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东山县第二中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周本纪中记载: “武王 乃褒封 大禹之后于杞。 封尚父(姜尚)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这表明西周分封的对象包括 ( ) A周王的兄弟一辈 B部落首领,周王子弟 C商代贵族的敌人、功臣 D先代贵族、功臣、王族子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具体内容,分封的主要对象是大禹之后,是先代贵族,姜尚是西周初年的功臣,周公旦是周武王兄弟,属王族子弟,顾答案:选 D项, 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 A B两项不能全部概括材料内容。 考点:分封制的内容。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
2、具体内容,高考中对分封制的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即分封制的内容(分封制的内容: 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保卫周王室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和分封制的影响或作用。 下列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评价正确的是 ( )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具有反侵略的一面 它在近代中国最早提出符合时代发展 潮流的主张 定都南京后大兴土木,成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准确理解,结合教材知识可知 项表述均符合史实,只有 项表述错
3、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高考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考查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背景 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纲领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阶级局限性 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等方面。 “他(孙中山)进校以后,天天谈革 命 常常谈起洪秀全,称为反清第一英雄,很可惜他没有成功。 ”(兴中会革命史要)孙中山崇拜洪秀全主要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 ) A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 B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C英勇抗击中外反动势力的剿杀 D表达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答案: A 试题分析:孙中山之所以崇拜洪秀全是因为他继承了洪的革命思想,洪秀全领导
4、的太平天国运动将暴力斗争矛头直指满洲贵族统治,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建立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推翻满洲贵族统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所以 A项符合史实, B项表述错误 , C D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主要原因。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准确理解,从材料中不难发现: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继承了太平天国运动的革命思想,由此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不仅基于当时更对后世有长远的影响。但必须要注意这二者的性质是根本不同的。 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 “欢呼 ”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的依据是 ( ) 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
5、全决裂 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 答案: D 试 题分析: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主要是因为它没有完成其革命任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其革命的主要任务在于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政体,但仔细观察中华民国建立的实际情形可知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中国依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道路上缓慢前行,故 D项是最深层的原因,而 A B C三项相比较而言只是表面原因。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高考中对辛亥革命的考查一直都是重点和常考点,其考查角度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三民主义的内容 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辛亥革命的产生的积极成果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
6、因及其局限性的表现 新旧三民主义的比较。 “ 学子激扬焚佞府,群团奋起激街巷。众工人,上阵露锋芒,春雷响。 气轩昂,誓与列强争抗。抖擞中华民众志,挫败掠者千夫莽。 ”这首诗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学生,民众和工人联合反对列强侵略的运动,结合史实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应该是五四运动,故 D项符合题意史实和题意, A B C三项运动中均没有工人参与。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无产阶级觉醒的标志,极
7、大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今天我们积极倡导的五四精神与此相联系,所以必须对其要有深刻的领会。 2005年 4月 29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会见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 ,这是 60年来国共两党领导人的首次握手。国共两党历史上曾有过两次合作,这两次合作正式实现的标志是 (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 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 “八一宣言 ” 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 国共两党代 表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国共两党历史上的两次合作一次是 1924年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正式宣布接受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了
8、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先是共产党发表 “八一宣言 ”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国民党合作,接着国民党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实现,故 符合题意和史实,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 点评:关于国共两党的关系,总结其发展 历程不难发现二者经历两次合作和两次分裂,从合作和分裂产生的效果可以看出两党合则民族振兴,两党分则民族遭遇险境,因此在中华民族复兴的道路上两党有必要进行长远的第三次合作。 1954年 9月 2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人民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阶段的社论。该社论所说的 “新阶段 ”开始的标志是( ) A共同
9、纲领的制定实施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实施 C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方针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识记能力, A发生在 1949年建国前期 B是 1954年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直接产物 C是在 1956年提出 D发生在 1956年底,所以结合时间概念可知答案:选 B 考点: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1955年 10月 23日毛泽东接见西藏参观团时谈话时说: “你们有自治权,各民族
10、的事自己管,就像新疆维吾尔人的事情自己管一样。汉人只能帮助,不能代替他们管理。 ”这在以后政治生活中具体表现为( ) A创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签署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C成立西藏自治区 D达赖喇嘛丹增嘉措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毛泽东主张由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民族内部事务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因此 C项符合题意, A项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无关, D项体现的是民族平等, B项则是西藏解放的重大成果。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有三项,即人民代表大
