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iecharacter305 文档编号:33780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届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 10月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左传: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 ”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C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 B 试题分析:宗法等级的范围主要是贵族集团 ,不包括 奴隶 ,故 A错 ;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关系 ,又是政 治上的隶属关系 ,故 C错 ;中央集权强调地方对中央的 严格服从 ,题干强调的宗法分封恰与此背道而驰 ,故 D 错。从题干来看

2、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 ,在进 行权力的继承与分配上 ,都以血缘为标准 ,这正说明 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故选 B。 考点:分封制和宗法制 点评:西周灭商以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用分封制。为了确保分封制的秩序,实行了宗法制。把自己的同姓亲族、姻亲、功臣等分封到各地为诸侯,从而打破了当地的血缘关系,扩大了周天子的统治区域,也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局面。 “一国两制 ”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主要在于它 A始终坚 持社会主义方向 B贯彻了民族团结平等的原则 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的原则 D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答案: D 试题分析: “一国两制 ”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统一大计,遵循了实

3、事求是的原则。故选 D。 A项错误,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B项处理民族关系的政策; C项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率先用在了香港和澳门问题的解决上。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方针,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九二共识 ”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这一重要共识是 A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B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允许台湾居民回大陆探亲旅游投资 答案: C 试题分析: “九二共识 ”指 1992年 11月

4、大陆的海协会与台湾的海基会,就解决两岸事务性商谈中如何表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态度问题,所达成的以口头方式表达的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的共识。故选 C。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B项到今天两岸尚未达成相关表述; D项是 80年代的两岸关系缓和化的表现。 考点: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在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下,成功的收回了对香港、澳门的主权,台湾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迅速的发展。以九二共识为基础,加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对于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1952 年,周恩来在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中说: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

5、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 ”周恩来在此阐释的外交政策是 A “另起炉灶 ” B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C “一边倒 ” D “求同存异 ” 答案: A 试题分析:新中国建立之初,我国确立并开始长期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实行 “另起炉灶 ”、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一边倒 ”三项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 “另起炉灶 ”的方针,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关系;故选 A。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解决的是和外国(主要是指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外交

6、关系的时机和条件问题; “一边倒 ”,是指在两极格局中,新中国要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因此 BC 不符合题意; D项是在 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来的。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实行选项中提到的三大外交方针,积极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形成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增进友谊的 “万隆精神 ”

7、。你认为亚非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A周恩来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帝国主义和殖民力量的削弱 C中国等一批进步国家的参会 D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在亚非会议的过程中,遭到了西方敌对势力的破坏,一些国家攻击社会主义制度,使会议偏离了正确的方向。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确保了会议的正常进行,从中可以看出,与会国家尊重了文明的多样性,是会议成功的根本原因。故选 D。 A项是在 1953年提出; D项并非根本的原因; C项错误,会议成功关键在于与会国家形成了 “求同存异 ”的共识。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

8、国际会议。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1950年 2月,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署; 1979年 4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五届七次会议一致通过该条约期满后不再延长的决定。这主要反映出中国政府 A积极推行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 B即将积极开展多边外交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后悔 “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建国后推行一边倒 的外交政策, 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条约为其 30年。 1979年条约即将到期,中国宣布期满后不再

9、延期,体现了中国的外交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故选 C。 AB项是在 80年代提出; D项明显错误。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此题考查的新中国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后,以独立自主作为基本的外交方针,积极发展外交事业,不管是建国初期的与苏联的结盟还是后来不结盟都是这一方针的体现。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新中国成立后 50年代、 7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中国外交的成就和特点都需要掌握。 “自本声明公布之日起,中华人民共 和国和日本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 ” 对该声明发表时的背景分析不正确的是 中美建交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 日本同台湾当局断绝了 “外交关系 ” 日本舆论

10、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现代中国外交。材料声明应该是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时发表的中日联合声明。 中美建交是在 1979年,应改为中美关系缓和;田中角荣还没有访华,中日关系还没有实现正常化,故 不正确。故选 A。 1971年 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了恢复,随着中美关系的缓和,日本舆论强烈要求改善中日关系。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9年中美建立了外交关系,在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后,中国迎来了一个建的

