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3-2014学年浙江杭州西湖高级中学高二 5月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粗 犷 (kung)镌 刻 (jun)量 体裁衣 (ling) 卷 帙 浩繁( zh) B 埋 怨 (mn) 载 体 (zi)暴 殄 天物 (tin) 戛 然而止 (ji) C宝 藏 (zng)应 届 (yng) 恪 守不渝 (k) 擢 发难数 (zhu) D 熨 帖 (yn) 熟 稔 (rn)相形见 绌 (ch) 徇 私枉法 (xn)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
2、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 A项,犷 gung; C项,应 yng; D项,熨 y。故正确选项 B。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福岛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有关放射性污染和清理等方面的信息批露缺乏透明度,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的不断遮掩、欺瞒之举让本国民众和国际社会长期不安。 B仰望夜空,总是会有不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多么怀念幼时曾见的如金钢钻般闪耀的星辰,那些闪烁的光亮总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 C “十一 ”长假,杭州西湖出现 “只见人头不见桥头 的画面,游客们涌人各大
3、景区,万头攒动,磨肩接踵。根据统计, 2日当天游客量破天荒达到 100万人次。 D “土豪 称谓的流行,与其说是揶揄,不如说是焦虑。焦虑的背后,则是物质日渐走向丰裕之后,对精神生活更上层楼的迷茫和向往。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可以根据语句的上下文意思并结合着词语意思来分析判断。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A披露 B金刚钻 C摩肩接踵。故正确选项是 D。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空气污染加剧,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在过去的一年中,自
4、年初至年末,由北向南,雾霾 波及 大半个中国。 B等待的同时,各方传来的信息引起了人们各种猜测。一天之后,马航客机失联一事似乎更加 扣人心弦 。 C树立大国风范, 涵养 大国心态,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开放、包容和自信,看到中国人民的团结、理性和智慧。 D在陕西谢朝平事件、江西宜黄血拆事件中,微博狙击潜规则的表现 可圈可点 ,对事件最终走向良性解决,几乎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词语使用判断的题目,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情况下,根据语境,结合着成语的解释来判断。 B扣人心弦,又作 “动人心弦 ”。 用来形容事物能深深地牵动人心。或指因感动而引起内心的强烈 共鸣 。 多指激动人心。此处
5、可改为 “扑朔迷离 ”。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越来越难以得心应手地对付这些挑战。未来美国的全球地位是否会下降,将取决于美国有效调整自己的霸权模式,适应新的世界。 B叶正明对有些文章和书籍说叶挺在和党断了联系期间生活异常困难,靠开饭馆、摆小摊、卖油条等等维持生计的谬传比较反感,说这些都是假的。 C中秋是丰收的时节,人们利用中秋节俗表达人们对丰收的庆祝。祭祀月亮时的时令果品,既是对月亮的献祭,更是对劳动果实的享用。 D长久以来,以大摩和高盛为代表的一批从事证券买卖、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同时比从事储蓄和贷款业
6、务的传统银行受到更少监管,一直是华尔街的 “形象代言人 ”。 答案: B 试题分析:此类考查句子语病的题目,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句子成分在搭配,句式杂糅等方面的错误,要仔细琢磨,推敲。 A项前面说 “是否 ”,后面只说一种情况,属 “搭配不当 ”,应在 “美国 ”后加 “能否 ”。 C项第二个 “人们 ”多余。 D项主语部 分的中心词残缺。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14分) 不一样的城 文 /李萦枝 ( 1)接触地面的瞬间,我有一种绵软的匍匐下去的感觉。青藏高原的空阔闪电般迅速展开,耀眼的明亮强大得使我近似胆怯地半眯着眼睛。这明亮
7、像一面奇异的镜子,照见了我自身。我看见自己在拉萨的天空下通体发亮。 ( 2)我以几近膜拜的心迎着高原之上的日光。阳光是稠密、坚韧、油性而片状的。它肆意倾覆,在道路、旷野、河流和群山之上流泻,以交响乐般的恢弘拍打着高原的寂静。万物发疯了似的在质感的丰 厚中高亢地敞开自己。当它涂抹着我的身体,我感到一种饱满的幸福,类似果实看见了自己甜美、殷实的肉体的光泽。 ( 3)我的眼睛向上,眩目的光芒后面是蓝得不含一丝杂质的天空。蓝,近似执著的澄净,使天空无比高远。当我的目光拂过天空,像一滴水融进湛蓝的海,我忽然获得释放自己的快乐。我在天空中看见了尘世之上的道路通往四面八方。心飞奔而出,鸟儿一样展开翅膀,以自
8、由的姿态抵达深处的蓝。 ( 4)天空有着宁静与热烈的两重世界。蓝之于阳光如同冰之于火,火并不融化冰,而是彼此映照。拉萨的天空是极端的阳光和极端的蓝的统一,它因而是强烈 的。 ( 5)当我的目光从天空折回大地,我最先注意到的是藏民的身影。略显笨重的藏袍,领子、袖口、袍的边缘用各种亮色镶边,在阳光下变得绚烂。黑而非光滑的发辫,因为不经常梳理显得毛茸茸的,就像毛线被反复磨擦后的样子。脸黑得发红,瘦削,粗糙而结实,留着日照和风的痕迹。我看着他们的眼睛,看到了隐忍,平静,甚至淡淡的迷茫。 ( 6)他们在拉萨的大街移动脚步,身上散发出混合的气息。这气息经过我,在我的视野里带出了旷野的苍茫,风的刀刃,帐篷的
