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1556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 1)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 f岩不可攀。 -_, _。(蜀道难李白) ( 2) _, _。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琵琶行白居易) (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四十三年, ,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在课程改革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照本宣科,不能随意改造。 B在企业间竞争异常激烈的情形下,没有什么联盟颠扑不破,所谓的价格联盟也不例外。 C一向在市场运作及商业赞助方面触角灵敏的农夫山泉公司又

2、一次捷足先登,在 “神舟 5号 ”发射前夕,就与中国航天基金会确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D在市农科院的认真指导下,这个贫瘠的山村终于走上了科学种田的穷家富路。 答案: C 下列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正确、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4分) 在中国古代, “小康 ”是和 “大同 ”相对应的一个词。 。 孟子在见梁惠王时所描述的图景就是当时的小康标准: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黎民不饥不寒。 ” 大同社会是儒生的理想世界,只存在于谁也没有见过的 “三代 ”(即尧舜禹),它也是儒生们治国平天下的远景 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依然不能离开具体的

3、内容而泛泛而谈 目及当下,古今小康的指标虽有差异,但所包括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譬如安居乐业,老有所养,幼有所教等等 “小康 ”则更为现实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全球 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 “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 ”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 “全球论坛 ”。 B截至 3月 18日,江西省军工企业为上海 “世博会 ”生产了最后一批 470顶 K-IV型警用防弹头盔,顺利交付上海市安保总公司,并将于 5月亮相 “世博会 ”。 C张老师今年搬到了钓鱼台小区,上班路远了,我问他从家到单位

4、得用两个小时吧,他说两个小时到不了。 D投资高达 1.5亿元,由著名演员周润发主演的的电影孔子即将在大陆和港台同时上演。尽管有人称之为 “战争版 孔子 ”,但单是周润发如何演绎孔子已足够令人期待。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儿童的 “我向思维 ”与作家的移情 童庆炳 儿童的 “我向思维 ”与作家的移情作用是相通或相似的。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与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十分相似,被称为 “我向思维 ”。 “我向思维 ”的主要特点是以“我 ”为中心,一切都等同于有生命的 “我 ”,把整个世界 (无论是物还是人 )都作为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来加以对待。 在他们稚气的眼里,月亮是人的

5、脸,或者是星星的保卫者,而星星则眨着眼睛,向所有的人问好 儿童的 “我向思维 ”使他们分不清物理世界和心理世界,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在这天真的混沌中,世界上所有的东西无不充满生命的活力。 18 世纪意大利著名学者维柯在新科学中 对原始诗性思维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儿童: “最初的诗人都按照诗的形而上学,把有生命的事物的生命移交给 无生命的 物体 ”,是 “人由于不理解事物,就变成一切事物。 ” 儿童的 “我向思维 ”与原始人的 “原始思维 ”的这种相似性,使儿童的心中物我交融,物我化一,使儿童的眼中万物都流动着生命的活力,颤动着生命的琴弦,展现为一个生机勃勃的诗意的世界。 在作家这里,特别

6、是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而且与儿童的 “我向思维 ”极为相似。按德国的学者立普斯创立的“移情 ”说和英国学者冈布里奇提出的 “投 射 ”说,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真正的作家、艺术家都有一种伟大的同情感,他们会把 “亲身经历的东西,我们的力量感觉,我们的努力,超意志,主动或被动的感觉,移置到外在于我们的事物里面去,移置到在这种事物身上发生的或和它一起发生的事件里去 ”。对此,我们的古人也早有说法,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就是

7、指作家心中充满情感,在观照自然之际,就会将自己的情感和幻想移置或投射到外在的无生命的事物上 面,使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达到物我沟通、物我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 李白: “绿水解人意,为余西北流。 ”杜甫: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类“移情 ”和 “投射 ”的诗句比比皆是。在这类文学描写中,作家似乎变成了儿童,他们同外部事物的关系,不是一般的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他们凭借自己的开放的心灵去触摸对象,并把自己融化于对象中,人物化了,对象人化了,生命化了,诗意就从这人化和对象化中找到了泉源。 当然,作家和儿童的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是有区别的。在儿童,是由于对事物的不理解,而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

8、,不自觉地把事物跟自己等同起来,这是人的天性的表现。在作家,是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选自文学审美特征论,有删节 ) 【小题 1】下列对儿童的 “我向思维 ”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我向思维 ”是把一切事物都看做有生命的和有情感的对象的一种儿童早期的思维方式。 B “我向思维 ”是 儿童把自己转化到事物里面去,着意追求的物我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 C “我向思维 ”是儿童处于天真无知的混沌状态下,将无生命事物生命化的一种思维方式。 D “我向思维 ”与原始人的