11、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 与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在这三项制度中最为基础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为庆祝澳门回归十周年,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和澳门记者联会主办了 “十年回眸 ”全国巡回图片展。下列说法不符合图片介绍的是( ) A “一国两制 ”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B澳门回归促进了大陆与澳门的经济往来 C澳门回归是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 D澳门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属否 定式选择题,亦用排除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说明的是澳门回归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他是 “一国两制 ”的产物,因此 A B D三项表述正确符合澳
12、门回归的史实,澳门是特别行政区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所以不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项表述错误。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是实现中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他所建立的行政区是特别行政区,拥有地方的高度自治权但不具有国家统一行使的权利,这是其特别之处,目前港澳地区已经实现了这一制度,这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国家 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这一规定说明了 “一国两制 ”( ) A构想正式提出 B是改革开放的指导方针 C有了法律依据 D构想得到了成功实践
13、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出现了 “一国两制 ”,这说明 “一国两制 ”的实行有最高的法律依据和保障,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表述正确但与题意无关。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 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1982年宪法将 “一国两制 ”写入宪法,使 “一国两制 ”有了宪法保证。 1984年, “一国两制 ”被正式确立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 1995年美国财富杂志代表西方社会发表了香港已死的预言文章。 12年后
14、,财富的姊妹杂志时代以 25页的专辑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从根本上说明( ) A西方社会反对 “一国两制 ” B中美关系由对抗走向缓和 C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 D西方对华态度发生根本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 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反映了财富杂志预言香港已死而时代杂志否定了财富的预言,这说明香港不仅没有衰落反而更加繁荣未定,这说明 “一国两制 ”适合香港发展是切实可行的方案。故 C项表述正确符合题意, A D两项表述错误 B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 “一国两制 ” 点评: “一国两制 ”构想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15、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高考对其的考查主要侧重于他对中国统一大业的产生的影响或作用。 “上海的炮声应该是一个信号,这一次全国的人民 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因为我们还活在我们民族的生命里。 ”这段文字出自巴金即时而作的一点感想。让作者有感而发的背景是 ( ) A抵抗八国联军侵略 B辛亥革命推翻朝廷 C北伐军队进入上海 D抵抗日本全面侵华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这一次全国的人民真的团结成一个整体了 我们为着争我们民族的生存虽至粉身碎骨,我们也不会灭亡, ”可知材料应该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时期
16、日军突然对上海发动突袭,中国军民积极组织淞 沪会战的场景,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 B C三项与史实不符。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本题从文学作品出发,通过情境再现的手法表现抗战时期无论何人都积极为抗战奔走呼号的史实。以后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还会强化。 “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这首脍炙人口的铁道游击队主题曲反映的时代背景是 ( )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事件
17、的识记能力,铁道游击队是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游击队的军歌,所以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均与题意不合。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多角度的考查抗日战争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抗日战争是国共双方都高度认可的内容,也是国共双方团结合作的重要表现,所以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高考对抗日战争的关注不会放松。 八路军总部在一道战役预备命令中指 出: “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内困难增加, 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 ”根据这一命令所开展的军事行动是 ( ) A太原会战
18、 B平型关战役 C徐州会战 D百团大战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抗日战争时期重要战争的识记能力, A太原会战和 C徐州会战是国民党在抗战初期组织的抗战行动,这与材料中所述共产党的军事行动不符, B平型关战役是共产党在山西抗战初期山西组织的小规模军事伏击战,这与材料中 “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 ”不符,只有 D百团大战是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共产党在华北战场组织的大规模破袭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关于抗日战争的运动,近几年的高考侧重于考查国共双方对战争的领导和组织方式的差异比较,随着近年来国共两党的高层互访和台海关系的缓和及发展,双方认同的共同点中
19、抗日战争占有重要位置,这是近年来高考关注时政热点的重要表现之一。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 “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 ”。这反映出贾母 (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 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提炼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文字信息中 “外人 ”、“自己人 ”可见贾母强调的是以血缘关系远近亲疏作为为人处事的标准和原则,说明贾母的宗法观念浓厚,故选 C项, A B D三项尽管也是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都是现象问题,均与 “反映 ”一词本质含义不相匹配。 考点:宗
20、法制的影响 点评:高考中对宗法制的影响的考查(在当时的影响,对后世的影响,对现在的社会的影响)。其出题形式不外乎以下几种:追根认族、家谱、祭祖、家族、 祠堂、父辈称呼等,本题即是此种题型的表现之一。 明神宗实录载: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 ”这说明: ( ) 明朝内阁阁臣只是顾问,不是宰相,阁臣权力大小取决于皇帝 明朝内阁的设置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皇帝的内侍机构 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 )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明代内阁性质和作用的理解,结合教材内
21、容可知,中央 集权强调的是中央牢牢地控制地方,内阁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皇权的执行而不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 表述错误,其余 均是对内阁性质和智能的正确理解,答案:选 C。 考点:明代内阁制的设立 点评:明代设立内阁是因为宰相制度被废除后,皇帝无法承担所有政务的处理,故设立内阁以作顾问机关,但它不是决策机构,关于明代内阁的考查,高考中多侧重于与西方议会制下内阁的比较。 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 )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 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 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 D清康熙 帝死后皇四子继位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下王位的继承原则 “父死子继
22、,兄终弟及 ”,王位原则上有嫡长子继承,若皇帝无儿子则由其兄弟继承, A唐太宗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子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不符合上述原则, B宋太祖有儿子王位不应该由其弟继位, D清康熙帝死后应由皇长子继位,皇四子继位也不符合上述原则,只有 C项符合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原则。 考点:宗法制的内容 点评:宗法制的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所以确定一条切实可行的原则也就成为继承权利的关键, “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原则在中国古代是主要原则,但各个不同王朝也因各自不同情形并未完全遵守这一原则。 秦朝政府的一位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
