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339429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4.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届河南省商丘市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阶级中也存在着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上述材料最能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 A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继承权力和财产 B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C宗族是管理国家的组织 D “天下为公 ”的局面形成 答案: B 试题分析: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土地和人民给士,是国家等级结构;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的维护政治等级,维护统治的,天子王位嫡长子继承,其他儿子分封诸侯,诸侯相对天子是小宗。所以,西周社会在政治上具有家国一体的特点。 考点:古代中国

2、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家国一体。 下图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GDP增长率的变化情况, GDP增长率在 1961年、 1979年和 1993年变化较显著。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三年 GDP增长率变化显著的共同因素是 A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 B国家政治制度发生变革 C国家对生产关系进行调整 D国家产业结构出现重大调整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61 年受大跃进的影响,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建设规模,撤销盲目上马的一些项目,因此 GDP下滑; 1979年为了改变 “洋跃进 ”带来的弊端,再次进行调整; 1991年,通货膨胀严重,国家整顿国民经济, GDP下滑。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

3、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国民经济的调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国民经济的整顿。 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曾表示,如果中国向美国表达需要粮食的愿望,美国愿意认真考虑。实际上中国政府并没有主动要求美国政府提供粮食,只是同美国民间商业机构洽谈进口粮食的可能性。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中国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实现了粮食自给 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美国经济出现 “滞胀 ”,急需打开中国市场 D意识形态的对立影响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 1961年中国经济受大跃进的影响出现饥

4、荒, A项错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 1971年尼克松访华;美国经济出现 “滞涨 ”是在 20世纪 70年代 ;此时意识形态影响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相似之处是 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C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 D允许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斯大林体系和社会主义改造后的中国计划经济实行高度集中地经济体制;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没有允许外资参与本国经济活动的内容;但是两者都允许多

5、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 考点: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 新民主主义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有学者认为: “东德剧变的主要根源在于当其面临 1970年代世界经济的结构性危机(石油危机、高失业率与通货膨胀、以美元为基准货币的固定汇率制失调 )时,试图通过国有化与中央集权等传统方式来化解危机,最终却因此而造成剧变。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 ”该学者的观点 A从全球化的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 B从经济层面分析政治体制的缺陷 C否定了国有化和中央集权体制 D强调外部环境对发展模式的决定作用 答案

6、: A 试题分析:该学者认为 “东德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国际因素,国内因素不过是一个次要因素。 ”是把东欧放在世界历史的尺度,从全球化角度分析了东德剧变。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东欧剧变。 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 24%, 1935年则提高到 79%,这样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事实上,到 1938年就出现了一次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史称 “罗斯福萧条 ”。可见 “罗斯福萧条 ”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 B高投资影响了民众购买力 C自由企业制度受到了限制 D市场自由调节能力增强 答案: A 试题分析:税率的

7、提高使整个社会私人资本的投资率低,经济缓慢恢复中的回冷,所以高税收影响社会资本流通;政府的高投资以工代赈,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的购买了;罗斯福新政开启了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干预经济的先河,市场自由调节受限制;题干没有反应自由企业受限的情况。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萧条。 从 1928 年开始,国民政府先后同各国签订关税条约,提高火柴、瓷器、糖、水泥、肥皂等商品的进口税,到 1933年,对棉产品、纸张的进口税率甚至高达货价的 80%。此举 促使外国资本卷土重来 推动 了民族工业更快的发展 使官僚资本得以垄断国家经济 有助于抵制经济危机背景下的外货倾销 A B C

8、D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民政府通过改订新约运动提高关税水平,一方面有利于增加关税收入,另一方面可以对民族工业起到保护作用,在 30年代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有助于抵制资本主义国家商品倾销。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进口税。 从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到康有为 “托古改制 ”,从三民主义到新文化运动,造成近代西学地位不断提高,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学地位不断下降的局面,这主要反映了 A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加深 B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C西方列强的侵入,西学涌入中国 D知识分子的思想逐渐激进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洋务运动儒家

9、思想受到冲击、戊戌变法康有为把儒家思想和西方的政治理论嫁接在一起作为办法的思想武器,新文化运动激烈批判儒家思想,整个过程反应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地位不断下降,是中国适应历史发展潮 流,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逐步加强。 考点: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托古改制;思想解放的潮流 新文化运动 打倒孔家店。 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英国宪章运动明确提出: “年满 21岁且精神正常的男子都有普选权,选举投票应秘密进行,废除议会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 ”上述政治主张 A体现了直接民主的政治诉求 B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 C还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D要求打破工业资产阶级垄断政权的局面 答案: C 试题

10、分析:宪章运动体现的是个人追求普选权的权利,宪章运动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来源,工业资产阶级 作为新兴的力量也在不断的追求政治权利,所以工人的要求没有脱离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宪章运动。 “随着世俗社会的兴起及城市的发展,西方人终于从迷梦中觉醒,失踪的古典文化终于战胜经院哲学与圣经,雅典终于战胜耶路撒冷 ”。该材料所述的历史事件 A强调人的价值,是人文精神的起源 B体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特征 C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 D为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政治构想 答案: B 试题分析:人文主义起源在古希腊, A项不符合题意;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新兴的