9、“原始思维 ”有着相似性,都是由于不理解事物的真相而形成的。 【小题 2】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人在儿童阶段,由于分不清知觉到的和想象到的,所以往往以 “我 ”为中心看待事物,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有生命的。 B儿童的 “我向思维 ”,是童心、童真的体现,是其天性的自然流露,也是无须做出特别的努力就可以自然做到的。 C 作家的创作过程中,诗意地感受生活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和经历移置到外在于自己的事物里面去。 D伟大的艺术家总是有着童心般的真,但也是比童心更高层次的真,因为他们是 “自觉 ”地将无生命事物的生命化。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10、) A与儿童的 “我向思维 ”一样,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将无生命的事物生命化,是其诗意感受的一个重要来源。 B作家在对事物有了深刻的理解之后,着意把自己与外部事物沟通,使物融入我,我融入物,达到物我融合、物我同一的诗意的世界,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C作家的 “移情 ”与童心有许多相同、相通、相似之处,因此,只要不失 “赤子之心 ”,作家就能写出生活的本真。 D作家和艺术家在进行审美创造的时候,其对象不是与主体相对立的单纯的实体的存在,而是受到主体的生命灌注的活动而有力的、自我对象化的形象。就像刘勰说的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11、 D 【小题 1】 “我向思维 ”不是一种境界,也不是着意追求的。 【小题 1】因果倒置。 【小题 1】 A 与儿童的 “我向思维 ”不一样,应是极为相似。 B“是人的天性的表现 ”错误,原 文 “这种自觉是作家才能的表现 ”。 C 过于绝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师不朽:纪念李苦禅先生诞辰 110周年 我认识苦禅先生的时候,他已年逾古稀。当时正值 “文革 ”中期,经历过抄家、批斗、住 “牛棚 ”、下 “干校 ”的种种磨难,劫后余生的苦禅老人回到北京,在中央美院的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听电话。真正是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 ”,一代国画大师竟沦为这等处境。一个星期天,我陪

12、同我家先生王为政和他的同学吴传麟,到煤渣胡同美院宿舍去看望苦禅先生。苦老白发苍苍,穿一件棉涤混纺的灰色短袖上衣,很旧了,前胸 后背都是汗迹。但简朴的装束却掩盖不了老人的气宇轩昂,谈笑自若,毫无悲苦之态,更不像某些人在失势时那样自卑自贱,因此令人肃然起敬。 那时,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都被发配外地,他孤身在京,衣食无人照料,困难可想而知。他本不会做饭,自己炒鸡蛋时还要学着 “颠勺 ”,结果把鸡蛋颠到火炉里去了。当他把这当作笑话讲时,我听了却笑不出来,只觉得心疼。自此,我们便常去看他,尽可能地宽慰宽慰这位孤独的老人,帮他做些家务。有时候也帮他做做饭。 我们每次到来,老人心情就极好,开怀畅谈,从天下大事到

13、生活细节,从绘画艺术到京剧表演 ,信马由缰,妙趣横生。谈到兴起时,展纸援笔,挥毫泼墨,直抒胸臆。亲眼观摩苦老作画,才知道什么是大师风范,不由得想起古人评论苏东坡词时所说 :“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意,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东坡开豪放一派词风, “大江东去 ”,千古无敌,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和柳永的那些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他抬轿子、吹喇叭了。中国绘画的大写意花鸟,八大山人是一个高峰,齐白石是一个高峰,苦禅先生近承白石,远接八大,创造了又一个高峰。他的画删繁就 简,大气磅礴,令观者惊心动魄。苦禅出,充斥画坛的那些纤

14、柔俗艳之作,皆不足观矣。绘画之道,是极讲功力的,但比功力更重要的是画家的气质。功力可以通过后天的刻苦磨炼而获得,而气质是上天赐予的,伪装不得,也模仿不来。苦禅先生豪侠旷达的气质,和他那大刀阔斧、元气淋漓的画风,浑然一体,相得益彰,连他的老师齐白石都由衷赞叹 :“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 ”“人也学吾手,英 (苦禅先生名英 )也夺吾心,英也过吾,英也无敌。来日若不享大名,天地间无鬼神矣! ”正如白石老人所料,苦禅先生日后果成大器,享大名,在写意花鸟画史上 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炒作而成的,而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 与苦禅先生交往,令我们受益匪浅。为政

