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1622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丹东市宽甸二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驰骋教坛 30多年的孙教授,一直教授古代文学,儒雅、大方、诙谐、生动是他授课的主要特色。可是对于一些古文功底并不深厚的同学来说,上他的课总是有一种 不知所云 的感觉。 B前日的大雪给城市的交通和市民的出行带来了很大不便,市扫雪指挥部向各扫雪单位发出通知:要 励精图治 ,加班划线,保质保量地完成除雪任务。 C孩子的注意力总是容易集中在他特别感兴趣的事情上,比如看动画片时,孩子们常常看得 出神入化 ,外界的一切事物好像都和他绝缘了。 D绝大多数人,尤

2、其是那些刚刚步入新闻界的年轻记者,要经过比较长的学习和锻炼的过程才能成熟起来,因而有必要让他们懂得 登高自卑 的道理。 答案: D 试题分析: A:不知所云,不知道说得是些什么,形容说话内容混乱,无法理解。指说话者,不指听讲者。 B:励:奋勉;图:设法;治:治理好国家。振奋精神,想办法治理好国家。 C:神、化:指神妙的境域,极其高超的境界。形容文学艺术达到极高的成就。 D:比 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

3、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克制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_, _, _, _, _, _。 俗语说 “和气能生财 ”、 “忍一忍百气消 ”,正是此理。 不善于克制,会使误会加深,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事事皆难。 当你面对别人的误解、谣言甚至是恶意的中伤,如果你暴跳如雷,那就正中他人下怀。 学会克制,会避免冤冤相报,能使大事化小,小事

4、化无。 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还会有 “此地无银三百两 ”之嫌,至少也会背上个 “没有修养、缺乏风度 ”的恶名。 克制使阴谋破产,使误解冰消 雪融。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横线前的一句话,是整个语段的论点, 句证明观点,所以应放在首句; 句列举现象; 句得出结论,先反后正; 总结全段。据此,可知其排列顺序应为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E级。 点评: “排列句序 ”实际上就是写作,只不过是 “微型写作 ”而已。既然是写作,就得以写作的规律对待之。首先要弄清文段的性质(即文体),然后在文体大语境的指导下,再注意 “事理 ”“文理 ”,还要注意文段相应的修辞

5、、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做到这些,这种试题的解答就变得比较简单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日本要霸占钓鱼岛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引起社会热议。议论称:一方面日本当局宣称要改善和中国的关系,另一方面却小动作不断,继续为缓和两国关系设置障碍。 B临近年末,面对服务业缺人手更缺 “老手 ”的现 状,老板们使出了 “给红包、发年货、涨工资 ”等 “杀手锏 ”,以求招留贤才。 C冬季进入汽车销售的淡季,各 4S店为招揽顾客纷纷出台了各种优惠政策,其中,赠送保险数额的大小,成为决定各店营销策略成功的主要参数。 D上海高层住宅发生火灾后,关于高层建筑的防火问题越发引起市民的关注,购置

6、高层消防车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当务之急。 答案: B 试题分析: A:语序不当,将 “日本当局 ”调到 “一方面 ”前。 C:搭配不当,两面对一面。 D:成分残缺,无主语,去掉 “关于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D级。 点评:对于病句关键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认真读教材与课外书籍,培养语感;二是熟悉考试大纲里规定要求掌握的六种病句类型。本题考查的内容属常见而且典型的病句。看到一个句子,首先要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果别扭则该句就有可能是病句。然后运用语法分析的手段,先将句子中的附加成分 (定语、状语、补语 )去掉,紧缩出主干,

7、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这两步常常能发现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 意不明等语病。有的语句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可采用逻辑意义分析法看看它是否符合事理、情理。 现代文阅读 中国经济成长的烦恼 “ 刘易斯拐点 ”逼近了吗? 王自亮 李宏 说到刘易斯拐点,不得不提及另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概念 人口红利。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经济奇迹,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着实有利于经济发展。 刘易斯拐点却与人口红利恰恰相反,它是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

