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30418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6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江苏省仪征市大仪中学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小白兔与狼外婆 ”的故事中小白兔能分辨出门外不是自己的外婆,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响度 B频率 C音调 D音色 答案: 试题分析:声有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小白兔和狼发声声带结构不同,所以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会不同。故小白兔可以通过音色辨别是不是它的外婆;故选。 考点:声的特性 一个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若有一支蜡烛放在距凸透镜 30cm处,以速度

2、在燃烧,则蜡烛所成像的缩短速度是:( ) A大于 B等于 C小于 D无法确定 答案: 试题分析:物体变化导致像的变化, 物体和像的变化比例是不变的凸透镜成缩小像时,物体变化的速度大于物体像的变化速度;凸透镜成放大像时,物体变化的速度小于物体像的变化速度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此题中物距是 30cm,焦距是 10cm,物距大于 2倍的焦距成缩小的像。故选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以下研究方法与研究通过乒乓球跳动的远近反映出振幅的大小的方法相同的是( ) A研究光时将它分

3、成可见光和不可见光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时引入光线 C研究影响声音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时采用控制钢尺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 D通过观察蜡烛火焰的晃动情况来判断声音是否可以传递能量 答案: 试题分析:用悬挂的乒乓球接触音叉,通过观察它弹开的幅度,来显示音叉振动的幅度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称为转换法转换法在物理实验中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实验方法,特别是应用在一些不易观察的实验中 A、研究不可见光时把光分为可见光和不可见光是分类法,不符合题意; B、研究光的直线传播引入光线,光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是模型法,不符合题意; C、声音的 响度和振幅有关,研究响度和振幅关系时,控制钢尺的长度不变来控制音调,是采用控制变量法

4、,不符合题意; D、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把物体的振动转换成蜡烛火焰的摆动,可以证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物理研究方法 2012年 6月 16日, “神舟九号 ”飞船发射成功,与 “天宫一号 ”飞行器顺利完成首次人工手控交会对接,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新阶段。如图所示为 “神舟九号 ”与 “天宫一号 ”即将对接时的模拟图 , 在完成对接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神舟九号 ”相对于 “天宫一号 ”是运动的 B “神舟 九号 ”相对于 “天宫一号 ”是静止的 C “神舟九号 ”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D “天宫一号 ”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 答案: 试题分析:一个物体的运动状

5、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对接后,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飞行器一起运动,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所以神舟九号飞船相对于天宫一号飞行器来说是静止的; “神舟九号 ”与 “天宫一号 ”相对于地球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相对于地球它们都是运动的。故选 B 考点:运 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参照物 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 10cm,利用凸

6、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 4cm、 8cm、 10cm和 12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 4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 8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 10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 12cm的凸透镜 答案: 试题分析: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是:当物距在一倍焦距以内时,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在 一倍焦距到二倍焦距之间时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在二倍焦距以外时,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题中 “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 ”可知凸透镜作放大镜使用,物距小于焦距,

7、此时物距是10cm,所以选择焦距为 12cm的凸透镜故选 D。 考点:凸透镜成像规律 在下列 “温度随时间变化 ”的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答案: 试题分析: ( 1)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和非晶体有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 2)通过图象中是否有不变的温度,首先可判断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然后再根据物态变化之前 温度逐渐上升还是逐渐下降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根据图象可知, C、 D 选项没有温度保持不变的直线,所以将 CD不是晶体,因此排除;图象 A不断吸收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熔化图象图象 B不断放出热量,在某段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是晶体的凝固图象故选 B。 考点

8、: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像 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 “油 ”, 1 分钟、 2 分钟 再把手拿出来,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油不会烫伤他 B油锅里的食用油沸点不高 C油锅里是醋和油的均匀混合液,沸点低 D油锅的下层是沸点较低的醋,上层是油,醋沸腾时,油并未沸腾 答案: 试题分析:液体沸腾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需要继续吸热,但沸腾时温度不再改变;魔术师没有特异功能,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就能用科学知识解释一些魔术中的现象。题干中的 “油 ”是带引号的,说明不是普通的油,不同的液体沸点是不同的,而且液体在沸腾时的温度是不再升高的;魔术师的手放在沸腾的 “油 ”中,手不

