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349365 上传时间:2019-07-2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省庆安三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项中,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的是 A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 B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C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 D饮水过多,大量水分滞留在组织液 答案: D 试题分析:正常情况下,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相当,如果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或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中的蛋白质不能回流,都造成组织液渗透压升高,使组织液的渗透压高于血浆,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组织液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如果营养不良造成血浆蛋白含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血浆渗透压低于组织液

2、,组织液从血浆中吸水,组织液增多,诱发人体组织水肿。饮水过多,不影响血浆和组织液的渗透压平衡,不能诱发人体组织水肿。故答案:选 D。 考点:细胞外液的渗透压 点评:基础题,渗透压是细胞外液理化特征的三个主要 方面之一,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相对少一些。 在寒温带地区,一场大火使某地的森林大面积烧毁,在以后漫长时间中,在原林地上依次形成了杂草地、白桦为主的阔叶林、云杉为主的针叶林,这种现象称为 A物种进化 B外来物种入侵 C初生演替 D次生演替 答案: D 试题分析: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

3、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演替。大火只能使某地森林地上部分大面积烧毁,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应该属于次生演替。故答案:选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基础题,本题比较简单,只要了解演替的类型和概念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本知识点属于识记范畴。 在一个处于稳定状态的封闭生态瓶内,要使其中的生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太阳能 B H2O C足够的有机物 D O2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封闭生态瓶内,物质是可以循环利

4、用的,但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所需的能量都来自太阳。生产者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并贮存化学能,生物再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最终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故答案:选 A。 考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点评:基础题,生态系统的功能是重要知识点,必须掌握牢固,能量流动是单向、逐级递减的,而物质是可以循环利用的。 科学家曾用人工合 成的甲基丁香酚涂在纸片上,挂在柑桔园里诱得大量雄性柑桔果蝇并加以消灭,这是下列哪种信息在生产上的应用 A物理信息 B行为信息 C化学信息 D营养信息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是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以化学物质

5、传递的信息是化学信息;以动物的特殊行为传递的信息是行为信息;而营养信息就是食物和养分的供应状况。甲基丁香酚是化学物质,以此传递的信息应该是化学信息。故答案:选 C。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点评:基础题,只要掌握各种信息的概念,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我国两会提出的 “低碳经济 ”,是为了解决下列哪一问题 A酸雨 B土地荒漠化 C全球气候变化 D干旱 答案: C 试题分析: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 GDP 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

6、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故答案:选 C。 考点:生态系统的保护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了解 “低碳经济 ”提出的大背景,是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右图为生态系统中甲、乙两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乙 甲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答案: A 试题分析:图中的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两个种群间能量流动方向是甲 乙。 M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

7、生率小于死亡率;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幅度越小说明自我调节能力越强。故答案:选 A。 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考查的知识点多,且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是本题 的关键。 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其主要原因是 A灌木繁殖能力较强 B草本植物寿命较短 C草本植物较为低等 D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 答案: D 试题分析:当一定区

8、域的湿度和温度不再是限制因子时,谁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就有利谁的生存;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既然灌木取代了草本植物,说明这一区域适宜灌木生长,因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有利于其生长繁殖。故答案:选 D。 考点:群落的演替 点评:基础题,只要理解群落演替的原因,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取决于 A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 B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 C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平 D生产者和分解者的数量及种类 答案: B 试题分析: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其原因是:食物网越复杂,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物种就越多,当其中某一

9、物种大量减少时,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故答案: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基础题,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原因是重要知识点,一定要掌握好才行。 右下图是以每个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多少而绘制的金字塔。其中, a、 b、 c分别代表第一、二、三营养级的生物。下面食物链中,与金字塔相符合的是 草 树 昆虫 兔 鸟 狼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 c三的营养级的能量是 a最多、 c最少,但数量则是 a最少、 b最多;由此,推断 a的个体较大, b、 c的个体较小,故答案:选 C。 考

10、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点评:基础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10%20% 之间。如果一个营养级能量少,而数量多,只能说明该种生物个体小。 某同学设计了一个小生态瓶,要想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一定做到的是: 要有稳定的能量来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 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满足动物对氧气和养料的需要 动物产生的 CO2能够满足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瓶底应放一些鹅卵石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想一个小生态瓶较长时间保持着稳态,必须依据生态系统的原理;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 10%20% 之间,那么必须有稳定的能量来

