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31623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丰 稔 ( rn)自 给 ( j)盘 桓 ( hun)田 畴 ( chu) B东 皋 ( go) 载 欣载奔( zi)台 隍 ( hung) 潦 水 (lo) C 涸 辙( h) 帝 阍 ( hn)秀 闼 ( t)鹤汀凫 渚 ( zh) D捧 袂 ( mi)怙恶不 悛 ( qun)不稂不 莠 ( yu)逸兴 遄 飞( chun) 答案: C 下列各组词语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3分) A不为已甚沧海一粟对薄公堂耳濡目染 B匪夷所思纷至沓来风糜一时好高骛

2、远 C甘之如饴 功亏一篑过犹不及固步自封 D积腋成裘竭泽而渔脍炙人口梁上君子 答案: C 下列词语中解释有误一组是( )( 3分) A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矫厉:造作勉强 B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谏:劝止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霁:雨后初晴 D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穷:贫穷 答案: D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A当然过于夸大的道义规范会导致空虚迂腐而又不合常理的行为,不论它看来有多么美好,也 不足为训 。 B改革开放,使广告从刚刚开启的国门挤进中华大地,并以 前无古人 的速度在这古老土地上扎根,开花,结果。 C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

3、物形象栩栩如生, 美轮美奂 。 D这次征文的来稿多是些 不刊之论 ,很难公开发表。 答案: A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 3分) A凡事预则立。为了消除校车的安全隐患,辽宁省新近出台了不少举措,旨在通过严加管理来促进校车制度的规范与安全。 B 2012年伦敦夏季奥运会的吉祥物是精灵文洛克,它以英格兰的萨罗普羊为原型,造型活泼而且富有动感,其设计充满了想象力。 C美国民众在纽约发起了 “占领华尔街 ”示威活动,抗议政府的权钱交易和贫富差距日增等问题,如今已成为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 D与 “天宫一号 ”目标飞行器顺利完成交会对接任务的 “神舟八号 ”宇宙飞船,是我们国家自行研制的,

4、国人无不为它所骄傲。 答案: B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3分)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 。这真是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 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 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 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它景物也十分简练 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了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 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 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

5、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B C D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之源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点。1973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一个距今 6500年以上的黄铜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铜制品。而中国最早的青铜器是 1977年在甘肃东乡出土的一把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据激光光谱分析为锡青铜。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这些似乎都可以表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体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一直延续至更后期

6、。 1885年,英国伦敦大学的拉古别里提出了中国文明 “西来说 ”。 1921年,瑞典人安特生根据他发现的仰韶文化彩陶,指出中国史前彩陶与中亚、东欧史前彩陶类似,于是 “西来说 ”获得了考古资料的支持。但不久之后,中国考古学者在山东龙山城子崖和河南安阳殷墟发掘出了中国本土文化史前时代的遗物。这时 若再说中国史前时代皆一片空白,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便很难成立了。所以 1930 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用折衷的说法,即中国本土有人长期居住,但远在史前时代就受了西方文明的影响,而产生文化的进展,这其中当然也即包括我国古代文化重项:青铜文化。 “西来说 ”,多是外国学者提出,而其主要支持力量也

7、来自于中国域外,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恐怕不会比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多数也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学说建立的基础也难免不扎实。他们起初抱有一个结论,但是新的考古材料的出现完全否定了他们的论断后,他 们很快就作出了调整,大意不变,只是很识时务的避开了矛盾,这就显得有点可笑,他们的论断是否有较多的主观成分呢? 对 “西来说 ”我们有两点学术上的质疑。 首先,既为西来,则肯定是由西向东由早渐晚。从自然地理环境来看,中国位于北半球,在世界上最大的大陆亚洲的东部。中国的东部及东南部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西南边缘的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上最高大雄伟的山脉,西

8、部有天山山脉及塔克拉玛干沙漠等。这一切使古代中国成为一个基本上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但再具体细究,基本上有三处方位可勉强称为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至于其他地区,我们结合当时的人类技术当可轻易否定。 路径即已找定,那么青铜文化的出现在几条所谓的路 径上是否由西向东就都比中原早呢?科学的考古学材料告诉我们:很遗憾。北方地区早期铜器发现于朱开沟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早于公元前 2000年的铜器尚未发现。新疆地区青铜器的出现更是已经晚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以后,而且据研究,其青铜文化是从东方的甘青地区西传去的。云滇地区青铜文化的形成也已在公元前十三世纪以后,而且从北方南

