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338871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三诊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A君权神授的思想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的学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信息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材料中孟子强调对由过错的君主纳谏,不听者就另立新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与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内容有一致性,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么社会契约就遭到破坏,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

2、反契约的统治者 ,B符合题意,而 ACD的表述均与题意内容不符,故选 B。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孟子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卢 梭社会契约论 汤因比说: “人们将记住这个时代,这主要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恐怖的罪恶,也不是因为它的令人惊讶的发明,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由此可见,作者观察历史的视角主要侧重于 A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 B多角度认识和考察史实 C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 D把握历史的发展方向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史观的准确理解与认识,材料中重点强调的是 “人们要敢于认为让文明的益处为

3、整个人类所利用是行得通的 ”,可以看出汤因比的观察侧重于全球责任和文明角度,因此 A符合题意; B、 C、 D的表述均与材料无关。故选 A。 考点:史学理论与方法 历史方法论 历史分析与历史评价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他的回忆录领袖们中关于二战后日本民主化改革有这样一段描写: “知识分子支持共产党人,是因为这是时髦的做法。只有当保守派才不是时髦的。这仅仅是由于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应该享有权利之类的口号听起来比麦克阿瑟的改革口号稍微响亮一些 ”。这段话反映了作者 A认为共产主义成为日本民主化改革后政治发展趋势 B认为日本战后民主化改革太过保守 C支持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权利的主张 D认为

4、部分日本人还缺乏科学理性的民主意识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仅仅是由于共产党关于自由、平等和工人应该享有权利之类的口号听起来比麦克阿瑟的改革口号稍微响亮一些 ”反映了当时日本人对民主缺乏科学理性的认识,据此分析可知 D符合题意,而 ABC的表述均与材料主旨无关,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日本的民主化改革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 “单调的 纯净 ”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 “为空气增加了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

5、它 ”。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B缺乏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C对当时工业文明的认同 D对化学知识茫然无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 “烟雾 ”指的是工业革命,游客 “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 ”感到 “舒服 ”,而且还是 “可靠性和营养 ”,反映了游客对工业文明到来的兴奋,据此分析可知 C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影响 人口的流动往往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息息相关,下面表格是部分地区占世界总人口比例变化表( %),下列对变化原因的分析符合史实的

6、是 欧洲 美国和加拿大 非洲 1750年 19 2 0 1 13 1 1850年 22 7 2 3 8 1 1900年 24 9 5 1 7 4 欧美国家的近代化有利人口的增长 新交通工具促进了人口迁移 欧美新增人口主要来自于非洲移民 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使非洲人口大量流失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以数据表格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表格中“17501900 年 ”欧美国纷纷进行工业革命,新交通工具的发明与出现都有利于人口的迁移,依据已学知识可知非洲人口的大量流失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所造成的, 的表述符合题意,而 的 “非洲移民 ”表述不合史实,而是殖民屠戮和黑奴贸易

7、,故选 B。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 殖民掠夺与工业革命的影响 漫画反映了 2012年美日欧联合向 WTO上诉中国限制稀土出口的情况。2014年 3月 26日, WTO专家组裁定中方败诉,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中国再次沦为列强经济殖民地 B WTO严重损害我国经济主权,中国应该果断退出 C完全不用理会, WTO裁决对我国没有强制效力 D当今世界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学会通过现象分析历史本质,漫画中美日欧 “你必须卖给我,不卖我告你 ”体

8、现了美日欧在稀土上的强卖,但 WTO 专家组裁定中方败诉,损害了我国的 合法权益,由此可推断出当今世界贸易规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 D符合题意,而 ABC的表述均不合史实,故选 D。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14年是国共两党共同创立的黄埔军校建校 90周年。该校建校 10周年时的纪念墨盒上有一幅对联。 “上联:何以对民族何以对国家;下联:宁做战死鬼不做亡国奴:横批:抗日先锋 ”。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出此时 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中日民族矛盾日趋尖锐 国民政府在准备抗战 该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 A B C D 答案:

9、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用已学知识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依据已学史实可知黄埔军校是 1924年创建,而题干中的对联是在 “建校 10周年 ”所写,即1934年,据此可以直接排除 ,因为 1937年 7月 7日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冕全面侵华的开始,排除 ACD包含 ,故选 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日本的侵华战争 1913年,章太炎为自己公开发布征婚广告(如图),它反映出当时 A受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思想 B征婚成为当时社会主要的求偶方式,社会习俗发生重大变化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 D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仿效