8、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 如果我国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能经受住刘易斯拐点的考验,经济发展很可能遭遇不小的挫折;但反之,我们能顺利将这个挑战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一个动力和催化剂,这也兴许是经济另一次腾飞的拐点。 这一两年,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而且由民工荒衍生出来的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更是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从根源上而言,民工荒已不再是简单的民工短缺问题,而是全社会经济结构亟待转型的一个缩影。 近日,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院院长张燕生在新商业文明产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在未来的五

9、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也就是 “刘易斯拐点 ”将要到来。著名经济学家樊纲也持相近观点:中国的劳动力还有 20%至 30%可由 “农 ”转 “工 ”,继续带来人口红利。他认为,以农业为主要收入的劳动力占比下降到 10%左右时,工业化基本完成,所以中国还有继续转移的潜力。也就是说,樊纲也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要一段 时间。 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 “刘易斯拐点 ”,主要依据三个指标:一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二是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三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就我国现状来说,首先,关于劳动力供求规模, 2009年我国

10、劳动力资源是10.6亿 ,预计到 2020年会达到 11.5亿 ,到 2030年将达到 12亿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还很大。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 1.2亿。按照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城市化每增加一个点可以吸纳 1000万的农村劳动力,现有存量还要有 12年 才能转移出来。因此从绝对数上而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状态近几年内不会改变,但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可以说是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即将出现。 最后,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研究表明,目前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以老年人为主,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

11、中西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还是以青壮年为主,尚有余力。所以,总体而言,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当然,刘易斯拐点最多也只能是 一个参考,而不能是一个标准。即使刘易斯拐点真的如期而至,只要我们利用好这个 “倒逼机制 ”,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谁能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小题 1】关于 “人口红利 ”和 “刘易斯拐点 ”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口红利 ”指少儿抚养与老年赡养负担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人口特点。 B “人口

12、红利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它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 C “刘易斯拐点 ”与 “人口红利 ”密切相关又恰恰相反,是劳动力 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 D “刘易斯拐点 ”是指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直至最终枯竭的转折点,它是在工业化过程中,伴随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逐渐转移出现的。 【小题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民工荒从一种偶然态发展成为常态,已引起社会各界热议,成为我国目前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议项。 B国家发改委的张燕生认为在未来的五到十年中国的低成本的竞争优势将发生巨大的变化, “刘易斯拐点 ”将要到来;经济学家樊刚认为要从人口红利时代跨入刘易斯拐点还需一段时间,

13、二者的观点大同小异。 C刘易斯拐点 的到来可能会使我国经济遭受不小的挫折,但如果我们把它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动力和催化剂,定会迎来经济的另一次腾飞。 D判断一国或一个经济体是否到达 “刘易斯拐点 ”的依据,或者是劳动力供求相对规模是否改变,或者劳动者工资是否发生显著变化,或者是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是否已经转移到城镇。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目前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存量依据现有生产力水平估算还有 1.2亿,劳动力的现有存量还要有 12年才能转移出来,就现状估算,我国 12年左右可能会出现 “刘易斯拐点 ”。 B目前 虽然东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续力量不足,而中西

14、部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尚有余力,但是人口是流动的,马上出现刘易斯拐点或是已经出现刘易斯拐点的说法可信度不高,而几年之后发生这种转变的可能性就会大增。 C劳动力的结构性供求矛盾已经不容忽视,很多东部沿海地区出现就业困难和招工难同时出现的怪现状,另一种形式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出现了,说明掌握目前社会所需要的一技之长非常必要。 D改变粗放经营的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产品附加价值,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都是应对 “刘易斯拐点 ”的有效办法。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B 【小题 3】 C 【小题 1】试题分析: “它创造了 ”错误。原文说 “离不开人口红利的鼎力支持 ”,支持而已,非创

