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medalangle361 文档编号:339982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2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新课标 2卷带解析) 选择题 周代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 “周礼 ”行事,学说统一的 “雅言 ”,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周代的 “雅言 ”最早应起源于现在的 A河南 B河北 C陕西 D山东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西周叛乱知识的记忆能力问题。 “雅言 ”就是我国最早的古代通用语,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与方言相对而言。注意材料要求的是 “雅言 ”最早起源于什么地方,一定是西周的统治中心,西周的都城是镐京,镐京在今天陕西境内,所以应该选择 C项,其他选项都不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周代的统治 图为波兰开

2、放边境线时的情景,它反映的是 A冷战结束 B华约解体 C北约东扩 D欧盟扩大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状况的识记能力。本题的解决关键是图上欧盟的标志,依据这个可以排除 ABC三项内容。 AB两项内容在欧盟成立前有,所以时间不符合。北约是军事同盟,而欧盟是政治经济联盟,所以排除 C项。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欧盟的扩大 20世纪 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

3、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 1929年至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的时间是 20世纪 30年代,正是资本主义经济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时期,这次大危机是一战后二战前持续时间长、破坏性最大 、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危机,其影响也十分大,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都出现了危机,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质疑,对资本主义失去了信心,所以 AB两项错误。 D项为错误项。 考点: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 1929 1933年资本主义世

4、界经济的危机的影响 有人描述 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闻。这说明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的理解与运用能力。材料中内容的时间是在 19世纪初的英国,这个信息十分的关键,是解题的决定因素,透露出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内容。 B项为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没有涉及 B项内容。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轻工业为主导的,不是重工业,所以 C项错误。 D项既是无关项

5、也是错误项。 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 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 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罗马政治与法律相关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能力。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由贵族主导制定的,并且这部法律也主要维护贵族利益的,所以排除 A项。 C项错误,材料内容表明法律制定的关

6、键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所以排除 C项。 D项明显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与贵族斗争的影响 1953年 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1953年 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 A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

7、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 D项也是无关项。 1953年至 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 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世纪 50年代至 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1937年 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 “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行动。 ”否则,远东的 暴力和动乱 “就会达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的程度 ”。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

8、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 A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材料的时间,从时间入手分析出顾维钧言论的背景,这个背景是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与八 一三事变后,国联继续姑息纵容日本侵华,所以顾维钧有此言论。其次从材料中的关键词 “远东 ”分析出其背景,最后依据题干中备选项的内容进行比较,然后结合题干中要求的“主要目的 ”来解决。材料中只涉及到了远东问题,并不涉及到世界大战的问题,并且 B项内容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出批评的态度,所以 C项错误。 D项也是无关项,材料中并未有涉及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

9、抗日斗争 九 一八事变后中国的外交政策 1926年,有报纸评论说: “自从蒋介石抬出三民主义,大 出风头以后,许多人都觉得主义是值钱的,于是乎孙传芳标榜三爱(爱国、爱民、爱敌),东三省有人主张三权(民权、国权、人权)。听说四川有些军人到处请教人替他们想个主义玩玩。 ”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政治宣传促使各界思想趋同 B标榜主义成为军阀自保的主要手段 C民主思想已经成为社会潮流 D各地军阀对三民主义理解存在差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辛亥革命影响的识记、理解与运用能力。 A 项错误,材料中列举的三个例子中人物的主张各不相同,所以排除 A项。 B项内容符合孙传芳的主张,东三省有人不一定

10、是军阀 ,所以排除 B项。 D项内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孙传芳标榜的 “三爱 ”、东三省人主张的三权都与 “三民主义 ”内容无关。故答案:选择 C项。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 “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 “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维新思想背景的理解与运用的能力。 AC两项为无关项,对材料内容解读不正确,题干要求回答的是主要原因,所以排

11、除 AC 两项。D项是梁启超注重易服的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正是因为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所以他主张易服,根本目的是为了变法维新制度氛围,故答案:选择 B项。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维新思想 梁启超主张易服 明初废丞相、设顾问性质的内阁大学士,严防权臣乱政。明中后期严嵩、张居正等内阁首辅操纵朝政,权倾一时。这表明 A皇权渐趋衰落 B君主集权加强 C内阁取代六部 D首辅权力失控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状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A项与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发展史实不相符合,所以排除 A项。内阁取代六部与史实不符合,这二者不存在政治隶属关系,六部直接受