9、传的信息因素甚多。 其次,青铜文化既为西方传来,则我国,特别是文明最先诞生的中原地区,就应该存在着不说全部但也有较主要的一些西方文化面貌,如西亚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青铜雕像、欧贝德文化标志神权和王权的 权杖、西亚早期文明艺术中的金面罩等等,但这些因素在中原青铜文化中都不存在,文化面貌完全不同。 “西来说 ”疑点多多,且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愈难自圆其说。中国古代文明是在本土以中原为核心和领头,多元积累,一元出现和成熟起来的。 【小题 1】下列关于 “西来说 ”的表述,不符合文章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 “西来说 ”是伦敦大学拉古别里在 1885年针对

10、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提出来的一种理论,瑞典人安特生的考古发现成为这一学说重要的考古学证据。 B “西来说 ”坚持认为中国大陆史前 时代是一片空白,中原地区人口和文化都是自西方输入的,而不是在本土产生的。 C “西来说 ”的赞同者多是外国人,其中多数人未亲见国内有关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考古材料,而且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也没有中国本土的多数学者深厚。 D “西来说 ”兴起于上世纪初资料匮乏的条件下,而且至今存在很多疑点,随着现在考古资料的极大丰富,它愈难自圆其说。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分) A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开始。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到底在哪里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热

11、点,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B陕西临潼 姜寨遗址出土的的黄铜片是我们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铜制品。甘肃东乡的公元前 3000年的铜刀,是我们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C在广泛分布于黄河流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铜器发现较多,有红铜器、黄铜器及青铜器,还有与熔铜有关的遗物。 D古代中国处于一个基本与外界隔离的独立的自然地理区域。早期文明交往的通道只可能是北方草原、新疆地区及云滇地区。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大量的考古资料说明我国铜文化在开始就呈现出以中原地带为中心的多元发展形式,而且一直延续了较长时期。 B事实证明,我国中原地区的青铜文化不仅不是西来

12、的,而且从本土产生以后还向周围传播,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影响。 C各种不同的古代文化有各自不同的文化面貌,这些面貌是后世研究者识别他们并区别不同文化的重要依据。 D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于世界其他地区,青铜文化也远比其他地区辉煌,所以青铜文化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项。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1】试题分析: “坚持认 为 ”错误。 1930年以后,许多外国学者多采折衷的说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B级。 点评:对于概念的理解,要注意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

13、将相对表达成绝对,还有选项中是否出现时间倒置和因果倒置的情况。本题的错项与原文之间就是范围和程度上有差异。 【小题 2】试题分析: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在中国,这是本文作者的观点,也是不容商榷的,并非 “到目前还得不到解决 ”。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重要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解这道题的关 键是对题干所在段落进行重点阅读,依据文中句子进行分析,与原文不符的排除。有些似是而非的选项要单独提出来,再次阅读与这句话相关的所有文字,逐字逐句推敲,确定选项。像本题,考查的就是对全文内容的概括和作者观点提炼的能力。学生应该在做题前进行必要的梳理。 【小题 3】试题分析: “中原地区的青铜冶炼技术早

14、于世界其他地区 ”这在文中无证,也与事实不符合。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对文章分析和概括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联系原文相关内容,将选项与原文进行认真对照,特别注意其中是否混淆范围,据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要过细, 条件是充分还是必要,还是充要都要搞清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21分) 你必须做出选择 奚同发 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考试,他整装而坐。同学们的琴声从耳边飘过,那一刻,他眼里噙满泪水。算算从儿时岁练琴至今近二十年,他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连他自己都想不明白,一个人竟然可以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这么久! 上了音乐学院,他仍然是那种很规范的学生。老师一再对他说,你的技