23、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应是 (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秦代的 “三公九卿 ”制度,结合秦代史实可知三公中掌握监察职能的是 B御史大夫, A丞相执掌行政大权, C太尉掌握军事大权,三公直接对皇帝负责,相互牵制, D郡守只是秦代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没有上述职 能,故答案:选 B。 考点:秦代的中央制度 点评:秦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相权对皇权还存在极大的制约与束缚,但这确实中央集权主义的开始。高考中对中国古代皇权和相权矛盾的考查一直从未间断,建议平时学习中多思考这一矛盾是如何发展
24、和解决的。 “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这首诗反映的是广州三元里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它出现于( ) A鸦片战争中 B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C甲午中日战争中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 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材料中的三元里抗英斗争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故 A项符合史实, B C D三项表述的时间与题不符。 考点:广州三元里抗英斗争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能力,难道较低。历史事件、时间、事件内容的考查是高考历史试题中的常见题,主要涉及对教材中知识点的识记,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加强时间、事件
25、、事件内容方面的记忆。 下列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三项内容都有的是 ( ) 南京条约 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割地、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几乎是所有条约中的共同点,每一个不平等条约中也都有自己的不同内容。辛丑条约中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但却允许外国列强在中国内地驻军,因此 辛丑条约不符合题意, C 符合题意要求和史实。 考点: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不平等条约。 点评:中国近代以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签订了大量不平等条约,这就为试题考查其内容提供了充足的资料来源,需要我们必须牢记的不平等条约有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26、,马关条约和辛丑 条约。本题即是此种考查的类型之一。 图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 “打击了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破坏了中国最先进省份的生产力 ”可以推断出它符合 A太平天国运动的特征, B义和团运动不反对本国封建统治, C辛亥革命和 D北伐战争均与材料中特征不符,故答案:选 A。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 点评:中国近 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但难度较小,考查角度多涉及对重大历
27、史事件的识记能力,但近年来创设新情境,挖掘新史料或从新史观的角度看待传统重大历史事件的情形以越来越明显,希引起注意。 关于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践踏了中国国家主权 B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 C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D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的理解能力,近代以来西方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打破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国人民造成巨大伤害,同时也严重 损害了中国国家权益,但在客观上也一定程度地推动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所以 D项表述不合史实, A B C三项均符合史实。 考点:近代以来列强侵华对中国的影响 点评:关于近代以
28、来列强侵华对中国造成的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地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伤害,近年来随着近代化史观的引入以及在中国大陆的深入,更多人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考高也及时地加以引入,希望引起学生的观注。 一位学者在他的著作中说,在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这一 “集体亮相 ”带来的严重后 果是 ( ) A打开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大门 B英法火烧圆明园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联合清政府镇压义和团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八国联军侵华事件的识记,从材料中 “20世纪的大幕拉开的时候 ”可知该事件发生在 1900年前
29、后,再加上列强的 “集体亮相 ”可知这一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所以结合教材内容可知八国联军侵华造成的直接后果是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它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 C项符合题意, A B D三项与题意不合。 考点:中国近代史以来的重大历史 事件 点评:关于对八国联军侵华与火烧圆明园事件之间的关系,许多学生对此存有误解,其实关于火烧圆明园这一事件是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首次火烧了圆明园,当然八国联军侵华之时又再次焚烧了已遭极大破坏的圆明园。 中国没有完全沦为列强殖民地的主要原因是 ( ) A中国人民不屈的反侵略斗争 B清政府组织了强有力的抵
30、抗 C中国地大物博并且人口众多 D列强无力控制中国广大地区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近代至鸦片战争后即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没有完全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主 要原因在于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的顽强抵抗才使得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未能完成,所以 C项符合史实和题意, B D 两项表述错误, A项只是一个有利条件。 考点: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 点评:关于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反侵略斗争的考查,高考主要涉及到以下几次重大历史事件:太平天国农民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综合题 政治文明的演进经历了漫长而艰
31、难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政制)达臻 “文明 ”一途,实 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 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 “共主 ”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 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 “独制 ”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 “天下一大变局 ”。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秦朝初年) “法令出一 ”,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 史记 材料三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 “奉行 ”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四 辽宁省 档案馆的工作
32、人员在整理档案时,意外发现了一份很多学者都未见过的 “廷寄 ”。 “廷寄 ”就是皇帝写给大臣的密信,系用牛皮纸封制,两行漂亮的繁体楷书书写在信封两侧: “署理军机处封寄,候补侍郎廷开拆 ”。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 “创制 ”和秦朝以后的 “变局 ”分别是什么?( 2分) ( 2)材料二中的 “上 ”是指谁?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4分) ( 3)材料三体现了唐朝中央机构有何重大的调整变化?这种变化产生了什么影响?( 4分) ( 4)材料四体现的机构名称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 4分) ( 5)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以上四则材料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的演进趋势。( 2分) 答案
33、: ( 1)西周 :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分) ( 2)秦始皇;郡县制。特点: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4分) ( 3)实行三省六部制。影响: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4分) ( 4)军机处。特点:直接听命于皇帝、行事机密、办事效率较高。( 4分) ( 5)趋势: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或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 2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说明的是西周和 秦代的政治格局差别巨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和宗法制,而秦朝实行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2)材料二中有
