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江西省景德镇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政治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单选题 2012年 12月 21日下午 3点 14分 35秒的世界末日并没有实现,但是近几年全球气候变暖、多次发生特大自然灾害,自然界再次向人类敲响了警钟,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依据是( )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和主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以科学发展观作为根本出发点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客观的,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不然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
2、罚, 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联系具有主观性,错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错误。该题选 A。 考点:世界是物质的、联系、规律 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字之差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有( )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指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现在还没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指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的目标。二者是不同的性质和阶段,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表述, 正确;对小康社会的表述是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
3、 是辩证法道理,不是唯物论到道理,错误。该题选 D。 考点:唯物论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能动作用 据报道,为了坐上教室里 “人气宠儿的最佳风水方位 ”,河南商丘市一名 14岁的中学生在网上占卜后,缠着老师给自己调换座位,理由是这样能提高自己日益下降的学习成绩。这种思想 ( ) A否认了事物联系的普遍性 B否定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没有把握事物的整体联系 D没有把握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学习成绩的高低和座位没有必然的联系,该同学的思想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B正确; ACD与题意不符。 考点:联系的特点及理解 对于中国而言,烟草业实际上已成
4、为 “赔本买卖 ”。 2012年的一项最新报告表明,相对于烟草制品带来的巨额利税,它所造成的健康危害以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两者差值达 618亿元。上述认识 ( ) 坚持了两点论与 重点论的统一 体现了事物之间联系的多样性 体现了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是对客观事物的最终认识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烟草制品一方面能带来巨额利税,但它也会造成伤害和损失,而造成的健康危害及由此产生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体现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正确;烟草和利税、人的身体健康、经济发展等都有关系,体现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正确;发展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和变化,烟草带来的损害和损失占主要方面,
5、不能称之为新事物, 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终极认识, 错误。该题选 A。 考点:矛盾、联系的多样性、发展、认识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 放后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的 “两个不能否定 ”( ) 基于历史评价的标准是主观的 其目的是将两个时期辩证地互相否定 是因为发展阶段虽不同但是本质相同 坚持了用联系、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只是发展阶段的不同, 正确;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是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的延伸和发展,不能互相否定,
6、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正确;实践是检验认识 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错误; 对两个否定的理解错误。该题选 B。 考点:联系、发展的观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根据 1938年 “孙家口伏击战 ”和 “公婆庙惨案 ”写了红高粱,以自己生产队里一个单干户为原型构思了生死疲劳,以自己的堂姑为原型写成蛙。这体现了( )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 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7、 莫言作品有原型,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正确;作品来源于现实,但高于现实, “真实反映 ”说法错误;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的存在与社会存在不一致, 与题意不符;莫言作品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作用, 正确。该题选 B。 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社会意识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懂了的就努力创造条件去做,不懂的就要抓紧学习研究弄懂,来不得半点含糊。 ”这启示我们要( ) 立足实践,坚持实事求是 利用条件,创造自在事物的联系 自强不息,不断砥砺自我 审时度势,完全弄懂后再改造事物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总书记强调不能不懂装懂,要实
8、事求是,懂了的要努力去做,要立足实践,不懂的要抓紧学习,要自强不息, 正确;联系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联系,不能创造和改变联系,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除了学习理论外,还要在实践中获得认识, 错误。该题选D。 考点:实事求是、砥砺自我、联系、获得认识 诞生于 50年前的户籍制度,通过户口管理把城里人和农村人严格区分。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发展,这种传统的城乡 二元结构的户籍管理制度弊端越来越明显,已经成了束缚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 ) A是遵循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 B有助于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C体现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
9、的决定力量 D说明只要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能促进生产力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制度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完善,城镇化的发展要求改革户籍制度,说明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B正确, A与题意不符;上层建筑的改革和社会变革不是一回事, C与题意无关; D“只要 就 ”过于绝对,错误。 考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关系、人民群众的地位 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但建设和谐世界决不是一两代人就可以完成的,需要世世代代的潜心探索和艰苦奋斗,其间充满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矛盾和斗争。这反映了( ) A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B人类社会
10、基本矛盾的解决只能靠阶级斗争 C量的积累必然导致质变的发生 D人类社会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阶级社会,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要靠阶级斗争实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的基本 矛盾是非对抗性的,要通过改革加以完善和解决, B 错误;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 C错误;建设和谐社会是世界各国人们的共同愿望,但由充满矛盾和斗争,过程是复杂曲折的, A正确, D与题意不符。 考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量变和质变 2011年 12月 18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指出, “很多地方领导一换届,树也跟着换届。 ”“领导换届树也换届 ”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要杜绝 “领
