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340744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5届辽宁沈阳铁路实验中学高三上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宗 ”是一个会意字。在甲骨 文中,宗字作 “ ”, “ ”像宫室屋宇之形, “”可能表示 ( ) A祖先牌位 B皇帝宝座 C青铜兵器 D铁制农具 答案: A 试题分析:由于宗是一个会意字,所以这个字的每个部分都有一定的含义,题干中说 表示宫室屋宇,所以 “ ”就有可能是摆在宫室屋宇内的祖先牌位,再结合我们平时所提到的祖宗、宗法制、宗庙等说法,就可以确定该选 A。皇帝出现在秦朝,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字,故排除掉 BD; 表示宫室屋宇,兵器象征战争,而战争不可能在 “宫室屋宇 ”下进行,故排

2、除 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宗法制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 1945年 8月 14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的条约,条约有效期为 30年。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这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针是 ( ) A独立自主 B “一边倒 ” C “另起炉灶 ”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 “新中国成立后,决定重新签订中苏之间的条约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不承认国民政府与别国所签订的条约,新中国政府愿意在新的基础上与外国重新订约,这体现的是 “

3、另起炉灶 ”的外交原则,所以答案:选 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建国初期的外交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 A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B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C以 “求同存异 ”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D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 “联大 ”会议 答案: C 试题:本题考查建国初的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 “一种在西方

4、缺席的情况下 ”“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 ”可以判断是新中国参加的万隆会议,该会议上周恩来针对与会国不同社会制度特点提出了 “求同存异 ”方针,从而促进会议成功,故本题选择 C项。 A属于中印之间会谈,不符合材料中 “在西方缺 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 ”的信息;有西方大国参与的会议;时间与题干时间不符。 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格局 万隆会议 1971年 3月 15日,美国国务院宣布取消对于使用美国护照去中国旅游的一切限制; 4月 14日,尼克松宣布结束已存在 20年的禁止美中贸易的法令。这些政策变化表明美国 ( ) A积极传递与中国接近的信息 B切实推进与中国的新型区域合作 C彻底改变了

5、敌视中国的政策 D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美国取消限制和禁令,体现出对中国和好的态度,为之后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关系改善作了铺垫, A项正确, C项表达不准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开展新型区域合作, B项错误。中美联合公报是 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时签订的, D项错误。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中美关系正常化 帕维尔 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中认为: “可以将上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 )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 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

6、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的。 ”材料中 “另一种温和的选择 ”主要指 ( ) 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 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 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时注意 “上合组织 ”等关键信息,回顾已学知识可知上合组织的宗旨是 “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 ”,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 “不结盟 ”、 “无敌国外交 ”的外交政策, B的表述符合题意。 A为万隆会议精神;根据上合组织宗旨同样可以排除 C、 D。故选 B。 考点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时期外交成就 上海合作组织 1953 年 6 月 2

7、4 日人民日报报道:当选的代表李长凤老大娘笑着说话了,“旧社会妇女在街上说话都不行,哪有妇女的选举权。 今后大家有什么意见告诉我,我一定给大家带上去。 ”该新闻报道说明当时 ( ) A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B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 C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D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化 答案: A 1979年 1月 29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时宣布: “我们不再使用 解放台湾 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 ”这一主张( ) A发展了告台湾同胞书 B放弃了武力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 C明确了 “九二共识 ”的立场 D标志 “一国两制 ”方针正式形成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国政府

8、“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 ”,故 B项错误;台湾问题至今尚未解决,故 C项不正确; “一国两制 ”方针确立于 20世纪 80年代初期,故 D项不正确。材料反映了中国对台政策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 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一国两制 ”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两制。 “苏联的军事力量,以及它在西方人中间引起的恐惧,长期地模糊了这两个争夺者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 ”这种 “根本的不对称性 ”主要表现在 ( ) A同盟力量的差距 B意识形态的对立 C军事力量的失衡 D经济水平的差距 答案: D 试题:苏联是一个军事政治大国,但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舒服,经济没有得到持续、均

9、衡的发展,经济实力远远落后于美国,这造成了两国之间的不对称性。因此选择 D。 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格局 美苏争霸 1966年 7月 1日 ,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 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 ( ) 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加强 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加强 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 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 答案: C 试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与理解能力。提取材料信息 “法国退出北约 ”“北约总部 ”搬迁,可以看出法国不再在政治上和军事上追随美国,美国的领导地位动摇,故选择 C项