11、高潮。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 “要知五谷,先看五木 ”, “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 ”, “种好稻好,娘好囡好 ”, “早稻水上飘 ,晚稻插齐腰 ”,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 ”。以上五则农谚反映了 A劳动人民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 B劳动人民懂得尊重自然规律 C农业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生产部门 D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答案: D 试题分析:考查古代农业。材料中五则农谚反映了播种时间、稻种的选择、栽插技术、农作物灌溉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等,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特点,故选 D。 A项和 B项都是从某一方

12、面来介绍五则农谚的内容,以偏概全,故不选;而 C项和题干无关。 考点: 点评:在铁器牛耕的基础上,精耕细作的农业不断的发展,很多的农谚就是体现了这一点。材料体现的这些谚语多是古代农民经过长期的农业实践,总结出来的。它们的出现极大的指导了古代农业的生产。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农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等也需要把握,它们也大多与农业有关。 图反映的是从西周至新中国建立初期黄土高原森林覆盖率锐减,植被破坏严重的现象。造成这一地区变化的社会历史原因有 长期大规模农耕活动的影响 人口的增加导致土地过度开垦 统治者大肆修建宫室陵苑而砍伐森林 建国以来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3、本题考查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破坏的关系,近代黄土高原工业化建设很少,排除 。 项都是中国近代以来是的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从而使环境恶化的原因。故选 A。 考点:近代以来环境的破坏 点评:黄土高原本身就是土质疏松,水分易流失,在长期的耕作过程中,植被被破坏,恢复较慢。人口的增长过快和统治者的砍伐树林也是植被遭到破坏的原因。 下列有关隋唐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水激轮转 ”,发明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翻车 B “海上霸王 ”,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 C “千峰翠色 ”,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 D “灯火不绝 ”,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 答案: A 试题分析:翻车东汉时期出现,三国时期

14、由马钧完善。故 A说法错误。唐代制造业和对外交往发达,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唐代制瓷业发展成独立的部门,越窑青瓷中出现了极品秘色瓷;唐后期一些繁华的大城市出现了夜市。因此 BCD说法正确。故选 A 考点:隋唐时期的经济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对隋唐时期的经济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相关的知识点如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和科 举制等也需要掌握。 对导致表数据变化的重要原因分析最确切的一组是 表 19361947 年中国进口贸易价值中各国所占比重表 各期各国总计 =100 年份 香港 日本及台湾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苏联 其他 1936 1 9 16 6 19 6 11 7 15 9 1

15、 9 0 1 32 3 1947 1 8 1 7 50 1 6 9 / 1 2 0 3 38 0 (说明: 1936年台湾出入口贸易包括于日本以内, 1947年,日本对华贸易不包括台湾) A两极对峙局面的形成;西欧的衰落 B德、日的投降;中美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 C西欧的衰落;苏联的崛起 D德、日的投降;国共内战的爆发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表格可以看出, 1947年与 1936年相比,德国和日本的对华出口额明显降低,反映了二战德日战败,对对华贸易的影响;中国和美国的贸易额明显上升,反映了中美订立了新的不平等条约,美国形成了单独支配中国的局面。故选 B。 A项体现不出德日的对华贸易的变化;

16、 C项苏联的对华贸易基本持平; D项无法体现美国的对华贸易数额的迅速增长。因此 ACD均错误。 考点:解放战争期间美国对华经济侵略 点评: 1946年,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条约,形成了美国侵略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中国的市场充斥着美国的商品,严重的阻碍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在1949 年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前期,蒋介石政权败退到台湾,这种局面才有所改变。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中国外交真正的做到独立自主。 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1953年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下列各项属于一五计划成就的是 ( ) 积累了重工业建设经验 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完

17、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正确;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仅用一个五年计划还不能实现国家工业化, 错误;一五计划期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正确; 1965年完成了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错误。故选 A。 考点:一五计划 点评:一五计划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大力发展生产力的计划,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一五计划的主要方针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新中国工业化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三大改造等也需要掌握。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 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

