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33894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山东省临沂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有学者认为, “君主握有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但一般不直接统领百官,处理政务;宰相 原则上只是 助理万机 ”。最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A秦朝设左右丞相 B西汉分设中外朝 C隋唐实行三省制 D北宋设参知政事 答案: A 试题分析:秦朝设左右丞相的职责是: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其他的不符合 “对一切政务的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但一般不直接统领百官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三公九卿制 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的画可以画在圣彼得大教堂、希世廷大教堂以及各

2、个教堂,这说明了 A人文主义者试图改变基督教 B保持教会纯洁和信仰纯正的必要 C教会要求增强基督教神圣性 D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充实基督教 答案: D 试题分析:文艺复兴时期画家的作品都是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虽然还是大多是以宗教作为绘画的题材。其绘画作品可以放在各地的大教堂,反映了人文主义者用人性来充实基督教。故选 D。 A项错误,人文主义绘画放在教堂充实了基督教的新的内涵,但是不能说明改变了基督教; BC项与材料无关。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 一位思想家说: “设计一种人类的集合体,以用集体力量来保障每一个加盟的个体和他的财产。在这一集体中,个体虽然和整体联系在

3、一起,但依然自由如初,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这表明他主张 A社会契约论 B实行财产集体制 C君主立宪制 D废除财产私有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卢梭强调了要建立一个政治集合体 国家,以保障个人的自由和财产安全,但人民依旧是国家的主人,即:个人 “只听从自己的意志 ”, 这反映出卢梭在倡导 “社会契约 ”理论,答案:选 A项, BC D三项材料无法体现。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思想主张 美国宪法修正案权利法案对权利的列举不是采用肯定语式,而是采用否定语式,即不准联邦政府侵犯或剥夺人民这样或那样的权利,而不是说人民拥有这样或那样

4、的权利。这种语式强调的是 A维护人民权利 B社会契约原则 C限制政府权力 D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否定的性的列举可以看到出来权利法案重点是强调的限制政府的权利。故选 C。 A项错误,否定性的语式并不是强调的是人民的权利; B项材料无法体现; D项说的是总统和议员都是由选举产生,人民拥有民主权利等。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下表为 10001890 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 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年份 日本 中国 西欧 1000 1500 1820 1890 数据不详 2 9 12 3 16 0 3 0 3 8 3 8 4 4 0 0

5、 6 1 12 3 31 0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战乱导致人口流动 B社会财富的增加 C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D经济结构的变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在 1000年以前,中国的城市化率领先于西欧,在此后900年微弱增长并远远落后于西欧。而西欧和日本在 19世纪中后期城市化迅速加快,主要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由以前的农业国开始向工业国转变, B项社会财富增加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归结到底还是 D项经济结构的变化。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874年 1月 1日,经营了 274年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此时,

6、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快 速推进,无数个小公司的兴起,改变了延续千年的经济秩序。经济权利不再是与政治相结合的一种特权 告别特权后的公司真正成为财富的创造者。 ”文中加着重号部分确切的含义是 A市场自由盛行 B垄断组织开始出现 C工厂制度确立 D国家不再干预经济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时间 1874年,这一时期工业革命发展迅速,且材料中“经济权利不再与政治相结合 ”说明公司的经营不再依靠政府的强制,而是要靠自身的发展,正好符合工业革命时期的自由资本主义的特点,故选 A项。 B项垄断组织开始出现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时间不符; C项工厂制度确立是在19世纪中期; D项说法不如 A项确切

7、。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列宁说 “在经济战线上, 我们就遇到了严重的失败,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使我们遭受的任何一次失败都严重得多,重大得多,危险得多。 ”导致这一 “严重失败 ”的原因是 A社会民主党人的叛卖 B实行不符合国情的政策 C国外敌对势力的干涉 D过早地进行了政策调整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经济战线 严重的失败 ”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这个政策存在很大的弊端,导致苏联经济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故选 B项。 ACD都体现不出是经济战线上的失败,只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苏联的实际,不符合国情。 考

8、点: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加利福尼亚失业委员会在 1932年 11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说:失业与失去收入已经破坏了许许多多家庭。许多家庭外表上依然未变,但道德上崩溃了,他们感到没有安全,没有立足点,没有前途。由于家庭蜕化变质,出现许多罪行:偷窃、殴打、甚至凶杀,喝酒和酗酒的人增多。罗斯福新政中最有利于解决这种精神状况的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宣布货币贬值 B倡导公平竞争,调整劳资关系 C销毁部分产品,稳定市场价格 D实行社会救济,开展以工代赈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经济危机导致很多人失业,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解决失业问题的措施就