15、造。夸大其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命题常用干扰技巧及其识破方法: 1、曲解文意:故意对原文语句作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2、无中生有:文章中本无此意,却在设计的选项中故意凭空臆造。 3、颠倒错位:命题者把事物之间的各种关系颠倒顺序后造成的错误,如时间顺序、原因和结果、条件和结果、主要和次要矛盾颠倒等等。 4、改变范围: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数量上设置干 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或夸大其词,故意夸大某方面的内容,如对优点、作用、前景的评价;或故意缩小,人为地对某些内容往小处说。

16、5、张冠李戴:将本属于甲事物的特性、用途等 “移植 ”到乙事物,让人产生错觉。 6、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表数量多少、范围大小、程度轻重、频率高低的词语。 【小题 2】试题分析: A偷换概念, “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成为一个重要议项,而非 “农民工 ”。 C绝对。原文是 “很可能 ”“兴许 ”。 D以偏概全。原文是 “主要依据三个指标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能力,能力层次为 B级。 点评:解答这类题必须以原文的有关信息为根据和基础,而不是凭空推想。试题错误选项设置常常是:对原文中的说法变换叙述角度或表达的方式;对部分信息的片面理解,或

17、对整体材料中居于次要地位的性能、作用等进行夸大,从而得出一个不符合实际的结论;对原文中有关材料进行错误地引申与分析,然后推断出一种错误的发展趋势,等等。此类试题一般有一定难度,做题时首先要对文章总体内容及思想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把握,然后对试题中的要求及提供的选项仔细 分析。 【小题 3】试题分析:未然、已然错位。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是指将文章的整体内容和文章的主题中心用简明的语言表述出来。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有文体特征意识 :论述文 ,论题、论点 (分论点 )是主要信息,论据和论

18、证是次要信息;说明文,说明的对象、说明的内容和对象的特征 (特点 )是主要信息,说明的方法及运用到的材料是次要信息。要有切层分层意识 :研究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或句与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一关系取其一 ;相属关系取其 “属 ”;相并关系取其 “和 ”;主次关系 (偏正关系 )取其 “主 ”。要有全文整体意识 :分析归纳时,要从全文出发、整体把握,才能全面准确。 温润如玉朱自清 郭林林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可谓是大师璀璨,名家耀眼,其中,朱自清先生以其笔下繁复绚丽的物象和精致巧妙的构思,借助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 朱先生满身散发着诗人的书卷气,英俊儒雅潇洒中自有一种不

19、可言说的忧郁。读先生的文章,不是曲高和寡,更不是小资情调的无病呻吟、士大夫式的故作高深闲情,而是一次心灵与智慧的洗礼与熏陶,扑 面而来的是通俗明了的语言风格,从容不迫地将各地人物风俗、奇趣异志以及个人的思想感情娓娓道来,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佩弦先生自少时便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周游各国,先生博采中西,闳中肆外。朱自清的挚友叶圣陶先生曾经在中国现代作家选集 朱自清序中说到: “佩弦兄的散文,我是十分推崇的 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会想起倾听他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

20、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浓或 淡,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此言甚是。先生比喻细腻贴切,字字珠玑,圆润有声,以文字优美著称于文坛。郁达夫曾说,朱自清的散文 “满贮着那一种诗意 ”,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 且不说温州的踪迹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荷塘月色春歌声等,单是一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可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渊博的知识,更可以从字里行间略窥先生内心情感世界一二。文学史家司马长风评朱自清的散文,说是如同绘画中的工笔画, “他和俞平伯两人同游秦淮河,又以相同题目记游,但俞文俗气而累 赘,而朱文则雍容华贵 ”。 “晃荡着蔷薇色的历史的秦淮河 ”历来是文人骚客泼

21、墨挥毫的对象,而在先生笔下,荡漾了太多缥缈的诗意,无数精致的比喻通感等辞格更使文章锦上生花: “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的船儿如何载得起呀? ”“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 ”从文章提到的 “七板子 ”、桃花扇、板桥杂记可以看出作者所知甚多,涉猎广泛。别有意蕴的是,笼罩着文章的是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先生长于对自然风光景物的精确观察,对音乐、色彩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善于把藏在内心深处的情愫融化其中, 达到了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文字绮丽纤 ,但又决不一味地去雕琢和堆砌。同时,平易质朴的抒情小品散文也是朱自清所善于作的,用