18、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加人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为 1985年,此时的农村改革已经全面展开,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此时的城市体制改革刚刚起步,故使农村和城市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故正确答案:为 C。 A项只是说了城市改革这一个方面; BD项是在 2001年。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 20世纪 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 19

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与此相关的知识有改革的背景、成就等需要掌握。 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表格出现残损,你认为其中三格已标明数字序号 的内容应该是 A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 B汕头特区、广州特区;杭州、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C汕头特区、福州特区;杭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开放区 D汕头特区、海南省;宁波、温州;沿海经济开放区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窗口 ”、 “试验田 ”判断 为汕头经济特区; 是沿海开放城市;根据 “对外开放格局 ” 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而非经济技术开发区。此题选 D项。其它各项均不符合题

20、意。 考点:对外开放 点评: 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德龄( 1886 1944),美籍华人女作家,满族人。 1903年归国后,慈禧得知德龄通晓外文,便召她入宫,成为太后的第一女侍客,深得慈禧的宠爱和信任。她先后撰写了紫禁城的黄昏、御香飘渺录、瀛台泣血记、我和慈禧太后等描写清宫的著作。这些著作描写的社会生活中,慈禧有可能 照像 坐电车 乘飞机 听广播 看电影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本题要运用排除法。 在 1939年

21、发明的和 项在 19世纪末已经产生,因此慈禧完全可能照相和看电影。由于汽车发明于 19世纪 80年代,故 可能发生。 项是在 1903年发明的,而中国航空业起始于 20世纪 20年代,故 项明显不可能。 项发生在 20世纪 20年代,与题中的 “1903年 ”时间不相符合。故选 A。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以电力的广泛使用为主要的标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主要的成就有汽车、电影、电报、电话等,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列宁说: “一个民主国家必须承认各地区的自治权,特别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复杂的地区和专区的自治权,这

22、种自治同民主集中 制一点也不矛盾;相反,一个民族成分复杂的大国只有地区的自治才能够实现真正民主的集中制 ”。据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实现了少数民族的高度自治 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新材料,考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作用。列宁的话强调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保证少数民族当家做主、促进民族地区的社会进步,保证 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因此 正确。故选 B。 表述明显错误,少数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 考点

2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比较 ”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A 新中国成立后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B 新中国成立后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 解放战争胜利发展 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D 三大战役胜利 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

24、章程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共同纲领颁布于 1949年 9月,新中国尚未成立,排除 B项; 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国家性质的是共同纲领,故排除 D; 21 世纪初,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才形成,排除 C项;答案:选 A 考点:新中国成立后的法制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法制建设,在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通过了 1982年宪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 1995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毛泽东是新中国的缔

25、造者,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词作家。毛泽东诗词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见证。根据毛泽东诗词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排序正确的是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 二万 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 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 项说的长征,是在 1934年开始, 1936年结束; 项反映的是秋收起义的情况; 项是指的新中国的成立; 是 1963年的作品。故选 D。 考点:中国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事件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

26、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B倡导尊老爱幼 C强化尊卑等级 D凝聚血脉亲缘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27、“维护皇权独尊 ”仅局限于对皇帝名字的避讳,所以 A项不正确;从对于避讳制度的解释可以看出“尊老 ”,但没有任何爱幼的体现,故 B项不正确;避讳制度对 “凝聚血脉亲缘 ”没有帮助,故 D 项不正确;回避制度强调的是幼尊长、少敬老、下级尊重上级、臣下敬重君王,即强化尊卑等级制度,故选 C。 考点:古代的避讳制度 点评:解答此题需要学生了解古代的名字的一些禁忌。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还要知道康熙名玄烨。考查历史基本常识。 韩非子 物权中说: “事在四 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最能体现 “要在中央 ”政治构想的是 A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B设置丞相主持国政 C在全国推行