15、术真不错,可小提琴是门艺术,仅仅靠技术是不够的。 他知道,主要是没感情。虽然与一把琴相伴了这么多年,但他对琴真的缺乏感情。儿时练琴,是在父 亲一次次强迫下开始的,迄今为止,都弄不明白为什么父母那么逼着他拉琴。甚至,父亲上班后,还专门用摄像机对着他,看他是否在练琴。多年来,练琴似乎成了他与父亲之间的一次次智力较量。他从来没有办法战胜父亲,比如说,家里为什么父亲在时就有电,父亲外出就没了电,直到考上音乐学院附小他才弄清楚,是父亲把门外的电闸关了。想趁父亲不在家看电视或打电脑游戏,根本不可能。那时候,每天除了上学,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练那该死的琴,就连做梦都是如此。 也曾上台演出,也参加了全国比赛,也

16、获得过掌声和鲜花,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他因为小提琴而快乐 起来。一旦拉琴,一种从心底浸漫过来的忧郁,让他无法进入真正的音乐世界。老师多次提示他,如果能够把这种感觉融入拉琴,一定会有不凡的表现。但是他所有的情感只能存在于拉琴前后,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起初见到他的教授们,一个个对他都充满信心,这么小的年龄就有这么好的技术,完全可以调整过来。直到他从附中考入音乐学院,大家才失望地说,可惜了,可惜了。没有人能改变他。他成了学院众所周知的 “另类 ”。不过,大家都在关注他,人们实在想看看,他到底会变成个什么样子 终于站在老师们面 前,这是他在音乐学院的最后一次拉

17、琴,毕业考试的最后一项 自选曲目。当老师用目光表示他可以开始后,他的弓子一反常态地先是在琴弦上一碰,发出了很响的一震。继而,徐徐进入,不久已是琴声四溢,灌满了音乐室的角角落落。他从来没有这么放松地拉过琴,时而飞扬如瀑,时而沉滞如泣,揉弦、双音、拨奏,悦耳、辉煌、明亮、阴柔、泪水、奔跑,他完全进入了另一个世界。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暴雨狂风无奈无助,大开大合往来飞梭。他的琴声,述说着一个琴童哀求抗争、淋漓尽致的甜酸苦辣和喜怒哀乐 没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 的曲子,拉的是自己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起初他只想着随便拉一拉,毕竟是最后一次学校考试 他一生考了多少试啊!没想到,他拉得停

18、不下来,拉得那样忘情,泪飞如雨,就连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也随之动容。直到最后一刻,他的右臂发麻,弓子脱手而出,琴弦上定格的是铿锵有力的一个回响 “ 咚 ” 音乐室内一片寂静。继而,从老教授开始,掌声如潮。学院最有身份的老教授鼓着掌站起来,身后立刻有两名学生扶住教授,三人一起慢慢走向他。 拉得太好了,这才是小提琴艺术。孩子,你是这批毕业生中最优秀的一位。老教授这样说时,脸上写满了兴奋和喜 悦。见他无语,教授身边的同学提醒道:这就是说,你的毕业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你可以毕业了。 他的脸涨得通红,嘴张了半天说不出话。全场的掌声终于停下来,安静得可以听到人的呼吸。泪再一次流下来,牙咬着下唇哆嗦着,他突然双

19、臂向空中一扬,身体像展翅飞翔的大鹏,声嘶力竭地喊了一声,我终于,可以不拉琴了 那声音拖得很长,在音乐室内不断地叠加,传递,回响。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A小说第 3自然段点明了他对小提琴没有感情,并以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交代了他练琴是由于他父亲的强迫,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B “一旦握琴在手,弓弦相遇,就成了赶乐谱,一段接一段直到把它们拉完 ”,文章这样写,表现了他在长期的机械性练琴中所形成的习惯。 C毕业考试的演奏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主要是因为这首曲子是他自己创作的,表现的是自己的生活 他多年来不愿学琴的历程。 D这篇小说腾挪

20、跌宕,张弛有度,开篇由 “他 ”在最后一次考试的考场上展开,运用了倒叙的方式;小说在故事高潮处骤然转折,瞬间 “引爆 ”,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E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来描写人物、塑造形象,着重展示了作品主人公在 “强迫 ”下学琴的心理历程。 【小题 2】谈谈你对小说标题 “你必须做出选择 ”的理解。( 4分) 【小题 3】这篇小说用了很多篇幅写 “他 ”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 6分) 【小题 4】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主题,并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6分) 答案: 【小 题 1】 A、 C 【小题 2】毕业前, “他 ”只能选择父亲的安排,走