9、孤单和行走在高原上的坚韧。能够想象那是怎样的骨骼、肌肤和内心的愿望支撑起世代的藏民在 高原之上站立和生长。 ( 7)我在风中经幡的劈啪声中聆听他们的心跳。他们把地、水、火、风、空五大元素抽象为蓝、白、红、绿、黄五种颜色。然后是印上去的经文,像一把开启神秘之门的钥匙。我相信他们一生都在祈愿的途中,祈愿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本身 。在午后大昭寺门前的石板上,我看见他们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有着金属光芒的后背缓缓前倾,与伸出的双臂一起向前滑去。掌心贴地,终于全身俯下。 我想到了 “倾其所有 ”这四个字,朝拜者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将一颗虔诚的心完完全全呈示在佛的面前。 ( 8)藏袍的投影及
10、其褶皱里细 微的黑在我的感觉中弥漫开来,将我的思绪带往寺院佛殿里的幽暗。走进幽暗的藏民,脸上的表情是宽慰的,眼睛里有一抹幸福的光亮。他们挤挤挨挨连成一个长队,怀着急切的心情等待着向佛磕头。 铜盏的佛灯中一根细小的灯芯吮吸着奶白的酥油,开始伴随着六字真言在黑暗中吐出手指大小的火焰。每跳动一下,都像心灵的一次歌唱。当酥油灯聚拢,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整齐地亮出歌喉。这声音越来越响亮,越来越饱满,向着高处,直至喷溅出黄金的液滴。 从这里经过的人是快乐的,他们看见了自己的心火焰一样绽放。站在一侧的我沐着火焰的光辉,心中充 满莫名的感动。红尘之上,为心灵点一盏灯该有多好。 ( 9)在布达拉宫的
11、一个大房间里,看到了黄铜质地的转经筒,正方列队排列。我听到了绕着木头轴心转动的经筒发出 “骨碌碌 ”的声响,这声音在黑乎乎的屋子里有一种模糊的生动。我知道,我所听到的是厚厚的经文被传诵的声音。时间多久,它就能传诵多远。紧挨在我身后的是一个头发灰白的藏族老太太,乱线似的皱纹丝毫没有减弱她眼睛里的明亮。她一只手推着转经筒,目光安详地注视前方,仿佛她正随着转经筒的声响在一条路上兼程。 ( 10)众多的手不停地挨个推动着转经筒,像转动时光。站在寺院的一角 ,我有一种边缘的感觉。远远地看着,恍惚中的寺院就像一座灯火的城池。酥油灯亮遍每一个角落,灯光显现了念经的喇嘛绛红色的藏袍,墙上以朱红、深红、金黄、橘
12、黄等暖色调为底色的彩画,深红色的廊柱 这些温暖而瑰丽的色彩在黑暗中类似一种放大的喜悦。藏民的身影穿梭期间,来来往往,生生不息,渴望灵魂永远不落。 ( 11)我忽然有一种落泪的感觉,因为幸福。如果说拉萨是一座阳光的城,那么拉萨的寺院则是灵魂的城。在那里,众多的心点燃,就是黑暗中的一盏盏灯。 【小题 1】试联系文意,说说文章以 “不一样的城 ”为题的含义。( 3分) 【小题 2】简析第三段的写景手法。( 3分) 【小题 3】第( 7)段划线处细写午后大昭寺门前藏民们的祈愿,用意是什么?( 4分) 【小题 4】赏析第( 8)段画浪线的句子。( 4分) 答案: 【小题 1】拉萨是一座阳光的城( 1分)
13、,拉萨的寺院是灵魂的城( 2分)。 【小题 2】 先正面直接写拉萨的天空蓝得不含一丝杂质,蓝得近似执著的澄净( 1分); 后用比喻手法写 “我 ”在天空下的感受,侧面烘托拉萨的天空之蓝( 2分)。 【小题 3】 为下文写拉萨的寺院是灵魂的城作铺垫(埋下伏笔)( 2分); 表现朝拜者对佛的虔心,祈愿成了他们生命的一种方式,甚至是生命本身( 2分)。 【小题 4】 色彩对比鲜明如: “奶白的酥油 ”, “黄金的液滴 ”形成色彩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受; 1分 运用比喻手法,如:手指大小的火焰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酥油灯火焰的形状;“像一群尘世的孩子排列在佛的膝前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酥油灯聚拢一起时的情
14、形; 2分 运用通感手法,如:(酥油灯) “每跳动一下,都像心灵的一次歌唱 ”,视觉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 “这声音越来越响亮 直至喷溅出黄金的液滴 ”,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这样写极富神韵,引人 联想,从而让读者更能感受到信徒们礼佛时的虔诚心灵。 1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文章题目的含意和分析题目作用的试题。题目的含意要结合文章的主旨来解释其表层意、深层意和象征意等,题目的作用要从结构作用、内容作用和表达作用等几个方面分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
15、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 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一般要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要结合上下文分析概括。结构上起到为后文作铺垫的作用,内容上则是突出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语言特色类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语句的含义和作用。对文章的语句的作用和意义进行鉴赏。 语言的特点。一般从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等方面思考。 语言的风格。有幽默、
16、辛辣、自然和谐、含蓄、深刻等。 语言 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语言的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有何表达效果,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选择 2分,共 7分) 汉字的文化学意义 ,还表现在能够缩影式地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化结构。 从认知方式看 ,中国人长于直观地把握世界 ,重体知而轻认知 ,重体悟而轻分析 ,重形象而轻抽象 ,等等 ,这种认知特点 ,在汉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汉字的创造 ,是先民 “仰观天象 ,俯察地法 ”“近取诸身 ,远取 诸物 ”的结果