11、源,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数量要搭配合理,只有搭配合理就能保证物质循环顺利进行。故答案:选 B。 考点:设计并制作生态瓶,观察其稳定性 点评:基础题,人工生态系统的稳定是有条件的,在设计中要考虑系统内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和具有的基本成分。 清除田间杂草和鱼塘中肉食性的 “黑鱼 ”,用生态学观点分析,其目的是 A调整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 方向 B使物质和能量尽快地流动 C保持生态平衡 D保持生物群落的单一性 答案: A 试题分析:杂草和农作物是竞争关系,清除杂草对农作物是有利的;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逐级递减的,传递率大约在 10%20% 之间,缩短食物链,能将能量最大限度

12、地流向对人类有利的部分。故答案:选 A。 考点:能量流动在生产中的应用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点,也是重要知识点,一定要掌握好。 右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第 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 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 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 100只 B 200只 C 300只 D 400只 答案: D 试题分析:图中的曲线是种群增长率曲线,首先要把它转化成 “S”型曲线;那么图中第 10年对应的种群数量是 K/2,第 20年对应的数量是 K 值。故答案:选D。 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化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只要能把图中曲线正确地转化成 “S”型曲线

13、,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最为有效的措施是 A人工栽培和养殖 B就地保护 C易地保护 D实施大型的生态工程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的保护可以分为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两大类。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易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故答案:选 B。 考点: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点评:基础题,本题非常简单,只要了解生态系统多样性的两类保护措施,就可以选出正确选项。 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不包括 A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

14、利用 B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C加强生物防治,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 D食物链延长,消耗能量环节增多,系统总能量利用率降低 答案: D 试题分析:建立生态农业时巧设、增设食物链的目的就是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分层多级利用,使能量最大限度地流向对人类最有利的部分。其主要部分是废物的再利用,能够减轻环境污染、提高抵抗力稳定性;也可利用害虫的天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食物链延长了,人类可利用的能量增多了。故答案:选 D。 考点:建立生态农业的意义 点评:基础题,利用生态系统的原理,建立生态农业的意义属于了解的知识点。 森林遭到持续干旱时,树木往往 会扩展根系的分布空间,以保证获得足够水分,维持生态系

15、统的正常功能。这反映了森林生态系统 A恢复力稳定性较强 B抵抗力稳定性较强 C恢复力稳定性较弱 D抵抗力稳定性较弱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根据题干信息,该生态系统没有被破坏,应该属于抵抗力稳定性;而且 “持续干旱 ”都没有被破坏,说明抵抗力稳定性较强。故答案: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点评:基础题,在判断实例属于生态系统哪种稳定性时,要看原生态系统是否被破坏,没有被破坏,属于抵抗力稳定性,破坏了再恢

16、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 人们用能量金字塔来说明生态系统中的 A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 B能量与个体大小的关系 C能量与个体数量的关系 D能量与生物代谢类型的关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能量金字塔是将单位时间内各个营养级所得到能量数值,由低到高绘制的图形。是能量与营养级的关系。故答案:选 A。 考点:能量流动的特点 点评:基础题,只要知道能量金字塔的概念,就能 选出正确选项。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 ,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作用是 A固定 CO2 B分解有机物 C利用光能 D合成有机物 答案: B 试题分析:腐生生物以吸取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的营养成分为生的生物,属于分解者。 ACD选项是生

17、产者的作用。故答案:选 B。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是生态系统中最基础的知识点,属于识记范畴。 右图表示神经调节的反射弧模式图,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A结构 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向传递 B神经冲动传到 处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C 处兴奋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D若刺激 处,则在 和 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 答案: A 试题分析:结合图示和选项,综合判断图中 S是感受器, M是效应器; 是传入神经纤维, 是传出神经纤维, 是突触;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后膜,所以突触的存在使相邻两神经元之间的兴奋单向

18、传递;神经冲动传到 处时,会引起 兴奋,此处电位由静息电位(内负外正)变为动作电位(内正外负),此时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 向相反;若刺激 处,则在 处可以检测到电位变化,因为兴奋在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那么在 处不能检测到电位变化。故答案:选 A。 考点: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递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反射弧的结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这些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点,需要掌握好。 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 pH的变化趋势、引起 pH变化的物质分别是 A降低、 CO2 B降低、乳酸 C升高、 CO2 D升高、乳酸 答案: B 试题分析: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

