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吴艺期 文档编号:33605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陕西省宝鸡市金台区高一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史记 楚世家记载:(春秋时期) “(楚庄王)八年,伐陆军戎(在洛阳西南),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 ”这是成语 “问鼎中原 ”的来历,其寓意是企图夺取天下。这反映了 A宗法制瓦解 B礼乐制度崩溃 C分封制受到破坏 D各国变法开始 答案: C 试题分析: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其寓意是企图夺取天下,说明此时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争霸,甚至想取代周天子,分封制受到破坏,因此选 C。 考点:分封制 点评:分封制是高考命题的高频考点之一。其主要命题方式是依据新课标要求,选取适当图文材料,创设历史情景,启迪考生思维。主要

2、涉及材料解读、信息处理、分析理解、评价应用等能力;复习时要注意对分封制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影响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图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漫画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它表明 A清朝统治面临崩溃 B保路风潮已被镇压 C武昌起义即将爆发 D革命派的实力强大 答案: A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图和注释,漫画瓢上有一个 “鄂 ”字,标题葫芦尚未捺下,瓢儿又起来了表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四伏,已经顾此失彼。 B项不能体现顾此失彼, C项无法体现材料所体现的形势,武昌起义只是其中一个瓢,无法准确的表达当时的形势。漫画中没有体现革命派力量的强大,排除 D项。因此选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

3、可以结合历史必修三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中的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可以结合选修模块二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中的相关内容 ,运用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 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联系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依据孙中山领导推翻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主要史实 ,评价其在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巨变中的历史作用。 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 “美国式 ”的共和国政府,主要是因为它 A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B是在美国支持下建立的 C废除了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通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的 答案

4、: A 试题分析:美国是在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总统共和制国家。而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也是以此为原则建立起来的共和 政体。 B不符合史实; CD与题干中 “美国式 ”的共和国政府 ”不符,因此选 A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高考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清帝退位诏书中说: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用是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之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 ”由材料中可以看出,清帝退位的原因是 A以退为进,等待时机 B表面接受,实为揽权 C无可

5、奈何,静观事变 D顺应民心,接受共和 答案: D 试题分析: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可知选 D。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材料式的选择题其形式一般是题干为材料,备选项为对材料的判断和解释,要求考生对备选项中的解释是否与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相一致作出判断,此类题主要是考查考生的材料处理和历史阐释两大能力。由于近几年来历史学科的试题特点主要是:选材于现实问题和重大问题,结合学科的主干设置新情景、新问题,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还将提供数据、图表等信息让考生进行分析判断,以考查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新增信息分析、解决实

6、际问题的能力。材料式选择题的特点正好与试题特点吻合,所以此类题型是考试的重点。此类题型解题的基础是读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 基础上将获取有效信息与备选项和材料的历史背景结合,挂靠课本,进行分析判断,选出正确答案:。 20世纪初来中国访问的美国学者杜威在写给女儿的信中说: “要使我们国家14岁多的学生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那是难以想象的。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国家 ” 这次运动是指 A五四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辛亥革命 D国民革命运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20世纪初 ”“要使我们国家 14岁多的学生领导人们展开一场大清

7、扫的政治改革运动,并使商人和各行各 业的人感到羞愧而加入他们的队伍 ”, A不对,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 19世纪中期,而且是农民运动; CD发生在 20世纪,但是不是学生发起;因此选 A.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本节课重点掌握的知识点有 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主要过程、历史意义等 认识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进而比较和把握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点。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背叛革命,导致革命统一战线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它给共产党留下的最为深刻的教训是 A没有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 动相结合 B没有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 C没

8、有坚持对于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D没有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观原因在于中国共产党尚处于幼年时期 ,陈独秀等人犯了右倾错误 ,对蒋介石的反共行为妥协退让 , 没有坚持对于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 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国民大革命发动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1922年中共二大制订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因此选 C。 考点:国民大革命 点评: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斗争的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密集区域。题型既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高考可能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的方针、政策、革命斗争的策略等方面进行命题考查。复习时注意分阶段进行梳理,突出民主革命发展的阶

9、段特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当年红军 “远征 ”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失败 B日军大规模侵华 C西部急需开辟革命根据地 D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答案: D 试题分析:红军 “远征 ”是指 1934年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直接原因是受左倾错误的影响 ,红军第五次反 “围剿 ”失利 ,被迫放弃南方根据地 ,实行战略转移 ,因此选D。 考点:长征 点评:从 1934年 10月红军开始长征到 1936年 10月长征结束,红军指战员在长征途中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的忠诚、坚定的信念,表现出了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表现了顾全大局、严守纪律、亲密团结

