数 =原子序数 =核外电子数,故其核外电子数为 13,错误。故选 D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就要了解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每一个信息。 掌

4、握化学用语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下列化学用语与所表述的意义相符合的是 A 2Fe 2 个铁元素 B 1 个氯离子 C NO21 个二氧化氮分子 D 3Fe3+3 个亚铁离子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标在离子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离子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进行解答。 A、根据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Fe表示 2个铁原子,故 A错误; B、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

5、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 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1 个氯离子应表示为: Cl-,故 B错误; C、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NO2表示 1个二氧化氮分子,故 C正确; D、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可知, 3Fe3+表示 3个铁离子,不是亚铁离子,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下列叙述

6、完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 5g水变成 5g水蒸气,质量保持不变 B 50mL水和 50 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 mL C在 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 20g过氧化氢和 80g水 D 1.2g碳与 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 4.4g二氧化碳 答案: D 试题分析: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规律,适用于化学变化;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则不适用于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 A、水变成水蒸气是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错误; B、 50mL水和 50mL乙醇混合后总体积小于 100mL,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此变化为物理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故错

7、误; C、在 100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 20g过氧化氢和 80g水,是溶质与溶剂的相对关系,不是化学变化,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故错误; D、由碳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 CO2可知,碳、氧气、二氧化碳的质量比为 3: 8: 11,则 1.2g碳与 3.2g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 4.4g二氧化碳,正确。故选 D 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 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掌握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是解题的关键。 某气体由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

8、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把烧杯迅速倒转过来,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下列对气体组成的推断不正确的是 A可能三种气体都存在 B可能是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 C可能只有一氧化碳 D可能只有甲烷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燃烧的现象及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点燃该气体后,在火焰上方罩一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出现无色液滴(水),说明气体中含有氢元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碳元素。综合起来,只要混合气体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即可。 A、三种气体都存在,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碳元素,符合题意,正确; B、甲烷和氢气的混合气体中,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碳元素,符合

9、题意,正确; C、一氧化碳中不含有氢元素,不符合题意,错误; D、只有甲烷,则既含有氢元素又含有碳元素,符合题意,正确。故选 C 考点: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可燃物完全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可说明可燃物中含 C元素;生成水,可 说明可燃物中含H元素。 下列有关 “物质 性质 用途 ”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 A、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而生成银,故能达到从废影液(含 AgNO3)中回收银的目的,正确; B、盐酸可与铁锈(氧化铁)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从而除去钢铁表面的铁锈,

10、正确; C、二氧化碳可与氢氧化钙起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故能用来检验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正确; D、纯碱是碳酸钠,火碱是氢氧化钠,二者溶液中都含有相同的阳离子 钠离子,所 以不能相互反应,错误。故选 D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碳酸钙 点评: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在使用物质时,不但要考虑理论上是否可行,还需要结合是否安全、环保、节约等其它诸多因素来考虑。 中国科学家以二氧化碳和金属钠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了金刚石,化学方程式为: ,则 xR为 A 1 Na2CO3 B 2 Na2CO3

11、C 3 Na2CO3 D 4 Na2O2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化学变化中,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推断反应中生成物 R的分子构成,根据分子的构成确定 R物质的化学式。在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反应前共有 C原子 3个, O原子 6个, Na原子 4个;反应后共有 C原子 1个, O原子 0个, Na原子 0个,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变,则生成物 R的 x个分子中含有 2个 C原子、 6个 O原子和 4个 Na原子,则 x=2,物质 R的化学式为 Na2CO3。故选 B 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根据化学变化前后原子的种类、数

12、目不变,由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可以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及物质化学式的确定。 向右图实验装置中通入气体 X。若关闭活塞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打开活塞 A,澄清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则气体 X和洗气瓶内溶液 Y分别可能是 A B C D X HCl CO2 CO2 HCl Y(足量 ) NaOH CaCO3 浓硫酸 Na2CO3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关闭活塞 A, X先通入 Y中,再进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活塞 A, X不通过 Y,直接通入澄清的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始终不变浑浊,说明 X一定不是二氧化碳,而 X和 Y反应能生成了二氧化碳。 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