21、自己情非所愿的人生道路;毕业时 “他 ”,毅然选择放弃。人生有太多无奈,有时不得不做出选择。( 2 分);第二人称 “你 ”,既指小说中的 “他 ”,又可推及到其他人。丰富了小说的意蕴,升华了主旨。( 2分) 【小题 3】 “他 ”最后一次拉琴的情形和听众的反应是本文的高潮部分,作者这样安排,更充分展现 “他 ”内心的压制和反抗,突出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丰满而富有张力。( 2分)本次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前面拉琴缺乏艺术、大家对他失望形成对比,深化了文章主题。( 2分)本次 演奏的成功和听众的赞赏与后文他的最终选择形成反差,引人思考。( 2分) 点评:难度一般,主要是学生应该理解小说中 “

22、情节 ”的几个作用。 【小题 4】示例: 这篇小说是对应试教育的控诉。从儿时起近二十年,主人公从来没有真正喜欢过拉琴。但在父亲的逼迫下从未间断过练琴。父亲的逼迫无所不用其极,他与父亲进行一次次智力较量,他没法战胜的,恐怕不止是父亲的智力。( 4 分)干事情不可强迫,应该尊重个体的不同需求和爱好。( 2分) 【小题 1】试题分析: A第三自然段没有 “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 ”, C“他自己创作的 ”说法有误,根据原文 “没 有什么名曲,也没有用现成的曲目,他拉的是自己的曲子 ”来看,应是他的临场发挥。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相关信息和分析综合的能力 点评:本题较难。难点在于对文章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

23、,所以答题时不但要仔细阅读题支所在的语段,还要逐项排除,如内容无中生有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不当的或拔高等等。 【小题 2】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标题含义并分析标题与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关系;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标题的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 ;鉴赏评价能力指的是标题在语言、方法技巧上的表现。近几年有关标题的高考题常常围绕这几个能力点出题,考查得很细致,也很全面。解答 “设这个标题的原因 ”这类题可分四步走。 第一步,明确标题表面义。标题有时就是一个名词概念或者一个形象的短语,理解其表层含义是深入

24、挖掘其中心义的前提。标题的表面义就是标题中每个词语含义的组合。 第二步,分析文章结构。考虑文章的谋篇布局的匠心所在。标题常常与文章的选材安排有关,有的就是文章的行文思路 线索。 第三步,概括文章内容。找出每一段的中心内容,归纳概括文章的写作内容,因为标题常 常就是文章内容的浓缩。 第四步,挖掘标题的中心义。设这个标题的原因,一定与文章的中心有关,因为文章的标题是不会游离于文章中心之外的。理解标题的中心义,要善于透过表象,找到文章结论性质或议论抒情的语句,发掘出人物和事件所蕴含的哲理美,当然,有的标题本身就有点题的作用。 考点: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标题的能力。 点评:难度较大,学生应该关注此类

25、考题,分析的能力要通过类题加强。 【小题 3】试题分析:小说中情节的作用一般两点:刻画(塑造)人物形象上的作用(形象、心理、性格),故事情节上的作用(照应、对比、推动),主题表现上的作用(深化主题,揭示主题,引人思考),了解这个知识体系,再结合文本的主要相关信息加以分析就行。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清文章结构的能力 【小题 4】试题分析:实际上,同学在读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初步形成一个印象:主人公是在被逼的情况下学习成长的。知道了这个基本的故事框架主题,再结合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就能探究出作者写作的真实用意:在于批判当下应试教育的非人性(非人道),对于自由天性和自由选择的扼杀。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文

26、章主旨的能力。 点评:本题分析文章的主旨,首先要分析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题目的 含义,也就懂得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本题即是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含义,也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每小题 3分,共 9分 ) 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拜济丹阳太守。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 “蒋济宁有此事 !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关羽围樊、襄阳。太祖以汉

27、帝在许,近贼, 欲徙都。济说太祖曰: “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帝问曰: “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 ”济对曰: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 “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景初 中,外勤征役,内务宫室,怨旷者多,而年谷饥俭。济上疏

28、曰: “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夫欲大兴功之君,先料其民力而燠休之。 ”诏曰: “微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 齐王即位,迁太尉。是时,曹爽专政,丁谧、邓 等轻改法度。以随太傅司马宣王屯洛水浮桥,诛曹爽等,进封都乡侯,邑七百户。济上疏曰: “太傅奋独断之策,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 ”固辞,不许。是岁薨,谥曰景侯。 (选自三国志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凡使民必须农隙,不 夺 其时 夺:改变 B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 徙