11、导换届树也换届 ”的现象,让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明确权力是用来为公众服务而不是用来为自己谋取政绩利益的。 “领导换届树也 换届 ”是错误的政绩观在作祟。这说明( ) A价值观是一个政治概念,属于政治范畴 B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阻碍作用 C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是不同的 D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答案: D 试题分析: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 “领导换届树也换届 ”是错误价值观,不利于维护人民利益,树立政府权威, D正确;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哲学范畴, A错误;正确的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
12、有促进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具有阻碍作用, B错误;价值观人人都有,但不同人的价值观会有相同之处, C错误。 考点: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判断官员的政绩观和权力观是否正确,主要看它( ) 是否能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是否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是否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人们选择的目标能否实现,实现的程度如何,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参与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正确;要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 选择,必须自觉站在对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13、 正确; 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标准不符,该题选 C。 考点:官员如何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少封路、少扰民,多服务、多造福 ”,不仅是领导者的垂范,更应成为执政者的共识,加以制度化和常态化。其哲学依据是( )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群众利益的满足是和谐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该题要求从哲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是政治生活原理,与题目要求不符;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本身说法错误;少扰民,多为民服务,是党坚持群众观点的体现,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正确
14、。该题选 C。 考点:哲学常识、人民群众的地位和作用 党的十八大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我党要确定这一主题,是因为( ) A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和方向 B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C主要矛盾决定其他矛盾的存在与发展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 ABD表述不科学,错误;在复杂事物中,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决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与
15、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首先确定主题,指明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C正确。 考点: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往往是一种平均主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人们理解的社会公平、正义包括两个基本的价值取向:一是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二是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充分发展提供空间,机会平等。这表明( ) 任何真知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一切认识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真理性的认识是主观正确反映客观,是主观与客观的 具体的历史的统
16、一, 错误;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不同,说明矛盾具有特殊性,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各有不同的特点,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正确;题目只是人们对公平正义的不同理解,是认识世界,不是改造世界, 与题意不符。该题选C。 考点:矛盾的特殊性、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意识的作用 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 “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 ”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 A巧妇难为无 米之炊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D心外无物,天下无一物非吾度内者 答案
17、: D 试题分析:大家的目的决定斑马线的存在与否,认为人的主观目的决定一切,是世界的本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A有米才能做饭,存在决定思维,是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理念是世界的本原,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天体运行有自身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唯物主义观点; D心外唯物,人的心灵决定一切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与题意一致,正确。 考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唯物主义观点 慢递公司投递的时间由寄信人自己决定,可以是几个月后、一年几年后,也可以是十年后、甚至几十年以后。在快节奏生活的时代,人们提出了 “慢生活 ”理念,一些人逐步接受了该理念,并加入到 “慢餐饮
18、 ”、 “慢旅游 ”、 “慢递 ”等行列。这反映了 ( )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C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D世界观影响方法论 答案: A 试题分析: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世界观决定方 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人们提出 “慢生活 ”理念并加入慢生活行为行列,体现了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A 正确; BCD 本身说法都错误。 考点: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2012年 12月 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涉及改进调查研究、切实改进会
19、风、切实改进文风、规范出访活动、改进警卫工作、改进新闻报道、严格文稿发表、厉行勤俭节约等。政治局领导身体力行,自觉执行规定的行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这表明( ) A正确的意识才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B正确的意识本身就是巨大的物质力量 C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D意识并非始终都由物质决定的 答案: C 试题分析:物质决定意识,无论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由物质决定的, AD说法错误;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则会其阻碍作用。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的八项规定,是正确的意识,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 C正确;意识本身是精神力量,要在认识世界
20、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B错误。 考点: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有消息称,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 2011-2020 年)简称规划已经编制完成,即将对外发布。规划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规划要求坚持了( ) 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的方法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系统优化的方法论要求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规划是在对我国城镇实际、经济和区域发展实际的基础上制定的,体现了坚持一切从实