13、不生成二氧化碳,即关闭活塞 A,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错误; B、气体 X是二氧化碳,打开活塞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C、气体 X是二氧化碳,打开活塞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错误; D、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关闭活塞 A,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活塞 A,澄清石灰水不变浑浊,正确。故选 D 考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点评:确定打开活塞和关闭活塞时气体的流动路线和根据实验现象确定 X和 Y应满足的条件,以及明确物质间的化学 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在氯化铜和氯化亚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

14、,没有气泡产生。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滤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和镁 B滤出的固体一定含有铜,一定不含铁和镁 C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亚铁,可能含有氯化镁和氯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氯化铜,可能含有氯化镁、氯化亚铁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可知,镁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所以加入镁粉后,首先镁粉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置换出单质铜,如果镁粉足量可以再继续和氯化亚铁反应置换出铁。 A、滤出固体不可能有铁和镁,因为二者和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故 A 不正确; B、因为镁粉首先要和氯化铜反应,所以生成物中一定有铜;而反应后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说明滤出固体不可能有铁和镁,故

15、B正确; C、因为镁粉参与反应生成了氯化镁,所以滤液中一定有氯化镁,故 C 不正确 D、如果镁粉足量,可以与氯化铜完全反应,则滤液中不含有氯化铜,故 D不正确。故选 B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运用以及半定量(如一定量、过量、少量等)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时要根据题意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细心分析。 下列图像与所述实验相符的是 A B C D A向一定量锌粒中加入过量稀硫酸 B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烧碱溶液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D 20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钾晶体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

16、具体反应,对应图像分析。 A、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硫酸锌和氢气,反应后的溶液为硫酸锌溶液,且随硫酸质量增加,反应不断发生,溶液中硫酸锌质量不断增加,即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不断变大;但由于锌粒是定量的,当锌全部反应完,则溶液中硫酸锌质量不再增加,而随硫酸的加入,溶液的质量继续变大,此时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会减小,而曲线表示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持续增大,与反应事实不符,故 A不正确; B、向稀盐酸中滴加过量的烧碱溶液,起始点应小于 7,不应大于 7,且随着烧碱的不断加入,溶液的 pH应逐渐增大,故 B不正确; C、向一定量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石灰水 ,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

17、成碳酸钙沉淀,随石灰水不断加入生成沉淀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完全反应,生成沉淀质量不再随石灰水质量增加而增加;曲线表示出在加入石灰水一定量后才会出现沉淀,与反应事实不符,故 C不正确; D、加入到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的硝酸钾晶体不断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大,直至达到饱和,硝酸钾不再溶解,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再改变,曲线能准确地表达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化的这一过程,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溶质的质量分数,酸的化学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点评:此题是一道反应与图象的结合 题,解题的关键是能结合反应分析各种量的变化关系,利用反应与图象相结合进行分析探讨,进而作出正确的判断。 (

18、 6分) 化学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请你参与研究。 ( 1)利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备和性质实验。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人 ”字管左端发生反应制备二氧化碳;右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 ;被石蕊溶液浸湿的纸质小花的颜色变为红色的原因是 ;若将燃烧的木条从干燥管的上管口伸入管内,可以看到燃烧的木条熄灭,以上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 点性质。 ( 2)在探究 CO2和 NaOH是否发生反应时,设计出下图所示的三种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问题: 以上三个实验中, B、 C 两个实验有明显现象,请你记录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实验 B: ; 实验 C: 。 实验 A因选用的仪器不当导致未能观察到明显现象,请你寻找一

19、种物品替代该装置中的烧瓶,使实验获得成功,你将选用的物品是 。 答案:( 1)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 三 ( 2) B中氢氧化钠滴入后,气球逐渐胀大 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用软塑料瓶代替烧瓶 试题分析:( 1)根据二氧化碳的三点性质分析, 能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使石灰水变浑浊;能溶于水,所得溶液中含碳酸呈酸性,可使酸碱指示剂变色;不可燃也不支持燃烧,能使燃烧的木条熄灭。 ( 2)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使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使烧瓶内和试管内压强降低,外界大气压比内部气压大,故 B中氢氧化钠滴入后,气球逐渐胀大; C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