19、时,机体的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从而引起 pH降低。故答案:选 B。 考点:无氧呼吸发生的条件及产物 点评:基础题,氧气充足时,会抑制无氧呼吸,而有氧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很快会通过呼吸系统排出体外;机体缺氧时,机体的无氧呼吸增强,产生的乳酸增多,而乳酸在体内的运输的转化速度较慢,可以引起 pH降低。 右图为水平衡调节机理,请据图判断 A、 B、 C依次为 A抗利尿激素、渴觉中枢、肾小管 B渴觉中枢、抗利尿激素、肾小管 C抗利尿激素、肾小管、渴觉中枢 D渴觉中枢、肾小管、 抗利尿激素 答案: C 试题分析:水平衡调节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是: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

20、生兴奋,引起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同时兴奋还传到大脑皮层的渴觉中枢,使人产生渴觉;体液调节是: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使其加强对水的重吸收作用。故答案:选 C。 考点:水平衡调节 点评:基础题,水平衡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中重要的知识点,在这个调节过程中,需要分清哪部分属于神经调节,哪部分属于体液调节。这样有利于对这两种调节方式的正确理解。 将蛙的卵巢放入 含有蛙脑垂体提取液的培养液中,同时检测某种激素的含量,经过一段时间培养后,再检测培养液中该激素的含量,发现该激素含量增加,这种激素是 A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促性腺激素 C促甲状腺激素 D雌激素 答案

21、: D 试题分析:脑垂体提取液中没有活的垂体组织,所以其中有促性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激素不会再增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下丘脑分泌的;卵巢是促性腺激素的靶器官,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促进卵巢分泌雌激素。故答案:选 D。 考点: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点评:基础题,只要正确分析出:脑垂体提取液中没有活的垂体组织,就能排除 BC 选项,而 A选项于本题无关,那么正确选项就只有 D。 下图表示某一生态系统中,取食方式为吞食的三个物种随食物颗粒大小而产生的种群数量分布。下列对此图的分析,正确的是 A三个物种的食物资源完全相同 B物种甲与物种乙为竞争关系 C物种丙与物种甲为捕食关系 D能量流动方向由甲经乙

22、到丙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图示可知,三个物种之间在食物颗粒大小上不完全相同,说明它们的食物资源不完全相同,但又存在重叠部分,那么它们之间就存在竞争 关系;在图中,看不出是否有捕食关系,所以 CD选项是不正确的。故答案:选 B。 考点:群落的种间关系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必须根据图示信息,得出 “它们之间一定存在竞争关系,而是否有其它关系不明确 ”这样的结论,才能正确作答此题。 在一个气候环境多变的生态系统中,生存机会最大的种群是 A个体最大的种群 B个体差异最大的种群 C个体最小的种群 D个体差异最小的种群 答案: B 试题分析:种群中的个体差异越小,它们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资源越相似,

23、一旦环境改变,造成它们所需要的资源匮乏,种群就可能被淘汰;如果种群中的个体差异比较大,种群中的不同个体需要的食物、空间等资源就不相同,一旦环境改变了,也就只有部分个体因资源匮乏被淘汰。故答案:选 B。 考点: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 点评:基础题,种群中的个体差异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造成的,差异越大,遗传的多样性越丰富,越有利于种群的生存和进化。 如果一个种群的密度愈来愈小,最可能的原因是 A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种群死亡率过高 C种群内雄性多于雌性 D群落结构太复杂 答案: A 试题分析:种群的密度的变化,不能只看死亡率的高低,需要比较出生率和死亡率大小;也不能只看雄性和雌性的多少,

24、需要看该种群的性别比例是否适宜;如果种群的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种群的密度一定会愈来愈小;种群密度的变化与群落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故答案:选 A。 考点:种群的特征 点评:基础题,只要理解种群的密度的变化,是由出生率(迁入率)和死亡率(迁出率)大小决定的,而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的密度的变化的。 为 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应该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 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 A种群数量稳定 B种群增长率最大 C种群数量最大 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要

25、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必须要使种群增长率最大;而 ACD选项说明种群不再增长。故答案:选 B。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 点评:基础题,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必须要使种群增长率最大;从 “S”型曲线上不难看出 K/2的增长率最大。 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 A消费者和分解者 B生产者和分解者 C生产者和消费者 D生产者和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产者和分解者是连接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纽带。生产者将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固定在生物体内,使物质和能量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分解者将生物体内的物质和能量归还给无机环境,确保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良性循环。故答案:选 B。