28、郡县制 D厉行文化专制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 “要在中央 ” 圣人执要 ”可以看出, “ ,该政治思想主张权力高度集中, B 符合题意。封邦建国即实行分封 , 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三公九卿和三省六部 均处于皇帝的绝对领导之下,都是中央机构的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考点:试题分析: “要在中央 ”指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和设置丞相主持国政体现的是中央机构内部的权力的分配;厉行文化专制政策属于文化方面。故 ABD都不属于加强中央集权范畴。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故选 C 考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点评:秦朝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与此相关

29、的知识点有秦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选拔官吏制度、法律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等,需要掌握 点评: 元朝开始实行行省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从其布局特点可以判断元统 治者的用意主要在于 A便于中央派遣官员到达各地控制地方 B促进各地区间的平衡发展 C防范地方割据以巩固中央集权 D南北纵向分区有利于民族融合 答案: C 试题分析:元代实行行省制度,一方面为了确保在广大疆域法德国土里能够提高行政效率,另一个方面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地方割据。故选 C。 A项说法不准确; B项错误,曲解了实行行省制度的意图; D项错误,元代实行民族分化的政策。 考点:

30、古代的行政体制:元朝行省制度 点评:元代实行行省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效地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 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 “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 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 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 ”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31、B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 政大权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的决策权 D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利玛窦认为明朝的皇帝虽然实行专制统治,但 “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说明了 D 项,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A 项说法错误,与材料中利玛窦主张不符; BC 项与所学和材料不符。 考点:明朝内阁制度 点评: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但是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总的来看,内阁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32、。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讲述的是南宋人宋慈判案的传奇故事。历史上确有宋慈其人,据宋慈墓志铭记载,他先后做过 “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历史上与宋慈的 “提刑官 ”职能较为类似的有 刺史 都察院 御史台 参知政事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宋慈先后做过 “提点广东、江西、湖南刑狱 ”。提点刑狱负责监察地方,而汉武帝设立的刺史、明代后的都察院、秦时御史台都具有监察地方之职,参知政事是宋代副相,主行政。故选 A 考点:地方检察制度 点评:地方检察制度是历代关注的制度建设之一,除上述外,宋代的通判也有此职责。中央监察的有御史大夫等,都属于监察官员,需要记忆。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33、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 小农 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 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可以看出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故选 C。AB项还只是商品输出阶段; D项在马关条约后。 考点:马关条约 点评:马关条约是继

34、南京条约之后的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变 ,马关条约反映了西方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马关条约签订。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902年 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 “我们在暴乱 (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示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 A清政府保证 “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 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 B凡中人与英国人 “交涉词讼 ”, “其英人如何科罪 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 ” C清政府

35、保证 “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体现的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后,清政府被迫与帝国主义签订了辛丑条约,在条约中规定,尽力维护列强在华的利益,并且严惩义和团运动中参加反帝斗争的 “首祸诸臣 ”,此时清政府实际上成为了列强侵华的代理人。故选 C。 A项是鸦片战争后签订的最惠国待遇的条款; B项是鸦片战争后的领事裁判权的失去; D项是辛丑条约的具体内容之一。 考点:辛丑条约的影响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

36、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雅虎知识堂评价某战役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建立战地动员会,到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整个战役过程中无不闪烁着民族团结精神的光辉 同时也为新形 势下的国共合作积累了经验。 ”依据所学,可得知此战役名称是 A平型关战役 B淞沪会战 C台儿庄战役 D百团大战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从题干中的 “是国共合作、共创民族抗战伟业在战役上配合的典范 ”、 “ 从阎锡山接受周恩来建议 ”、 “ 八路军吸收友军阵地战、阻击战经验 ”,可知 A 项与题意

37、相符,平型关战役是八路军开赴山西,参加太原会战,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 BC 项是抗战后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D项是敌后的八路军领导的敌后武装力量的抗战。均不是国共合作进行的。 考点:抗日战争 点评:抗日战争是 中国人民近百年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国共第二次合作,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独立,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需要掌握。 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通过禁止诬蔑太平天国案,蒋介石称赞说: “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 ”但是, 1930年后国民政府对太平天国运动则