20、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本无明显现象,而二氧化碳消耗会使体系压强降低,BC就是使用了该原理,要使 A也能有明显现象,可使用可自由改变形状的反应容器,如软塑料瓶。 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碱的特性和用 途 点评:本题是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的考查,以及对实验装置的改进,该题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题的要求较高。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铜作电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氢气填充探空气球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A铜作电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属于铜的物理性质,故错

21、误;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属于干冰的物理性质,故错误; C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是利用了熟石灰的化学性质 碱性,即能和显酸性的物质反应,故正确; D氢气填充探空气球,是利用了相同条件下,氢气的密度较小的性质,属于氢气的物理性质,故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物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 欲配制 10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 7.2%的 KNO3溶液作无土栽培的营养液,需KNO3的质量为 A 7.2 kg B 14.4 kg C 72 kg D 92.8 kg 答案:

22、A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溶质质量 =溶液质量 溶质质量分数,进行解答。故配制100 kg溶质质量分数为 7.2%的 KNO3溶液,需 KNO3的质量为:100kg7.2%=7.2kg。故选 A 考点: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理解和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并能灵活变形、运用,是解此类题的关键。 甲烷是由碳、氧两种元素组成,这两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中子数不同 B质子数不同 C电子数不同 D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答案: B 试题分析: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不同种元 素之间的本质区别是核电荷数(或质子数不同)。故选 B 考点:元素的概念 点评:本题属

23、于基础知识考查,对元素概念的理解与熟练掌握,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 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分数解答。空气中的组成成分及体积含量如下: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其它气体和杂质 0.03%。故选 B 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记住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含量是解答本题关健。 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钢铁生锈 B榨取果汁 C切割玻璃 D海水晒盐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2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A、钢铁生锈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物质铁锈,属于化学变化; B、榨取果汁的过程中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C、切割玻璃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海水晒盐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的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 A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才属于化学变化。 下列能源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A煤 B氢气 C石油 D天然气 答案: B 试题分析:化石燃料是指动植物遗体经过成千上万乃至上亿年才形成的燃料,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氢气不属

25、于化石燃料。故选 B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下列不属于氧气用途的是 A潜水 B医疗急救 C气焊 D灭火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氧气的用途是由氧气性质决定的进行解答。 A、潜水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氧气的用途; B、医疗急救是利用氧气供给呼吸的性质,属氧气的用途; C、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氧气的用途; D、氧气能支持燃烧,所以不能用于灭火,不属于氧气的用途。故选 D 考点:氧气的用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氧气的性质和氧气的用途等内容,难度较小,属于基础知识的考查。 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氮

26、原子的是 A N2 B 2N2 C 2N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标在元素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的个数,标 在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分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所含原子的个数,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的数字表示该元素化合价的数值,进行解答。 A、 N2表示氮气或 1个氮分子,故 A错误; B、 2N2表示 2个氮分子,故 B错误; C、 2N表示两个氮原子,故 C正确; D、 表示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2价,故 D错误。故选 C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

27、,考查全面,注重基础。 厨房中的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啤酒 B食醋 C纯碱 D加碘食盐 答案: C 试题分析: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A、啤酒中含有酒精、水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B、食醋中含有水和醋酸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 C、纯碱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正确; D、加碘食盐中含有食盐、碘酸钾等物质,属于混合物,错误。故选 C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分类,解答时要分析物质的组成,如果只有一种物质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 物。 下列物质放在敞口容器中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的是 A浓硫酸 B浓

28、盐酸 C氢氧化钠 D氯化钠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物质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依次分析即可解答。 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会吸收空气中的水,质量要增加,故 A错;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质量要减少,故 B对; C、氢氧化钠固体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质量要增加,故 C错; D、氯化钠在空气中质量几乎不变化,故 D错。故选 B 考点:空气中常见酸碱盐的质量或性质变化及贮存法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的放置对于质量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有关物质的物理或化学性质解决问题。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点燃酒精灯 B过滤 C加热液体 D检查气密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