29、都徙:迁移 C权闻之,即 引 兵西袭公安、江陵引:率领 D 微 护军,吾弗闻斯言也 微:如果没有 【小题 2】以下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蒋济 “骨鲠之臣 ”的一组是( )( 3分) 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凡使民必须农隙,不夺其时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陛下明其忠节,罪人伏诛,社稷之福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孙权带兵围攻合肥,而此时曹操正带兵攻打荆州,加之军中发生瘟疫,能派的救兵很少;蒋济用计让孙权主动撤兵,合肥得以保全。 B蒋济为人刚直,敢

30、于直言。文帝问天下 “风教 ”,他大胆进言,以 “但见亡国之语耳 ”回答;明帝时,他以 “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告诫皇上要爱惜百姓。 C凭着跟随太傅司马宣王诛杀曹爽等人的功劳,皇帝加封蒋济为都乡侯,邑七百户,他坚决推辞,皇帝没有答应。 D蒋济文武兼备,忠诚奋发,在数位人主手下任职,都能直言进谏,虽多次触怒人主,但始终都为人主所器重。 【小题 4】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 1)陛下方当恢弘前绪,光大遗业,诚未得高枕而治也。( 4分) ( 2)夫封宠庆赏,必加有功。今论谋则臣不先知,语战则非臣所率。( 5分)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2】 D 【小题

31、 3】 D 【小题 4】( 1)陛下正当发扬前人的事业,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功业,实在还未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的时候。 ( 2)分封、宠爱、庆贺、赏赐,一定要给予有功之人。现在 ,说到谋划,我事先并不知道,说到打仗,并不是我亲自统率的。 【小题 1】试题分析:夺:耽误,寡人之于国也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中 “夺 ”就是这个意思。夺的本义是强行改变,根据句子,引申为这个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点评:本题考查实词的文言文中实词在句子中的具体含义,通过代入检验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的语句意思,选出正确选项不难。同学还要注意课内外知识的迁移能力

32、的培养,一般这道题目都是课内知识课外考。 【小题 2】试题分析: “骨鲠 ”是刚直的意思。 说明他有远见; 说明他的功劳。 考点: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 点评:本题采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题目要求,排除不合题意的。 【小题 3】试题分析: “虽多次触怒人主 ”错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假设法和代入法是解答此类题最好的方法,即假设这些选项的内容都是正确的,用来加深理解原文,然后再用代入法,一一与原文比照验正,就会发现与原文内容不符的选项,排除即可。本题常见的设题陷阱为张冠李戴、时间颠倒、无中生有等等,平时做题注意总结。 【小题 4】试 题分析:( 1)绪:事

33、业,诚:实在、的确,治:天下安定( 2)加:给予,谋:谋划,率:统率,另外注意句意的通顺。 考点: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注意三点:一要以直译为主,关键词一定要翻译准确,本题要注意谦词的翻译;二是切记要把翻译的句子与原文结合在一起理解。第三,照应文言句式和语气。尤其是句子的句式和语气,很多同学在翻译的时候容易忽略,平时练习的时候,有意识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即可。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8分) 访益上人 兰若 严 羽 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 山僧喜客至,林阁供人看。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 【注】 上人:对和尚的敬称 兰若:

34、指寺庙。首句的 “青莲宇 ”也是这个意思。 【小题 1】诗的第二联写出了益上人怎样的生活环境?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分) 【小题 2】诗人在他的沧浪诗话中说,诗的高妙之处在于 “言有尽而意无穷 ”,结合使诗的最后一联谈谈你的理解( 4分) 答案: 【小题 1】益上人生活在数峰之中的寺庙里,这里生长着青松,覆盖着白雪,曲径通幽、静谧深僻,给人一种冷寂清幽之感。诗人用这样的环境渲染了静谧的气 氛,烘托了益上人的超凡脱俗(答出环境 2分,答出作用 2分。) 【小题 2】诗人与益上人一起吟诗作赋,结束便拂衣而去 ,告辞归去时,听到的只有飘扬于云天之外的钟声,这是从诗的语言上表达出来的。 (2分 )而

