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33405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0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院高三 4月月考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商业的发展与人们的文化生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城市经济走向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过程中,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也成就非凡。这些成就不包括 A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B魏晋书法的形成和发展 C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D “工商皆本 ”思想的提出 答案: B 有学者指出, “资本主义的逻辑最终必然到达全球范围,它从 16世纪在欧洲诞生到今天已经真正达到全球范围, ”“整个世界都是在这个单一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社会分工架构之内运作的。 ”这位学者实际上是强调 A资本主义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核心作用 B经济全球化同科技革命紧

2、密联系 C各国政治经济体制日益融为一体 D经济全球化以全球的市场经济为基础 答案: A “被工业革命推上权势顶峰的是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中大多数未曾经商,更不是贵族,没有光荣的族谱和坚强的后盾。他们的祖父曾经种地,他们的父亲破了产,他们自己则穷困潦倒,飘零半生。在工业革命的风暴中,他们凭自己的创造才能取得发明专利,更凭精明的计算和心狠手辣开办工厂,在社会财富的梯级上越爬越高。 ”当时出现的 “这样一些人 ”的对应阶级是 A工业无产阶级 B工业资产阶级 C金融资产阶级 D资产阶级新贵族 答案: B 2011年是 “十二五 ”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 变迁: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

3、 的部 分主题词摘要 中国青年报对从 “一五 ”到 “十一五 ”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经济建设指导方针出现过 “左 ”倾冒进错误 经济发展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包围到与世界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变化 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 A B C D 答案: B 1992年,中国政府宣布实行分税制改革,组建 3个全国性证券公司,调低涉及 3371个税目产品的进口关税;物价改革也迈出坚实的一步,国家管理价格的范围由 1991年底的 737种减少到 89种,其中下放给企业定价的有 571种。与此直接相关的背景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提出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4、组织 C对外开放政策的出台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提出 答案: D 1953年毛泽东批示: “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 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其 “特殊 ”、 “新式 ”的原因是 A确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B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是在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D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答案: C 下图是 1949 2008年中国与外国建交情况曲线图。在下列各项中,建交最高峰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中美关系逐步正常化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答案: C 1

5、947年的最后一天,蒋介石在日记中写到: “本月忧患最深,各方告急与失败之报,几如雪片飞来,蓐食宵衣,兢兢业业,未敢或懈,自省俯仰无愧,信道益笃,成败利钝,一惟听天命而已。 ”当时造成蒋介石 “忧患最深 ”的主要原因是 A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B人民解放军的反攻作战取得节节胜利 C人民解放军在东北地区发动战略决战 D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答案: B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 “美国式 ”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其政权的组织形式也被称为是美国的 “仿制品 ”。究其原因主要是 A实行民主共和制 B在美国支持下建立 C实行责任内阁制 D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6、答案: A “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B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C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B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以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成就最为突出,而科学理论方面的成果却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耕经济的需要 B封建统治者不重视科学理论研究 C中国科学家不注重理论研究 D科举考试只考儒家学说 答案: A 有学者研究认为 “中国古代赋役结构演变的主要

7、途径有两条,一是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二是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 ,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亩税 ”。这两条途径最终完成汇合是 A唐朝的两税法 B宋朝的募役法 C明朝的一条鞭法 D清朝的 “摊丁人亩 ” 答案: D 综合题 历史节点通常理解为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候。探究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节点的抉择及影响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32分) 探究一 中国古代政治家的勇气与智慧 材料一 商鞅: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王安石: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 ( 1)依据材料一指出商鞅与王安石主张上的相同处。( 1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二者实跋

8、其主张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差异性。( 4分) 探究二 1 9世纪末 20世纪初中国人的选择 材料二 严格说来,义和团运动可说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三个救国救民的方案,不过这个方案是反对西洋化、近代化的,与第一第二两个方案是背道而驰的。义和团的惨败是极自然的。惨败代价之大足证我民族要图生存绝不可以开倒车。等到自强、变法、反动都失败了,国人然后注意孙中山先生所提出的救国救民族的方案。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述的 “第一第二两个方案 ”分别是什么?( 2分)分析国 人注意孙中山先生方案的必然性。( 4分) 探究三 新中国历程中曾经的重要字眼 “ 计划 ” 材料三 集中主要力量