9、会烫伤说明这种 “油 ”的沸点比较低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可以掺入某种液体在油的下方(即密度比油大),同时这种液体在温度很低就沸腾,而且沸腾时温度越低,对 “表演 ”越有利,表演时,因为醋的密度大,所以会沉在油的下面,上面的植物油吸收的热量主要是来自下面的醋,醋达到沸点后温度不再升高,上面的油达到醋的沸点后,不再发生热传递,温度也不再升高,所以当人从锅里取物时,手不至于烫伤故选 D 考点: 沸点及沸腾的条件 生活中需要对一些物理量进行估测,以下估测接近实际的是( ) A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 42cm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 5km h C人正常体温约 27 D一般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 1600cm 答

10、案: B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也 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这种能力的提高,对我们的生活同样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不同物理量的估算,有的需要凭借生活经验,有的需要简单的计算,有的要进行单位的换算,最后判断最符合实际的是哪一个。不管是什么物理量的估测,必须要先知道最基本的量有多大,然后对比分析。 A、正常成年人鞋子的长度约 26cm,相差太大,故 A错误; B、人正常步行速度约 1.2m/s,合 4.32km/h,题中数据最接近,故 B正确; C、人正常体温约 36.5 ,相关太大,故 C错误; D、一般初中生的身高大约是 160cm,相差太大,故 D错 误;故选

11、考点:长度、速度、温度的估测 一位同学猜想: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为了探究她的猜想,她准备了两盆植物,其中一盆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如甲图所示,则另一盆所处环境和条件应该是图乙中的( ) 答案: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题中要 “探究绿色植物需要沙子才能更健康地生长 ”,沙子这个量是我们要改变的(有沙子或没有沙子),其它量都要保持不变,中没有土壤,不合题意;中没有沙子,合题意;中没有阳光和沙子,

12、有两个变量,不合题意;中没有阳光和土壤,有两个变量,不合题意。 考点:控制变量法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 答案: 试题分析: A、影子是光线被物体挡住而形成的阴影,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看到的森林中的光线是直的,说明了光沿直线传播; C、平静的水面相当于平面镜,水边的物体在水面成的像就是 “倒影 ”,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D、看到水杯中的筷子变弯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故选 C 考点: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如图所示, A为信号源, B为接收器, A、 B间有一真空区域。当信号源 A分别发射出次声波、可见光、红外线和紫外线信号时,接收器 B不能接收到的信号是(

13、 ) A可见光 B红外线 C次声波 D紫外线 答案: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声音、光的传播的条件,注意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而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 超声波和次声波是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接收器 B 不能接收到的信号,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都是光波,能通过真空区域,所以接收器 B能接收到的信号,故选。 考点:声的传播,光的传播,看不见的光 如图所示,烧杯内盛有某种液体(是右表所列液体中的一种),液体中的玻璃试管内盛有水。在 1个标准大气压下,若对烧杯的底部持续加热,最终发现试管内的水也能沸腾,则 烧杯内盛的液体应是( ) A煤油 B水 C酒精 D无法确定 答案: 试题分析:水要沸腾需要满足两

14、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 100 ,试管中的水要沸腾,温度要达到 100 而且要能够继续吸热,这就要求烧杯中的液体温度高于 100 。若烧杯中也装的是水,烧杯中的水即使沸腾,温度最高也是 100 ,这样的话,即使试管中的水能够达到 100 ,但达到 100 后就不能从烧杯中的水吸收热量所以烧杯中装的液体的温度要达到 100 以上,酒精、水、煤油三种液体中,只有煤油的温度(因为煤油的沸点是 150 ,液体在达到沸点以后温度就不在升高)能够高于100 故选。 考点:沸腾的条件,沸点 双选题 一般来说,男同学讲话的 _ _ (填 “音调 ”、 “响度 ”或 “音色

15、 ”)比女同学低,是因为男同学声带振动的 _ 低 。一个同学大声说话和小声说话主要是他声音的 _(填 “音调 ”、 “响度 ”或 “音色 ”)不同,这是因为他声带振动的_不同 答案:音调;频率;响度;振幅 试题分析:声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音调指声音的高 低,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指声音的大小,响度跟物体的振动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反映的是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跟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男同学比女同学讲话比较低沉,音调比较低,是因为男同学声带振动频率低大声说话比小声说话声音大,响度大,是因为大声讲话的同学声带振动幅度大。 考点:声的特性,音调与频