35、诗中那种二人唱和、欣然忘情的情意和借钟声表达出来的对僧友的绵绵无尽的思念之情,却是无穷的。 (2分 ) 【小题 1】试题分析:题目指向是生活环境,所以,筛选的信息应该是描写部分的内容:白沙滩,白雪压着轻松,几座山峰,寺院等等,整理一下即可。第二问指向描写的目的,描写的作用是渲染某种气氛,从侧面表现诗中人物(抒情主人公、诗 中塑造人物)的形象。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形象能力,能力等级 D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鉴赏题的变式题。题干设置指向性强,答题范围交代清楚,审题要求不高。难度不高。 【小题 2】试题分析:首先读懂 “言有尽而意无穷 ”的含义,就是指的诗歌最后一联的表层和内涵的关系。表

36、面上已经结束,可是诗句的内涵却耐人咀嚼。明白这一层,也就明白出题者的意图在于考查学生理解描写的形象与内在情感的关系。 考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 诗作内容较为浅显,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语言表达 “一群蚂蚁停在一根水中的枯枝上,突然,河流湍急,蚂蚁危急。而选择避险的方式决定了蚂蚁能否逃生 ”。 这样简单的一件事,明明白白的道理,却被下面的文字表达为高深莫测、不明不白的内容。 枯枝上的蚂蚁, ( 1)如果不能顾及各种动态与静态的综合效应,仅仅凭借观念史中原子化个人主义主张行动,群体的集体无意识将使

37、自身解救活动趋于低效甚至完全失败。( 2)如果借助其肢体语言建立集体的意识,并且实现新的规范层面的积极义务与消极义务的统一,进而得到狭义后果论意义上的集体的获救。 请你对上面的划线文字进行转换,使表达简单明白。要求:( 1)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 2)每句字数在 20 字以内;( 3)不要照抄题干内容。( 6 分) ( 1)( 3分) _ ( 2)( 3分) _ 答案:( 1)如果蚂蚁各自逃生,就有可能跌入河水而丧生。( 2)如果它们抱成一团,这群蚂蚁就会因此而得救。(每句 3分) 先秦诸子召开一场学术思想座谈会,请依据甲、乙、丙的三则发言内容,推断甲乙丙各是谁?(虚拟构置场景,年代前

38、后可不考虑)( 4分) 甲:人与人之间 ,即使亲如父子,也不可能不讲利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好行为给予奖赏,坏行为给予惩处,就是最合乎人性的管理方式。 乙:许多人并不了解,人只不过是自然大化的一部分。在我看来,性善、性恶其实是无谓的争论。面对当前的昏浊乱世,重点是怎样能活得自在啊!做人只要随顺本性,因任自然,就能无所成心地快意遨游,融入天地不言的大美之中。 丙:人之所以向善,必须靠后天的努力修为。因此,接受教育、从事学习,乃是当务之急。对于莘莘学子而言,好的老师、好的教本是不可或缺的;正犹如对于一般民众来说,外在的一套礼法规范也是必要的。 甲: 乙: 丙: 答案:甲: 韩非子 乙: 庄子 丙:

39、 荀子 默写 补出下面各组名句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共 6分) 【小题 1】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小题 2】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小题 3】西当太白有鸟道, 。 (李白蜀道难 【小题 4】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小题 5】水击三千里, ,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小题 6】 _ _,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庄子逍遥游 答案: 【小题 1】樯橹灰飞烟灭 【小题 2】舞榭歌台 【小题 3】可以横绝峨眉颠 【小题 4】剑阁峥嵘而崔嵬 【小题 5】抟扶摇二上者九万里 【小题 6】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

40、,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诗人汪国真在一篇文章中讲过这样的两件事: 一件是一次友人陪他游西湖。那天细雨潇潇,水天一色,风景怡人的西湖尽在细雨之中,不由得感叹:西湖风景,名不虚传。不料,友人淡淡一笑: “见得多了,不足为奇。 ” 一件是他在广东上学时,暑假回家陪外地来京城的同学游长城、故宫、颐和园,外地的同学一个欣欣然、奋奋然的样子, 自己不由得觉得好笑。 对此,有人认为这是很自然的事,再好的地方,若是被自己的步履趟平了,也就会觉得兴味索然。也有人发出感叹:人如果能在这些见得多的风景中回味、陶醉,不也是对风景的回馈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