22、清淡的文字,平易的叙述,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背影、给亡妇等便是这方面出色的代表作,彰显了中下层知识分子家庭 “欢乐苦少忧患多 ”的惨淡境遇以及相应而生的温厚感伤的人伦之情,与写景美文相对比而言,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先生曾深刻剖析 “我在小资产阶级里生活了三十年,我的情调、嗜好、理论与行为的方式,都是小资产阶级的,我彻头彻尾,沦肌浃髓是 小资产阶级的 ”,但温润如玉的先生也有其拍案愤起的一面。当屠戮民众的 “三 一八 ”惨案发生,作为目击者的先生抑制不住内心涌动着的愤怒的岩浆,挥笔写下了许多文笔犀利的文章,直刺黑暗恶劣的白色恐怖现实,揭露国民党当局的虚伪面具,甚至把锋芒直接指向了当时反动

23、派的头子段祺瑞,颇有鲁迅先生的杂文之风而自成一格。譬如在执政府大屠杀记一文中,先生愤怒地写到军阀政府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杀人如麻的丑恶嘴脸时说: “ 第一次枪声约经过五分钟,共放了好几排枪; 可以看出卫队乃至政府对于学生海样深的仇恨!而且可以看出,这一次的屠 杀确是有意这样 整顿学风 的 ” 而在悼念在这场大屠杀惨案中被刽子手 “从容 ”杀害的清华学生韦杰三时,作者又以沉痛的笔调,缅怀这个“年级虽轻,做人却有骨气的 ”“可爱的人 ”。美好的事物被无情地毁灭,更可显示出先生心中的痛苦以及对凶残者的愤恨。 抗战的隆隆炮声打破了他宁静的书斋生活,闻一多先生被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更使得他彻底清醒,从一个彷

24、徨的 “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先生的一生,有过苦闷彷徨感伤,更有过呐喊抗争战斗,他独拔于世的散文创作,成为 “美文学 ”的圭臬。 选自 ChinaRen校园网 【小题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 5分) A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朱自清建构起新文学的标准美文,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朋友们认为他的 “文字之美 ”仅次于冰心,远远超过俞平伯。 B朱自清的文字富含诗意,精致的辞格又使他的文章锦上添花,可惜的是,他的文章总会笼罩些许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C朱自清的抒情小品散文平易近人,在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与他的写景美文相比略

25、胜一筹。 D朱自清周游各国,博采中西,有小资产阶级的情调、嗜好、理论和行为,但他独拔 于世的散文创作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 “美文学 ”的圭臬。 E如果没有目睹残酷的社会现实,朱自清恐怕会一直过着宁静的书斋生活,经历过苦闷彷徨之后,朱自清终于彻底清醒,成为一个没有丝毫媚骨的民主主义战士。 【小题 2】作者说朱自清的文章 “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这体现在哪些地方?请分条概括。( 6分) 【小题 3】本文运用了大量的引用,请结合文章阐述这种写法的作用。( 6分) 【小题 4】文章第 段写的并不是朱自清 “温润如玉 ”的一面,与前文思想内容似乎不统一,请结合文章探究这是否是本文的一大败笔。

26、( 8分) 答案: 【小题 1】 DE 【小题 2】 内容涉及古今中外,情趣盎然,发人所未发,表达恰切,味道醇厚。 文字中可见深厚的文学功底、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心情感。 散文像工笔画,雍容华贵,富有诗意,运用精致的修辞格。 作品中有淡淡的哀愁和莫名的伤感。 景中有意、画面含情、情景交融、诗画交融、充满诗情画意,文字优美。 抒情小品平易质朴,且朴素中寄寓深情厚意。 (每两点三分,答出四点即可。语言要是概括性的,否则酌情扣分。) 【小题 3】 第三、四段引用著名作家和文学史家对朱自清的评价, 具有权威性,更有说服力,评价更公正 ,更客观 。 第四段直接引用朱自清散文中的句子分析, 使得作者的评价