10、西方的新式婚礼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运用能力,依据图片中 “大家闺秀 ”“平等自由之恶习 ”“从夫之美德 ”等信息可以得出当时人们的婚姻由于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依旧带有浓厚的保守的思想, A 符合题意,而 BC表述不合史实, D与材料信息无关,故选 A。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婚姻的变化 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放弃占领辽东半岛的警告。与此同时,三国军舰在日本海面游弋,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这说明 A列强争夺中国矛盾激烈 B列强武力调停中日矛盾 C俄、德、法建立了军事同盟 D列强灭亡中国行动开始

11、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依据已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其损害了俄、德、法三国在华的侵略权益,因此俄、德、法三国向日本提出照会,并以武器强迫日本放弃侵占辽东半岛,日本被迫同意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向清政府勒索白银 3000万两作为 “赎辽费 ”。由此可知列强在侵略中国矛盾的激烈,故选 A。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甲午中日战争 下图是清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吸收中西画技之长绘制的平安春信图,该画反映了乾隆年轻时与父亲雍正游玩的景象。画面上方有乾隆皇帝自题的一段诗文: “写真世

12、宁擅,绘我少年时,入室幡然者,不知此是谁?壬寅暮春御题。 ”对此画解读正确的是 画面能佐证清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接纳 此画属于吸收部分西洋画技巧的山水画 壬寅是乾隆时期的年号 此画可作 为研究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史料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图片及调用知识的能力,平安春信图是清初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吸收中西画技之长绘制,因此可知可以作为研究清朝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直接史料,依据画面及诗文等信息可以得出清初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接纳,据此分析可知 符合题意,而平安春信图属于人物肖像画,且壬寅是中国古代传统的干支纪年法,不是乾隆时期的年号,排除 ,故选 C。 考点:

13、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中西绘画 贞观元年,唐太宗说: “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 ”这说明唐太宗 尊重法律的独立性 认可皇权有限 主张法权高于皇权 重视法制建设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准确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材料引文主要强调了法律不是我(太宗)一个人的法律,而是天下所有人都应当遵守的 (法律 )。即不能由我一个人说了算,就应当按照法律办,由可以看出唐太宗重视法治建设,尊重法律的独立性、认可皇权有限,但没有主张法权高于皇权,这也不符合古代中国的史实,因此 符合题意,故选 C。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唐太宗 法制建设 九

14、章算术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其中有题为: “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十斗九升八分之三。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A秦汉时期科技发达 B大米成为了主要的商品 C市场管理不够规范 D政府推行抑制商业政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与分析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现象的准确解读,通过现象获其本质,由材料中 “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 ”“余米五斗 ”可见当时关卡林立,且对商品征收重税,从本质上反映了重农抑商政策的推行, D符合题意,而 ABC与题干主旨无关,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

15、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 综合题 ( 26 分)自古以来,国家作用与市场因素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推手,而对其作用的界定也深刻的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 1072年)市易法颁布实施,于汴京设都市易司,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券,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 王安石以为 “市易之法成,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四六)。但在此法实行的二年,政府收息钱九十六万缗,从中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私营的大小贩则不是无利可图就是赔本,甚至负

16、债累累,纷纷破产。甚至还出现了 “市易务于御街东廊置叉子数十间,前后积累果实,逐日差官监卖,分取牙利 ”。(文彦博文潞公文集卷二 0) ( 1)根据材料一从实施目的、实施效果的角度简要评述市易法。( 8分) 材料二:(一) 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基础,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为初步目标。 (四) 赞助政府实施征工制度,鼓励民众参加义务劳动尤以开发交通道路,修活水利,培植森林,开辟垦地为征工之基本工作。 (五) 对于一般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 由政府执行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而人民衷诚拥护之,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 1935年) ( 2

17、)材料一、二的经济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分)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国民政府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的原因。( 8分) 材料三: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 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

18、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是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 8分) 答案: ( 1)目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物价,规范和发展商业。( 4分) 效果:政府获得大量利润,收入增加;政府与民争利使私营商贩纷纷破产。( 4分) ( 2)相似:重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分) 原因:中国私人资本力量较为薄弱需要国家扶植; 20世纪 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资本主义的弊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计划经济体制推动了工业化建设,国民经济建设取

19、得了巨大成就;罗斯福政府用国家干预手段成功地摆脱了经济危机,推动了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8分) ( 3)中国近代私人资本薄弱,政府主导近代经济成为长时间的选择;新中国建立后,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作用,经济缺乏活力;改革开放以扩大生产者经营管理自主权为核心,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 92年十四大后逐步建立起以市场调节为基础辅以国家宏观调控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职能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推动可持续发展。( 8分。任答四点可得全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

20、以及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由“则货赂通而国用饶矣 ”“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可以归纳出目的,效果可以从 “获得了大量的利润,而私营的大小贩则不是无利可图就是赔本,甚至负债累累,纷纷破产 ”归纳。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材料一王安石的市易法与材料二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意义及实施 ”中 都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发展,原因可以结合中国自身的经济状况以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美国等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归纳即可。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题干中 “政府与市场关系 ”即国家的宏观调控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抓住 “现代化 ”分析归纳,依据已学知识可