16、率的关系;响度与振幅的关系 实验题 ( 8分)如图甲为小红同学 “探究平面镜成像 ”的实验装置 ,其中 A、 B是两段相同的蜡烛 ,C是平整的白纸 ,E是玻璃板 . ( 1)将点燃的蜡烛 A放在玻璃板前 ,观察到玻璃板后有蜡烛的像 A .此时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 B使其与像 A完全重合 .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 B,始终不能与蜡烛的像 A完全重合 ,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看到 A的像属于 现象,看到 B蜡烛属于 现象。 ( 2)取两段相同的蜡烛,目的是 关系。 ( 3) 实验中观察到蜡烛 A在玻璃板后面有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 造成的 ; ( 4)发现问题并改进后 ,小红重新做实

17、验 ,并在白纸上记录下实验时像与物对应的位置 ,如图乙所示,接着小红就在记录的白纸上进行相关处理,请问这样有什么不妥? , 你认为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 ( 5)移去后面的蜡烛 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烛焰的像(选填 “能 ”或 “不能 ”) . 答案:()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像和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太厚,()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不能 试题分析:( 1)无论怎样沿水平桌面移动蜡烛都不能与像完全重合是因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像不在水平桌面上;看到的像是因为蜡烛发出的光经过玻璃板反射后进入人眼,是

18、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蜡烛放在玻璃板的 后面,蜡烛的光经过空气透过玻璃再经过空气进入人眼,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会发生折射,所以看到蜡烛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故答案:为:玻璃板与桌面不垂直,光的反射,光的折射。 ( 2)两只蜡烛分别称为 A和 B,由于 A和 B完全相同,实验中又使 B与 A的像完全重合,所以 B蜡烛的位置就是 A蜡烛的像的位置,同时说明像与物是大小相同的故答案:为:像和物的大小;确定像的位置。 ()玻璃板有前后两个反射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都会汇聚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两个像越清晰故答案:为:玻 璃板太厚。 ( 4)在 “探究平面镜成像

19、特点 ”的实验中,要进行多次实验排除偶然性,寻找实验中普遍的规律。从图中 “白纸上记录 ”可发现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因此实验中应改变蜡烛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故答案:为:实验次数过少,结论带有偶然性;改变蜡烛的位置再做两次实验 ( 5)因虚像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不能在光屏上承接,所以取走蜡烛 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张白纸,观察白纸上没有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故答案:为:不能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 11分)如图是小莉、小华和小明三人在 做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的实验装置图: (1)小明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 10cm处

20、,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则此凸透镜的焦距约是 cm. (2)小莉同学做实验时,小华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在光屏中心成像,只调节凸透镜,小莉应将凸透镜向 (选填 “上 ”或 “下 ”)移动 . (3)在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的情况下,若固定蜡烛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若固定光屏与透镜,无论怎样移动蜡烛,屏上都不出现清晰像,原因可能是 . (4)小明将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 处,移动光屏,使烛焰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倒立、 实像, (选填 “照相机 ”、 “投影仪 ”或 “放大镜)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 . (5)小莉同学将自己的

21、近视眼镜镜片放在了蜡烛与凸透镜(靠近凸透镜)之间,小明移动透镜和光屏,直到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倒立缩小的清晰的像 .将近视眼镜镜片取下,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 . 为了使屏上的像重新变得清晰,在不移动蜡烛和凸透镜位置的前提下,小华应将光屏向 _(左 /右)移动 . 下列四个选项中,正确表示小莉同学近视眼成像和矫正情况的是 _。( 2分) A乙甲 B丙甲 C乙丁 D丙丁 ( 6)当烛焰通过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实像时,如果小明把透镜上半部分用不透明的纸挡住,不让光线通过它,则光屏上所成的像 (选填 “完整 ”或 “不完整 ”),像的明暗将 (选填 “变亮 ”或 “变暗 ”或 “不变 ”) . 答案:(

22、 1) 10;( 2)下;()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像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4)放大、投影仪( 5) 左、 B;()完整、变暗 试题分析:( 1)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在距透镜10cm处,屏上呈现出最小最亮的光斑,这个光斑就是焦点,透镜到焦点的距离就是焦距,即焦距为 10cm;故答案:是: 10; ( 2)从图中可看出烛焰成的像在光屏的上方,此时可将光屏向上移动,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心;或者将透镜向下移,也可使像向下移动成在光屏的中心;还可把蜡烛向上移,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特点,像与物是上下和左右都颠倒,将蜡烛向上移,像就会下移到光屏的中心;故答案:是:下; (