9、是让人们有工作,故选 D项。 A项是在金融方面的措施; B项是在工业生产方面的措施; C项是在农业方面的措施。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美国驻苏大使乔治 凯南在致华盛顿的 “八千字电报 ”中指出 : “就像一个烂苹果会引起一桶苹果都烂掉一样,希腊的腐烂会传染给伊朗以东的国家,他还会通过小亚细亚和埃及传染欧洲,并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染给欧洲 ” 凯南的这段言论是 A阻止希特勒的扩张 B为 “遏制战略 ”造势 C促成北约的建立 D推进马歇尔计划实施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中乔治 凯南是二战后美国驻苏联的大使,其言论是在警告美国,东欧的社会主义化以及亲

10、苏倾向可能会在西欧国家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将不利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在欧洲的统治和扩张,提醒美国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遏制共产主义的战略,故选 B项, ACD三项与上 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冷战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二战后的繁荣, “或许是 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 ”,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国家垄断

1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故选 B项。 A项自由资本主义是二战前实行的,故 A项 错误, C项虽然是二战后实行的但是福利国家体现不出二战后的繁荣,故排除, D项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国为主导的,不是西方各国采取的措施,故也排除。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西方各国采取国家干预政策 下图是一部历史著作的部分目录。据此推断,该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 A两极格局下的美苏冷战 B二战后欧洲的历史变迁 C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加速 D多极化趋势中的欧共体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 “欧洲的复兴、冷战的来临到欧盟成立 ”可知选B项。 A项不全面; C

12、项材料信息看不出进程的加速; D项也不全面,没有看到冷战前的欧洲变化。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走向联合的欧洲 根据国际移民组织 2003年 6月发布的 2003年全球移民报告, 1990年,有 1 2 亿人长期生活在自己国家以外的地方。 2002年,这一数字超过 1 5亿,是 35年前的两倍。 2003 年全球国际移民总数更是已超过 1 75亿人,约占全球总人口的 3。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全球化的加速 B局部战争频繁 C地缘政治影响 D两极格局结束 答案: A 试题分析: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资本、贸易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也促使人口的

13、流动,根据材料分析全球范围内国际移民人数的增加,可知是选A项全球化的加速。 BCD都是属于政治方面和材料关系不大。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当今的全球化趋势 “(罗马法)从相互信任的理由中产生出诚信的客观概念,即合乎道德,作为商业世界支柱的商业正直;人们把这种 诚信 理解为具有约束力的。 ”这说明罗马法确立 “诚信 ”原则的主要目的是 A确保商品经济的安全 B城邦对外交往的需要 C防止欺诈行为的出现 D保证法律的公正判决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作为商业世界支柱的商业正直;人们把这种 诚信 理解为具有约束力的 ”可知应选 A项。 BCD三项从材

14、料中体现不出来。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原则 雅典第 11个宪法规定,在公民大会上,任何愿意的人都可以在放下一条请愿树枝后,对民众说出他想要说的话,不论是公事还是私事。这有利于 A共和政体的发展 B公民的思想统一 C制裁颠覆性事件 D思想言论的自由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任何愿意的人 对民众说出他想要说的话 ”可知是选 D项思想言论的自由, A项错误雅典没有建立共和政体; B项雅典民主制发展公民思想不可能统一; C项和材料没有关系。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法的原则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描绘了 “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 童孺纵行歌

15、,斑白欢游诣 ”的美景。此诗体现了 A魏晋时期社会祥和安定 B当时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 C山水诗朴实恬淡的特点 D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 答案: D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 A项错误这是陶渊明想象的,而不是当时的真实情况; B、 C两项材料不能体现。材料的意思是 “养蚕可以收获长丝,秋收也没有赋税。孩子们纵情地欢歌,老年人也能随心游逛。 ”这说明没有封建剥削和压迫,追求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故选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产生的特点 下图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四合院式建筑,其格局为一个院子四面建有房屋。这种建筑 A反映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的特点 B体现了人与自