29、作分析。 A、点燃酒精灯时,要用火柴点燃,严禁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个酒精灯,否则可能会引起酒精失火,造成危险,故 A错误; B、过滤操作中应用玻璃棒来引流,故 B错误; C、给液体加热时,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防止因受热不均匀而使试管破裂,故 C错误; D、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时,要把导管的一端放入水中,用手握住试管外壁,如果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故 D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点评:熟练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就能轻松解答;所以,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 下列物质中,可作食品干燥剂的是 A生石灰 B浓硫酸

30、 C氢氧化钠固体 D氢氧化钙粉末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物质的吸水性,结合题意分析。 A、生石灰能够吸收水,可以用作食品干燥剂; B、浓硫酸虽然具有吸水性,但是具有 强烈的腐蚀性,且是液体,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C、氢氧化钠固体虽然具有吸水性,但是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 D、氢氧化钙粉末不能吸收水,不能用作食品干燥剂。故选 A 考点:食品干燥剂、保鲜剂和真空包装的成分探究 点评:解答本题除了考虑物质是否具有吸水性外,还应该考虑物质对人体是否有害。 锂电池可用作心脏起搏器的电源。已知一种锂原子核内含有 3个质子和 4个中子,则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A 1 B 3 C 4 D

31、 7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在原子中,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判断。这种锂原子核内含有 3个质子,则其质子数 =核电荷数 =核外电子数 =3,所以该锂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 3。故选 B 考点:原子的定义与构成 点评:对于原子来说:核内质子数 =核外电子数 =核电荷数,相对原子质量 =核内质子数 +核内中子数,要熟记这两个等式。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A硫酸 H2SO4 B碳酸钠 NaCO3 C氧化铁 O3Fe2 D氧化镁 MgO2 答案: A 试题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32、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A硫酸中 H的化合价为 +1价, SO4的化合价为 -2价,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化学式书写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为 +1价,碳酸根为 -2价,则有( +1) +( -2) 0,故化学式书写错误; C根据氧化物中氧在后的原则,氧化铁的化学式为 Fe2O3,故化学式书写错误; D氧化镁中镁元素为 +2价,氧元素为 -2价,则有( +2) +2( -2) 0,故化学式书写错 误。故选 A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点评:在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书写化学式时,显正价的元素一般写在左边,显负价的元素一般写在右边。 填空题 ( 6分)下

33、图是实验室中用于制取气体、验证性质的装置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_(填字母序号,下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 _。 ( 2)实验室制备的二氧化碳用 D装置收集,则验满的方法是 。 ( 3) E装置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 ,使瓶内压强减少来推测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 4) F实验检验甲烷的成分,将内壁一半涂澄清石灰水、一半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_。 ( 5)若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中回收二氧化锰(二氧化锰不溶于水),其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 洗涤 溶解 干燥 过滤 答案: (1) AC或 AD 2KMnO4 K2MnO

34、4 + MnO2 + O2 (2) 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3) O2 (4)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 (5) 试题分析:( 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反应的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 + MnO2 + O2;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反应的发生装置,该反应的发生装置属于固固加热型,故选 A;根据氧气密度大于空气和不易溶于水,选择氧气的收集装置为 C或 D。 ( 2)二氧化碳用 D装置收集,则验满的方法是将燃烧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熄灭则已满。 ( 3)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利用瓶内压强减少来推测空气里氧气的

35、含量,故E装置利用可燃物消耗瓶内的空气中的氧气。 ( 4)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可知:甲烷燃烧时其中的碳元素转化成二氧化碳,氢元素转化成水,所以会看到的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干燥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即说明有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从而也说明了甲烷是由碳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 5)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制取氧气后的剩余物为 K2MnO4、 MnO2,回收二氧化锰,则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步骤的探究,混合物的分离方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物质的元素组成,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要理