23、 3)在光屏上不能成像的原因: 1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2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3烛焰、光屏、凸透镜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处 ,4蜡烛放在略大于焦距的位置,成像太大,像距太大,也无法在光屏上出现清晰的像。题中 “烛焰、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在同一高度 ”,在蜡烛和透镜固定的情况下,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清晰的像可能有三种情况: 1物距小于焦距,成虚像; 2物距等于焦距,不成像, 3 蜡烛放在略大于焦距的位置 ,像距太大。光屏是用来承接实像的,而凸透镜成的实像的像距都大于 1倍的焦距,如果把光屏放在焦点上或 1倍的焦距以后,光屏上将得不到清晰的像。故答案:是:物距小于或等于焦距,像距小于或等于焦距

24、。 ( 4)凸透镜的焦距是 10cm,烛焰移至距凸透镜 15cm处 ,烛焰正好位于 1倍焦距和 2倍焦距之间,因此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投影仪和幻灯机就是利用这个特点工作的;故答案:是:放大;投影仪 ( 5) 近视镜是凹透镜,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因此去掉近视镜后,像成在光屏的前面(相当于近视眼患者没带眼镜),所以光屏应向左移动才能成清晰的像; 近视眼是远处物体的像不能呈现在视网膜上,而是呈现在视网膜的前方,因此需佩戴凹透镜才能看清远处的物体;故答案:是: 左、 B ( 5)凸透镜成实像时,所有透过透镜的光会聚到光屏上成像,挡住透镜上半部分后,整个物体发出的光虽有一部分被挡住,但总会 有一部分光通

25、过凸透镜而会聚成像,因此,像与原来相同;由于透镜的一部分被遮住,因此折射出的光线与比减少了,故亮度会减弱故答案:为:完整、变暗 考点: ( 5分)一般物质都是 “热胀冷缩 ”的,物体受热时在长度方向上的膨胀叫线膨胀下表是某探究小组的同学探究影响物体线膨胀因素的实验记录(铜、铝线的横截面积相同) 实验序号 材料 原长 m 温度升高 伸长量 mm 1 铜 1 10 0.19 2 铜 2 10 0.38 3 铜 1 30 0.57 4 铝 1 30 0.69 5 铝 2 10 0.46 6 2 1.14 请根据实验记录完成下列各题: ( 1)该实验应准备的两件测量仪器是 和 ( 2)比较实验序号 1

26、与 2可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 3)为了继续验证( 2)中的结论,请在表格中空格里填上相关的信息 答案:()温度计;刻度尺;()当材料与升高的温度相同时,固体线膨胀与长度有关: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铜; 30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解决本题要用到控制变量法。 ( 1)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中记录了物体的长度和升高的温度,需要测量长度和温度的工具;要测量物体的长度,可以使用刻度尺;要测量物体升高的温度

27、,可以使用温度计,( 2)实验序号 1和 2,材料都是铜,升高的温度都是 10 ,第 2 次原长较大,物体的伸长量较大,由此得出:当材料与升 高的温度相同时,长度越长,伸长量也越大;(注意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的结论包括条件和关系两部分,也就是把相同的量写在前面,把关系写在后面)( 3)要继续探究物体的线膨胀和原长的关系,就要控制材料、升高的温度一定而物体的长度不同 ,分析表中数据发现第 6次实验的原长是 2m,所以应在实验序号 1、 3、 4中选择一个实验进行对比,而根据第()小题中的结论,可看出原长是原来的 2倍,伸长量也是原来的 2倍,第 6次实验中的伸长量是 1.14mm,所以当原长是 1

28、m的时候,原来的伸长量就应该是 0.57mm.因此应该选择第 3次实验进行对比。 考点:物质的物理特征;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 5分)小凡同学在 4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有关 ( 1)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 有关 ( 2)通过 两图的对比,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 3)小凡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继续进行了如下探究:在相同环境下的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甲乙所示)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他得出结 论:水蒸发快慢