10、的高尚品德,这些构成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的精神,勇往直前、坚韧不拔的精神,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的精神,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精神。 “井冈山精神 ”和 “长征精神 ”容易成为高考命题的立意和切入点。 一位同学 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找到了一份实物资料。这是一本曾放在南京总统府总统办公桌上的台历,上面写着 “中华民国卅八年 4月 23日星期六农历已丑年三月 ”。这说明这位同学正在研究的是 A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B日军占领南京制造惨案 C抗日战争胜利,南京解放 D南京国民政府被推翻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12 年民国建立,因此 “中华民国卅八年 ”是 1949 年, A 是

11、 1912 年,B是 1937年, C是 1945年,时间都不符, 1949年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攻占南京,推翻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因此选 D。 考点:人民解 放战争 点评:梳理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策略和实践( 1)从制定最高革命纲领到制定最低革命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

12、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 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对,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于 1954年; C不对,这是在1956 年; D 不对, 1954 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因此选 B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本讲高考命题以选择题为主, 2009高考广东单科卷考查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 2009高考天津文综考查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考查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13、、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考查了政治协商制度、 2011年浙江文综考查了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 畲族,历史悠久,主要生活在我省的云和、景宁一带。 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景宁畲族自治县。由此看出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多党合作制度 D政治协商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理解概念,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利。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 本讲不是高考的热点,涉及的高考试题较少,多为基础知识的直接考查,偶有与其他主

14、干知识的综合,分值相对较低。 1982年宪法序言中指出: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统一战线组织,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今后 将进一步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序言中 “过去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是指 A它曾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B它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它曾是两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 D它曾为国家统一做出贡献 答案: A 试题分析: B不对,共同纲领曾代替国家宪法的职能; C不对,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国民政府; D不是其主要历史作用;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暂时代行将来召开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因此选 A。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 点评: 从命题角

15、度上看,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与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的理解仍是高考命题重点。从题型上看,基本以选择题为主。从内容上看,应该掌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内容与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意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与意义。 图是接受检阅的红卫兵和群众队伍,这 一历史场景发生于什么时期? A 20世纪 50年代 B 20世纪 60年代 C 20世纪 80年代 D 20世纪 90年代 答案: B 试题分析: “红卫兵 ”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特定历史现象,而文化大革命是 1966 1976 年,因此选 B . 考点:文革 点评:关于 “文革 ”期间民

16、主政治的破坏和新时期的重建,因为理论性强,话题敏感,这几年高考均未出题考查。 “ 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 说的是新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 “改革开放 ”的决策出现于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二大 D中共十四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78年 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作出实行改革开放 的伟大决策 , 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因此选 B. 考点:改革开放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

17、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 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加入 WTO 等。从 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 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成为 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 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1992年 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 “九二共识 ”,这里的 “共识 ”主要是指 A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海峡两岸实现 “三通 ” D扩

18、大两岸交流与合作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2年,两会达成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重要共识,即“九二共识 ”。这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因此选 A 考点:两岸关系 点评:两岸关系是高考命题中的长效考点,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不仅有利于两岸中华同胞的福祉,而且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安全,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是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心愿。特别是 2010年,两岸签署了包括 ECFA在内的一系列经济合作协议,这对于促进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下列对太平天国的重要文献资政新篇的评论正确的是 A它具有浓厚的绝对平均主义色彩 B它反映了农民要求土地的强烈愿望

19、C它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 D它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答案: C 试题分析:太平天国先后颁布两部重要文献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因此 ABD对应天朝田亩制度,答案:为C。 考点:太平天国 点评:太平 天国运动在命题角度上侧重于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和失败原因等知识的考查,题型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义和团运动在近年的高考试题中也偶有出现。复习中,需要

20、通过这两次运动的背景、概况、结局、特点与历史作用,全面、深入地认识农民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作用和阶级局限性,加深对中国革命国情的认识。 太平天国后期曾出现 “国中无人,朝中无将 ”的危险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满汉地主武装共同镇压的结果 B太平天国内讧 C北伐失利 D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的结果 答案: B 试题分析: 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天京变乱,杨秀清 “逼宫 ”,韦昌辉杀杨后被处死,石达开遭猜忌出走后全军覆没。结果清军乘机反扑,再次围困天京;造成天国朝中无人,国中无将的危险局面。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使天国被迫转入战略防御。 考点:太平天国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义