15、曾说 :“得苦老亲炙真传,是我学画生涯中的最大收获。从苦老那里学到的不是单纯的笔墨技巧,更重要的是境界,从作画的境界到做人的境界,苦老都是我终生的楷模。 ”我虽非画家,也深有同感。苦禅先生正直,率真,讲信义,重然诺,赤诚待人,心口如一。他自青年时代投师白石门下,与齐翁情同父子。当时,白石老人早已名满天下,画作洛阳纸贵,于是仿冒者蜂起,赝品充斥坊间,可作为北平国立艺专学生的苦禅先 生宁愿以拉黄包车维持生计,也决不肯假冒老师之名以牟利。为此,白石老人赞曰 :“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超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 ”苦禅先生与画界同行惺惺相惜,从不嫉贤妒能,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均由他引见,拜齐

16、白石为师,后皆成大器。苦禅先生追随、侍奉恩师 34 年如一日,直到白石老人去世。在 “文革 ”初期的 “红色恐怖 ”中,苦老和他的儿子李燕冒着身家性命的极大风险,把被造反派查封的白石老人画作和印章抢救出来,加以密藏,以免遭焚毁。这不仅是出于对恩师的深情和对艺术的尊重,更是自身人格的生死锤炼。苦禅先生的人生信条 是 “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 ”,他本人就是最好的范例。早在日寇侵华,民族危亡之际,他曾冒死掩护抗日志士、共产党员、爱国学生,不幸被捕入狱,受尽酷刑仍威武不屈;建国之初,他曾直言上书毛主席,坦陈中国画教学的艰难遭遇,其胆略与勇气,又有几人能为?苦老以传奇性的一生,书写了一个顶天立地的

17、“人 ”字,这也正是他绘画艺术的坚实骨架。 “文革 ”后期,苦老的夫人和子女陆续回京,他终于结束了那一段孤寂清苦的生活,重享家庭的温暖。过去的朋友、学生都来看望他,慕名求见的人也越来越多,家里经常高朋满座。苦老对于来访者,无论 地位高低、名气大小,一律以礼相待,赫赫高官和普通百姓,在他那里均是平起平坐。凡登门请教画艺者,苦老都耐心指点,并且亲笔示范,将自己的画作慨然相赠,毫不吝惜。他秉承白石老人遗风,常在自己喜爱的学生作品上题字勉励,一片怜才之心,跃然纸上。他深知年轻人学画不易,要在茫茫艺海崭露头角更是难上加难,需要老一辈的扶持,一经名家品题,则身价十倍,这是不言自明的。以自己的光焰照亮后来人

18、,正是为师者的至高境界。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苦禅先生焕发了艺术青春,并出任全国政协委员,他以耄耋之年,握如椽之笔,作鸿篇巨制,尽情挥 洒胸中浩然之气,讴歌改革开放的开明盛世,展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前景。可惜病魔无情,向老人突然袭来, 1983年 6月 11日,一颗艺术巨星陨落了! 光阴荏苒,苦老辞世已经 26年了。但当我们凝望着老人慈祥的遗像时,总觉得他并没有离去,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那沉雄博大的艺术,永远留在人间。 苦禅先生不朽! 己丑清明,霍达写于抚剑堂书屋 【小题 1】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文章写到 “文革 ”中期苦禅先生经历种种

19、磨难回到北京后被安排在中央美院传达室负责分发报 纸、接听电话这一事件,为下文人物的行为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显示了人物身处困境依然能谈笑自若,乐观向上的精神。 B文中写到古人评价东坡词说:晚唐、五代艳词花间集与柳永的风花雪月之作,只配给他抬轿子、吹喇叭。实际上是要以此来说明苦禅先生的画作大气磅礴,有大师风范,远非那些纤柔俗艳之作可比。 C齐白石用 “雪个先生无此超纵,白石老人无此肝胆! ”这句话由衷地称赞学生苦禅高贵的人品和出色的画风,表达了自己对学生无比喜爱的心情。 D苦禅先生从不嫉贤妒能,曾引见李可染、许麟庐等画家拜齐白石为师,这体现了苦禅先 生尊重人才,胸襟博大的一面;而能 34年如一日追随