36、解和掌握 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收集方法、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了解常用仪器的名称和选用,了解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掌握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方法、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这样才能顺利解答。 (7分 )在实验探究课上,老师给同学们一包红色粉未,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同学们为了确定该粉末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请你参与他们的探究并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 假设 l:红色粉末是铜粉; 假设 2:红色粉末是氧化铁粉; 假设 3:红色粉末是 。 设计实验方案 同学们对实验作了如下设想和分析:取少量红色粉末放入硬质玻璃管中,通入一氧 化碳片刻后高温至充分反应 (实验装置图如下 )。 请你完成下表: 实验中

37、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红色粉末不变色,石灰水不变浑浊 假设 1成立 红色粉末全部变为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 2成立 假设 3成立 进行实验 通过实验及分析,确认假设 3成立。 反思与评价 ( 1)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 2)实验时通入一氧化碳片刻后再加热的原因是 。 ( 3)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请你对该装置进行改进,具体措施是 。 知识拓展 ( 4)请你用另一种新的方法探究这包红色粉未的成分,探究方法 。 ( 5)为了进一步探究铁和铜的金属活动性强弱,你认为可选用下列试剂中的 (填序号 ) A硝酸铜溶液 B稀盐酸 C氯化锌溶液 D.硝酸银溶

38、液 答案: 提出问题 假设 3:铜粉和氧化铁粉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中可能出现的现象 结论 红色粉末部分变为黑色,石灰水变浑浊 假设 3成立 反思与评价 ( 1) 3CO+Fe2O3 2Fe+3CO2 ( 2)防止加热时硬质玻璃管发生爆炸(或把玻璃管内空气排净) ( 3)在 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 (气球 )收集 ( 4)根据铜和氧化铁的不同性质分析,如氧化铁能与酸反应,铜不能与酸反应等 ( 5) AB 试题分析: 提出问题 假设 3:根据题干的所给的信息可以作出判断,该粉末是铜粉和氧化铁粉中的一种或两种,因此红色粉末可能为两物质的混合物。 设计实验方案 因为铜在高温下不与一氧化碳

39、反应,氧化铁在高温下可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黑色铁粉和二氧化碳,因此充分反应后,粉末部分变黑色,澄清石灰水浑浊。 反思与评价 ( 1)实验过程中,硬质玻璃管内氧化铁在高温下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黑色铁粉和二氧化碳,故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3CO+Fe2O3 2Fe+3CO2。 ( 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应先通一氧化碳,排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待玻璃管内气体为纯净的一氧化碳时再进行加热,防止形成混合气体而引起爆炸。 ( 3)从环保角度看,上面的实验装置有不足之处:即一氧化碳有毒,排放到空气中会引起空气的污染,故应该加一个尾气处理装置,例如在 b处用酒精灯点燃,或用塑料袋

40、(气球 )收集等。 知识拓展 ( 4)因为铜不能 和酸反应,而氧化铁能与酸反应,且溶液变成黄色,所以方案为:取少量红色粉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充分反应;如果试管中的红色固体不变,溶液不变色,则猜想 1成立;如果试管底部没有红色固体剩余,溶液变为黄色,则猜想 2成立;如果试管底部有红色固体剩余,溶液变为黄色,则猜想 3成立。 ( 5)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A、铁在铜的前面,铁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生成铜,而铜不能与硝酸铜溶液反应,故可以使用硝酸铜溶液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B、 Fe H Cu,故铁能与稀盐酸反

41、应生成氢气,而铜不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现象不同,故可以使用稀盐酸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C、 Zn Fe Cu,所以铁和铜都不能与氯化锌溶液反应,故使用氯化锌不能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 D、 Fe Cu Ag,所以铁和铜都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且现象相同,故不可以使用硝酸银溶液确定铁和铜的活动性强弱。故选 AB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点评:在作出猜想的时候要抓住题给的蛛丝马迹来进 行猜想,不能盲目的乱猜,另外不纯的气体在点燃时有可能出现爆炸,所以在使用可燃性气体时,一定要注意检验气体的纯

