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309749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景德镇市七年级上期期末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被毛泽东称为 “赫始祖,吾华肇造 ”的华夏族 “人文初祖 ”是 A黄帝 B炎帝 C尧 D舜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皇帝的准确认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皇帝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华夏上古传说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生于有熊(今河南郑州市)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 “人文初祖 ”。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华夏之祖 皇帝 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建立统一国家 B创立科举制度 C维护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融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

2、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整顿吏治及发布均田令等内容,其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而 ABC都不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祖国大陆很早就与台湾有密切的联系了,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是在 A公元前二世纪三十年代 B公元前三世纪三十年代 C公元二世纪二十年代 D公元三世纪三十年代 答案: D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台湾与祖国的关系,由题干中的 “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 ”,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

3、领土,西汉时属会稽部,称夷洲。 230年(黄龙二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一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这是大陆和台湾交流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时期的对外关系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实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短暂统 一的朝代是 A北魏 B东晋 C西晋 D前秦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 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 280年,

4、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故选 C。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 淝水之战是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其交战的双方是 A前秦与东晋 B前秦与西晋 C北齐与东晋 D北周与西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淝水之战的相关史实,回顾已学知识额控制 383年,前秦统治者在统一北方后,强征各族人民南下,企图一举消灭东晋。东晋派谢石、谢玄率八万精兵迎战。双方在淝水决战,最后秦军大败,淝水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淝水之战后,南北对峙的局面形成。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江南地区的开发 淝水之战 少林寺是一座闻名于世的寺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

5、 A西汉初年 B西汉末年 C东汉初年 D东汉末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佛教传入中国的相关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西汉末年,西域佛教国大月氏派来使臣,这是佛教思想传入我国最早的记载。后来,公元年,东汉也派使臣去大月氏,邀请天竺和尚,用白马驮载佛经及释迦牟尼像,到达洛阳。东汉朝廷专修白马寺迎候,佛教这才正式传入中国,据此西汉末年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 佛教的传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曾统一过黄河流域的少数民族有 氐族 羌族 鲜卑族 匈奴族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 析:本题主要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相关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

6、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和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的北魏分别统一过黄河流域,由此分析可知 A符合题意,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北方民族大融合 前秦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标志是 A昭君出塞 B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C张骞出使西域 D西域都护的设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回顾已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西域地区的正式管辖,这是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故选 D。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通西

7、域 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A头曼单于 B冒顿单于 C老上单于 D呼韩邪单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匈奴兴起的相关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国家的是匈奴族首领冒顿单于;呼韩邪单于是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头曼单是匈奴的兴起,但没有统一蒙古草原;老上单于 是冒顿单于的儿子,不合题意,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其主要原因是 A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 B实行了正确的军事策略 C采取了正确的外交策略 D重视水利,发展生产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

8、生对商鞅变法影响的理解,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当中最成功的一个,也是比较彻底的改革,秦国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最富强的一个国家,军队战斗力增强,经济得到发展,虽然后来由于旧贵族的反对,商鞅被处死,但商鞅变法的成果却存在下来,尤其是商鞅变法期间实行县制对后世的行政制度影响较大,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 为巩固统一,秦始皇与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 A统一文字 B统一货币 C统一度量衡 D盐铁官营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经济措施。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为巩固统一,秦始皇和汉武帝在经济方面实施的相同措施是统一货币,秦始皇以圆

9、形方孔钱为全国统一货币,汉武帝统一铸造五铢钱,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大一统的汉朝 统一货币 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出行不便,后来导致这一现象发生根本变化的发明是 A丝织技术 B活字印刷术 C雕版印刷术 D造纸术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造纸术的相关史实,题干中 “墨子周游列国时带了三大车竹简 ”反映了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竹 简,携带不便。后来东汉蔡伦改造纸术、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成便于书写的纸,人称 “蔡侯纸 ”,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变革,是我国古代影响世界的四大发明之一,由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

10、上册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 纸的发明 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 “和亲 ”政策,汉武帝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B汉武帝态度比汉初皇帝强硬 C汉武帝时, “和亲 ”政策不起作用 D汉武帝时匈奴势力衰弱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与匈奴的关系,回顾已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因为秦时战争连年,国力不行,所以不得不采取和亲。但后来经过休养政策,国力增强,尤其是文景之治时,国力富足,汉武帝有了对匈奴进攻的能力,所以派大将卫青霍去病进攻匈奴,后来成功大破匈奴,故选 A。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汉与匈奴的关系 我国历史上派

11、遣张骞出使西域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北魏孝文帝 D唐太宗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张骞出使西域的相关史实,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建元元年(前 140),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后逃脱。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此后汉朝与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张骞出使西域 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最早是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进行的 A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 B丝绸之路 C新航路的开辟 D郑和下西洋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内容, “中国与欧洲 ”是解

12、题的关键,联系已学知识可知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以及西域的使者、 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也是中国与欧洲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最早途径,故选 B。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综合题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就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根据所学回答问题: (6分 ) ( 1)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请问他任用了谁进行改革?( 1分) ( 2)战国时期,使秦国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改革是什么?( 1分) ( 3)

13、北魏孝文帝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他的改革措施主要有哪些?这场改革有何进步意义?( 4分) 答案:( 1)管仲 ( 1分) ( 2)商鞅变法( 1分) ( 3)措施: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改穿汉服,说汉语,采用汉姓,与汉人通婚,采用汉族的 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 (2分 ) 意义: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北方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 (2分 )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齐国的管仲改革,回顾已学知识可知春秋前期,齐桓公(前 685年 -643年在位)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使齐国 在争霸中率先成为中原霸主。 第( 2)问,主要考查商鞅变法的相关

14、史实,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第( 3)问,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史实,依据已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迁都洛阳,学习汉族文化、整顿吏治及发布均田令等内容,其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 盾,巩固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春秋战国的纷争 春秋争霸;

15、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变革的时代 商鞅变法;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问答题 请说出秦始皇和汉武帝在思想上各自重用哪一家?为此他们各自采取了什么措施?( 4分) 答案:秦始皇:法家 “焚书坑儒 ” 汉武帝:儒家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4分)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准确记忆,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刚刚统一六国,需要巩 固自己的中央集权,加强自己的统治,而法家思想倡导以法治国,适合当时秦始皇的思想和当时的情况,所以采用法家思想,且在思想上采取了 “焚书坑儒 ”的措施;汉武帝吸取前朝的灭亡的教训,休养生息,采以儒家思想为主导,采取 “罢黜百家

16、,独尊儒术 ”,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秦王扫六合 ” 秦始皇的统一措施;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统一措施 汉武帝大一统表现在哪些方面? (8分 )汉武帝大一统有什么作用?( 2分 ) 答案: 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使诸侯国越分越小( 2分 ) 思想文化上: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 (2分 )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分 ) 军事上 :派卫青、霍去病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家统一。 (2 分 ) 汉武帝大一统作用:使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2分 )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第一小问需要学生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上等方面归纳,即政治上削弱诸侯国的势力;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 铸造五铢钱;思想文化上实行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上反击匈奴,巩固了国家的统一。第二小问结合汉武帝大一统的表现归纳其历史作用,如汉武帝的大一统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进入了鼎盛局面。 考点: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 大一统的汉朝 汉武帝统一表现及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