17、,造字方法是 “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 ”的 “依类象形 ”,所造的字是 “物象之本也 ”。众所周知 ,汉字是由图画发展来的 ,因此 ,文字极具形象色彩 ,无论是初文象形字 ,还是后起的会意形声字 ,都是形象斐然。 从哲学的角度看 ,汉字也是充满东方智慧的文字 ,文字中蕴涵了丰富的哲学思辩性和审美灵动性。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 ,就是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 “一体二元 ”的方式。在易中 ,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 ,两爻相合构成八卦 ,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 ,它们阴阳调和 ,相反又相正 ,对 立又融合 ,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从乾坤始 ,至既济未
18、济终 ,未济意味着开始新的循环 ,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 ,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老子一书中 ,也蕴涵着深刻的辩证统一思想 ,如 “天下万物生于有 ,有生于无 ”(第四十章 ),“故知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第二章 ),“重为轻根 ,静为躁君 ”(第二十六章 )等等 ,都是就事物的两端相仇相因立论的。这种思维品格 ,在汉字孳乳过程中的 “反训 ”现象里 ,得到了清晰展示。所谓 “反训 ”,是指一个字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义项。如书 泰誓 :“予有乱臣十人。 ”疏云 :“尔雅云 :乱 ,治也。 谓治理之臣有十人。 ”即 “乱 ”有 “治 ”义。再如 “介 ”有 “大 ”、 “小
19、”二义 ,“落 ”有 “终 ”“始 ”二义 ,“受 ”兼 “施 ”“受 ”二义 ,等等。这一类 “反训 ”字 ,就是人们在创造和使用文字时的一种哲理蕴涵 ,是民族智慧的显现。 汉字的审美灵动性是自不待言的 ,它的具象性 ,使其自身从产生之日起 ,就具备了一种形式美 ,而在使用历史中 ,人们根据审美的需要 ,对其体势不断加以美的修正 ,使其呈现出多姿多态的美。甲骨文瘦峭峻锐 ,金石文温敦厚重 ,篆书含聚内敛 ,隶书外拓放逸 ,楷书端庄雄秀 ,草书飘逸虬曲等 ,无不显出或动或静的美。另外 ,汉字是 矩形结构 ,每一字都有中心和重心 ,又使得它呈现出秀雄浑凝的力象。再一点 ,汉字的内质充满了审美的敏
20、感 ,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 ,被惊叹为 “诗之魂 ”,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认知心理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积淀而成的 ,具有较固定模式的认知心理。可以这样说 ,当代人包括当代青年 ,无不是从历史的深处走出 ,其脉管里流淌的都是祖先的血液。汉字中的民族认知心理的蕴涵是极为丰富的 ,在汉字教育中 ,充分注意这一点 ,对于继承汉民族优秀的品质 ,发扬汉民族灵动的智慧 ,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无疑将大有裨益。 (摘选自商忠 的汉字的文化学意义,有改动) 【小题 1】下列不能支持汉字中蕴涵了丰富的 “哲学思辩性 ”说法的一项是 A中国传统哲学对宇宙、人事理解把握的认知方式 ,
21、即阴阳调和、美恶相兼、正反相容、始终相生的 “一体二元 ”的方式。 B易中 ,由阴阳二爻表示相对立的两端事物 ,两爻相合构成八卦 ,诞生了宇宙间的天地雷风等物质 ,最后演成的六十四卦。 C书 泰誓: “予有乱臣十人。 ”疏云: “尔雅云: 乱 ,治也。 谓治理之臣有十人。 ”即 “乱 ”有 “治 ”义。 D汉字孳乳过程中有 “反训 ”现象,如 “介 ”有 “大 ”、 “小 ”二义 ,“落 ”有 “终 ”“始 ”二义 ,“受 ”兼 “施 ”“受 ”二义等。 【小题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它的意义表现在能够传导中国传统的认知方式、文化心理、价值取向等内隐文
22、化结构。 B汉字由图画发展而来,汉字的造字原则与方法 ,充分体现了汉民族传统的重体悟、重具象的思维模式或认知方式。 C汉字的外形具有灵动美,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从而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D我们在汉字教育中,要充分挖掘民族认知心理的丰富蕴涵,培养良好的文化素养 ,实现当代的思想原创。 【小题 3】本文从哪些方面对汉字的文化学意义展开论述?( 3分)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C 【小题 3】 认知方式。 哲学思辨。 审美灵动性。(三点 3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 B文中指的是 “ 其间蕴涵了阴阳对立 ,相推相转的辩证思想 ”,而不是六十四卦。 考点:
2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 “汉字的内质具有敏感美,汉字的意象具有抽象美 ”概括不准确; “启迪了诗歌创作的灵感 ”指的是 “汉字的意象更能抽象演绎出人无限丰富的想像与联想 ”后的结果。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内容要点题,要结合文本的所有内容筛选概括,找出相应区间,分点概括,要准确、全面。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小题(选择每题 2分,共 12分