10、正确;题干不涉及西欧的经济政治合作,故 A、 B项不正确;也无法看出法国和美国成为对手,故 D项不正确。 考点:当代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两极世界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美国政治家基辛格在 1973年指出: “(世界 )在经济方面,至少已出现五个主要集团。从政治上看,更多的势力中心已经出现 ” 材料表明,基辛格认为( ) A两极格局即政治、经济两极 B美苏国际政治、经济竞争局势激烈 C世界出现多极化趋势 D基辛格反对美苏两强霸权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和辨别历史事物的能力。基辛格指出世界经济和政治领域都出现了多个集团和力量中心,这表明在 1973年两

11、极格局之下世界已出现多极化趋势。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多极化趋势 保罗 约翰逊在现代:从 1919到 2000年的世界中写道: “20世纪 80年代,人类刮起了一场巨大的求变之风 80 年代成为当代史的分界线。民主精神恢复了自信,开始广泛传播。 ”这场 “求变之风 ”兴起的直接背景是 ( ) A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的广泛 传播 B苏联和东欧的经济陷入困境 C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D西欧建立了政治和经济联盟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80年代,由于自身的发展问题和西方冷战的压力,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日益陷入困

12、境,即将走向生命的终点,两极格局即将结束。资本主义阵营把社会主义的消亡看作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胜利, B项正确。受罗斯福新政的影响,凯恩斯主义在战后初期广泛传播, A 项错误。 1992 年,中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C 项错误。1993年欧盟成立, D项错误。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苏东剧变 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 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满情绪。材料

13、表明,日本 ( )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答案: C 试题: A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且 “持 续增长 ”不符合史实,故 A项错误;日本目前并不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故 B项错误;从题干中 “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款的比例较高 ”和 “日本所希望的安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 ”的信息可以看出,伴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崛起,日本积极主张联合国安理会的改革,这反映了其成为政治大国地位的野心,故 C项正确; D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项错误。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日本成为经济大国(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4、 有学者认为: “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 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 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 ) A结束美苏 “冷战 ”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C “冷战 ”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D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答案: C 试题:美苏 “冷战 ”造成国际局势一次又一次紧张,结束美苏 “冷战 ”有利于世界和平,故 A、 B两项说法不正确。材料 “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 ”是指美苏解体后,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暂时形成多个力量中心,故 C项说法正确

15、。单极霸权更容易造成动荡的国际局面,故 D项说 法不正确。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两极格局瓦解 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 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其中 “革命性、民主性 ”主要是指临时约法 ( )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D不承认清廷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临时约法的 “革命性、民主性 ”,体现了约法的反封建、反专制的内容。临时约法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政体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故选 B。 D项说法与临

16、时约法内容不符。 A、 C两项都是对 B项的说明。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临时约法 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写道: “ 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 予亦何忍以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 ”这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份皇帝诏书,也被称为新时代开始的一个重要见证,是因为它 ( ) A宣告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B标志资产阶 级共和政体的确立 C意味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D宣告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1912年 2月 12日,清帝宣布退位,表明清政府统治结束,也表明二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结束, A项正确。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于 19

17、12年 1月 1日, D项错误, BC 项无法体现。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 意义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孟子则把 “七十者可以食肉 ”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 )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 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 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 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答案: 唐太宗贞观八年 (634年 ),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 “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高宗永淳元年 (682年 ),始以某官

18、(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 )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据题干材料,从唐太宗开始设置 “中书门下平章事 ”到唐高宗规定带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衔者为宰相,行使宰相权力,其实质目的是为了限制相权,与重用人才无关,排除 B项,故选 A项。平章事为另设职位, C项错误;题中未体现丞相官职被废, D项错误 .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省六部制 元 史卷 91百官志记载: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

19、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 ”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阅读材料,提炼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的 “行中书省 ”可以看出材料主要阐述的是元朝的行省制。由 “皆以省官出领其事、无不领之 ”,说明行省长官的权力很大,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加强了元的中央集权统治。由已学知识可知行省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受到中央的限制,因此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故选 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行省制

20、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官员,他们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力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属于这类官员的有 ( ) A秦朝御史大夫 B汉朝丞相 C唐朝六部尚书 D 明朝内阁大学士 答案: D 试题分析:题干中 “充当皇帝私人顾问,其权利来自与皇帝的私人关系 ”说明一定不是法定的官职,故应该是 D。历史上出现上述非法定或者制度外的官员,是依照皇帝的好恶来决定的,这恰恰说明皇权专制的加强。 ABC 中的几个官职都是当时正式设立的法定官职,故都不符合题意,排除掉即可。 十二铜表法第九表第一款: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 ( ) A标志着古代世界成文法的诞生 B可有效防范个人