21、和团运动的失败,有力地说明:没有先进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农民阶级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 1942年春,美国罗斯福总统说: “假如没有中国, 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可以打下澳洲、印度,打败俄国。 ”其主要意思是说 A美国要继续纵容日本侵略 B日本正在扩大侵略活动 C美国准备对日宣战 D中国抗战牵制了日本的侵略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41年底 ,日本偷袭珍珠港 ,挑起太平洋战争 ,美国被迫宣战 ,参加反法西斯战争 ,积极支持中国抗战以牵制日本 ,减轻自身在太平洋战场压力 ,因此选 D。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备考复习中,一要熟练把握抗日战争中的一些典型的

22、战役;二要重点认识抗日战争的全民族性这一特点;三要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角度认识中国抗日战争的国际性意义。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 A周天子分封天下 B秦始皇统一六国 C汉武帝开拓疆土 D忽必烈一定乾元 答案: B 试题分析: “六合 ”代表的是战国七雄中除秦国外的六国,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 ”说明六国已经被统一 ;而 “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说明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封建社会 “家天下 ”的本质。说的是秦始皇统一六国。 因此选 B。 考点:秦朝政治 点评:公元前 221年,秦王嬴政结束了春秋战国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 秦

23、朝,奠定了大一统局面,统一成为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之一。 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 “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 ”这里 “斑马式 ”的省级组织体制是指 A郡县制 B郡国并存制 C州郡县交错管理 D道州县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 “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即郡国制是指郡县制和封国制(分封制)并同实行的行政区划制度。西汉初年承袭了秦朝 “郡县制 ”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 “郡县制 ”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郡县直接听命于中央,而封国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选 B。 A与史实不符, C是在东汉; D

24、是在隋唐。 考点:古代地方制度 点评:本部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命题特点: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集中于汉至元的政治制度,本部分内容特别注重创新性制度的考查,如郡县制,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重视对地方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制度的考查。难度上因以文言文的材料内容出现,因此给考生在阅读和理解上带来难度。 韦伯说中国在 “长达 12 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 ”形成这种局面的制度保障是 A宗法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信息 “长达 12个世纪的时间里,人们的社会地位概由其官职决定,

25、而不是由其财富决定。而获得做官资格的又是由其所受的教育决定。 ”A注重血缘关系; B后来也被世家大族所操纵; C注重门第出身; D一定程度上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因此选 D 考点:古代选官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选官标准经历了爵位 军功 才能 品第 才能 忠顺的变化,其核心是为奴隶主阶级或地主阶级统治者选拔维护统治的人才。应以发展变化的观点和辩证的方法看待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如察举制在西汉和东汉时的不同情况;科举制由 隋朝产生直到明清,其内容与作用都有很大的变化。 司马迁在史记 秦始皇本纪中曾经描述秦代的政治制度: “法令出一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这反映了 A皇权至高无上 B丞

26、相大权独揽 C秦律严苛缜密 D三公九卿互相制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中 “上 ”即是指皇帝,说明皇帝独揽大权, BD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C只是看到表面现象,因此选。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要掌握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进程、影响,正确评价这一制 度对中国历史发展的作用。 宋朝形成了 “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看,中书省掌民政即行政,枢密院掌军事,三司使掌

27、财政,互不统属,分别对皇帝直接负责,通过这样的方式进一步分割了宰相的权力,强化了皇权, 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的是分权, A项不正确;专制皇权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 B项不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中央官制, D项不正确。故答案:为 C项。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近两年高考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内容考查较多,突出机构职能的变革对加强中央集权影响方面的理解和应用;对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明朝内阁制、清朝军机处等高频考点多加关注 立意 对本讲高频考点的考查选择题、非选择题都比较多。命题立意侧重于 “以史为鉴 ”,。 “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 ”,这反映出元

28、朝在行政区划方面的重大创新是 A设立宣政院 B建立三省制 C推行行省制度 D设立刺史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设中书省,即中央政府,职责总理全国政务,又称 “都省 ”。都省直接管理 “腹里 ”地区(河北、山西、山东)。其余地方设十个行省管理。行省,意为行中书省,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都省之下,分设十省管理地方 .A是元朝管理宗教事务及西藏地区的机构; B是在隋唐时期; D是汉朝监察官员,因此选 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早期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商周时期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围绕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两对矛盾实施的皇帝