27、更有依据,且富有感染力 。 第六段直接引用朱自清的话和他在作品中抒发的见解可以 更真实地反映朱自清当时的思想和事实真相,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 (作用各占一分,适当分析各给一分。其他说法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4】答案:一:不是败笔。 人物离不开时代,这是人物生活的 真实的社会背景 , “温润如玉 ”的朱自清都变成 “拍案愤起 ”的斗士,可见 反动军阀之凶残,已让人忍无可忍 。 是人物生平的真实写照,同时这样选材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由 “温润如玉 ”到 “拍案愤起 ”说明朱自清在逐步清醒,由 “小资产阶级 ”的知识分子成为没有丝毫媚骨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 “温润如玉 ”既是朱自清为人的特

28、点,也是朱自清文章的风格。第 段展示了朱自清文笔的犀利,笔调的沉痛,是对前文的 衬托 。 (以上三点,答出两点,论述充分即可满分。其他看法理由充分,酌情赋分。) 答案:二:是败笔。 理由充足,自圆其说。酌情赋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受到了朋友们的推崇 ”错,无中生有,并未说都是朋友。“仅次于冰心 ”,也是说是在 “文学研究会的作家中 ”,夸大其词。 B“可惜 ”错,文中是 “别有意蕴 ”。 C“略胜一筹 ”错,是 “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筛选标记对应点并定位:找准、找全与选项对应的原文并作标记。把原文标记的

29、知识点与题目的考点对照比较:看选项的话题、说法及遣词用语与原文相比有无变化,如何变化,变化后的内涵外延是否相同等。 【小题 2】试题分析:先把 “温润如玉,平易近人,美不胜收 ”这句话在文章中找到,明确答题的区间。然后划出关键语句,对这些关键语句,再提取出关键词语,然后概括得出答案:。答题时注意,答案:要分条概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解答这类题的基本步骤是:从题干要求出发,确定信息区间。首先是审读题干,题干是方向,是 “命令 ”,题干规定答题的范围。其次,要依据题干找准信息区间,确定展开筛选整理的范围。第二步,准确筛选。从确定的筛选范围中的

30、关键词句入手,发掘隐含信息。如果题目要求提取的信息比较 “显露 ”,可直接摘取;如果题目涉及范围较大,且信息较 “隐蔽 ”,则要先辨别信息,再概括有效信息,然后将有效信息提取出来。第三步,合理转换。 【小题 3】试题分析:本题要求阐述引用这种写 法的作用。应先找出文章中的引用处,并结合其引用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引用的作用。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在说话和行文中,引入现成的语句(包括诗文、成语、谚语等),借以在说明问题、阐明观点时增强说服力,叫做 “引用 ” 引用的种类: 1明引,直接引用原话,在形式上注明,或者加上引号的。 2暗引,间接引用,不注明出处,也

31、不加引号,直接把原话融合在自己的话里,或者只引原话的大意。 3仿引,仿用原话的形式,保留一部分原话,另外换上某些新词。 引用的特点: 1语言凝练,言简意明。 2形象鲜明,增强表现力。(如说明文中引用诗文) 3加强真实性。(如引资料) 4起证明作用。(如引名人名言或格言等作理论论据) 引用的注意点: 1一定要正确理解原话的意义。 2引用原话,不是为特定的需要,一定要忠于原文。 3引用时要与自己的意思配合得当,避免语意含混不清。 4引用谬误观点,必须选用对方有代表性的观点,才能反驳有力、中肯。 【小题 4】试题分析:文章的第 段写了温润如玉的朱自清先生其拍案愤起的一面。从不是败笔的方面考虑,主要是