16、然和谐相处的宜居性 C符合尊卑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礼法 D是古代小农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四合院里最重要的房间就是正房。由于祖宗牌位及堂屋设在正房的中间,所以正房在全宅中所处的地位最高,正房的开间、进深和高度等方面在尺度上都大于其他房间。正房的开间一般为三间,中间一间为祖堂,东侧的次间住祖父母,西侧的次间住父母,而且老房子正房左边(东边)的次间、稍间比右边(西边)的略大,这是受 “左为上 ”传统习俗影响的结果。故应选 C项。A项所谓 “家国同构 ”,材料中的四合院不能完全体现。 B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而材料体现不出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 关系。 D项古代小农

17、经济下的普遍建筑样式也体现不出来。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新唐书 柳冲传称: “隋承其弊,不知其所以弊,乃反古道,罢乡举,离地著,尊执事之吏。于是乎,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人无廉耻,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士族制度的衰落 B九品中正制的废除 C科举制度的推行 D士庶等级差别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士族乱而庶人僭矣 ”可知当时废除了士族制度,让没有地位的庶人也可以通过努力提升自己的地位,故应选 C项。 A项士族制度的衰 落不合适,这一时期废除了士族制度; B项九品中正制在隋朝就已经被废除了; D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来。 考点:古

18、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度 元人虞集道园学古录载: “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官名品秩略同,所以达远迩、均劳逸,参错出入,而天下事方如指掌矣。 ”这表明 A行省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 B行省与中书省具有平等关系 C行省是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 D行省和中书省没有隶属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 ”可知选 C项。 A项错误行省不是独立于中书省管辖之外,是隶属于中书省的,故 BD也错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度 我国明清时期汉族女子服饰的特点:样式变化不大,宽松肥大,遮盖了女性的曲线。造成这一特点

19、的主要原因是 A棉花普遍种植,棉布成为大众主要衣料 B明清两朝思想意识和生活习惯变化不大 C清初实施了 “男从女不从 ”的服饰政策 D封建伦理道德长期束缚了人们思想观念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强调的是汉族女子服饰遮盖了女性的曲线,主要是因为在封建伦理道德之下,人们的思想拘谨、保守、呆板故应选 D项。 A项不能反映材料强调的服饰遮盖了女性的曲线这一主旨; 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的变化,不符合题意, C项从材料中也看不出来。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北京在 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 “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

20、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 ”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 注解而被大肆宣扬。这一现象深刻反映了 A百姓排斥先进工业文明 B中外民族矛盾尖锐对立 C传统生活观念的顽固性 D开明与守旧的思想并存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 20世纪初,即可排除 A、 C项, 20世纪初中国传统生活观念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已经开始瓦解了;材料中对水和电的认识可以看出西方在华势力的膨胀,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排外倾向强烈;中西矛盾(民族矛盾)的根本对立; D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思想方面的变化,故排除。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

21、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西方列强侵略的两方面影响 有人对近代史上的列强侵华评述道: “一半是残忍的破坏和掠夺,一半却是客观上的建设和推动。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A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 B组织华工出国垦殖筑路 C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D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强调列强侵华行为一方面给中国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和发展,所以结合史实可知,列强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一方面从中国劫走了大量财富另一方面又推动了通商口岸工业化的发展,符合题意要求,故答案:选 C, A、 B、 D三项中没有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内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

22、主革命 1840至 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西方列强侵略的两方面影响 鲍宗豪中西方城市文明比较研究载: “重庆在 1937年人口不过 27万,到 1945年竟达 100万,工厂增至 1500家,为战前的 16倍;成都 1939年人口为 30 9万,至 1945年达 71万;宝鸡由 7 8千人增至 11万,昆明由 10多万增至 40多万;湖南衡阳也由 10万人增至 40万人等等。 ”上述城市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开展 B国民党将首都由 南京迁到重庆 C东部居民和工业内迁的影响 D优先发展西部战略的强力推动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37-1945

23、年,这一时期正好是抗日战争时期,很多民族工业内迁使一些地方城市迅速发展,故选 C项。 A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 936年开展的,时间上不符; B项不全面,只看到了重庆的发展,没看到材料中宝鸡、昆明等城市也有所发展; D项在抗日战争时期没有制定优先发展西部的战略。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抗日战争 1946年 2月,当国、共及其他各党派在重庆签订一个基本方案后,美国特使马歇尔致词: “此协定 为中国之希望。我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盖此少数顽固分子,自私自利,即摧毁中国大多数人民所渴望之和平及繁荣生存权利而不顾也。 ”材料表明 A “协定 ”符合美国利益 B国共两党达成和