24、)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 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为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 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此小大之辩也。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彭祖乃今以久特
25、闻 闻:闻名 B未有知其 修 者 修:美好的样子 C而彼且奚 适 也 适:到 去 D此小大之 辩 也 辨:同 “辨 ”分辨,分明 【小题 2】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小 知 不及大知 则 知 明行无过矣 有 冥 海者,天池也 且适南 冥 也 A 与 的用法不同, 与 的用法也不同。 B 与 的用法相同, 与 的用法也相同。 C 与 的用法不同, 与 的用法相同。 D 与 的用法相同, 与 的用法不同。 【小题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逍遥游是庄子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庄子以追求个人的精神自由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庄子的逍遥游不是简单的行动自如,无拘无束,
26、而是精神的绝对自由。 B “小大之辩 ”是庄子中很重要的一个哲学命题, “小 ”和 “大 ”在本质上都是有所依赖,有所期待的,只不过是量上的差别而已。 C庄子善于用寓言说理,第一段借助学鸠的无知,写出俗人的浅陋、不识大体的境界。鲲鹏之大与志在远方,和蜩鸠之小且无知,作了一个明显的对比。 D第二段假托 “汤之问棘 ”的一段话,内容上与前文有重复,可以看出庄子行文在浪漫想象的同时,对文 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白玉微瑕,十分遗憾。 【小题 4】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 3分,共 6分)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答案: 【小题 1】
27、 B 【小题 2】 B 【小题 3】 D 【小题 4】 彭祖 如今 独以长寿著名, 一般人 与他相比,岂不可悲吗? 鹏鸟 穿过 云气 ,背负 青天 ,这才向南飞去 ,打算 飞到南方的大海。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修:修长。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两个 “智 ”都是 “智慧 ”的意思,两个 “冥 ”都是 “大海 ”的意思。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对文章的结构的把握却多有疏忽 ”理解不当,重文是庄子散文
28、的主要特征之一。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 7分,每题 3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小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 “影 ”,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 ”的诗
29、句,并加以说明。 3分 【小题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4分 答案: 【小题 1】 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 (或桥影)。 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小题 2】 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联的 “清 ”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 “静 ”字。 【小题 1】 试题分析: 明写好找,暗写相对难些。 “暗写 ”也就时侧面描写,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通过“几处 ”、 “新
30、燕 ”、 “浅草 ”等表现 “早 ”。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 题目考查写景的手法、角度。考生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从修辞、写景的顺序、角度、炼字等方面作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请简要描述照片中的主要内容,并用一句话表述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4 分) 主要内容: 启示: 答案: 主要内容:一只收拢翅膀的鸟静静地站在沙地上,但它投在地上的影子却展开了双翅,仿佛要振翅高飞。 启示:脚踏实地,方能放飞理想。或: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梦想。 寓意为:紧密团结在一起,探求知识,
31、走向未来( 3分) 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图文转换试题的图画题,此类试题一般通过分析图画中的文字、数字、字母的组合和线条、图形的变化来推出其包含的寓意。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主要信息,不超过 25个字(含标点符号)。( 2分) 2013年 8月 15日,在 2013长江上游联合科考报告发布会上,农业部长江流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赵依民表示,长江上游的金沙江干流鱼类自然资源已濒临崩溃,特别是金沙江流域大规模地建设水电项目,今后恐怕还会有更多的长江特有物种消失。对此,中 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张博庭予以驳