11、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旗号,宣传资产阶级思想,以人为中心,追求现实的享受,肯定人得价值和尊严,所以选 B;开始打破对罗马教会的迷信是在宗教改革时期, C项错误;为资本主义提供政治构想是启蒙思想运动时期, D选错误。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文艺复兴。 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召开期间,其常务委员会都会向公民大会提出陶片放逐提案。如果大会表决通过该提案,则于翌年 2月或 3月间实施放逐投票,得票最多的人即为当年放逐的人选,放逐期限为 10年(或 5年),被放 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须在 10天内离开城邦。材料说明古代雅典 A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B维护了雅典人的民主权利 C

12、民主制度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D民主制度科学完善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公民的情绪,而公民的情绪常常因受一些政治家的鼓励波动不定,一些政客常常以民主为号召,鼓动民众把 “贝壳放逐法 ”作为打击政敌的武器。被放逐者无权为自己辩护,说明古代雅典国家决策缺乏理性化。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雅典民主政治 陶片放逐法。 “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 到了 天理 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 ”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B创立出与佛道

13、学说截然对立的新儒学理论 C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D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答案: D 试题分析:儒学一直关心的是人类社会,而不是天道自然, A项错误;新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来阐述儒家义理,并不是截然相反, B项错误;格物致知出自礼记,不是宋朝思想家的原创;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 天理 的高度,是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宋明理学 新儒学。 综合题 ( 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有位观察力敏锐,名叫托马斯 梅多斯的西方人评论道: “在所有已达到某种程度的文

14、明的民族当中,中国人是最缺乏革命性,却又最富有反叛性的。 ” 从 14世纪中叶到 19世纪欧洲人开始真正侵入中国为止,这整个时代是人类有史以来政治清明、社 会稳定的伟大时代之一;传统的制度和习俗 农业经济、儒家生活方式、选拔政府官员的考试制度和身居北京的天子的受人尊敬的统治 一直在顺利地、令人满意地继续着。假如在普通的时代,这种秩序和持久性或许可看作是件幸事。但是,在这些世纪里,一个生气勃勃的新欧洲正在崛起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商业革命和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以及把自己的统治迅速扩大到全球的强大的民族国家的崛起,都发生在这些世纪里。在这样一个时代,稳定成了可咒诅的东西,而非幸事。相对地说,中

15、国不仅看起来,而且事实上是静止的、落后的。不断变化和 “进步 ”的 观念,尽管那时在西方被认为理所当然,但依然不合中国人的思想。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500年后世界 材料二 近代资本主义的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消除了以往历史形成的各民族、各国的孤立闭塞状态 ,日益在经济上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从而 “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这里说的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 所谓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 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

16、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而言的。 在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的漫长过程中,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并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它们互为条件,最初是缓慢地、后来是越来越急速地促成历史由分散的发展到以世界为一整体的发展。纵向发展制约着横向发展,纵向发展所达到的阶段和水平,规定着横向发展的规模和广度。 横向发展一方面受纵向发展的制约,一方面又对纵向发展具有反作用。 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发展,是决定历史纵向和横向发展的最根本的因素,它把历史的这两个方面结合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近代史编(上卷) (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造成当时中国所谓 “静止的、落后的

17、 ”社会因素。你怎样看待这种 “静止、落后 ”中的 “幸 ”与 “不幸 ”?( 12分) ( 2)参照明清时期和西方工业革命后的史实,说明材料二中 “纵向和横向发展 ”是怎样统一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的。你能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13分) 答案: ( 1)社会因素:小农经济模式及重农抑商政策;君主专制的强化;八股取士及思想禁锢(科举制度僵化及心学的统治)。( 6分) 怎样看待:从中国自身历史发展来看,明清时期政治稳定、 国家统一、农耕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但从世界向资本主义转型的发展大趋势看,明清统治者厉行专制、固守农耕经济、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

18、,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6分) ( 2)明清时期,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传统社会未发生根本变化,同时也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展开;闭关政策、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背离世界近代化潮流,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的正常转型。( 5分)工业革命使西方工业文明和近代社会的迅速到来,同时也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的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要结合材料内容说明观点,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 分)启示: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才能促使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3分)(答出一点 2分、答出两点 3分

19、,言之成理即可) 试题分析: ( 1)在制度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经济上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依然占主体地位,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依靠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但是考试模式呆板,以八股取士,思想禁锢,文化专制,儒家思想是占正统地位,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从中国历史发展来看明清时期 政治稳定、国家统一、农耕文明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是一个令人羡慕的时代;但是把中国放在世界隔阂已经打破,世界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背景下,政治体制上明清君主专制加强,经济上固守农耕经济、实行 “闭关锁国 ”政策、阻碍资本主义发展,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造成了中国的落后。 ( 2)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

20、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从生产方式说,农耕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传统社会未发生根本变化;从社会形态方面闭关政策、与世隔绝又导致中国背离世界近代化潮流,进一步阻碍了中国向近代化的正常转型。横向 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工业革命使人类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推动近代社会的迅速到来,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联系的加强,又反过来巩固和扩大了资本主义对世界的统治。中国在纵向和横向方面与世界的差距,给我们的启示是:开放国兴,闭关国衰;加强联系,互相学习,共同促进世界的进步与发展;善于向外国学习,同时又富有创新精神