29、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从实验设计环节看,他没有控制水的 (选填“质量 ”或 “表面积 ”)相同;从得出结论环节看, “根据谁先蒸发完,判断谁蒸发快 ”是否正确? (选填 “正确 ”或 “不正确 ”),理由是 答案:( 1)表面积大小( 2) A, C;( 3)表面积;不正确;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而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 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温度、水的表面积的大小

30、、以及水上方空气流动的速度的关系时,应用控制变量法 ( 1)比较 A、 B两图看出是水的温度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相同,不同的是水的表面积,所以可以得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表面积有关 ( 2)要研究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的关系,应控制水的表面积和水上方空气流动速度,故选 A、 C ( 3)小凡同学的验证过程是错误的,因为从设计的环节看他没控制水的表面积相同;蒸发的快慢是指单位时间内蒸发量的多少,而不是指蒸发完就蒸发快。从得出结论的环节来看, 他没控制水的质量相同因为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先蒸发完的蒸发的才快。 考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控制变量法 ( 4分)学校每年 12月份为 “感恩教育活动月 ”

31、,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为爸爸、妈妈剪指甲,小明在家给妈妈剪指甲时想到了一个问题:人的指甲是从哪一部位长长的呢?小明作了以下两种猜想; 猜想一:指甲可能是从前端长长的。 猜想二:指甲可能是从根部长长的。如何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呢?小明犯难了,忽然小明看到了妈妈指甲上图的指甲油(指甲油比较难以擦去,能保留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一下子有了 主意。请你替小明完成设计方案 . ( 1)你的方法(可结合图加以说明): ( 2分)。 ( 2)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猜想一正确,如果如果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猜想二正确。 答案:方案一:( 1)在指甲的根部( A点)涂一点指甲油, 10天后观

32、察;( 2)指甲油还在根部;指甲油离开了根部 方案二:( 1)在指甲的中部( B点)涂一点指甲油,用刻度尺量出它到根部的距离, 10天再量出它到根部的距;( 2)指甲油到根部的距离不变;指甲油到根部的距离变长 方案三:( 1)在指甲的前端( C点)涂一点指甲油, 10天后观察;( 2)指甲油离开了前端;指甲油还在前端 试题分析:为了验证指甲是从哪儿长长,可以在指甲的某个部位涂上指甲油,比较指甲油的位置变化便可以了 方案一:( 1)在指甲的根部( A点)涂一点指甲油, 10天后观察; ( 2)若指甲油还在根部,说明猜想一是正确的;若指甲油离开了根部,说明猜想二是正确的; 方案二:( 1)在指甲的

33、中部( B点)涂一点指甲油,用刻度尺量出它到根部的距离, 10天再量出它到根部的距离; ( 2)若它到根部的距离不变,则说明猜想一是正确的;若它到根部的距离变长,则说明猜想二是正确的; 方案三:( 1)在指甲的 前端( C点)涂一点指甲油, 10天后观察; ( 2)若指甲油离开了前端,说明猜想一是正确的;若指甲油还在前端,说明猜想二是正确的 考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 填空题 ( 3分)如图体温计上的读数是 ,汽车速度表显示的速度是 ,秒表显示的时间是 s, 答案: .8; 80km/h; 184.4 试题分析: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

34、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即分度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 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由图知: 体温计上 1 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 0.1 ,即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 0.1 ;此时的温度为36.8 汽车速度表的表盘上标有 “km/h”,说明速度的计量单位是 “km/h”,指针指在 “80”处,所以汽车的速度为 80km/h,注意题中没给出单位; 秒表的中间表盘表示分钟,大表盘表示秒。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 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5min,指针在 “3”和 “4”之间,略偏过 “3”一点儿,所

35、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 3min=180s;在秒表的大表盘上, 1s之间有 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 0.1s,指针在 4.4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 4.4s,即秒表的读数为 180s+4.4s=184.4s 考点:体温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速度表的读数 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它们运动的图像如图所示,由图像可知:运动速度相同的小车是 和 ;若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 (选填 “静止 ”、 “向前运动 ”或 “向后运动 ”) 答案:甲;乙;向后运动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图象的分析能力,对图像的分析一定要看清图像的横坐标和纵坐标表示的物理意义 .甲图象是