24、平建国纲领 C美国极力调停国共矛盾 D中国和平面临顽固分子威胁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马歇尔 “相信其将不为少数顽固分子所污损 ”可以判断此时美国也不希望中国爆发内战。故选 A项。但材料中所说的和平方案是中共领导下的各民主党派同国民党共同达成的,但不是和平建国纲领,故 B项错;美国本意上还是支持蒋介石政府掌握中国政权 ,在国共间不可能调停国共矛盾故 C项错; D项偏离材料核心意思。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创刊于 1902年的大公报,曾发表过一篇新生宣言,称 “今后的大公报,从经济观点来说,是私营企业,而

25、在精神上,是属于人民的 ”。据此判断,该宣言发表于 A 1912年 B 1945年 C 1949年 D 1956年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 “私营企业,而在精神上,是属于人民的 ”可知应该是新中国成立后还存在的私营企业,具有了社会主义性质,故选 C项。 A、 B两项这两个时期的私营企业在精神上体现不出属于人民,他们是资产阶级性质的; D项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就不存在私营企业了。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1992年 10月,中共 “十四大 ”公报传到正在日内瓦参加 “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创始会员国谈判 ”会议的中国工作组,引起全场轰动,

26、因为公报内容为中国“复关 ”又排除了一大障碍。其相关内容是 A作 出了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的决策 B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确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 D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国企改革目标 答案: B 试题分析:解题时要结合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关贸总协定的基本性质是世界性的统一市场,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顺应了国际贸易组织的要求,所以有利于中国解决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故选 B项,而 ACD三项虽然是十四大的内容,但和中国 “复关 ”联系不大,故予以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

27、 综合题 ( 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嘉峪关市东北 20公里处,散布着 1400多座魏晋时期的地下壁画砖墓群,被誉为 “世界最大的地下画廊 ”。下图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材料二 把游牧民和被征服的农民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农民,计口授田,保证政府赋税的来源,同时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同时加速了北魏经济方式的进一步封建化,并最终使落后的游牧经济为先进的封建农业经济所代替。 杨建新浅评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两次少数民族改革 ( 1)根据材料一 指出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怎样的生产方式?结合所学知识简答当时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主要原因。( 4分) ( 2)根

28、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种生产方式的变更所产生的影响。( 6分) 答案: ( 1)生产方式:游牧方式、农耕方式。( 2分)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 2分) ( 2)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赋役来源;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6分) 试题分析: 第( 1)问考查学生识图能力,从 图上很明显可以看出第一幅是放牧,第二幅是耕作,就可以总结出生产方式。北魏生产方式更替的原因很显然是孝文帝改革。 第( 2)问影响除了从材料中 “抑制土地兼并,有利于中原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29、 北魏封建化 ”等句子总结之外,还要结合课本所学知识回答,比如:加速了民族融合和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或游牧文明向农耕文明的过渡);并为后世新田制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耕作方式的变化、生产工具的进步 (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根据梅狄克的分析,在(西欧)原始工 业化过程中,核心家庭(两代人组成的家庭)取代了原来男耕女织的扩大家庭。中国现代家庭的历史所揭示出的是与西方十分不同的发展形式。中国的手工制造业的发展没有像西欧的原始工业化那样带来其与农业的分离,也没有导致城镇的蓬勃发展、核心家庭户的兴起以及更早的婚龄。 (中国)三代家

30、庭顽强持续的根本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首先,是因为在土地不足的约束下,得自农业的收入不足以完全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必须借助副业收入。同时,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一般也不足以支撑家庭生计,所以形成了 “半工半耕 ”的生计模式 。 在乡村农民和其制造业人员都缺乏退休福利的现实下,这样的两柄拐杖更加必要。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材料二 只有在没有谋生能力的情况下,一个人才拥有被人赡养的权利 ”,对赡养人来说, “赡养他人的义务,考虑到本人的其它义务,如果会因此危害到维持适合自己社会地位的生活,则不须赡养。 德国民法典( 1900年) 赡养老人的子女