21、的民族,才能促使本民族经济、文化的飞速发展。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君主专制;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 “重农抑商 ”和 “海禁 ”政策 重农抑商与海禁;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正统思想。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图表、图片、数据等包含着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种信息。 时间 人口数 战国末年 估计 2000万人 西汉元始二年(西汉末) 5959万人 三国(魏、蜀、吴) 共 767万人 晋太康元年( 280年) 1616万人 隋开皇年间(隋初) 约 4450万人 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 740年) 4844万人 唐玄宗

22、天宝 14年( 755年) 全国有户 891 4709万,总人口 5291 9万人 唐代宗广德 2年( 764年) 全国有户 293 3125万,总人口 1690万人 宋、金、西夏、大理及其它少数民族( 13世纪初) 合计已超过 1 2亿人 元世祖至元二十七年( 1290年) 5883万人 明洪武二十六年( 1393年) 6054万人 清顺治八年( 1651年) 1063万人 乾隆六年( 1741年) 14341万人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年) 30148万人 道光十四年( 1834年) 40100万人 仔细阅读和观察表中不同时期人口变化的数据,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

23、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12分) 答案: 信息一:战国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说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 6分) 信息二: 13世纪初,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说明: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6分) 信息三: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说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 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 6 分)(提取出其它信息并能合理说明,亦可得分) 试题分析: 国家分裂时,战乱频繁,人口锐减,社会安定时期,人口数量上升,具体体现在战国

24、至西汉、晋至隋朝人口急剧增长,汉末至三国、唐朝安史之乱后、明清之际等时期人口急剧下降。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了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分裂、战乱频繁破坏社会经济的发展。 13世纪初,各民族政权分立,宋、金、西夏、大理等总人口增长较快,民族融合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清初至鸦片战争前夕,人口持续增长。由于清初经济政策的调整促使小农经济、农耕文明仍持续发展。中国经济总量依然庞大,但是经济总量中引领世界潮流的份额与西方有差距。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人口的数量的演变。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下表为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有关农村社会改革的

25、材料 国家 改革措施 俄国 农奴在法律上是 “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他们必须出钱赎买这块份地。 日本 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废除了禁止土地买卖的法令。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 “平民 ”,实行 “四民平等 ”。 根据表中材料,指出两国农村社会改革的相同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的影响。( 15分) 答案: 相同点:都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 3分)都使土地所有权有所变革。( 3分) 影响:促使部分地主改变经营方式,采用新式农具,使用机器;( 3分)促使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确立;( 3分)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政治

26、制度的变革。( 3分) 试题分析:相同点:俄国农奴在法律上是 “自由人 ”,地主再也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日本农、工、商和僧侣、神官改称 “平民 ”,实行 “四民平等 ”,两者都使农民获得人身自由。俄国农奴获得一块份地,日本承认土地私有,都使土地所有权有所变革。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地主改变经营方式,使用新的生产工具,适应时代潮流,农村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 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 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土地制度;历史上重大改革 明治维新 农民。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武则天,名 祝 菸乃 袷羯轿鳎 恕阑樟 辏 55)十月,高宗下诏废王皇后,十一月立武则天为后,

27、皇后正式易人。武则天取得皇后的地位并不满足,她还想进一步掌握政权。上元元年(公元 674年),她(武则天)向高宗提出十二条建议:( 1)劝农桑、薄赋徭;( 2)给复三辅地;( 3)息兵,以道德化天下;( 4)南北中尚禁浮巧;( 5)省功费力役;( 6)广言路;( 7)杜馋口;( 8)王公以降皆习老子;( 9)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 10)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 11) 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 12)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高宗曾下诏实行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长孙无忌指责武则天不是天下 “令族(世家大族) ”,骆宾王斥武则天 “地实寒微 ”。 白寿彝中国通史 “太后虽滥以禄位收

28、天下人心,然不称职者,寻亦黜之,或加刑诛。挟刑赏之柄以驾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竞为之用。 ” 资治通鉴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武则天所表 “十二事 ”的内容及作用。( 9分) ( 2)你如何认识材料二中长孙无忌、骆宾王与司马光对武则天作出的不同评价?( 6分) 答案: 试题分析: ( 1)劝农桑、薄赋徭 重视农业发展;息兵,以道德化天下、父在为母服齐哀三年 重视德治孝道;南北中尚禁浮巧 提倡节俭;省功费力役 减轻徭役;广言路、杜馋口、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核、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百官任事久,材高位下者得进阶 规范用人制度。提高武则天的政治影响力,为以后取得政权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唐朝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 2)武则天出身低微,不拘一格用人才,冲击了传统门第观念,遭到遭到长孙无忌、骆宾王的指责,此二人的评价立足于门第观念和本阶层的利益;司马光评价武则天的用人措施, 主要两方面的作用,为巩固统治地位而笼络人才,又肯定了其做法有利于选拔杰出人才。 考点: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政治家 武则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