20、恩师,则体现了他对恩师的敬重和爱戴。 E “文革 ”结束后,苦禅先生一家人在北京团聚,面对众多来访者,他一律以礼相待。凡登门请教画艺者,他都耐心指点,亲笔示范而后相赠画作,毫不吝惜。 【小题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 “纪念 ”李苦禅先生的?( 6分) 【小题 3】纵观全文,蕴含了作者对李苦禅先生的哪些情感?( 6分) 【小题 4】联系全文,探究李苦禅大师何以 “不朽 ”。并谈谈你从中获得了那些启示。( 8分) 答案: 【小题 1】 CE 【小题 1】 面对人生的态度(信念)。(文革期间,虽然遭受种种磨难却不颓废,不自卑自贱,依旧谈笑自若,令人肃然起敬;在中央美院的传达室负责分发报纸、接听电话;

21、生活贫困;颠鸡蛋事件) 率性挥墨作画,有大师风范。 (苦老见识广,善谈,每每与我们谈到兴起时,我们便会有幸看到他挥毫泼墨,直抒胸臆的一面。 ) 创作风格自成一家。(苦禅先生近承白石,远接八大,创造了写意花鸟画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他的画删繁就简,大气磅礴,融豪侠旷达的气质于大刀阔斧、元气淋漓的画风中) 从苦老那里学到的不仅是作画的境界更有做人的境界。苦禅先生正直, 率真,讲信义,重然诺,赤诚待人,心口如一,有一颗爱国心,不论身处怎样的环境中,都坚守这自己的人生信条 “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 ”。 【小题 1】表达了作者对先生充满了敬意(钦佩);对先生给予高度的赞扬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先生已逝的深深地

22、怀念之情。 【小题 1】 苦老作为画家,他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并吸收外来艺术优长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开拓进取,创造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有大师风范; 作为美术教育家,他辛勤耕耘,尊重同行,重视人才,胸襟博大,培养了一批卓有成就的后继艺术家,被公认为大写意花鸟画的一代宗师; 作为一名爱 国者,他有正义感,责任心,以赤子之心为国家前途、民族发展而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是 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之一。总之,真正的大师,不是自封的,更不是靠炒作而成的,而是大浪淘沙之后留下的真金。苦老以自己的人品和画品,赢得 “大师 ”的称誉,因而作者赞誉其 “不朽 ”,当之无愧。 启示:从以上

23、几方面或其他答案:符合原文意思即可。 【小题 1】 C 这句话由衷地称赞学生 “出色的画风与气质 ”,并没有称赞到 “高贵的人品 ”; E 时间错了,是 “文革 ”后期。 【小题 1】答出三个方面即可得 6分,不要求具体分析。 【小题 1】 6分 【小题 1】答出两点 4分,每点 2分,不要求具体分析;启示 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25分)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 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

24、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 舞。 看过卡片,朱

25、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 12月 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 “没有忘记。 ”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 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 朱丹说: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26、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 ,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

27、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 下。 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 “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

28、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紧张心理。 C小说中 “孩子方阵 ”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

29、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小题 2】文章中对 “雪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 【小题 4】探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 )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1】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打基础

30、。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 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暇。 【小题 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 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 【小题 1】作用: 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情节) 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

31、章主题。(主题)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小题 1】 B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 “小心谨慎地 ”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 【小题 1】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 2分。 【小题 1】答出特点 4分,有简单分

32、析 6分。 【小题 1】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答出两点 4分,每点 2分,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4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裴炎,字子隆,绛州闻喜人。宽厚,寡言笑,有奇节。高宗幸东都,留皇太子京师,以炎调护。帝不豫,太子监国,诏炎与刘齐贤、郭正一于东宫平章政事,及大渐,受遗辅太子,是为中宗。 中宗欲以后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乳媪子五品官,炎固执不 从,帝怒曰: “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 ”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 之勒兵入宫,宣太后令,扶帝下殿,帝曰: “我何罪? ”后曰: “以天下与玄贞,安得无罪?

33、”乃废帝为卢陵王,更立豫王为皇帝。以定策功,封永清县男。 后已持政,稍自肆,于是武承嗣请立七庙,追王其先,炎谏曰: “太后天下母,以盛德临朝,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后曰: “吕氏之王,权属生人,今追崇先世,存亡迹异,安得同哉! ”炎曰: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后不悦而罢。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王灵夔,以绝宗室望,刘 之、韦仁 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后愈衔怒。未几,赐爵河东县侯。 豫王虽为帝,未尝省天下事。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徐敬业兵兴,后议讨之,炎曰: “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今若复子明辟,贼不讨而解。 ”御史