21、专权 C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D对后世立法影响深远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强调法律维护公共利益;罗马法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以民法为主要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贵族的利益,但是在很大程度上也体现了平民的要求,是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 ,A错误,因此选择 B,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的完备阶段,排除 C,此外, D项不符合题意,罗马法的影响如罗陪审制度、律师制度等对现在影响深远。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法 十二铜表法 海伦 琼斯在建筑与民主中说: “ 每九天举行一次至少要求 6000位公民参加的雅典公民大会,期间,雅典警卫在街道上巡逻,并用沾

22、了红色粉末的绳子将公民们从市镇广场的最北端护送到集会场所,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 ”上述现象从侧面反映了( ) A高频政治活动导致公民逃离 B雅典民主法治的公正与客观 C雅典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 D雅典民主政治衰落的必然性 答案: D 试题:题干材料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强制性,这显然与民主的权利相矛盾,实际上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故 D项正确。材料 “一旦在集会场所外发现某个公民沾有红色印记,该公民就会受到惩罚 ”,直接反映了雅典要求公民必须履行参政义务,而非侧面反映, C项错误;公民没有履行参政义务,不一定是因为高频政治活动, A项错误;雅典民主

23、法治的公正与客观在材料中更无从体现, B项错误。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局限性 麦迪逊认为美国 1787年宪法 “从严格意义上讲既不是国家宪法,也不是联邦宪法,而是二者的结合 ”。这种认识主要基于该宪法 ( ) A协调了联邦政府和州政府间的权力分配 B构建了三权分立的中央政府 C调和了大州与小州关于国会席位的矛盾 D达成了南方黑奴计算人口总数的方案 答案: A 试题分析: 1787年宪法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也有一定的自治权,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所以麦迪逊认为美国 1787年宪法 “是

24、国家宪法和联邦宪法的结合 ”, A项正确。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787年宪法 1787年宪法 俾斯麦企图建立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立宪议会制度,以达到保持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之目的。这种设 想在 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下列能体现这一目的的正确选项是 ( ) A联邦议会由民选产生 B帝国议会掌握着立法大权 C宰相对联邦议会负责 D帝国皇帝有主宰议会之权 答案: D 试题:联邦会议并不代表议员个人意志,议员代表的是各邦君主的意志,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各邦君主权利的集中体现,发挥的性质是主权性质而非议会性质,不经过选民产生,故 A项错误;帝国议会通

25、过的法案必须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才能生效,故 B项错误;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故 C项错误;皇帝是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有权召集和解散议会等,是普鲁士王朝政治统治优势的体现,故 D项正确。 考点:德国的统一与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体制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 德国 1871年宪法 宪法通过后,共和派在众议院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 1877年支持君主制的法国总统麦克马洪迫使亲共和的内阁辞职,并解散众议院。共和派在重选中获胜,麦克马洪遭到彻底失败后承认: “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该事件对法国政治产生的影响是 ( ) A维护了 “议会至上

26、”的原则 B君主派顺应历史潮流 主动退出历史舞台 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 D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 “不能将行使解散众议院之权树立为治国的体制 ”可以得出在法国政治体制中,维护 “议会至上 ”的原则。所以答案:选 A。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法国共和制 1875年宪法 19世纪初圣西门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理性,应由 “实业家 ”等有产者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建立一种 “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 ”的新社会。据此可知,圣西门 思想的重要缺陷是 ( ) A尚未认清无产阶级的

27、历史使命 B缺乏与资本主义社会斗争的勇气 C缺乏社会主义理想蓝图的构建 D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够彻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圣西门是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家,从材料中 “资本主义社会是一切罪恶的渊薮,社会进步的动力是人的理性 人人参加劳动,人人平等地拿取自己报酬 ”的新社会 ”能够看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蓝图的勾画,所以 B C两项说法错误, “实业家等有产者承担社会改造的任务 ”说明圣西门对无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中作用认识不清,所以 A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D项说法错误材料也无法直接体现。 考点:从科学

28、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空想社会主义 普里马科夫认为, 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 ”。他论述的是 ( ) A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答案: D 试题:本题考查学 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根据题干信息 “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 ” 分析,说明应是 1917年由俄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王朝的二月革命,其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因此应选 D项。 考点: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俄国十月革命 二月革命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