26、 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 点评:基础题,在理论上讲,生态系统可以只有生产者和分解者,但现实中的生态系统中一定存在消费者,因此,生产者、消费 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分析下图,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 C时期 B C D段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C B时期是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 K/2左右 D该种群数量在 E点达到 K 值 答案: C 试题分析:据图可知, C点是种群增长率最快的时期,种群数量在 K/2左右;增长率只要是正值,就表明种群数量仍在增长; E点的增长率为零,表明种群数量不再增长,但这时的种群数量最大,已达到 K 值;要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

27、必须要使种群增长率最大,那么进行海洋渔业捕捞的最佳时期是 C时期。故答案:选 C。 考点:种群增长的 “S”型曲线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把上图曲线转换成 “S”型曲线,再分析 ABCDE在“S”型曲线上对应点的含义,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B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 C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答案: C 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生物群落及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故答案:选C。

28、考点:群落的空间结构和生态系统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是一些基本概念,只要对这些概念有所了解,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下表中有一种必要的生长因子和另一种物质是由两种微生物合成的,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生物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被合成释放的物质 红色酵母 嘧啶 噻唑 毛霉 噻唑 嘧啶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共生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上表可知:红色酵母所合成的噻唑是毛霉必须的生长因子,而毛霉所合成的嘧啶又是红色酵母必须的生长因子;这两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一旦分开,双方都会因得不到各自必须的生长因子而不能正常生长,因此这两种生物应是共生关系。故答案:选

29、D。 考点:群落的种间关系 点评:基础题,只要掌握各种种间关系的概念,正确分析出表中所给的信息,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下列组合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一组是 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 湘江里的全部生物 天马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 白石公园里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焦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构成生物群落;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块稻田中所有三化螟幼虫、蛹和成虫,是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是一个种群;湘江里的全部生物是同一时间内聚

30、焦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属于生物群落;天马山的全部生物及无机环境是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属于生态系统。白石公园里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只是同一时间内聚焦在一定区域中部分生物种群的集合。故答 案:选 A。 考点: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 点评:基础题,本题考查的是一些生态的基础知识,只要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概念,就能选出正确选项。 综合题 下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 1)在神经系统中, 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 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神经中枢。 ( 2)请用字母和箭头表示以下调节过程:属于神经调节过程的是:内外刺激 效应器;

31、属于神经 -体液调节过程的是: 内外刺 激 效应器。 ( 3)试举一例说明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 答案:( 1) 下丘脑 大脑皮层 ( 2) A B A C D F 或 A G E D F ( 3)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脑的发育(或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降低) 试题分析:在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中下丘脑是枢纽;人类的高级神经中枢都在大脑皮层;神经调节是依靠反射弧来完成的,应终止于效应器的反应;神经 -体液调节过程的神经调节部分,应终止于效应器的反应,体液调节部分是激素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影响神经系统功能的我们学的主要是甲状

32、腺激素,幼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患呆小症。 考点: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要从图示中分析稳态的调节方式,首先要明确神经调节应终止于效应器的反应;体液调节是激素等因子作用于靶细胞或靶器官。而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明显存在负反馈调节。 某调查小组对东部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下面有关资料,请分析回答: 图 1 图 2 图 3 (1)调查获得了树林中物种数与样方面积的关系图 (如图 1):该野外调查小组的研究方法叫做 。图 1显示,调查该地区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 (2)调查小组对该地区的树种进行了辨认和挂牌 (如图 2),并进行生物多样性研究:树木 A与树木

33、 B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主要是由 _ 和 引起的。树木 A与树木 D、 E、 G之间的差异属于 多样性。 (3)调查小组对一块荒地的几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 (单位:株 /m2)。 年份 植物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A 10.0 9.2 8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如果 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_ _ (4)上图 3是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

34、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 30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 年,第 20 30年间种群的增长率为 。 答案:( 1)样方法 S0 ( 2)遗传 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 物种 ( 3) 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 ( 4) 20 0 试题分析: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好用样方法,由图 1可知, S0是包含物种数最多的最小样方面积。由图 2可知,树木 A和树木 B应是同一物种,二者之间的差异属于遗传的多样性,主要是由突变和基因重组引起的;树木 A与树木 D、E、 G不是同一物种,它们之间的差异属于物种的多样性。由上表的数据可知,ABD三种植物都在逐年