12、皇帝统领。D项与史实不符合,材料中的所说的首辅权利来源于皇帝,皇帝信任首辅大臣专权只能说明是皇权的集权不断加强。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内阁制 北宋中期,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 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 B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 “蜀民以

13、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 ”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 “私为券 ”。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商业的发展 商业发展的表现(交子) 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分析材料及正确理解中国古代法律特点的相关内容的能力。 A项为无关项,材料涉及的应该是父亲的权利,不是儿子的权利。 B项与史实不符合,宗法观念到现在都还很深。 C项为无关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到有关内容。西汉以后儒家学说

14、成为独尊的思想,材料中西晋法律的变化体现了三纲五常中的父为子 之纲,故答案:选择 D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晋朝法律特点 综合题 ( 15分)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入侵缅甸,驻缅甸英军节节败退, 1942年 2月,由精锐力量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入缅,与日军作战,在仁安羌作战中,中国远征军与敌浴血奋战,解救出被困英军,轰动英伦三岛,英军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放弃缅甸,向印度撤退,中国远征军掩护英军,并分别撤至印度和国内,中国大后方重要的对外陆路通道分别被切断,滇西一度被日军占领。 1943年 10月,中 国远征军与盟

15、军配合,反攻缅北和滇西,在密支那战役中,中国军人组成敢死队,绕到敌军背后,与正面部队同时发动进攻,使敌人背腹受敌,崩溃逃跑,日军指挥官绝望自杀。中国远征军兵力总计达 40余万人,伤亡接机 20万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了最后的胜利。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国抗日战争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 9分) 答案:( 1)日军大举进攻东南亚,美、英处于守 势;国际反法西斯已形成;中国抗日战争处于相持阶段。 ( 2)军事意义:消灭了日军有生力量;保

16、存了盟军反攻的实力;打通了中外国际交通线。 政治意义:表现出中国军队的英勇善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中国远征军入缅前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的问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其次可以从中国抗日战争及二战的整个过程的阶段特点来分析归纳。材料明确的给出了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时间是 1942年,从中国战场来看是相持阶段,中日对峙,双方都无法快速战胜对手。从二战的整体战事上 看是英美盟军处于守势,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目的是为了解救被困的英军。 ( 2)第二问,有关军事意义主要是从战局及双方力量对比上分析,比如远征军救出了大量的英军为后来的反击保

17、存了实力等意义。政治意义需要从国际关系及中国的国际地位上来分析。中国的远征军救出了欧洲国家队的军队这无疑是给中国人争了光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国的民族信心,让西方大国对中国刮目相看,提高了国际地位。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背景及意义 ( 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 3月,中共中央发出 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配上, “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 ”。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人数,不

18、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上干部者有 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此得以进入 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 3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意义( 7分) 答案:( 1)原因:巩固抗日根据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调动各阶层积极性,实行民主。 特点: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阶

19、层联合;民主协商。 ( 2)广泛团结了抗日力量,调动各阶层积极性;保证了各阶层民主权利;根据地人民民主权利得到巩固。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三制的原因首先需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分析归纳。 1940年是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日的民族矛盾,所以全中国需要一致对外,国共两党也需要团结一致对敌。其次依据材料提供的内容来对照前边的背景来正确理解 “三三制原则 ”。有关三三制原则的特点问题依据材料内容来归纳即可,从原则的制定者、原则的内容来分析。 ( 2)三三制原则的主要意义需要依据第一问中这个原则出现原因的答案:来总结归纳,从中国当时社会的