36、v-t图象,速度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定值,速度大小 v甲 =4m/s;( 2)乙图象是 s-t图象,一条过原点的射线,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 v乙=s/t=8m/2s=4m/s;( 3)丙的图象也是 s-t图象,路程和时间成正比,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即 v丙 = s/t=4m/4s =1m/s;由于甲、乙、丙三辆小车同时、同地向同一方向运动,因此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甲和乙保持相对静止,以甲车为参照物,则丙车向后运动 考点: s-t图象 , v-t图象 ,相对运动 光学仪器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为了看清邮票上的细微之处,我们会用 镜观察;现代家庭的防

37、盗门上都安装了 “猫眼 ”,便于我们看到门外更大范围内的情况, “猫眼 ”是利用 镜观察的;夜晚,骑自行车时为了安全,自行车的尾灯利用 镜,将来自汽车头灯的灯光沿原方向返回被司机看到 答案:放大;凹透;平面 试题分析:( 1)为了看清邮票细微之处,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看到正立、放大的虚像题中关键字 “细微 ”表示要把像放大,是正立的,并且像和物在镜的同侧; ( 2) “猫眼 ”是一个一面竖直,一面凹陷的凹透镜,在屋内的人能看清屋外物体成 正立,缩小的虚像,所以看到门外的范围会更大;屋外不能看清屋内的物体题中 “更大范围 ”表示成的是正立的,缩小的像,并且像和物在镜的同侧; ( 3)自行车的尾灯是

38、互相垂直的平面镜组成的,将来自汽车头灯的灯光沿原方向返回被司机看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题中 “将来自汽车头灯的灯光沿原方向返回被司机看到 ”表示发生了光的反射。 考点:透镜成像的应用;平面镜对光的作用 如图为一小球从 A点沿直线运动到 F点的频闪照片,若频闪照相机每隔0.2s闪拍一次,分析照片可知:小球从 A点到 F点作的是 (选填 “匀速直线 ”或“变速直线 ”)运动。小球从 B点到 D点运动的路程是 cm,平均速度是 m s 答案:变速直线, 4.00, 0.1 试题分析: “频闪照相机每隔 0.2s闪拍一次 ”表示相邻的点之间的时间相等,通过观察发现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小球通过的路程越来

39、越大,所以小球做变速直线运动小球从 B点到点通过的路程为 4.00cm(长度的测量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1mm, 4.0cm是准确值,后面的 0是估读值,也可以写成 4.01cm),运动时间为 0.4s(点到点有两个时间间隔,一个时间间隔 代表 0.2s) ,小球的平均速度 V=s/t=4.00cm/0.4s=0.04m/0.4s=0.1m/s(要注意统一单位,题中给的单位是 m/s)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长度的测量 如图是 2010年冰岛火山喷发照片喷发出的岩浆是多种物质成分组成的液体,在流淌过程中不断降温,就会按下列顺序先后在火山口形成一系列的矿物:橄榄石 辉石

40、 角闪石 黑云母 正长石 白云母 石英,由此可以判断出这些矿物的熔点依次 (填 “升高 ”或 “降低 ”)火山喷发时,高温的岩浆会使河面上的冰层 (选填 “熔化 ”或 “凝固 ”), 导致河流水位暴涨;大量的火山灰尘上升后遮挡在地球上空,就像撑起了一把伞,使射向地面的阳光在火山灰尘上发生 (选填 “反射 ”、 “折射 ”或 “色散 ”),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 答案:降低、熔化、反射 试题分析:火山喷发出的岩浆温度比较高,高于岩浆所有矿物质的熔点所以矿物质呈液态,由于温度降低,达到了矿物质的凝固点,所以发生凝固哪种矿物质的凝固点高哪种先凝固;温度继续下降,才能凝固的矿物质凝固点就是

41、低的所以第一个空是 “降低 ”冰是固态,由于遇到高温的岩浆,冰从中吸热熔化成水故第二个空是 “熔化 ”由于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物质的界面要发生反射所以遇到灰尘会反射太阳光被挡住,所以可能会对区域性气候产生轻微降温影响。解决此问要注意题中 “像撑起一把伞 ”说明光发生了反射。 考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熔点和凝固点;光的反射 如图所示为光在空气和玻璃间传播的情况,由图可知折射角是 度,玻璃在 侧( 选填 “PQ上 ”“PQ下 ”“MN左 ”“MN 右 ”) . 答案: ,右 试题分析:光线从一种介质斜射向另一种介质时,在界面将发生反射和折射,由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规律可知,折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光