34、崔 曰: “炎受顾托,身总大权,闻乱不讨,乃请太后归政,此必有异图。 ”后乃捕炎送诏狱,遣御史大夫骞味道、御史鱼承晔参鞫之。凤阁侍郎胡元范曰: “炎社稷臣,有功于国,悉心事上,天下所知,臣明其不反。 ”纳言刘齐贤、左卫率蒋俨继辩之,后曰: “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元范、齐贤曰: “若 炎反,臣辈亦反矣。 ”后曰: “朕知炎反,卿辈不反。 ”遂斩于都亭驿。 炎被劾,或勉其逊辞,炎曰: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卒不折节。籍其家,无儋石之赢。 (选自新唐书 裴炎传,有删节)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后已持政,稍自肆 肆:放纵 B承嗣又讽太后诛韩王元嘉、鲁

35、王灵夔 讽:劝谏 C天子年长矣,不豫政,故竖子有辞 辞:借口 D炎反有端,顾卿未知耳 顾:考虑 【小题 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裴炎刚直不屈的一组是( ) 宽厚,寡言笑,有奇节 刘 之、韦仁约畏默不敢言,炎独固争 若炎反,臣辈亦反矣 蔓草难图,渐不可长 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 宰相下狱,理不可全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唐高宗晚年,裴炎特别受到信任和倚重。唐高宗病重,裴炎奉诏协助太子处理日常政务;唐高宗临死,裴炎受遗诏辅政。 B唐中宗登基后,想要提拔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为侍中及授给自己乳母儿子五品官,裴炎坚决不肯从命。

36、 C徐敬业起兵造反,裴炎曾企图发动兵变推翻武则天为内应;后因下了很多天的雨,武则天没出皇宫而作罢。 D裴炎被弹劾逮捕下狱后,刘齐贤、蒋俨为他辩解,但武后坚持认为裴炎谋反,最终在都亭驿杀了裴炎。 【小题 4】把前面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炎惧,因与武后谋废帝,后命炎、刘 之勒兵入宫。( 5分) ( 2)不宜追王祖考,示自私,且独不见吕氏事乎!( 5分)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1)裴炎感到担忧,便与武后谋划废掉皇帝,武后命令裴炎、刘 之带兵入宫。 ( 2)不应当追封祖父、父亲为王,显示自私,况且难

37、道没看到吕氏失败的事吗! 【小题 1】顾:只是 【小题 1】 错 【小题 1】 “徐敬业起兵造反 ”在后,并非 “为内应 ”。 【小题 1】( 1) “因 ”“勒 ”各 1分,句意 3分。 ( 2) “王 ”, “祖考 ”, “独 ”各 1分句意 2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10分)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 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 注 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

38、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小题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作用 ( 4分) 【小题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 6分) 答案: 【小题 1】 诗人选用秋色、秋霜、黄花、房屋 (小窗低户 )、小路等意象,描绘出秋季来后诗人隐居之处凄 美、幽僻的景象。 为后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小题 1】 对朝政的不满; 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感喟; 想以山水自娱, 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的矛盾、痛苦。 【小题 1】每点 2分,共 4分。 【小题 1】答出三点

39、6分,每点 2分。 语言表达 下图是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请说出这幅图寓含的意思。( 4分)答案:会徽图案形似汉字 “世 ”,并与数字 “2010”巧妙组合,相得益彰,表达了中国人民举办一届属于世界的、多元文化融合的博览盛会的强烈愿望。相拥而乐,表现了家庭的和睦。在广义上又可代表,表达了世博会 “理解、沟通、欢聚、合作 ”的理念。 阅读文段,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再写两个恰当的语句(不要求字数完全相同)。 ( 6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那些感人的诗篇,是作者生命的倾诉,是作者情感的跃动。这样的倾诉,这样的跃动,王维将之投射于清新静谧的空山森林中;徐志摩将之融化在

40、柔美潋滟的康河水波里; ; 。 答案:参考例句:陶渊明将之寄托在恬静幽美 的远村深巷中,杜甫将之体现在汹涌磅礴的滚滚江水中,李清照将之沉浸于凄切冷清的梧桐细雨上。 作文 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作文。 有这么一个故事,说有一个徒弟去问他的师傅,一碗米值多少钱?师傅说,这太难说了,看在谁的手里。要是在一个家庭主妇的手里,他往里加点水,蒸一蒸,半个钟头一碗米饭出来了,就是一块钱的价值。要是在有点头脑的小商人手里,他把米泡一泡,发一发,分成四五堆,用粽叶包成粽子,就是四五块钱的价值。要是到一个更有头脑的大商人手里,把它适当的发酵、加温,很用心地酿造成一瓶酒,有可能是一二十块钱的价值。所以, 一碗米到底值多少钱,因人而异。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答案:不一,属于开放性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