32、交待人物的社会环境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诸如人物形象的丰满 、对人物形象的衬托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F级。 点评:这类题规范思路: 对 “人物形象 ”的作用。可能两个方面: 表现了人物的某种感情,塑造人物某种性格。 (或交代、展示人物活动环境) 对 “情节 ”的作用。如位于开头,就有 “设置悬念 ”或 “埋下伏笔 ”;如在结尾,就可能 “照应上文 ”;还要考虑 “推动情节的发展 ”或 “造成情节陡转 ”等。注意情节技巧:抑扬、线索、呼应、铺垫、悬念、伏笔、时空交错、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人意料的结尾等。 对 “主旨 ”的作用。分析有没有 “点明主旨 ”或 “升华主

33、旨 ”。 背楼的父亲 侯拥华 装修新房,联系好了建材。但货物送到的时候,太阳已经高高挂在了头顶。拉货的师傅在楼下向我招手,我怒气冲冲往楼下赶。我冲他发火。而他,陪着笑脸解释,风大,货不好拉,走得慢。 我余怒未消,吵着说下午还有事出去,这么晚,让我下午怎么做别的事情。他并不生气,一面带笑给我配货单让我验货,一面应承,马上找人背楼。 他开始打电话,一个个电话打出去,很快,我发现他刚才还堆笑的脸,渐渐转为不悦和失落。什么?忙 来不了? 你也有活儿,在做? 那,那,算了 电话打完了,他垂头丧气。我失望极了,摆手让他离去。他忽然精神振作起来,别怕,我背。 我用怀疑的目光上下打量他,他脸色白净,头发乌黑利

34、落,一米八的身高,着一身整洁的笔挺西装。无奈,对照着验货单我一样一样查验货物,又商量好背楼的价钱。满满一车的货物,堆得像座小山。他一脸喜悦。在我狐疑的目光中,他搬卸货物,开始背楼。在他离开的瞬间,我偷偷尝试一下他所背货物的分量,放在肩头 ,走上两步,然后龇牙咧嘴地放下,再轻轻揉揉肩膀。 在我看来,他怎么看都不像是专业的背楼工人。果然,在他来回背了几趟货物后,他站在楼道里背靠着墙大口喘气,胸脯一起一落的像个大风箱,而他额头的汗淋淋漓漓淌下来,在弯腰的瞬间,将楼道的地面滴滴答答打湿一片。 四月的天,已经热起来。他跑上跑下,很快湿透衣衫,连头都冒着热气,像极了一个揭开盖子的大蒸锅。不久,他上来喘气休

35、息,不好意思起来,说背完还要一些时间,你先回去吃饭吧,我搬完了给你打电话。 看他真诚的样子,我就下楼走了。 小区外面不远处就有一家小饭馆,我走进去,坐 下来要了啤酒小菜慢慢吃起来,大约一个时辰才离去。回去时走到楼梯口又遇见了他。此时,他早已累得不像样子,一米八的身子驼成了矮子,满脸汗渍,横七竖八地画在脸上,上起楼来东摇西晃,像散了架的推货车。我伸手帮他,他摆手让我上楼等。 我看着他心有些痛,为了背楼他已经干了一个多时辰,至今还饿着肚子。在他上楼将货物背进屋子里的时候,我劝他休息一下。他依旧斜靠墙大口喘气,随手拉下脖子上的已经黑了的白毛巾,轻轻抹去脸上的热汗。 我和他搭讪。师傅,生意好吗?他说,

36、还可以。我说你拉货还背楼?他说,以前只是拉货,最近拉货也背楼,也 算是顺道的生意,一并做了。我说,师傅,你今年四十几了?他忽然一惊,说,哪呀,五十多了。我说,不像,真不像。他笑了,说别不信,我孩子都上大学了。他忽然开始感慨起来,要不是为了孩子,谁会做这苦力活?他和妻子原来在市里一家机械厂工作,坐了三十多年的办公室,没想到要退了却下岗了。这不,孩子上大学不干行吗? 那天,他干干停停,直到下午两点方才干完。走时我多给他十元,他坚决不收。他下楼,我送他,眼眶湿漉漉的。 他走后,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下去,忽然发现他遗落在窗台上的手机,跑下来叫他,他的背影已经望不见了。我开始用他的手 机和他的亲人联系,拨