21、际出发,实事求是;规划强调要科学布局,紧密衔接,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 正确; 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B。 考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系统优化方法、矛盾 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 “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 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 ”这给人们的启示是 ( ) A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乐事 B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 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D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深化 答案: B 试题分析: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追求和获得真理的乐趣无法比拟,我
22、们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获取人生的乐趣, B正确;真理是不断发展的,没有终极真理, A错误;题目反映的是追求真理的过程, C真理与客观实际的关系、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与题意不符。 考点:真理 2012年 6月 16日,中国神舟航天计划的第九艘飞船 “神舟九号 ”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 6月 3日宣布,我国将于 6月中旬择机发射神舟十号飞船, 3名航天员将再次访问天宫一号。这充分说明了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成就伟大事业 ”。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整体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不可分割 A B C D 答案:
23、 C 试题分析: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伟大精神指导伟大事业,激励人们为之奋斗,从而取得成功, 正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我国神九的发射成功为神十发射提供了理论依据,会推动我国神舟航天事业的发展, 正确;神九和神十的发射都是局部,材料没体现整体和局部关系, 与题意不符;题目侧重于对精神和实践重要性的认识, 与题意不符。该题选 C。 考点:物质和意识、实践和认识、整体和局部、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展示了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我们重新领略历史、现实、人情世故中的美食情怀 ,从中看到了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味道、记忆、情感和家园,也是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深深依恋
24、的故土之根,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材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 )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B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C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对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构成了整个中国,每个人对美食的理解汇成了中华美食情怀。体现了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说明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 B正确; C强调的是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与题意不符; AD是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中国和每个人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是矛盾的双方,选项与题意不
25、符。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 “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 ”的说法( ) A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 用性 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 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人的认识都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是真理,不符合的认识是谬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谎言说多了会变成真理,题目说法错误,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D正确;AB 对题目观点判断错误; C理由错误。 考点:真理的特点、真理的客观性 2013年 1月 17日 ,上海市政府相关负责人在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
26、议上海分会场会议上表示,安全生产最大的问题是看不到存在的问题,安全生产最大的危害是对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一定要从发生了的个别事故看到工作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尽早研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材料蕴涵的哲理有( ) 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要在矛盾特殊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安全生产的最大问题和最大危害的总结是从众多的安全事故中总结出的,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 正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27、是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个别安全事故中存在着普遍问题,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和自身实际相结合采取具体的防范措施, 错误; 正确;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错误。该题选 C。 考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矛盾 合理的理财方法,可以让家庭有限的资金保值或增值。下表中的理财公式及其解读体 现的辩证法哲理是 ( ) 理财公式 解 读 理财 =50稳守 +25稳攻 +25强攻 一半资金购买低风险理财产品用来保本,一半资金投资股票及基金获取风险收益。 可承担风险比重 =100-目前年龄 进行积极性投资时,以可承担风险比重作为资金分配参照。例如
28、, 30岁可承担的风险比重是 70,表示可将闲置资金中的 70进行积极性投资。 注重意识的能动作用 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来自实践的认识推动事物发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题分析的角度是辩证法道理, 是辩证唯物论, 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题目要求不符;理财产品采取多种方式和不同比重,是为了保障整体收益,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组合, 正确;可承担风险比重公式,说明不同年龄可承担风险的能力不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不同年龄采用不同的投资理财方式, 正确。该题选 D。 考点:辩证法道理、唯物论道理、系统和要素关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绍兴政协提案助推绿色出
29、行 ,经过两年发展,绍兴市区公共自行车服务网点达 82个,总投放的公共自行车达 3500辆。公共自行车已越来越被市民所认可和接受,与汽车相比,自行车曾被认为是经济落后时代的象征。在绿色浪潮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通过开辟绿道的方式助推自行车出行。出行方式的这种 “倒退 ”表明 ( ) A事物发展并不总是向前的 B时间的推移能够让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C事物发展总是循环往复的 D出行方式的回归体现了发展理念的进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A错误;新旧事物的判断在于是否同事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B错误;事物的
30、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C错误;绿色出行方式,是人们发展理念的进化, D正确。 考点:发展 综合题 材料一:城镇化是我国发展的一个大战略,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 “乡 ”到 “城 ”的转变。 材料二:近十几年来,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高速增长,我国城镇化进程逐步加快、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以每年 1以上的速度提升,从 1978 年到 2011 年,城镇人口从 1.72 亿人增加到 6.9 亿人,城镇化率从 17.92%提升到 51.27%。 材料三:在我国
31、的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如城镇体系发展不协调、大城市人口过度集中,资源环境承载力受到严重考验,小城镇建设遍地开花,相同职能类型的城镇重复建设,同时广大农村地区建设滞后。城镇化进程对资源消耗过大,对环境生态的破坏严重。城镇化速度与产业结构演进不协调、产业与居住配套不合理,各类产业园区、工业园区建设无序,既浪费珍贵的土地资源,又使生态环境恶化、同时园区的生活配套功能缺少,城市功能布局不合理等。城镇化速度太快,新增城市人口的社会保障,教育 、医疗、养老等配套需要健全,失地农民的补偿安置问题尚需改进等。这些矛盾阻碍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妨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有悖于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主旨。因此,我