29、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三省六部制、文官制、行省制、内阁制、军机处等是本专题主要命题点。其中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其核心内容。 小华找来康雍乾三朝实录论军机处与极权政治 “文字狱 ”的研究三本书,计划写一篇小论文。下列最可能成为这篇论文题目的是 A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B清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C浅议焚书坑儒 D明朝的君主专制 答案: B 试题分析:注意关键信息 “康雍乾三朝 ”“”军机处 ” “文字狱 ”,这都是发生在清朝,如军机处是清朝雍正年间设立; A 不对,时间跨度大,从战国到明清; C 不对,是在秦朝; D也无从体现,因此选 B.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中

30、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 初步形成: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 正式建立:秦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皇帝制 (确立皇权至高无上 )、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确立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巩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决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实行刺史制度。 完善:隋唐实行三省 六部制,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创立和完善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 加强:在中央,北宋集中军权,设三衙统领禁

31、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立更戍法;设参知政事 (副相 )、枢密院、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在地方,派文官作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措施,皇帝掌握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军事、行政、财政和司法等大权,铲除了封建藩镇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新发展:元朝健全了中央官制,设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 和监察事务;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空前强化:明初,废丞相,权分六部;改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分离统兵权和调兵权;制定大明律,设厂卫特务机构;八股取士;地方实行三司分权。清朝增设军机处,专制

32、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大兴文字狱。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 “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专制程度随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 产生的前提 C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线索、规律的总结及材料信息获取能力。材料信息 “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说明专制权力的不断加强, C项正确; A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B项错误于 “产生的前提 ”; D项 “专制制度的基础 ”说法错误。 考

33、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控制;三是对人们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天干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是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1900年应是 A己亥年 B庚子年 C辛丑年 D壬寅年 答案: B 试题分析:甲午战争发生于 1894年,八国联军侵华的 1900年发生在六年后,因此注意天干 “甲 ”后的第六个字;或者联系 1901年为辛丑年,因此

34、注意天干“辛 ”前的一个字,答案:为 B。 考点:干支纪年法 点评: 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一个新的变化,就是开始注重对文化常识的考查 ,如全国文综卷 I第 12题 (“谥号 ”题 ),它给了只关注课本知识而忽视课外常识的考生一个 “下马威 ”。 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则涉及到 4题,即全国文综卷 I、卷 II的第 12题( “阴阳 ”题)、宁夏文综卷第 24题( “生肖 ”题)、海南卷第 1题( “干支 ”题)。由 2007年的 1题增加到 2008年的 4题,这类试题涉及的绝大部分是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它给人们的启迪是:重视课外常识,重视文化常识题,注意中华文化中传统性常识的学习与把握

35、。 “在同一个理由(保护使馆)下,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 ,取而代之的是各国 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据材料信息,与这一现象出现有关的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01年辛丑条约规定 “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符合题干 “中国被迫撤除了大沽炮台以及从北京到海口(山海关)之间的军事据点,取而代之的是各国 酌定数处留兵驻守 ”因此选 D。 考点:近代列强侵华 点评:清政府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性质的突出表现,它们对中国近代史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36、也是高考常考的重点。但这些条约的内容易混难记,更易遗忘。为此,在复习中可采用缩记法、字头法、谐音法、排比法等方法多管齐下,加深记忆。 晚清畅销小说痴人说梦记以一场梦为结尾,梦中的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这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 A民族独立和富强 B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C扶清灭洋 D建立社会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 “上海不再有外国巡捕 ”,说明反帝的态度,即要求民族独立, “建筑上没有外国招牌,有的是中国人的工厂和学校 ”,说明要求发展民族工业,实现民族富强。 考点:近代中国探索和抗争 点

37、评:本专题内容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属每年的必考部分。综观近年来高考的情况,从题型来看,选择、材料、问答三种题型都出现过;从能力要求来看,主要考查了考生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对主要内容的分析概括归纳、对观点材料的分析评价等项能力。 如果要再现邓世昌英勇杀敌,壮烈殉国的场景,我们选择的素材应该是 A黄海战役 B 台湾保卫战 C辽东半岛战役 D威海卫战役 答案: A 试题分析:邓世昌,清末海军杰出爱国将领,民族英雄。中日甲午战争时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 1894年 9月 17日在黄海海战中壮烈牺牲。谥壮节公,追封太子少保衔,因此选 A 考点:近代中国探索和抗争 点评:本专题主要概括了近现代史上中国人民