31、可以多分财产,不赡养者少得。这样承包地和宅基地在实际运作中一般都由赡养父母的儿子继承。因此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仍然和家里的第一代保持紧密的关系,他们是家里土地产权的继承人,也是家里老人的法定赡养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 1985年) 材料三 从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全球资本大规模进入中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入城市打工, 2005 年已经达到 1 2 亿人, 2009 年则更是达到 1 45 亿。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因为大量青年作为夫妇进城打工或在城市组织新家庭。伴 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 “空巢家庭 ”,即成年子女外出打工之后由父母亲独自组成的户;还有所

32、谓 “隔代家庭 ”,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即所谓 “留守儿童 ”)。 黄宗智中国的现代家庭:来自经济史和法律史的视角 (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方面的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8分) ( 2)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要评述 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中国家庭结构的新变化?( 5分) 答案: ( 1)西欧:核心家庭占主导。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占较大比例。( 2 分) 西欧:原始工业化的发 展;城镇的蓬勃发展;婚龄的提前;赡养法的规定。( 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中国:人多地少的矛盾;非农就业工资低;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缺乏退休

33、福利;继承法的规定。( 3分。答出其中的三点即可) ( 2)农民工进城打工,导致核心家庭数量上升, “空巢家庭 ”和 “隔代家庭 ”大量出现。( 2分) 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转型;应根据中国国情提倡小城镇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三代家庭,适当发展核心家庭。( 3分) 试题分析: 第( 1)问要依据材料总结,材料中 “西欧核心家庭取代了男耕女织的大家庭 ”“中国三代家庭顽强持续的根本 道理是和农业与副业的紧密结合基本一致的 ”就可以总结出中西的差异;原因也从材料中 “土地不足 必须借助副业收入 劳动力过剩压低了非农就业的工资 缺乏退休福利 ”即可总结出来。 第( 2)问从材料中 “ 从 20世

34、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它带来了一系列家庭结构的变化,包括核心户数和比例的上升 .伴之而来是许多农村的 “空巢家庭 ”.所谓“隔代家庭 ”,即由第二代青年父母亲外出打工,把下一代的孩子留下让爷爷奶奶来带 ”也可以总结出来。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中国和西欧在家庭结构变迁 (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思潮与国情 材料一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虽然有对人的价值的发现,但它的灵魂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度赞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 1)根据材料一概括 “辛亥革命时期的人文思潮 ”的突出特点

35、,( 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特点的原因。( 2分) 科技与发展 材料二 “在 18世纪,中国似乎又一次处于开拓技术和经济变革的关头 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 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儒教对于不能直接感觉的东西根本不愿做抽象的推理或思考;学识集中在儒教经典和过去有关的记载,认为这些才能指导当前和未来。 中国的手工业者技艺高超,极具创造性,但很少涉足理论或实验,他们大多数甚至是文盲。学者们视一切体力劳动为低级,甚至蔑视实验工作。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方科学和技术成就。但这一切都未能止步于已经高度发展水

36、平上的中国发生。 ” 罗兹 墨菲亚洲史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18世纪中西科技有何差异。( 4分) 传统与现代 材料三 近代中国最伟大作家鲁迅那样的一些抱怨最深的人完全拒绝它(传统文化), 鲁迅和其他一些人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一切的原因不在于外国的侵略、占领和特权,而存在于中国传统的腐朽之中,这个传统曾经一度光荣且成就辉煌,但现在已经可悲地无能而道德沦丧。 (新时期以来)人们逐渐承认了中国传统的丰富,相信它能够给予正在为解决现代化问题而奋斗的民族以力量, 中国仍在为找出自身特点而努力,它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将排外主义、发展模式(这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要有赖于西方的技术和组织形式

37、)和传统价值观结合在一起。中国人依然为他 们的特色和他们的传统而骄傲,但他们现在更清楚地认识到他们在当前时代已经落后于世界上国家,他们迫切需要赶上去。 罗兹 墨菲亚洲史 ( 3)材料三中,中国人的传统观发生了什么变化?( 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 4分) 答案: ( 1)特点: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结合。( 2分) 原因: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深重。( 2分) ( 2)差异:中国科技重经验、重实用、轻理论;西方科技重理论、重实验和推理。( 4分) ( 3)变化:从绝对否定传统到承认传统并为传统而骄傲。( 2分) 原因: 20世纪初,新文化运