34、 “(秦朝初年) ”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人是秦始皇,他在地方上推行的是郡县制,其特点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 3)材料三说明了唐代实行了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产生的影响是: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4)材料四中有 “署理军机处封寄 ”可知该机构是清代的军机处,他的特点是直接听命于皇帝、行事机密、办事效率较高。( 5)四则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中央集权制度,结 合所学的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是皇权不断强化、相权不断削弱;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是高考中重点和常考点
35、,同时也是材料题出题的难点,考查的角度有 各个王朝的政治特征 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西方政治文明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方面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 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中国近代思想 材料二 从 l840年到 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
36、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 1)材料一纲领的名称叫什么?( 1分)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但为什么不可能实施?( 2分) (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 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 “屡遭挫折 ”,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 “使国家民主化 ”做了哪些努力?( 4分) (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4分) (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 6分) (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2分) 答案: ( 1)资政新篇。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 3分) ( 2)是因为中国近代是一
37、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分 ) ( 3)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结果:推翻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 4分) ( 4)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或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6分) ( 5)认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2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有 “以法治国 由公众选举官吏 ”以及节选自中国近代思想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起义,其革命纲领是资政新篇,不可能实施的原因在于缺乏一个相应的社会环境和实施条件;( 2)近代中国的现代化难以获得
38、发展机遇的 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是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亥革命为此取得的成果有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材料三中的图片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分布图,从中可知中共所走的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之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共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新中国。( 4)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是指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他们各自的革命理论是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无产阶级:工农武装割据。( 5)通过对三则材料革命结果的分析可以 得出结论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不能完成领导中国
39、革命推翻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能取得最终成功,即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考点: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历史潮流 点评:近代中国的历史既是西方殖民者试图将中国变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封建求民主反侵略求独立和解放的进程。高考对此内容的考查密度较大,难度也较深,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注意总结历史进程的特点和各种革命力量和理论的对比。 纲领文件、法律等等往往是一个阶级、一个国家政治意志的 集中体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朝田亩制度中规定:天朝田亩制度规定: “凡当收成时, 除足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如一家有婚娶弥
40、月事,给钱一千,谷一百斤,通天下皆一式。 ” 材料二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弹劾临时大总统及国务员 。实行责任内阁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 第一 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四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大于 1982年全面修改
41、了宪法,以后又通过四个宪法修正案。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200多件现行有效的法律。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了 7500多件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 600多件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 ( 1)材料一体现了天朝田亩制度中的那一项内容?反映了什么思想?( 3分) ( 2)据材料二,简要指出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的颁布有什么意义?( 5分) ( 3)阅读材料三,指出中国的 1954年宪法是哪次会议上制定的?该宪法体现了什么原则?该宪法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分) (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42、。( 3分) 答案: ( 1)内容:产品分配的办法,实行圣库制度。( 2分) 思想: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1分) ( 2)主要内容:人民主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实行责任内阁制。( 3分) 意义: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2分) ( 3)制定:一届全国人大。( 1分)原则: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2分) 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分) ( 4) 1982年宪法成为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加快立法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 3分) 试题分析:( 1)材料一中描绘的是太平天国的实物分配方案,
43、从 “通天下皆一式 ”的字样中可知其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2)材料二中描述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 要内容有人民主权;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3)材料三说明了 1954年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宪法,这一部宪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该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同时也确实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从材料四的内容中可以得出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的表现有加快立法工作,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 1982年宪法成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同时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总方略。 考点:中国近代的法制进程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国近代历 史的微观问题的分析能力,就内容而言考查的是法制的进步,从中可以折射出高考考查的角度,今后的高考将会从更加具体和细小的历史事件和现象考查重大历史事件和运动,达到以小见大的效果和说明历史具有服务于现实社会的巨大实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