32、斥: “对于整个长江流域来说,包括人在内的生态环境,不仅没有崩溃,而且正在变得越来越好。 ”张博庭承认,水电建设对生态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的。水电开发中的大坝建设,会阻断河流中鱼类回游的通道,对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不利的影响或者是威胁和破坏。和世界上的任何江河开发一样,长江生态系统的文明进化,也是难免会伴随着某些濒危的鱼类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代价的。 答 _ 答案: 来农业部官员称长江生态系统崩溃,水电专家否认。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 (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 )提取出来,然后按 “什么人 (或物 )于什么时间什么
33、地点做了什么事 ”的顺序 (或适当调整语序 )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默写 古诗文默写(每空 1分,共 6分) 19 青山隔送行, _ , _。 (长亭送别 )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_;_;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 (报任安书 ) ,死当结草。 (陈情表) 沧浪之水清兮, 。 (渔父 ) 答案: 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臣生当陨首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考点:
34、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 “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答案: 贵在不虚此行 北京师范大 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 “山登绝顶我为峰 ”。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 “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
35、步一个脚印。 ” 于丹强调登上最高点,易中天看重步步高、步步实。于丹重视结果,易中天重视过程。二者当然都有道理,而我更欣赏易中天的观念。因为人生有太多变数,所以要享受过程。 先说李白。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原来李白真正要登的不是天姥山,而是仙界, 而是精神上的最大自由境地!所以他只是在庐山脚下望了望,便写出了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样飘逸的诗句。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四海为家,李白一路潇洒。 再说杜甫。他经过泰山,写下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
36、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其尾联与孔子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之意暗合,已成千古佳句。但实际上,杜甫并未登到山顶,他只是把诗一首一首地写实在,充分地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感。他从未有过 “我为峰 ”的感觉,却成了诗圣。 另有安石。他在游褒 禅山后写道: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一次过程不够尽兴的游览让王安石后悔莫及。总结教训,他大刀阔斧地改革。虽然司马光尽废新法,但王安石已问心无愧。 且看苏轼。坎坷使他不再好高骛远,矮矮的赤壁亦足以心旷神怡。他 “划然长啸 ”,与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
37、赋诗 ”的陶潜呼应,只是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 清代姚鼐在泰山顶上观日出的描写十分精彩,而我更喜欢他写攀登所见的 “苍山负雪 ”、 “居雾若带 ”等句子。一生能登顶几座高山?所以说 “爬了就好 ”、 “一步一个脚印 ”就 好。 李贺怀铅提椠( qin,古代用以书写的木板),终成诗鬼;梅尧臣带布袋,天下闻名。有心登顶虽好,不虚此行更妙。 试题分析: 学生写这篇作文,主要有下列立意: 第一种,抓住 “一步一个脚印 ”,写 “要踏实 ”、 “不能好高骛远 ”。这显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太片面了。 第二种,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并重。或写散文,说 “山登绝顶我为峰 ”的境界值得追求,但真登不上山顶也就算了,爬了就好,踏实就好。或发议论,有的把于丹和易中天的观点各论证 400字左右;有的各论证三分之一,再把二者结合起来论证三分之一;有的摇摆不定,不明确表 态支持谁的观点,只说要努力登山。 我们说,两位教授的观点都有道理,但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若二者并重,则哪一种都写不好,文章的中心都得不到突出;虽然全面理解了材料,却并未选角度。所以,这些立意都不好。 第三种,百分之百地论证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对另一教授的观点只字不提,既不引用,也不置可否。这也不太好。 第四种,侧重于于丹或易中天的观点进行论证。这样才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