20、主矛盾入手分析,实行这种制度解决社会主要矛盾,取得的成果 即是原则的意义。也可依据中共在抗日战争时期倡导的民族统一战线的作用及后来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史实来总结。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抗战 抗日战争时期敌后革命根据地的民主制度建设 (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秦汉时期山林属国家所有,不允许私家占有山林湖泊。东晋以后,世室大族在南方擅占山泽。晋城帝颁布了 “占山护泽,强盗律论 ”的禁令,但难以执行。豪强之家违法占山封水,政府无力制裁。平民百姓却无此特权, “富强者兼岭而占,贫弱者薪苏(柴薪)无托 ”。南朝宋孝武帝实行改制,允许私家合法拥有 山泽产权:按官阶等

21、级设限,第一、二品可占山三顷,依品级递减,九品及百姓占山一顷; “若先已占山,不得更占;先占阙(缺)少,依限占足 ”。私人合法取得山林产权后,山林开放成为常态,产权国有与私有并存。 摘编自赵冈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之变迁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 6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作用。( 9分) 答案:(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矛盾;保护了官 僚阶层的经济利益;推动了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概括南朝山泽管理

22、制度改革的背景可以依据材料进行概括整理,也可以依据教材中南朝相关名实来回答。本题需要从经济史教材中的第三课与政治史上的选官制度来综合分析,从这两个相关的知识点可以得出南朝山泽改革的背景。南朝时期由于政治上的依门第选官制度,使得士族势力强大 所以他们控制山林河流之利,这种现象是加剧了阶级矛盾的,同时也造成了地方强大而中央政府弱小的局面,所以要改革。 ( 2)第二问,首先要依据第一问的背景来分析归纳出部分答案:,然后再依 据材料内容及教材上南朝经济发展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整理。经济体制改革都是要部分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所以它都会不同程度的推动经济的发展,这是个套路答案:。 考点:历史上重大

23、改革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 南朝山泽管理制度改革的背景及作用 (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 目录 A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一节 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节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 革命形势的成熟 第三节 革命的开始 第一和第二次内战 共和国的建立 第四节 共和国时期的阶级斗争 第 五节 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 第六节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 1688年 政变 第二章 (略) 摘编自世界历史 近代部分,1972年版 目录 B 第一章 16世纪资本主义曙光下的西方 同一时期东方中国和日本 第一节 世界地区隔绝状态的突破 商业革命 第二节 文艺复兴

24、第三节 宗教改革 第四节 欧洲诸国专制制度的形成 尼德兰革命 第五节 16世纪的中国与日本 第二章 17世纪至工业革命前的东西方世界 第一节 17世纪英国革命 16891742 年的英国 第二节 (略) 摘编自世界史 近代史编,1972年 版, 2011年版 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 (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 答案:不同之处: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 A以 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 B以 16世纪的世界为开端。 原因分析:从教材出版时代角度分析。目录 A编于 20世纪 70年代初

25、的中国,当时正是 “文化大革命 ”期间,历史研究和教学重视革命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主导作用。这种对世界近代史开端的认识,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征。 目录 B编于改革开放之后,思想领域拨乱反正,与外部世界的交流增多。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从更宏观的角度认识世界近代史开端。目录 B反映了 21世纪初中国史学界的认识水平。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所学相关知识的基本运用与对应该掌握的基本史学研究方法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这种开放性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中的两个版本的目录的不同之处不只一处,所以答案:可不唯一。材料中明显的不同之处还有目录 A中没有把欧洲资产阶级思想解放的内容单列出来,而是做为

26、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来讲解的。有关原因问题,分析时首先从两则目录 的出处来比较,分析整理出两则目录出版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历史背景来分析概括原因。主要抓住目录 A是文革时期的,目录 B是改革开放后是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的这个本质上的不同来分析。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史家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的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工业革命 史家对工业革命的看法;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启蒙运动 史家对欧洲近代思想的的评价、历史课本研究历史的方法与观点的变化 (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朝 建都北京后,

27、原居住于白山墨水间的各民族人口大量内迁,东北地区出现 “沃野千里,有土无人 ”的状况。清廷东北地区视为 “龙兴之地 ”,在此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实施军事化管辖,设置关口,长期禁止关内人口迁居。往来须持有官方颁发的路票。 “移民之居住有禁,田地之垦辟有禁,森林矿产之采伐有禁,人参东珠之掘掳有禁 ”,从乾隆年间开始,山东、河北等地 “闯关东 ”者日盛, “每查办一次,辄增出新来流民 ”。他们 “不但不肯回籍,抑且呼朋引类,日积日多 ”。清廷对东北地区时开时禁。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等 材料二 1689年 的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清朝与我国的东段边界,但直到19世纪初,黑龙江以北数十万平