38、进行了全面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 A蒋介石阶级立场的改变 B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C农村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 D “攘外必先安内 ”政策的实施 答案: C 试题分析:蒋介石代表大资产阶级大地主的利益,其立场一直未发生变化;第一次国共合作在 1927年就已经破裂;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在 1931年提出来的,因此 ABD均与材料涉及的时间不符。 1927年后,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得到很大的发展,蒋介石把它比作太平天国的割据力量,故选 C。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

39、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推动 ”主要体现在 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 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 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是 1922年中共二大提出的,故 错误;国民党统治开始于 1927年,故 错误。五四运动明确提出了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的口号,推动了救国救民思想的传播;在

40、运动中,工人阶级第一次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了政治舞台,显示了伟大的力量。因此 正确,故选 A。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在运动中体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传播了救国救民的思想,也显 示了工人阶级的力量。同时,科学理性的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学者马勇的新著 1911年中国大革命这样论述 1911年的辛亥革命 “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这个事件的意义是结束了两千年帝制,赶跑了皇帝,建立了共和,是全面现代化的起点 ”对于辛亥革命下列评价不正确的是 A辛亥革命的目标是要刻意模仿美国式的政治架构 B辛

41、亥革命的政治手段是刻意模仿一百二十年前的法国 C辛亥革命的过程前半场是法国式革命,后半场是英国式革命 D辛亥革命的胜利结果是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分析各选项, A项正确,辛亥革命的目标是希望建立起美国一样的总统制民主共和制,实现三权分立政体; B项正确,政治手段指资产阶级革命; C项正确,前期是革命方式,以后是议会斗争的方式。 D项 “实现了现代民族国家的重建 ”说法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故选 D。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

42、法。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未发生变化,因此,总的来看,辛亥革命 即是一场成功的革命,也是一次失败的革命。 孙中山说: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 ”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 “政权 ”思想的是 A成立同盟会 B建立湖北军政府 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 ”可以分析得出,政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和三权分立的

43、政治原则和实行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色彩。故选 D。 A项是资产阶级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与民主无关; B项是一个临时政府,尚无民主法律文件的约束; C项是国民党的独裁政府。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这些都体现了鲜明的民主色彩,体现了孙中山所说的政权的含义。 图为太平 天国颁发给农民的田契。内有某人 “自置田一十八亩 ”, “每年遵照天朝定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 ”等文字。这则材料说明太平天国 A普遍实行土地公有的制度 B实现了 “有田同耕 ”的理想 C未严格执行天朝田亩制度 D与地主

44、相勾结残酷剥削农民 答案: C 试题分析: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要建立一个 “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材料中某人 “自置田一十八亩 ”,要求农民 “每年遵照天朝定 制,完纳米银,不得违误 ”,这与天朝田亩制度的规定是不相符合的。所以 C项正确。 A项与 “自置田一十八亩 ”矛盾,排除。太平天国没有实现 “有田同耕 ”的理想, B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农民阶级领导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常考的知识点有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施

45、政纲领、失败的原因和影响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义和团运动二者的比较也要明白。 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 “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 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 B田中正明否定传闻(口述)历史具有考证价值,表现了严谨的史学态度 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 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口述历史的史料价值,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 答案: D 试题分析:田中正明说这番话目的是在否认日本侵华的历史,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传闻(口述)也是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尽管其真实性不如

46、实物证据高,但是决不可否认其价值的有效性。本题选 D项, A项说法错误; B项与材料不符; C项说法完全错误。 考点:史学研究:史料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史料的相关知识。历史研究分第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第一手史料是直接真实反应历史面貌的信息,如遗迹遗物等,史研究历史最有力的证据。二手史料如回忆录、后人的记载等,需要考据佐证。 综合题 国家是文明时代到来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国家的主要政权表现形式因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1分 ) 材料一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 “第一帝国 ”,隋唐宋为 “第二帝国 ,明清则为 “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 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 “外向 “开放 ,带 “竞争性 ”。与明清之 “内向 ”“保守 及 “非竞争性 ”迥然不同 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第二帝国 ”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