9、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五年内工业总产值增长 98.3%,即平均每年增长 14.7% 关于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材料四 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到 1962 年,全国在钢铁和其他若干重要产品的产量方面接近美国,农业总产值五 年增长 2.7倍以上, 1962年粮食总产达到 15000亿斤,棉花 15000万担,钢 8000万吨,煤9亿吨,棉纱 1600万件,五年基本建设投资 3850亿元,重大建设项目 1000个以上

10、。 关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意见(节录) ( 3)依据材料三、四归纳 “二五计划 ”与 “一五计划 ”的相同处。( 4分) ( 4)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 “一五计划 ”和 “二五计划 ”的实施结果及原因。( 6分) 探究四 数字世界 20 世纪 20、 30年代的欧美一瞥 材料五 表 1:美国的工资涨幅和生产效率涨幅(单位: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 史)表 2: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税率(单位: %)(摘编自戴维 赫尔德全球大变革) ( 5)表 1所示现象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3分)表 2反映当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怎样的关税政策?( 1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政策对国际经济和政治局势的影响。

11、( 4分) ( 6)在你人生发展的节点,你认为从上述材料和问题中,能够得到什么启示?( 1分)并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 2分) 答题示例:观点:不畏困难,勇于突破。( 1分)如商鞅、王安石克服压力推行改革,推动了社会进步。 答案:( 1)相同:改革。( 1分)差异:商鞅:加强思想控 制;王安石:改革科举、整顿太学,培养改革人才。( 4分) ( 2)方案:洋务运动;变法,实行君主立宪。( 2分)必然性:之前的三种救国救民方案都已失败;( 1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 2分) 20世纪初,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工具。( 1分)(若有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

12、情给分,如民族资本主义有一定的发展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兴起)。 ( 3)直接的计划管理;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公有化程度。( 4分。任答两点、每点 2分。) ( 4) ( 5)问题:贫富分化、供需矛盾加 剧;导致 “大危机 ”爆发。( 3分)政策:大幅度提高关税。( 1分。或答贸易保护主义。)影响:加深了国际经济危机,破坏了国际自由贸易秩序;激化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矛盾,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4分) ( 6)观点 1:顺应时代潮流。( 1分)如义和团运动反近代化,结果失败。( 2分) 观点 2:尊重客观规律。( 1 分)如二五计划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导致严重挫折。( 2分

13、) 观点 3:反对极端利己主义,追求共赢。( 1分)如经济危机时,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的关税政策,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2分) (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注意所举 史实必须是与材料和问题有关的) 从历史上看,东亚(含东北亚和东南亚)经济联系就较为密切,形成事实上的东亚经济圈。到了现代,东盟、 APEC 组织的建立和东亚共同体的提出,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汉代以来,通过区域内部贸易交流,构成了古代东亚经济圈。在整个东亚经济结构当中,中心与外围的层次关系非常明显,日本、朝鲜以至东南亚各国并不拒绝加入这个经济体系。就古代东亚历史来看,各国经济联

14、系的力量远远大于政治联系的力量,也正是这种力量才使各国走到一起。 材料二 到 19世纪八 九十年代,越南、朝鲜相继脱离与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关系,古老的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据统计, 1830年中国工业生产占世界总额的29 8,尚可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实体,但 50年后,下降到只占世界总额的 12 5。这与蒸蒸日上的欧洲形成鲜明对照。 以上材料改编自对东亚经济圈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2009年,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 “东亚共同体 ”构想,成为当时国际社会人们议论的话题。但是,有人认为 “东亚共同体 ”最大的难题,是美国因素,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 1990年倡议组建 “东亚经济集团 ”,被美国的 “全力扼杀 ”政策当即置于死地。从东 盟内部来看,东盟各成员国经济发展的差距比欧盟和北美都明显,各成员国之间采取统一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制度的难度加大。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古代东亚经济圈呈现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根本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亚经济圈走向解体的主要原因。( 6分) ( 3)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亚经济圈 “复兴 ”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8分) 答案:( 1) ( 2) (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