42、度。要会利用金属活动顺序表设计实验,去验证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氢前边的金属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但氢后的金属不会与稀硫酸、盐酸反应,前边的金属会把后边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 7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右图是探究燃烧的条件。 依据右图实验探究分析,燃烧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炒菜时油锅起火,应采取灭火的措施是 。 A向油锅泼水 B赶快 跑开 C用扇子向油锅扇风 D用锅盖盖紧油锅 ( 2)下列各图分别表示反应的微观示意图。 图 1 图 2 图 3 表示氯原子 表示钠原子 表示氧原子 图 1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请从

43、粒子的角度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 图 2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从粒子的角度具体分析该反应能发生的本质原因 。 图 3所示,向 “人 ”字型管的左、右两端分别加入少量的浓氨水和无色酚酞溶液,塞紧胶塞,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酚酞溶液变红色,从微观粒子的角度对该现象的解释是 _,根据现象说明浓氨水呈 _(填 “酸性 ”或 “碱性 ”)。 答案:( 1)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跟氧气接触 D ( 2) Cl2+ 2NaClO2 = 2ClO2 + 2NaCl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及原子的质量都没有改变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 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

44、酞变红 碱性 试题分析:( 1) 从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回答:由图可知,只有铜片上的白磷能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热水中没有氧气),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温度达不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燃烧必须同时 具备的条件是:可燃物、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 根据燃烧必须同时具备的三个条件,分析灭火的三项措施,即:移离可燃物、或隔绝空气、或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即只要破坏燃烧的条件即可灭火,故炒菜时油锅起火,可用隔绝氧气的方法灭火。故选 D ( 2) 由图 1可得知,反应前有一个由 2个 Cl原子构成的 Cl2分子、两个由 1个 Na原子与 1个 Cl原子和 2个 O原子构成的 NaClO2

45、分子,而反应后有两个由1个 Cl原子和 2个 O原子构成的 ClO2分子、两个由 1个 Na原子和 1个 Cl原子构成的 NaCl分子,因此该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Cl2+2NaClO22ClO2+2NaCl; 对比该变化前后,可得知:变化前有 Na、 Cl、 O三种原子,而变化后仍为这三种原子,变化前后原子种类不变;变化前有 2个 Na原子、 4个 Cl原子和 4个 O原子,变化后各种原子个数仍为 2、 4、 4,变化前后原子的个数不变,因此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由图 2可得知:变化前有四种微粒 Na+、 OH-、 H+、 SO42-,而变化后的微粒为Na+、 SO42-、 H2O;

46、因此,可判断该反应发生实质为 H+与 OH-生成 H2O的过程。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氨分子的运动较强,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红,同时说明浓氨水成碱性。 考点:燃烧的条件与灭火原理探究,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点评:根据微粒的构成的差别,通过对比变化前后微粒的改变,得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这是解决此题的基本方法。 ( 5分)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右图为电解水的装置 ,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气和氧气 。下列微粒中,保

47、持水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水分子 B氢原子 C氧原子 D氧分子和氢分子 ( 2)水厂生产自来水的净化步骤如下图所示: 向水中加入 (填物质名称),可除去其中的异味。 下列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净化处理,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方法是 。 A吸附 B沉降 C过滤 D蒸馏 ( 3)自来水中含有少量 Ca(HCO3)2等可溶性化合物,烧水时 Ca(HCO3)2发生分解反应,生成难溶性的碳酸钙、水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壶中出现水垢的原因之一。请写出 Ca(HCO3)2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 ( 4) “中水 ”是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深度净化处理后的水,因为水质介于自来水(上水 )与排入管道的污水 (下水 )之间,故名为 “中水 ”。下列关于 “中水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中水 ”不能作为饮用水 B利用 “中水 ”有利于节约水资源 C “中水 ”中水分子的构成与蒸馏水中水分子的构成不同 D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 “中水 ”的过程要用到过滤和吸附等方法 答案:( 1) A ( 2) 活性炭 D ( 3) Ca( HCO3) 2 加热 Ca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