29、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曾国藩讨粤匪檄 )这从侧面反映了 ( ) A列强侵略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B太平天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C曾国藩兴办洋务以实现富国强兵 D太平天国农民的愚昧无知和落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 1854年 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运动是 “荼毒生灵 ”,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 ”。所以答案:选 B。 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0、 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洋务运动 综合题 ( 16分)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政治制度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表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时期统一中 原的秦国, 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它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在治国方面却有惊人的相似。 材料二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 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材料三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 它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 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 ( 1) “秦国

31、”和英国 “在治国方面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都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请 用史实加以说明。( 6分) ( 2) “秦国 ”建立的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分) ( 3)英国创立的 “全新的政体 ”是如何不断发展完善的?( 3分)有什么重大影响?( 3分) ( 4) “秦国 ”和英国的治国方针代表了东西方不同时期的政治文明。指出他们的根本不同点。( 2分) 答案:( 1)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君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6分) ( 2)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2分) ( 3)发展完善: 18

32、世纪形成责任内阁制; 19世 纪形成两党制; 1832年议会改革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席位,进一步完善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3分) 作用:巩固了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3分) ( 4)秦朝:封建专制统治,实行人治;英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实行法治。( 2 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分析史料并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第( 1)问解题关键是抓住题干问法中 “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 ”来比较秦朝和英国政治制度创新的地方,秦朝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来分析作答,英国从君主立宪制角度组织答案:。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实行郡县制。

33、英国:创立了君主立宪政体,使君主权力受到议会限制。 第( 2)中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知识记忆能力,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 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对于题干中 “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 ”的特点从秦朝政治制度把权力由地方集中到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的角度去思考作答。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上。 第( 3)问第一小问阐述英国君主立宪制发展与完善,依据所学知识从 18世纪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到两党制确立以及 19世纪 30年代工业革命推动 下议会改革进行阐述;第二小问影响从政治对于英国统治需要以及对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发展角度思考作答。 第( 4)问属

34、于比较题型,考查学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比较秦朝和英国政治文明可以社会性质(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统治方式(人制与法治)以及经济属性(小农经济与资本主义)角度综合分析即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君主专制;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责任内阁制确立;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1832年议会改革。 3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

35、,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 “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试 ”。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 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材料二 1932年,国民政府公布中小学毕业会考暂行规定,引起了极大的争论。教育部长朱家骅说:会考 “可以检查一般学生程度是否提高 ”, “会考制度,并非用以使任何学识突出之学生得一荣誉,实为考查学校成绩之另一方法 ”。陶行知说: “学生是学会考。教员

36、是教人会考 会考所要的必须教。会考所不要的,不必教,甚而至于必不教 ”, “在学生们赶考的时候 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赶跑了 ”。还有人著文说太死知识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1936年,教育部令各省教育厅、局,将原依学生会考成绩计算学 校成绩办法改为仅发表参加会考学校名单,重申对毕业学生之操行及体育成绩,各校应严加考核。 摘编自高奇中国教育史研究 现代分卷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 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1

37、950年,林奎斯特教授认为 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 (ACT),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1960年, ACT正式作为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 SAT和 ACT是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点。 (6分 )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 (4分 ) (2)根据材料二,回答国民政府公布会考规定所引起的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2分 )概括争论双方的理由, (4分 )争论的结果如何? (2分 )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 SAT 和 ACT

38、设立的初衷, (4 分 )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 )结合所学知识,美国 “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 等学校招生考试 ”是由其什么政治制度决定的? (2分 )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2分 ) 答案: )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是为了让中学

39、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 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 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联邦制。 (4)略 试题:本题以教育改革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第 (1)问,第一小问抓住材料一的关键句 “升舍考试 还要参考平时的操行及学业成绩 ”“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 ”概括得出答案:;第二小问从学校管理、人才选拔方面来分析。 第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可知是利弊之争;第二小问根据材料 二归纳双方理由;从材料二 1936年教育部所作的调整归纳结果。 第 (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 “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 ”“考查学生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 被高校使用 ”归纳二者的目的和主要区别;政治制度可根据材料三 “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 ”分析得出。 第 (4)问围绕考试改革,言之成理即可。如:废除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现行高考制度不能更全面地检测学生的学业水平和能力,不能反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质等;借鉴宋代三舍法的经验,升学考试与平时成绩和操行相结合,有助于选拔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 的人才。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科举制;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西学东渐 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