42、线及法线都在同一 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具有对称性,在界面的同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不对称,分别在界面的两侧从图中可以看出, MN 左侧的两条光线 OC、 OA与 OP的夹角相等,因此 MN 为界面, OP为法线, CO、 AO 中应是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OB是折射光线,而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故 CO是入射光线, OA是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指光线与法线的夹角,由于 COM=30,所以入射角为 COP=90-30=60,而折射角 QOB=30, 从而可知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是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玻璃

43、在右侧。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反射定律 雷达是现代战争非常重要的军事装备如图所示,若雷达向飞机发出的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为 52s( 1s=10-6s),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 m. 答案: .8103 试题分析:先算出雷达发出的微波到飞机的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 v=s/t就可求出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计算时要注意统一成国际主单位,还要注意 “飞机发出的微波从发射到反射回来的时间 ”表示的是一去一回的时间。 微波从发出到接收到返回信号所用时间为 t=52s=5210-6s=5.210-5s, 那么雷达发出的微波到飞机的时间为 t=5.210-5s1/2=2.6

44、10-5s, 由于微波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为 v=3.0108m/s, 此时飞机与雷达的距离为 s=vt=3.0108m/s2.610-5s=7.8103m, 考点: 回声测距离的应用;速度的计算 ,光速 小华站在挂在墙上的大穿衣镜前,距穿衣镜 l m的位置通过看自己在镜中的像整理自己的服饰,则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m;若她以 0.5m/s的速度 沿着与镜子平行方向行走了 3s后,她与她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_ _m. 答案:; 2 试题分析: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线,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简单的讲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小华和

45、平面镜的距离。小华距离平面镜 1m,根据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小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是 1m,所以小华和小华的像之间的距离是 2m;小华以 0.5m/s的速度沿着与镜子平行方向行走了 3s后,小华和平面镜的距离没有变化,小华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不变,所以小华和小华的像之间 的距离还是 2m。解题时要注意题中关键字 “她和她的像 ”, “平行 ”。 考点:平面镜成像特点, 今年的冬天特别冷,居民楼的玻璃窗上会结 “窗花 ”, “窗花 ”是水蒸气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生成的,出现在玻璃窗的 表面(选填 “内 ”或 “外 ”),此时小芳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玻璃上,这是因为发生了 _ _(

46、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 答案:凝华、内、凝固 试题分析:分析物态变化时要注意物质变化前的状态和变化后的状态。凝华是气态直接变为固态;冰花形成在玻璃的哪个表面,取决于室内外的气温情况;水在遇冷时会发生凝固现象而变 成固态的冰。冰花(固态)是室内较温暖的水蒸气(气态)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发生了凝华现象,从而形成固态的冰花;且出现在玻璃的内表面,因为室内气温较高,水蒸气才会遇冷凝华;湿抹布上有较多的水,当水(液态)遇到温度很低的玻璃时,水遇冷发生了凝固现象,使抹布与玻璃粘在一起(水结冰了)。 考点:生活中的凝华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 你现在正进行物理考试,若手感到比较冷,请把你的手放在离嘴约 2c

47、m的地方(手不要接触到嘴),向手心呵气,手就会感到有点暖和,同时手上会有少许非常细小的水珠,这是因为此时发生了 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它要 _(选填 “吸 ”或 “放 ”)热;但如果把你的手放在离嘴约 20cm左右的地方,向手心吹气,就会感到手更冷,这是因为此时发生 _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它要 _(选填 “吸 ”或 “放 ”)热 答案:液化;放 ; 汽化;吸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物质有三种状态,有六种物态变化。物态变化及吸放热情况如下:熔化:固态 液态(吸热);凝固:液态 固态(放热);汽化:(分沸腾和蒸发):; 液态 气态 (吸热);液化:(两种方法:压缩体积和降低温度): 气态 液态 (放热);升华:固 态 气态 (吸热);凝华:气态 固态(放热)当近距离( 2cm)向手吹气时,手的温度比较低,口中吹出的水蒸气遇冷会液化,液化放出热量,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感到暖和 ;当远距离( 20cm)向手吹气时,手上的汗要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使手的温度降低,手感到凉蒸发是汽化的一种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