35、减少,只有 C是逐年增多,由此推断 C是入侵物种。由图 3可知,在第 10年到第 20年这段时间内,某物种种群数量一直在减少,第20年应 该是种群数量最少的一年。第 20 30年间种群的数量没有增加,增长率为零。 考点: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外来物种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和生物的多样性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在图 3中,要正确判断出 等于 1时种群数量保持不变;表格中的数据是只有 C是逐年增多。 下面是关于群落的有关研究,在某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的分布如下表: 上层 中层 下层 植物 乔木 灌木 草本 动物 雀鸟、戴胜 煤山雀、黄腰柳莺 血雉、昆虫 ( 1)不同的群落中生物的物种数目不同,可以

36、用 度来表示。上表反映了群落的 结构,同时说明群落中的生物有明显的 _ 现象。 ( 2)此群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 _ 与 。 答案:( 1)丰富 垂直 分层 ( 2)阳光 食物种类 栖息空间 试题分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表格中的动植物是按上中下分层统计的,反映了群落的垂直结构。落中植物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阳光,鸟类的分布主要取决于食物种类和栖息空间。 考点: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 点评:基础题,只要对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空间结构有所了解,就能正确作答此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 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虽然每

37、只雌蚕蛾所释放的引诱剂的量不到 0.01 mg,但雄蚕蛾却仍可对其作出反应。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材料 2:在防治害虫上,利用性引诱剂 “迷向法 ”防治害虫效果显著。其具体做法是: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不再对雌虫有反应,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 1)材料 1说明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 信息。 ( 2)材料 1体现了信息 传递的什么作用? 。 ( 3)微量的性引诱剂就可引起同种雄蚕蛾的反应,说明引诱剂具有 性和 性。 ( 4)从材料 2可以看出, “迷向法 ”

38、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而是通过 ,从而使害虫种群的 _率下降,降低对作物的危害。 答案:( 1)化学 ( 2)信息的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 3)高效 专一 (4)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 出生 试题分析: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就是一种叫性外激素的化学物质,属于化学信息。题干( 3)中的 “微量 ”和 “同种 ”说明了它的高效性和专一性。迷向法 ”并不能直接杀死害虫,是使雄 虫无法找到雌虫,干扰雌雄虫的正常交尾,从而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 考点: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点评:基础题,本题给了足够的信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来说明性外激素是化学信息;在材料 2

39、中直接说明了是 “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活动 ”。 图中甲表示一个海滩湿地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的食物关系。据图分析回答: ( 1)甲图所示的所有生物称为 ;当中既是分解者又可作为消费者食物的生物是 。 ( 2)请写出甲图所示的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 。 ( 3)乙图称为甲图所示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 ,它形象地反映了生态系统的能量具有 _ 的特点。 ( 4)有人研究该生态系统中食草虫个体存活数与发育期的关系,结果如丙图。从中可推知食草虫死亡率最大的时期是 。 ( 5)沼蟹会破坏大米草根系,土壤中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若在食草虫幼虫期喷洒只杀灭该虫的含磷杀虫剂,则蜘蛛数量将 。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不增反

40、降,造成此结果的可能原因是大米草死亡导致 数量增加,通过细菌 线虫 沼蟹的食物关系,引起沼蟹数量增加;同时因含磷杀虫剂的使用,导致藻类数量增加,通过食物链 也会引起沼蟹数量增加,从而造成大米草数量不增反降。若停止使用农药,一段时间后大米草数量又会逐渐增加。 答案:( 1)生物群落(群落) 细菌 ( 2)藻类 海螺 ( 3)逐级递减 ( 4)一龄幼虫 ( 5)减少 细菌 藻类 线虫 沼蟹 试题分析: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在甲图中只有细菌不在捕食链中,又是线虫的食物。乙图的能量金字塔说明了能量流动具有逐级递减的特点。分析丙图可以看出一龄幼虫时期的曲线下降的最快,说明死亡率最大。含磷杀虫剂的使用,会杀死食草虫,使蜘蛛因食物减少而减少;同时杀虫剂所含的磷,可促进藻类生长,会使藻类增多,藻类和大米草是竞争关系,藻类的增多会使大米草减少;大米草的死亡,给分解者提供了较多的植物遗体,使其数量增加。 考点:生态系统及其奥稳定性 点评:本题知识点很多,但大都是基础知识,难度不 算太大,虽然甲图分析起来比较麻烦,只要认真从题干中找出所需的信息,做好此题还是不太困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