37、出去,才知道电话停机了。 莫非,中午他打电话的那一幕,只是一场表演给我看的戏? 果然,在通话记录中,我看到,他最近一次通话时间定格在 20: 32。 我笑笑,又摇头,满腹酸涩。我忽然间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我上学时候,父亲,和他,一样的拼命。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 ( 5分) A小说中 “我 ”对 “背楼父亲 ”要背货物上楼的说法表示怀疑,就是因为货物太多,而背货只有他一个人。 B “背楼父亲 ”的艰辛,使 “我 ”看了很心痛,也改变了 “我 ”最初对这件事的态度, “我 ”渐渐地感受到了他生活的不易。 C “背楼父亲 ”让 “我 ”先回去吃饭,是因

38、为背完货物还要一些时间,他不想耽误“我 ”的时间,也不想让 “我 ”看到他的窘态。 D小说通过对 “背楼父亲 ”的语言、动作和肖像描写,既塑造了 “背楼父亲 ”的形象,也表现了 “我 ”对 “背楼父亲 ”情感变化的过程。 E本文用欲扬先抑的笔法,塑造了两个不同身份的人物形象,传达了作者褒贬分明的思想感情。 【小题 2】小说中, “我 ”对 “背楼的父亲 ”的情感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有什么作用?( 6分) 【小题 3】小说中常常通过铺垫预示情节的发展,请指出这篇小说中哪些内容属于铺垫。( 6分) 【小题 4】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 “背楼父亲 ”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探究小说塑造这一形象的现

39、实意义。( 8分) 答案: 【小题 1】 BD 【小题 2】生气发火 失望 怀疑 心痛 感动 酸涩(每三点给 1分,共 2分) 作用: 能更好地突出 “背楼父亲 ”善良、为孩子甘愿付出的父亲形象。 更好的揭示 “可怜天下父母心 ”的主题。 推动情节发展,我对 “背楼父亲 ”情感变化的过程,就是小说情节发展的过程。 ( 每答出一点给 2分,答出两点即可) 【小题 3】 货物送来的时间很晚,说明可能是他一个人做了前期的工作,为后文他自己一个人背货物并没有打出电话做铺垫。 第四段对 “背楼父亲 ”的肖像描写,说明他以前不是一个专业的背楼工人,为后文写他背楼的艰辛做了铺垫。 写 “背楼父亲 ”因为背完

40、货物需要的时间较长,耽误了 “我 ”的时间,感到不好意思,让 “我 ”先去吃饭的情节,为后文 “我 ”多给他十元钱,但是他拒绝了做了铺垫。 看着满满一车的货物,堆得像座小山。 “背楼父亲 ”却一脸喜悦,为文章写 “背楼父亲 ”没有打出电话,而是自己做完所有工 作做铺垫。 (答出三点给 6分) 【小题 4】背楼父亲:勤劳、善良、真诚、精明、为孩子甘愿付出。(每答出两点给 1分,共 2分) 意义: 小说中的父亲具备了一位父亲所应具有的基本美德,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从 “我 ”对 “背楼父亲 ”的情感变化过程,启示人们要可怜天下父母心,作为儿女要对父母多一些理解,体会父母为自己的付出,要常怀感恩

41、之心。( 6分)(答其他观点,言之成理即可。至少答出两点,每点 3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还有他的装束引起了 “我 ”的怀疑。 C:由原文不能得出 “不想让 我 看到他的窘态 ”的原因。 E:作者 对人物没有贬斥的态度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这类多选题,供选肢的正项和误项混杂在一起,所谓解题就是 “指正识误 ”。一般说来 ,“指正 ”(指认正确选项 )较容易 ,“识误 ”(识别错误选项 )颇困难。因为供选肢中所谓的 “误 ”,决不可能 “一望而知 ”,必然会以 “似是而非 ”的面目出现。换句话来说,就是命题的 “设误 ”必是干扰的设置。