28、方公里的土地上,居民不足 1万人,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被迫与俄国签订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 1904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1907年,设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 1908年仅奉天一省人口已达 1100万人,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东三省移民实边章程。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东北地区移民过程的特点。( 12分) ( 2)根

29、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移民东北的历史作用。( 13分) 答案:( 1)清政府由禁止到时开时禁再到鼓励;由自发移民为主到政府主导为主;移民政策受外来侵略影响;移民主要来自邻近省份;移民禁而不止,规模逐渐扩大;从非法移居到合法定居、生产。 ( 2)缓解关内人口压力;增加政府收入;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促进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和先进技术的传播; 有助于抵御列强侵略;促进东北开发。 试题分析:( 1)第一问,材料一中主要反映的是清朝时期自由移民,材料二中体现出了移民政策的两个特点,一个是政府主导移民,二是鸦片战争后由于侵略者的侵略对移民的影响,这是移民的原因上分析其特点。再由移民的来源分析,主

30、要都是由邻省移来。材料中的 “清政府随即开放了哈尔滨以北的呼兰河平原和吉林西北平原。新来移民与当地满、蒙古等族通婚、建庙、演戏、立会、设学堂、建布铺。仅十余年, 1904 年清政府全面开放东北各边荒地 ”表明移民的扩大与政府承认移民的合法化。 ( 2)第二问,移民的作 用也有规律可遵循,回答时首先可以依据中国古代史上的三次大移民的作用来分析归纳,其次依据材料中的内容来分析归纳,材料中的 “仅十余年,呼兰地区已是 “三城相望,粮产富饶,商贾因之糜(群)集,流民居户不下十有余万 ”表明移民促进了东北地区的开发。北方的土地开发,也是有利于政府农业税的增加。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

31、土地制度 清朝时期的北方开发 (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甲午战败后光绪帝痛感危亡在即,锐意变法,他曾对庆亲王奕 了担骸疤笕羧圆桓 沂氯 以锻巳么宋唬 桓首鐾龉 ! 895年 6月,光绪帝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895年至 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1898年6月 11日,慈禧太后面告光绪帝: “前日御史杨深秀、学士徐致靖言国是未定,良是。今宜专讲西学,明白宣示。 ”于是,光绪颁布了变法诏书。 15日,慈禧太后迫使光绪帝下诏将他的老师翁同 开缺回籍,并令授任新职的高官大员,须向慈禧太后谢恩。 16日,光绪帝在一度 “战栗变色 ”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

32、月 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人革职,后又把阻挠变法的李鸿章逐出总理衙门。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 中国通史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8 分) (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7分) 答案:( 1)重视和采纳维新派的改革建议;颁布变法诏书;重用维新派人士;抵制顽固势力对变法的阻挠。 ( 2)变法的最高领导者,推动变法实施;争取慈禧太后支持并有所抗争;无力保证变法持续进行。 试题分析: ( 1)第一问,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可依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分析。材料中的 “读康有为的上书深受启发,遂于 1

33、895年至 1897年间屡颁改革性质的法令 ”表明光 绪帝重视维新派的建议,并多次颁布诏书等措施。材料中的 “光绪帝在一度 “战栗变色 ”后,仍如期召见康有为,商讨变法事宜。 9月 4日,光绪帝下令将阻止变法的礼部尚书怀塔布等 6人革职 ”等表明光绪帝对反对变法的守旧势力不退缩的变法决心。 ( 2)第二问,光绪在清末时虽没有实权,但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他在变法时颁布诏书,维新派依靠他进行变法,这些都说明他是变法的最高领导者,他的一些具体的措施是推动了变法的进程的。但光绪没有实权,他的一些诏令及变法的措施是无法实施的,戊戌变法的失败表明他是无力把变法进行到底的。 考点:中 外历史人物评说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光绪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