38、为改变屈辱的地位所进行的斗争及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国建国,选择各种方案、探索各种道路的历史。其中涉及的主要知识内容有: (1)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探索,包括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 (2)地主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抵抗派的抗争、洋务运动等; (3)资产阶级的抗争与探索,主要有维新派的戊戌变法、革命派的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维护中华民国的斗争以及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的新文化运动等; (4)无产阶级进行的抗争与探索,包括 “五四 ”运动、中共的诞生、国民大革命运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 “南京大屠杀 ”是日本帝国主义最为典型的侵华罪恶之一。我们在研究 “南京大屠杀 ”时,最有力的证据是 A

39、当年受害者的控拆材料 B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C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D历史专著中对 “南京大屠杀 ”的描述 答案: B 试题分析:研究 “南京大屠杀 ”时,最有力的证据是第一手资料即实物史料,而第一手资料应当就是屠杀现场遗迹与当时摄制的新闻照片。 A、 C属于第二手资料, D属于后人的研究,因此选 B.。 考点:近代中国探索和抗争 点评:从考查频率来看,抗日战争这一考点在历年高考中的命题数量都较大。最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基本上都有 5道选择题,并且还经常出现非选择题。 从考查内容和命题方式看,一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战役,如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等;命题方式

40、主要是通过史料提取战役的细节 和特点,让考生判定是哪一次战役;二是中国军民抗日的特点和意义,命题方式主要通过历史情境或者史论的呈现,让考生分析抗日战争的特点和意义。 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 “请得与丞相议之 ”。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于武帝时为丞相, “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 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

41、政要 政体 材料三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4分) 材料二中唐太宗是如何认识丞相的作用的?唐初又是怎样对待相权的?( 4分) 材料三体现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 “帝自操权柄 ”是什么意思?( 4分) 上述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说明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2分) 答案: 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分)位高权重。( 2分) 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 2分)做法:中书、

42、门下、尚书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事,分散相权。( 2分) 明朝。( 2分)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 2分) 相权逐渐遭到削弱 ,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2分) 试题分析:( 1)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其中丞相为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 2)注意材料信息 “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然后结合隋唐三省六部制进行回答。 ( 3)注意材料信息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 ”“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 ”,可知是指明朝,明朝废除了丞相制度,由六部分掌相权,后又设内阁,但不是

43、法定机构。 ( 4)古代中国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长期存在着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它贯穿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但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直至明朝废除丞相。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构成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这一部分知识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因为这是中国古代政治的根本所在,是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重要环节。其重点在于对历史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分析,如分封制、宗法制、秦的中央集权制、汉到元的中央和地方制度、明清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等。贯穿于本专题的常考知识点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与发展、皇权与相权之争及结果。还要注 意和

44、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国近现代政治的联系以及和世界政治制度的比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百年前, ,日本帝国主义 强行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使台湾人民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 五十年前,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 1945年 10月 25 日,台湾与澎湖列岛重归中国版图,台湾同胞从此摆脱了殖民统治的枷锁。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 1949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 材料二 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实事求是,提出一系列具有鲜明时 代特色的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论断和思想,确立了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指导方针。 材料三 但是

45、,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 ”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以上引自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 1995年1月 30日) 一百年前,日本是通过什么侵华战争,什么条约攫取了台湾与澎湖列岛的?材料一中所说的 “众所周知的原因 ”指什么? ( 6分) 结合所学知识指 出材料二中邓小平提出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试说出这一方针成功运用的两个事例( 4分) 据材料三说明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4分)

46、 答案: 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分);国共两党内战,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 2分); 一国两制( 2 分)。 1997 年香港回归祖国, 1999 年澳门回归祖国。( 2 分); 台独势力,国际反华势力( 4分)。 试题分析:( 1)结合所学知识,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清政府被迫割台湾给日本。 1945 年,二战结束,日本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1949 年,蒋介石败退台湾。 ( 2)改革开放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邓小平在 “一国两制 ”基础上形成了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的对台基本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澳门问题。 ( 3)注意材料信息 “

47、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 “台独 ”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 ” 考点:两岸关系 点评:台湾问题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近年来,由于高考逐步侧重经济史、文化史的考查,因此作为牵涉政治内容的与台湾问题相关的内容在考查力度上有所下降,一般以客观题为主。受时事政治的 影响, 2005年江苏、广东高考历史卷中出现过主观题。随着 2005年 4月底和 5月初 “连宋登陆 ”成为现实,涉及台湾问题的内容开始大幅度升温,特别是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深情提及台湾问题,台湾马英九近期也回应 “兄弟说 ”等,台湾问题极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焦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探索了道路。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 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共产党和国民党作为对二十世纪中国的命运影响最大的两个政党,理应再度携手,团结一切有志于国家统一的党派、团体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