42、因此 ,如果把着力点放在辨误上 ,则事半功倍。 【小题 2】试题分析:从题目来看,要答出我对背楼的父亲的情感变化,这就要求答出对父亲不止一种的思想情感,而且情感 的的答出要按照先后的顺序,不能颠倒。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作用类题目的解答,常从内容和结构这两个方面来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对于小说,可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的主题这些方面来考虑和组织答案:。 【小题 3】试题分析:铺垫,就是先描述的内容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作陪衬,为主要情节蓄积酝酿气势。这篇小说文中有多处铺垫:货物送来的时间很晚、第四段对 “背楼父亲 ”的肖像描写、写 “

43、背楼父亲 ”因为背完货物需要的时间较长,耽误了 “我 ”的时间,感到不好意思,让 “我 ”先去 吃饭等,分别为下文自己一个人背货物并没有打出电话、背楼的艰辛、 “我 ”多给他十元钱,但是他拒绝了等情节作铺垫。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C级。 点评:铺垫,也称铺叙衬垫,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事物或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进行铺陈描述的一种表现手法。常见的铺垫形式: 1,背景式铺垫,即交代故事发生的原因或环境。 2,衬托式铺垫,即用次要情节正面衬托主要情节。衬托式铺垫使文章收到 “水涨船高 ”的艺术效果。 3,反差式铺垫,即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相反。 4,铺陈式

44、铺垫,在抒情散文中,对 景物的描写、铺排往往是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铺垫。 【小题 4】试题分析:根据小说中对 “背楼父亲 ”的肖像描写、动作作为描写和语言描写等,来概括 “背楼父亲 ”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的意义,着眼于人物形象的典型性,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启迪与影响等。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和探究的能力,能力层次为 F级。 点评:典型形象展示了时代性、社会性和普遍人性。一个优秀的典型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远远大于形象本身,它具有广泛的象征性、代表性,正如恩格斯所说:“主要人物是一定的阶级和倾向的代表,因而也是他们时代的一定思想的代表 ”此话高屋建瓴而言简意赅,道出了典型形象生成的核心秘

45、密。 文言文阅读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曾祖依艺,位终巩令。祖审言,位终膳部员外郎,自有传。父闲,终奉天令。 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 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房 布衣时与甫善,时 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 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 罢相。甫上疏言 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 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 o,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

46、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隆。甫性褊躁,无器度,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 野老相狎 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 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 V代武镇成都,英 V 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 V,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以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 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47、 子宗武,流落湖、湘而卒。元和中,宗武子嗣业,自耒阳迁甫之柩,归葬于偃师县西北首阳山之前。 旧唐书 杜甫传 【小题 1】对下列 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甫天宝初应进士不 第 第:考中 B谷食 踊 贵踊:物价上涨 C无能 刺 谒刺:刺探 D武虽急暴,不以为 忤 忤:忤逆,抵触 【小题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杜甫 “恃恩放恣 ”的一组是 尝凭醉登武之床 武虽急暴,不以为忤 纵酒啸咏,与田 野老相狎荡,无拘检 严武过之,有时不冠 甫上疏言 有才,不宜罢免 瞪视武曰: “严挺之乃有此儿! ”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出身于官宦家庭,但是他的仕途却不是很顺利。天宝年间,玄宗认为他是个奇才,召见他来考试文章才学,他献上了三大礼赋。 B安禄山之乱时,杜甫追随肃宗到河西地区,并主动请求率领军队讨伐安禄山,肃宗皇帝答应了他。 C杜甫性情褊狭急躁,气量小,这与他多遭离乱、仕途不顺、亲人离世、老来无依有很大关系。 D严武去世后,新任成都守将郭英 V性情粗鲁,不易接近,杜甫就去投奔高适。后又带着他的家人到荆、楚地区以躲避战乱,刚到江陵,江陵又发生动乱,于是溯流而上沿着湘江漂泊,游历衡山,寄居在耒阳。 【小题 4】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