38、动全盘否定传统。新时期以来,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成为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重要来源。(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第一小问要依据材料 “不是对个人理性的高度赞扬,而是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解放紧密联系在一起 ”进行归纳。要紧紧围绕材料回答;第二小问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当时国家所处的时代背景角度进行思考。 第( 2)问中西科技的差异根据材料 “.但中国的这一系列成就,同医学和药物学及其应用一样,主要是累积的经验发现,而不是系统的或持久的科学探索的结果 .中国的手工业者技艺高超 ,极具创造性,但很少涉足理论或实验,他们大多数甚至是文盲 .然而,正是理论、构思、实验和实践的结合,产生了现代西

39、方科学和技术成就 .”等句子可概括出来。 第( 3)问变化根据材料总结,原因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从思想方面考虑回答。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古代科技的特点及其影响 ( 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宋太宗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乃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一切与故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 商贾之事益重,非兄老先营事业于前,子弟即无由读书,以致身通显。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古者士之子恒为士,后世商之子方能为士,此宋元明以来变迁之大较也。天下之士多出于商,则纤啬之风日益甚,然而睦

40、姻任恤之风,往往难见于士大夫,而转见于商贾。 此又世道风俗之大较也。 (清)沈 落帆楼文集 材料二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工有成器,然后商有贩运,是工为体、商为用也,此易知者也。其精于商术者,则商先谋之,工后作之,先察其何 可与他国争胜,然后命工师思新法,创新器,长供商之取求,是商为主、工为使也, 机器、格致、化学、皆制货者所当晓;各国风尚、道里远近、口岸冲僻,皆运货者所当知。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摘编自张之洞全集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并简析其原因。( 6分) (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张之洞对

41、商业的 新认识。( 7分) 答案: ( 1)变化:土地兼并严重;士农工商四民不分;致仕多出于商;节俭之风盛行;多与商贾联姻。( 4分。答出其中的四点即可) 原因:官与民争利;商品经济发展。( 2分) ( 2)工商相辅相成;工体商用;按照商情进行生产;改进工艺技术;工业支撑商业;与外国商业竞争;讲求科技、风俗、地理等工商相关知识。政府要重商护商。( 5分。答出其中的五点即可) 具有发展近代商业观念;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民族工商业(民族经济)发展。( 2分。答出其中的两点即可)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料中的关键词, “士大夫始乃兼农 桑之业, 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 天下之士多出于商

42、纤啬之风 睦姻任恤之风 ”即可概括宋代商业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原因可依据所学知识联系时代背景从经济方面考虑。 第( 2)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问题要多从材料中找答案:和问题的切入点,材料中 “ 外国工商两业相因而成 工为体、商为用 商为主、工为使 致护商之要,不外合众商之力以厚其本,合国与民之力以济其穷 ”等关键句子可知张之洞的商业观点,从其观点不难看出,他的思想适应了近代商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近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 业的发展 北宋商品经济的发展 ( 10分)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威尔逊 1916年 5月 16日致信豪斯: “假如我们提出和平建议,它将遵循下列

43、条件: 2 )一个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防止任何因为 A)违背条约的或 B)没有警告及全面要求而开始的战争, 这是一个对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的实质性的保证。 ” 查尔斯 西摩编:豪斯上校秘录第二卷从中立到参战, 19151917 伦敦 材料二 1941年 8月,罗斯福指出: “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但为期尚早;即使这种组织重建起来,处理安全问题时也无法充分利用,因为像国际联盟大会这样的机构太庞杂了,在处理安全问题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起不了什么作用。这么大的机构可以讨论问题,适合小国家提出他们的建议,诉说冤屈,但只有大国才能承担责任,采取管理的措施。 ” 转引自赵志辉罗斯福外

44、交思想研究 ( 1)结合材料一、二,比较威尔逊与罗斯福外交思想的异同点。( 6分) ( 2)战后罗斯福的思想如何得到落实?( 4分) 答案: ( 1)同:都主张建立防止战争和反对侵略的 国际组织,实现集体安全。( 2 分) 异:罗斯福主张增加决策机构的有效性;强调大国的责任。( 4分) ( 2)建立联合国;设立对国际安全负责的安理会;安理会实行 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原则。( 4分) 试题分析:第( 1)问从材料一和材料二中两人的主张威尔逊 “普遍的联盟,宗旨是维护海上自由和防止任何因为没有警告及全面要求而开始的战争 ”罗斯福指出: “将来有重建国联那种组织的可能性 ”可以总结出来。 第( 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建立联合国;设立对国际安全负责的安理会;安理会实行 5个常任理事国一致原则均是对上述思想的落实。 考点: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