32、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 1)运用唯物论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9分) ( 2)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城镇化建设需要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12分) 答案: (1)(9分 ) 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能动的改造世界。城镇化建设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我们可以在实践中去认识我国的城镇化建设。 坚持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解决城镇化的问题,需要发挥我们的智慧,但各种矛盾的解诀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必须符合以人为本的主旨。 (2) (12分) 用
33、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全方位的转变。 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分析矛盾。 城镇化进程中仍然存在诸多矛盾,我们要克服困 难,解决矛盾。 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城镇化没有套路可走,我国必须走一条符合国情、具有创新精神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城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我们应该坚定信念,迎难而上,相信前途一定是光明的。 试题分析:该题以我国城镇化建设为材料,分别从唯物论和辩证法两个角度考查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首先要明
34、确原理的范围,要求学生要熟练掌握课本原理;其次,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和字眼,分析其中体现的原理;最后原理和材料内容对应回答,可以选择先答原理, 再联系材料内容的方式回答,也可以采取先回答材料内容,再回答体现了什么原理的方式回答。( 1)问中要体现如何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 “我国要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体现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我国城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矛盾需要正确认识、城镇化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2)着重回答的是方法论,故世界观的内容可以省略。城镇化实现全方位转变,体现联系的观点;存在诸多矛盾,要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要走具有创新精神的道路,体现辩证的否定观;既看到矛盾、
35、困难,又要坚信前途光明,体现发展的观点。 考点:唯物论原理、唯物 辩证法方法论 材料一:从 “人定胜天 ”的万丈豪情到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再到可感、可知、可评价的 “美丽中国 ”,说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越来越尊重自然,越来越尊重人民感受。建设美丽中国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需要政府、公众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尽其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 “美丽中国 ”理念的指导下,只要我们脚踏实地、不懈努力,天蓝、地绿、水净的 “美丽中国 ”,一定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材料二: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
36、 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首次提出 “美丽中国 ”理念。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作为新世纪的青年人,谁都希望为建设美丽中国留下精彩的一笔。 ( 1)结合材料一,运用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分析说明如何处理建设 “美丽中国 ”中出现的问题。( 8分) ( 2)从实现 “人生价值 ”的主观条件的角度看,在 “美丽中国 ”的建设过程中,我们个人应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9分) 答案: (1) (8分 )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立足于我国整体发展的需要,实现五位一
37、体总体布局。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摘好局部,用 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个都不能忽视,搞好局部,从而从整体上实现美丽中国。 (2)(9分 )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美丽中国 ”的建设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当代 青年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顽强拼搏。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要提高个人素质,才能把握到难得的人生机遇
38、,在 “美丽中国 ”的建设过程中出谋划策。 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美丽中国 ”的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坚定信念。 试题分析:该题以 “美丽中国 ”的建设为材料,( 1)是从整体和部分的角度分析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学生首先要准确回答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再准确分析和解读材料,对应原理准确联系材料回答。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全社会共 同参与,共同建设,要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抓住这两点进行分析。( 2)运用的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学生不可直接回答课本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的三个要点,要紧扣题目要求,从主观条件的角度回答。从在劳动和奉献中实现人生价
39、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两个角度,还可以回答坚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等。 考点: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辨析题 2013 年雅安芦山地震,是一场发生于北京时间 2013 年 4 月 20 日(星期六)上午 8时 02分 46秒的强烈地震,震中位于中国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龙门乡马边沟,距离省会成都市约 100千米。汶川地震、海地和智利的大地震等都造成众多人员和财产的损失。准确预报地震,防患于未然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公元132 年,中国的张衡发明了 “候风地动仪 ”,这是世界上最早观测地震方位的仪器。到现代,全球地震台网逐渐建立,许多国家也有自己的监控台网,人类观测预报地震有了重要进展。但
40、准确预报地震仍是一个世界难题。 请结合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辨析:地震是不可准确预测的。( 12分) 答案: (12分 ) 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认识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一定时期内,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有其局限 性的。从主 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还会受到不同的立场、观点、 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从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的,其本质 的暴露和发展也有一个过程。所以,人们对地震的准确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准确预报地震乃是一个世界难题。 但是,认识又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
41、代延续的, 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一定时期内有未认识的事物,不等于永远不认识。世界上只 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随着人类社会 的发展,地震最终能被准确预报。 (从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分析也可酌情给分) 试题分析:该题是辨析题,首先要根据所学内容和材料内容对观点做出判断,然后根据判断具体分析观点,正确与错误观点的体现及理由分析。题目观点地震是不可准确预测的,要从两个方面认识,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地震的准确预报需要有个过程;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随着实践的发展,地震最终能被准确预报。还可以运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实践推动认识的发展角度进行回答。 考点:认识论、认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