21、知近代社会,政府起主导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作用;改革开放以扩大生产者经营管理自主权为核心,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减少了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十四大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发挥市场在资 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26分)近代以来随着中西文明交流的深入与扩大,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形象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2014年 3月下旬习近平主席对欧洲友好访问期间多次发表演讲,向西方世界展示了一个文明、和平、真诚的现代中国形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精

22、美而充满了神奇色彩的瓷器、传教士的书简和夹杂着道听途说的马可 波罗游记, 18世纪中期以前三四百间的欧洲人就是从这些途径来了解中国的。传教士眼中那个 “酷似古罗马帝国的中国 ”走进了欧洲人的脑海。中国这个词儿,对启蒙运动的精英来说,是一种力量,是 “旧秩序的卫道士和蔑视者之间的赌注 ”。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 材料二: 1792年,英国外交官马戛尔尼携带英王信件出使中国,把一个行将覆灭的中国形象带回了西方。此时的欧洲不再需要一个乌托邦式的中国。 40多年后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形象一落千丈。自那时起到 20世纪初,西方学者将中西关系史上的这个时期称为 “

23、轻蔑的时代 ”。一个当年被描述成花园的王国变成了“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 ”的肮脏之国,而穿着丝绸、捧着 青花碗的中国人也变得贫穷、猥琐和丑陋不堪。 (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有何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8分) 材料三:尽管 “红色中国 ”也曾随着斯诺、史沫特莱等人的著述,让一些西方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少了一些灰暗色调,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朝鲜战争和冷战,却又一次将中国的形象推向了阴暗的极端成为恐怖和邪恶的象征。 (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归纳五十年代中国形象再次变化的原因。( 2分)从国际关系演变的的角度推测西方人的上述认识最有可能于何时发生改变并说明

24、原因。( 4分) 材料四:随着中 国的迅速发展,现代中国让西方人产生了很多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会突飞猛进?为什么中国会出现姚明那样球打得像 NBA球员一样好的明星?中国会不会把全球的石油用光? 这当中有好奇、羡慕,也夹杂着猜疑与不安,中国的形象正因此而变得更加复杂、多元、丰富,不像中有相似,相似中有不像,西方人再也无法用非好即坏的标尺或简单的符号来看待中国了。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历史上西方看中国:从天堂到丑陋不堪 (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自身的角度分析让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的因素。( 6分)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 学知识思考并就如何消除西方中国的猜疑与不安提出你的建议。

25、( 4分) 答案: ( 1)变化: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 2分) 原因: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启蒙运动时出于反对封建专制的需要一个被乌托邦化了的中国成了欧洲知识界借来反封建和反宗教专制的利器。工业革命后,由于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肮脏落后的中国形象更能为其殖民扩张行为辩解;( 4分)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工业革命后西方力量大增,东方从属于西方,使其完全以西方为中心表现出对中国的轻蔑;( 2分)交流渠道的增多使其看待中国更加的全面。( 2分) ( 2)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对立(两大阵营的对立);( 2分) 推测:改变可能发生于上世纪 70年代初;原因:中美

26、关系缓和,中国与西方关系逐渐正常化。( 4分) ( 3)变化因素: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双方交往急剧增多,使西方对中国认识更加丰富和深入;( 2分)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增强,改变了与西方的力量对比,这让西方羡慕、好奇的同时也有不安;( 2 分)中国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意识形态上的不同让其对中国有所警惕。( 2分) 建议:坚持和扩大对外开放,扩宽交流沟通渠道,丰富西方 对中国认知;外交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崛起道路;求同存异,强调合作与共同利益,淡化意识形态的差异等。(任答两点给 4分,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

27、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变化可以结合材料一二中的 “乌托邦化了的中国 ”、 “满街是开口粪池和垃圾 的肮脏之国 ”等信息可以归纳为由乌托邦似的理想王国变为肮脏落后的国家;原因可以结合西方不同时期社会发展需求不同、双方力量对比的消长等方面归纳。 第( 2)问,主要考查学生结合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 “上世纪五 十年代 ”,即 1950年 1959 年,联系已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的世界格局为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两大对立阵营,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到 70年代,由于中美关系的改善以及中国西方关系的逐渐正常化,西方的认识会发生改变。 第( 3)问,主要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及知识的运用的能力, “西方看中国的眼光变得复杂、多元、而丰富 ”的因素需要结合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国情分析归纳,如改革开放中外交流的加强、中国国力的增强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建议可以从坚持改革开放、和平崛起、求同存异等方面归纳。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对中国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